抬头,与冰川对话
2015-03-05[郝娜]
[郝 娜]
抬头,与冰川对话
[郝娜]
闲闲书语
一生能有几回在世界屋脊生活的机会?尤其是,当你背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在寸草不生、冰川茫茫的高原度过10年,必定有些不同于平原的体悟。这本与那些将西藏奉为圣地,甚至顶礼膜拜的对象的西藏类畅销书有着质的不同。翻开,给你惊喜。
西藏,这些年来已被各种骑行类、朝圣类、仓央嘉措情诗类以及心灵鸡汤类文字“标签化”了。以至于在看到封面上有“西藏”二字的书籍时,不免产生一种“抗体”,想当然地以为这又是一部流于平庸的作品。但因作者是毕淑敏,就忍不住翻开来看。
不想,眼前为之一亮。
毕淑敏从16岁到28岁在西藏阿里军分区任卫生员。后来,有人问起她10年间做了什么,她只感到“深深惶惑”,于是回答:只是面对冰山发呆。直到有一天,藏区一位长者对她说,你可明白这是一个修行?你用10年的时间,面对冰雪,经历了别样的修炼。一般所说是面壁,你是面冰。你要难一些,所幸已安然完成。
就这样,这本书诞生了。
初看此书时,被作者灵动的笔法吸引。多年的文字写作,已使作者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书中文字就像杂技演员手上的皮球,灵动跳脱而又尽在掌握之中。于是,西藏的风物,都在作者的笔下活起来了。行文虽不似小说那般结构严谨、一波三折,但就像旷野里的帐篷破了个洞,露出一角隐隐的红日,让帐篷里的你忍不住探出头去。
于是,皮影戏似的一幕幕在你眼前上演了——
姑娘们都爱美,尤其是在远离家乡的昆仑山上,更想多拍几张青春的身影,让家人一解思念。后来,大家发现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居然藏着一个“照相室”,于是争先恐后要在镜头前摆出最美的姿势。没想到这位摄影师居然躲着脸不拍,偏要拍手的特写。照片一出来才知道,原来摄影师是个学医的小伙子,被分配到阿里后负责为当地居民拍X光片——姑娘们啼笑皆非!
白发苍苍的老军医面对一个个等军邮车等到焦急的新兵时,总在一旁缓缓安慰:封山前,车总会来的。后来,战士们一个个咬着笔杆,穷尽情感与才能写了几十封回信,准备让回乡探亲的老军医带回去(他曾那么赤诚地承诺过)——却不想此行成了诀别:老军医的车在下山时翻了,他死在了回家路上……
……
看到后来,将我打动的已不再是作者的精妙笔法,而是贯穿其间的细腻与温情。盖因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风貌,与戍守边疆的这些乐观的人,才让故事如此难忘。
也是因为极端的环境,人们才生发出了别样的生活智慧——将没成型的“拉面”揉成圆片,贴在烧热的石头上,发出粮食特有的麦香气;将洗净的铁锨架在炉台上,炒热花生米,冷却后加入糖稀,熬制成“花生糖” ;将老死的牦牛尾巴留下,做成拂尘,拂去那“满面尘灰烟火色” ……高原的物质如此稀少,但入口的每一缕都喷香,收藏的每一件都入魂。高原上,人与人之间的同舟共济与不动声色的体贴,更值得永久回味。所以作者说:“面冰10年。我知道自己从此喜欢情境和安宁,喜欢纯正和简单,喜欢透明和坚硬,喜欢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高处不胜寒,在毕淑敏的这本书里,看到的却是暖,是感动常在。若你觉得日子过得波澜不惊,或走得太快想停下来歇歇,翻开这本书吧。面冰10年,足够沉思。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爬啊爬……
我几乎已经不去想顶峰的事了,只是机械地爬……突然,眼前一亮。整整几个小时,我的眼帘儿里除了冰雪还是冰雪,我们已经忘记了世界上还有其他的颜色。一片极大的蔚蓝色,像大鸟的羽毛,无声地将我覆盖。阳光温暖地抚摩着我的额头,把一种让人流泪的关怀,从九天之上无边无际地倾泻下来。啊,顶峰到了!顶峰是很小的一块地方,眼前一片凄凉的空寂,什么都没有。不,不对,这里有太阳和风。太阳在比你更高的地方,孤单地悬挂着,等着你来做伴。风几乎是和你一般高矮,掠着你的肩膀和头发飞过,好像要把你征服山的消息,带到远方。
妙文摘录
◆想念亲人就像大海中危险的台风眼,我们思维的小船要赶快调转航向,飞速离开。
◆高寒、缺氧、病痛……一把把利刃悬挂在半空,时不时地抚摩一下我们年轻的头颅。一般是用冷飕飕的刀背,偶尔也试试刀锋。
于是,就常有生命骤然折断,滚烫的血沁入冰雪,高原的温度因此而有微弱的升高。
◆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
★★《闲闲书语》栏目征稿★★
哪本书让您爱不释手?哪本书让您为之震撼?请快快推荐给我们吧!
征稿要求:
1.针对经典、新颖(不一定热门)的图书进行评论,文字生动可读,观点鲜明,言之有物,1000字左右。
2.请随稿件附上所评图书的封面、插图及精彩内容。
书名:《西藏,面冰十年》
作者:毕淑敏
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月
这本书是毕淑敏的散文集。不同于毕的其他作品,此书记录了毕淑敏的西藏生活。1969年毕淑敏从北京出发,分配到西藏服役,曾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和军医,1980年自西藏转业回北京。这十多年的经历,集结成此书。书中有西藏风物,有人之常情,此书是作者在年过半百之时完成的,岁月的厚重感更深,作者的体悟更为深刻。一个个故事串联起西藏生活的横截面,文字灵动活泼,娓娓道来,极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