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暖春或寒冬,美国你说了算

2015-03-04韩洁颖

新民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古巴奥巴马伊朗

韩洁颖

不得不承认,对一些国家和他们的人民而言,华盛顿政府的影响力依旧。他们的2015年是暖春或寒冬,还得美国说了算。

美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正在衰退吗?有关“美国衰落论”的争论似乎从未间断。

虽然这是一个始终找不到精准答案的问题,但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

就像美国欧亚集团总裁伊恩·布雷默强调的那样,“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仍将作为有能力在全世界每个地区投射军事力量的唯一强国”。

试问2014年哪家忙,答案必须是美国。中东、亚太、拉美,哪部恩怨纠葛大剧里觅不到山姆大叔“插足”的影子。

不得不承认,对一些国家和他们的人民而言,华盛顿政府的影响力依旧。他们的2015年是暖春或寒冬,还得美国说了算。

一.叙利亚寒冬依旧

天堂不再

残酷暴戾的独裁政治,颠沛流离的饥饿民众,肆无忌惮的权贵,视人如草芥的士兵……这是美剧《暴君》第一季的开始,也是编剧想要呈现给受众的阿拉伯世界,一个如同地狱般需要拯救的国家。

不管是主角姓名还是背景设置,这部中东题材的美剧很难让观众不联想到叙利亚总统巴沙尔——一个因为哥哥的车祸而被迫走上权力之路的医生总统。

虽然对阿拉伯国家无底线的妖魔化是美国影视不变的手法。但前有内战蹂躏3年多,后有极端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IS的攻城虐地,大马士革不复圣书中“与天堂齐名”的模样已是不可逆的事实。

据统计,2014年超过7.6万的叙利亚民众死于暴力冲突,其中包括3501名孩童。而那些幸存者也仅凭借每天摄取不足1000卡路里的能量艰难撑过寒冬。

另外从联合国研究所公布的卫星图和报告可以看出,叙利亚境内18个不同的文化区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其中24处历史遗址被完全损坏。世界文化遗址阿勒颇古城已经从地球版图上永远消失了。

一箭双雕?

但凡好莱坞大片,总脱离不了“原罪+救赎”的基本框架,而扮演那个“救世主”角色的肯定是美国和美国人。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研究院罗伯特·卡根在《美国缔造的世界》中写道,美国在二战结束以来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美国的使命就是拯救全世界的自由和安全,这是很多国家的要求。”

只是,在这场持续多年的内忧外患中,美国不但没能救叙利亚人民于水深火热中,还“放任”ISIS的黑旗从伊拉克蔓延至叙利亚,将民众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自2014年6月29日到12月27日,非政府组织“叙利亚人权观察”收集到1878人被叙利亚“伊斯兰国”恐怖组织残忍杀害的证据。报道称,在1878名遇难者中,有1175人是平民,其中包括4名儿童和8名女性。

即便是将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先进战机F-22,小直径精确制导弹药,AH-64E都投入到这场反恐实战中;即便以每天10亿美元的速度在“烧钱”,由美方主导的“新反恐联盟”还是没能驯服这只中东“怪兽”,反倒让其呈现愈战愈勇之势。其原因是什么呢?

究其根本,是美国在叙利亚反恐性质的不纯。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在叙利亚打响的“反恐2.0战”跟“伊拉克的1.0”版本有很大的不同。“它一方面是打击‘伊斯兰国’恐怖组织,另一件事是在扶植叙利亚境内的反政府武装。”

显然,奥巴马所选择的不是争取“敌人的敌人”,而是避免“帮助敌人干掉对手”局面的出现。为了一举端掉恐怖组织和巴沙尔政权,美国需要培养当地的“代理人”来左右局势的发展,叙利亚反对派正是不二人选。

“我们会继续加强对叙利亚反对派的训练,他们是‘伊斯兰国’和阿萨德政府最好的对手。”奥巴马说。

对美国而言,美军在空中发动进攻,叙利亚反对派在地面配合,即实现其“不出动地面部队”设想的重要环节,也完成了不让巴沙尔政府军喘息的目的。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是,“伊斯兰国”恐怖组织被遏制的那天,就是不断壮大的叙利亚反对派再次“揭竿而起”的那天。推翻巴沙尔政权的战争肯定还会继续,何时结束却遥遥无期。

英国广播公司将2014年喻为“叙利亚内战以来最血腥的一年”。但或许2015年,这个素有“中东神经”之称的国家没有最冷,只有更冷。

二.伊朗的春天不远?

封锁德黑兰

英国《卫报》指出,美国打击极端势力的最理想盟友,不是海湾国家,也不是叙利亚反对派,而是伊朗。“因为无论是作为叙利亚的盟友,还是伊拉克什叶派政府的盟友,伊朗与这一组织的对立,几乎都是天然的。”

但美国白宫和伊朗政府几乎同时否认了这一想法的可行性。美伊两国龃龉多年,想要让这一宿敌握手言和实在是难上加难。

《战地3》,是美国人推出的一款曾风靡一时的网络游戏。在这款游戏中,玩家可以扮演美军士兵,突破两伊边界,一路杀向德黑兰。

而在现实世界中,美军与伊朗的波斯湾博弈同样跌宕起伏。人们不禁要问,曾经那么要好的国家为何会沦落到这个地步?诡谲数十年的伊朗核问题又是如何搅动世界局势的呢?

尽管对伊朗究竟能不能现在就制造出核武器这个问题,大家还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但伊朗拥有核能力的说法却是毋庸置疑的。在德黑兰、伊斯法罕、阿拉克、达尔霍因和布什尔等地,伊朗都建立起了规模不等的核反应堆。在纳坦兹、拉什卡尔-阿巴德和拉马丹等地,伊朗更是建立了铀浓缩基地。

据统计,伊朗现在拥有1.9万台“IR-1”型离心机,其中大约9500台处于正常运转状态。2009年4月9号,伊朗第一座核燃料工厂在伊斯法罕附近落成并开工,这座由伊朗自行建造的核燃料工厂每年的核燃料生产量为40吨,其中10吨计划运往中央省阿拉克市的重水工厂,另外30吨运往伊朗首座核电站布什尔核电站。

虽然拥有强大核能力的伊朗并不是华盛顿政府喜闻乐见的,但美国也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因为敲开了这扇“邪恶”大门的不是别人,正是美国自己。

上世纪60年代,伊朗国王巴列维执政时期的美伊关系非常密切。坐拥丰厚石油资源的伊朗一度扮演着美国的中东“化身”和战略平衡点。

1967年,美国向德黑兰大学提供了一座小型核反应堆,由大学的核研究中心负责运行。1974年,西德也帮助伊朗在布什尔建造了两座1300兆瓦的核反应堆。到1979年1月巴列维王朝垮台前,伊朗已经从美国购得核反应堆8座,从法国购得5座,西德参与建设的2座核反应堆大部分也已经完工。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使得两国从盟友变为仇敌。什叶派领袖霍梅尼推翻了受到西方(美国)支持的君主立宪政体,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美国被列为伊朗的头号敌人。

1980年的长达444天的美国“德黑兰人质事件”,让美国和伊朗两国的关系跌入冰点。同年4月7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吉米·卡特宣布同伊朗断绝外交关系,随后美国开始阻止伊朗推进核计划。

一直以来,伊朗政府坚持认为和平利用核能是其不可剥夺的权力,也完全遵循核不扩散的相关规定。对于美国指责伊核计划威胁《防核扩散》的说辞,伊朗认为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因为巴列维统治下的伊核计划得到了美国及其盟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但伊斯兰革命后,伊朗的核计划却遭到美方千方百计的阻挠。

“美国防核扩散的理由只是一个幌子,削弱和打击伊朗才是其真实目的。”

曙光初现

多年来,强硬派把持的伊朗政府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老死不相往来。从动画片《我在伊朗长大》到热剧《国土安全》,在西方“虚拟世界”里,伊朗被描绘成一个贫穷、愚昧以及宗教狂热分子聚集的国度。

情况在两年前发生了转变。2013年6月,伊朗温和保守派候选人鲁哈尼取代伊朗强硬派高票赢得大选。8月4日走马上任的鲁哈尼表示,他“打开了一个时代”。他承诺“将在核谈判等外交事务上采取较温和的方式,愿意在核项目上展现更大透明度”。

其实在大选后没多久,鲁哈尼就主动放下身段,表达出想跟奥巴马直接对话的意愿。《华尔街日报》则称,美方接收到了鲁哈尼的“示好”信号,准备向其转达在日后举行直接谈判的意愿。

2013年的11月份,伊朗和伊核问题的六国达成了初步阶段协议,这一天被外媒比作外交解决伊核问题的“历史性的时刻”。

按照计划,伊朗应该在2014年的7月20日之前就核计划做出妥协,同时达成有关核问题的全面协议。但谈判的过程举步维艰,时间一拖再拖。2014年11月末,在维也纳举行核谈的七国外长表示“核谈判再度延期至2015年6月30日”,以便最终达成多方都可以接受的协议。

不管结局如何,这注定成为伊核问题解决上的标杆性事件。乐观地想,有谈判就有分歧,有分歧就有痛苦,有痛苦就有拖延。延期带给世人的是解决的希望而非直接宣布破裂的绝望,毕竟在过去的一年里,“大部分的分歧已经解决,尤其是美伊两国的分歧正不断缩小”。鲁哈尼表示,等待双方的是具体细节的磨合和敲定。

对于美伊两国领导人而言,现在是解决伊核问题最好的时代。濒两海连亚欧,有着重要的地理优势的伊朗是美国控制世界,推行中东和平改造计划绕不开去的“跳板”,地缘政治利益的考量使得美国政府下不了军事打击的重手。与此同时,伊朗位居世界第三的石油储量和世界第二的天然气储量让这个超级大国又撒不开手。

加上近日,奥巴马在回答全国电台有关是否在德黑兰重设大使馆时表现出的暧昧态度,着实让人浮想联翩。“我从来不绝对说‘不’,但这些事情必须得一步一步慢慢来。”

奥巴马顺势提及了伊核问题,他敦促伊朗抓住机遇与六国达成协议,进而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我们必须解决伊核问题。”奥巴马说,他认为存在达成全面协议的可能性,而此举能最终帮助伊朗解除制裁,进而推动伊内部变化并重新融入国际社会。

好在鲁哈尼也有着“和敌人对话”的相同想法。基于其改善伊朗破败穷苦现状的执政诉求,伊核问题全面协议的达成似乎又增添了一丝曙光。

考虑到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疑虑和美国日益加大的制裁呼声,新的一年伊核问题势必会遭到两国强硬派的双重夹击。正所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伊朗春天的来临虽然历经坎坷,却还是众望所归。

三.古巴的暖春已至

本以为历史就这样在战乱饥荒和对峙交锋中黯然翻篇。岂料年终岁末,交恶了半个多世纪的美国和古巴突然“握手言和”,宣布开启复交之旅。这幸福来得太快,让世界猝不及防,却也给2015年国际地区冲突热点的解决带来了希望和榜样。

美洲冷战的落幕

65岁的艾伦·格罗斯万万没有想到,在古巴监狱呆了五年后,他还能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

2014年12月17日,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这位美国人身上,因为他的回家开启了美国和古巴这两个政治宿敌间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作为美国国际开发署的一名雇佣商,2009年前的格罗斯经营着自己的一家公司,其主营业务是为全球一些偏远的地区提供卫星上网服务。他还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了勤恳工作的足迹,其中包括阿塞拜疆、保加利亚,还有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地区等。

2009年,对西班牙语一窍不通的格罗斯把生意拓展到了古巴,他的任务是为古巴的三个犹太人聚集区提供互联网联通服务。“不知者无畏”的格罗斯拿着旅游签证先后五次前往古巴,这引起了古巴官方的注意。2009年12月3日的晚上,刚刚结束第五次古巴之行准备启程回国的他在古巴哈瓦那机场被带走了。古巴当局从他的行李箱中搜出了一个高科技芯片,这个芯片可以使方圆400公里的卫星通讯设备不被定位。如此高科技的小玩意虽然在市面上难寻踪迹,却被广泛运用在各国的军事情报活动中,特别是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古巴政府表示格罗斯还将包括电脑在内的智能设备偷偷带进古巴,这恰恰是古巴通信设备管理法令所不能容忍的。

在被扣留了14个月后,古巴法院于2011年3月以“试图颠覆古巴政权”和“发放未经当地政府允许设备”的罪名判处格罗斯15年监禁。刚入狱时,格罗斯曾经给奥巴马写过一份情深意切的求救信,他在信中恳求华盛顿政府的搭救,“带着最诚挚的敬意,总统先生,我害怕我的国家——我曾一直服务的政府,在这场噩梦开始的时候,已经抛弃了我”。

由于美国政府一直拒绝承认古巴政府的说法,搭救事宜一再搁浅。2014年年初,随着见病重母亲最后一面的愿望破灭,本已孱弱不堪的格罗斯开始拒绝接受药物治疗,全天24小时待在囚室里,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一只眼接近失明,也几乎无法行走。

“格罗斯的情况非常糟糕。他体重减少了100多斤,牙齿也断裂了几颗。他自己解释是在牢中造成的。”《华盛顿邮报》引用了格罗斯律师的话说,“我不知道他还能活多久。”

就在格罗斯和家人绝望之时,12月17日,古巴最高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突然在电视讲话中宣布释放格罗斯和另外一名在押的美国间谍。

同日,奥巴马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作为交换,美国政府会将三名囚禁多年的古巴间谍释放回国。这三人隶属于一个名为“古巴五人组”的情报网,被古巴民众视为“五英雄”,上世纪90年代,曾活跃在美国佛罗里达州。

当赫拉尔多·埃尔南德斯、拉蒙·拉瓦尼诺和安东尼奥·格雷罗抵达首都机场,迎接他们的除了总统热情的拥抱,还有阔别整整16年的祖国。

这一唱一和的幸福着实让世界愕然,也拉开了美古两国重新“做朋友”的篇章。

“今天,美利坚合众国正在改变同古巴共和国的关系,这是两国50多年来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我们将结束过去几十年过时的政策,因为其并没有推进我们的利益,取而代之,我们将开启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进程。”

奥巴马在华盛顿宣布,将调整有关古巴的外交政策,与古巴逐步恢复外交正常化。白宫期待可以通过经济往来,实现参与并促使古巴进行改革。

奥巴马同时还宣布了一系列对古巴的新政策,其中包括在古巴首都哈瓦那重设美国大使馆;考虑将古巴从“邪恶轴心国”的名单里剔除;与古巴官员展开高层会议,以及放宽美国公民在前往古巴、汇款以及经贸往来等方面的部分限制,比如允许旅客将限重内的雪茄等特产带回美国,甚至不排除在其任期内造访古巴。

“55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敌对影响了更好的判断,负负不得正。我真的希望我们现在能够抛开这些相互敌对的政策,我很高兴听到总统今天所说的话。坐在国务卿旁边也是特别的酷。说实在的,这是在改变游戏规则,我完全支持。”回家后的格罗斯兴奋地表示。

“今天美国选择摆脱过时的枷锁,让古巴人、美国人、西半球和全球达至美好的未来。”奥巴马的讲话传达了两国复交积极的信号。

劳尔·卡斯特罗也在电视讲话中赞扬了这一历史性的举措,但也颇为谨慎地表示“双方还需要在分歧中文明共存”。

不出所料,奥巴马向古巴示好的消息刚一传出,国内反对声音尤其是共和党的批评论调四起。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称,美国国会对此举反应颇为复杂。

“我将尽我所能阻止重建美国驻哈瓦那大使馆资金的使用。与古巴关系正常化是在错误的时间做出的错误的决定。”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在脸谱上写道。

“为格罗斯及其家人感到高兴,但是对奥巴马政府释放古巴间谍感到悲伤。这使得卡斯特罗政权压迫式的政策得到合法化。”共和党议员罗恩在社交网站上说。

即将参加2016年总统大选的前总统小布什的弟弟杰布·布什批评此举“是奥巴马的愚蠢举动”,他称:“与古巴交好是姑息专制独裁者、恶棍甚至是敌人,减损美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甚至在民主党内也没能形成统一意见,部分民主党议员认为“此举无异于在民主党前途道路上埋下炸弹”。

一些早年逃到美国的古巴籍移民强烈反对对古巴态度的转变,认为这是对“卡斯特罗残忍独裁政权的低头”。他们走上街头,高举“奥巴马是叛徒”的标语进行游行示威。

而在古巴国内,对美古两国关系不看好的声音同样存在。总统劳尔的女儿马列拉·卡斯特罗接受采访时说,“如果美国认为这些转变能让古巴重新选择资本主义道路,并让古巴成为一个屈从于美国霸权利益的奴性国家。那么美国一定是在做梦!”

一些分析家认为,华盛顿的这一做法只是“和平演变”,给古巴造成的影响将“难以估量”。

但国际社会对这两位总统的决定普遍欢呼叫好,认为随着两国冰释前嫌,美国取消对古巴的制裁,越来越多的国家会从中受益。

英国《独立报》评论说,奥巴马是朝古巴飞吻,并使两国重修于好的美国总统。

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更是将此举比喻为“另一道柏林墙的坍塌”,“是对话战胜了对抗”。

一些美洲媒体指出,冷战终于在加勒比地区开始落幕了。

什么仇什么怨?

美国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岛与古巴相隔仅仅150公里的大洋,但过去55年两国一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1959年发生的古巴革命,“不良少年”菲德尔·卡斯特罗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府——巴蒂斯塔独裁政府,并将此次革命定性为社会主义革命。随后,他更是宣布将美资炼油厂国有化,美资商户几乎全部撤出古巴境内。1960年,被社会主义明灯刺痛双眼的美国开始对古巴实施出口禁运,长期以蔗糖生产为主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古巴被卡住了命脉,发展举步维艰。接着在1961年1月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与古巴断绝外关系。

1961年发生的“猪湾事件”把美国反古行动推向了第一个高峰。同年4月,美国中央情报局秘密策划1500名古巴流亡分子从古巴西南海岸猪湾入侵,试图推翻卡斯特罗领导的新政府,结果惨遭失败。次年2月,约翰·肯尼迪签署法令,宣布对古巴实施全面禁运。许多美国的盟国也因为忌惮美国,不敢与古巴往来,古巴一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古巴转而寻求当时苏联的军事援助。同年10月,苏联因在古巴部署导弹引发美国强烈反对,虽只有短短13天,但当时美苏核战争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境地,最后赫鲁晓夫答应撤走42枚导弹后,危机才得以解除,这在后来也被解读为美苏冷战期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2000年,美国好莱坞更是以这场政治军事危机为背景拍摄了影片《惊爆十三天》,引发了美俄双方不小的口水战。

1989年,伴随着苏联解体,没有老大撑腰的古巴风雨飘摇。199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收紧禁运措施。2006年,执掌古巴多年的卡斯特罗因病交出权力,由他的弟弟劳尔·卡斯特罗接任。劳尔当权后,曾在不同场合表示愿意与美国进行对话,不断传达出和解的意愿,但当时在任的小布什却始终态度强硬。

两国关系的积极性转变发生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以后,而幕后功臣是教宗方济各。外媒分析认为,这是“梵蒂冈继柏林墙推翻后最显著的外交成就”。

与此同时,加拿大总理哈珀也功不可没。美古两国的秘密谈判就是在哈珀的居中斡旋下在渥太华密不透风进行的。2013年,奥巴马授权两名亲信与古巴方面举行秘密会谈,同年6月起,美古双方官员先后举行了9次秘密谈判,并于2014年10月在梵蒂冈敲定了协议。

12月16日,两国领导人进行了历史性“破冰”的电话交流,这长达45分钟的通话为两国的复交进程扫清了障碍。17日,古巴以人道释放囚犯为双边关系的正常化拉开序幕,两国长达55年的对峙交锋画上了句号。

《华盛顿邮报》报道称,劳尔表示,他将出席今年4月份在巴拿马举行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届时,两国领导人极有可能举行会晤。当然,这次的会晤远远要比2013年曼德拉葬礼上两人的“世纪握手”来得复杂。

破冰容易融冰难

奥巴马做出这个历史性决定,确实有仔细考量的动机和作用。民主党在早前的中期选举中失利,变成“跛脚总统”的奥巴马受共和党占多数席位的国会掣肘,已经很难在国内事务上有很大突破,从外交等其他方面寻找入口似乎是在情理之中。如今美国与古巴恢复邦交,能够拉拢国内拉美裔选民,增加民主党在总统大选中的政治筹码。

要知道作为美国最大的少数族群,拉美裔中的古巴裔虽占比不足4%,政治影响力却最为巨大。古巴裔美国人集中在两党势力拉锯的关键州——佛罗里达州,该州的选举人票高达25张,仅次于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州和纽约州,这里的古巴移民超过了1/3。针对他们“摇摆不定”的特点,美国对古巴的政策成为总统候选人们争取拉美裔选民的关键。

在2008年大选中,奥巴马许诺缓和美古关系,从而赢得了该州选民的支持。在奥巴马就任总统后,他放宽了赴古巴旅行和汇款的限制,于是2012年大选中再次将佛罗里达州拉到自己阵营内。

与此同时,美古复交更有助于加强美国和拉丁美洲的关系,奥巴马的“后院外交”可谓影响深远。多年来,包括美国亲密盟友在内的所有拉美国家一直反对美国继续对古巴实行贸易禁运,呼吁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不少学者认为,拉美一些国家其实早对白宫的禁运政策“心怀不满”,长此以往不免心生嫌隙。白宫也承认美国对古巴政策疏远了地区和国际伙伴,表示“美国不再反对古巴参加在巴拿马举行的美洲国家组织首脑会议”。这是近50年来美国首次不把古巴排除在外,无疑将受到拉美国家欢迎,进而拉近美国与后院邻国的关系。

联合国大会曾经举行过高达23次的投票,议题是要美国终结对古巴的经济制裁。2014年,在联合国193个国家中,有188个国家为“结束美国对古巴在经济、商业与金融上的制裁的必要性”这一决议投了赞成票。这也难怪,在得知美古关系恢复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第一时间“点赞”,美国的国际形象也因此加分不少。

虽然全面撤销旅游禁令和贸易禁运仍有待国会修法。但美国的雪茄商、汽车供应商和旅游业等经济界人士,都对即将开启的“潘多拉魔盒”幸福不已。

据德新社报道,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发言人表示,“华盛顿发出的消息非常令人鼓舞,毫无疑问,我们将评估它带来的所有可能性。”

美古关系的变化对百加得公司而言至关重要。该公司1862年成立于古巴圣地亚哥,1960年从古巴撤出。“我们对公司发源于古巴感到非常自豪。”

《华尔街日报》报道说,AT&T、威瑞森通信等大型电信公司,以及酒店业巨头希尔顿等都准备在古巴市场上展开经济投资。

当然,奥巴马肯定也怀揣着一些青史留名的小心思,国内事务寸步难行的情况下,只有选择在总统享有特权的外交领域取得突破,才能打造其辉煌的国际政治遗产。

至于古巴,也能坐享复交的好处。数十年的制裁已使古巴发展缓慢,经贸损失高达1170亿美元。即使邻国委内瑞拉多年来一直给予古巴强有力的财力支持。但在油价下挫、重创国内经济的情况下,委内瑞拉自身难保,根本无暇顾及老朋友。当国内经济得以复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即将于2018年退位的劳尔·卡斯特罗或将在这场破冰外交中拓展个人最大的政治空间。虽没有哥哥菲德尔·卡斯特罗那般世人皆知,也没有经历过哥哥634次被暗杀的传奇人生,但劳尔用经济数据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办事稳健、组织能力强且眼光长远的政治家。正如《华盛顿邮报》的评论,对于劳尔·卡斯特罗而言,这更像是古巴的“进化”而非“革命”。

路透社报道,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意味着美国相关的法案需要废止,而这是奥巴马无法绕过国会单独完成的。随着共和党全面执掌国会,奥巴马想要轻松取消对古巴的全面制裁可能性几乎为零。加上双方谈判中不可避免的“讨价还价”和利益博弈,可以预见,破冰背后才是挑战的真正开始。

当然,禁令不能完全取消的美古复交对奥巴马政绩只是低水平的帮助,但对于整个世界局势却意义重大。就如当年尼克松造访中国般,未来至少是奥巴马在任的两年内,美古两国将迎来暖春。

猜你喜欢

古巴奥巴马伊朗
中俄古巴驰援意大利“打脸”西方
古巴斗鸡
古巴经济衰退
奥巴马一家的总统假期
过于逼真
投 缘
自产自销——原载“伊朗漫画网” ▲
奥巴马巧为三人解围
奥巴马道歉两边不讨好
掉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