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以武汉东湖风景区为例
2015-03-03樊丽娟
樊丽娟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以武汉东湖风景区为例
樊丽娟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向人们展示出的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生态文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促进旅游业向更大的规模和更高的水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文明;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三大系统由无序向耦合转化的过程中,逐步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人是基础支撑,自然是限制条件,社会发展是动力和方向,三个系统间表现出相互耦合、共同作用的动态涨落、协同交互的组织演进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时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进步。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三大产业之一。作为综合性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带动效应,旅游业的发展对改善一个国家和区域的产业结构,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旅游业的发展存在规划不合理,开发过于粗放等诸多问题,逐渐呈现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通过产业建设、资源消耗和地域扩张对自然资源环境产生胁迫,另一方面,自然资源环境通过环境选择、人口驱逐、资源争夺和政策干预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制约。因此如何引入可持续发展视角,完成对区域旅游的开发由粗放式发展到集约化利用的跨越,已然成为了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
文章引入可持续发展战略思维,运用生态文明的视角重新审视旅游发展中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剖析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分析现阶段旅游发展的误区并提出相关建议。一方面,完善和补充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为今后旅游景区开发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1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近乎同一时期,国内学者开始对生态文明相关学术问题进行研究。两者的观点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反哺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观认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必须以保证人、自然、社会三大系统的动态平衡为前提,以不破坏三者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为限度,开发与保护、利用与补偿共存。受此影响,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的众多行业逐步开始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持续利用水平。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被认为是“无烟工业”,认为发展旅游不会影响环境,不会对资源造成破坏。但通常状态下旅游作为一种生产活动,它的开展必定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当这种影响超出了环境的承载力时,便会对当地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近年来因为旅游景区开发、旅游活动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案例众多。
如图1所示,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发展模式上,应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实现人、自然、环境三大系统的动态平衡,达成经济、社会、生态三大体系的效益统一。逐步完成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可持续旅游。
图1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
2 研究区域
武汉东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简称东湖风景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主要景区包括:听涛区、磨山区、落雁区等。它于2013年评为国家5A级风景区,作为典型的以湖光山色为特点,文化底蕴浓厚的大型观光旅游景区,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具有重要地位。
东湖风景区景区面积为82km2,其中湖面面积为33km2,湖面面积占到武汉主城区面积的3.67%,是中国第二大的城中湖。由于位于中心城区,东湖风景区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景区内数量和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为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14年东湖风景区人均,但旅游景区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与城市生态环境相冲突的方面。
文章以武汉东湖风景区为例,分析景区发展现状,根据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精神,提出相关建议。
3 影响我国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自然生态系统极易受到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东湖周边人口剧增,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随着可持续发展的引入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东湖风景区自然环境有所改善,但景区内仍存在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相悖的现象。本章以武汉东湖生态风景区为例,揭示目前国内旅游风景区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
(1)旅游景区“三化”现象明显。旅游景区作为政府或旅游公司的商业开发,本身就具有“趋利性”,景区的经济效益被放在第一位,片面追求其经济效益,一味的进行商业开发反而忽视了对原本景观风貌的保护,这种开发模式不可避免导致景区存在“三化”现象,即人工化、商业化、城镇化。使景区原本自然美学价值大打折扣,破坏了景区自然风光高品质、高层次的社会公益性质以及自然文化功能。随着武汉城市建设和东湖旅游项目的不断开发,东湖景区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受到“三化”的侵袭,但主要集中出现在商业化与城镇化上:商业化方面,东湖风景区免收门票后,如何维持景区的日常运营,同时获取更多的利益,成为了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商业化运营应运而生;城镇化方面,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随着城市用地的日益紧张,高层建筑逐渐增多,在景区内形成“近处湖光山色,远处高楼林立”的自然景观与城市景观。鉴于上述情况,武汉市政府于2014年底在《武汉市主题功能区划》中将东湖风景名胜区列入禁止开发区域,严禁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进一步出台相关规章,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免受破坏。
(2)城市化对景区环境的影响。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空间,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与近郊旅游景点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一方面景区需要城市提供充足的客源,另一方面城市生态系统则对风景区内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一些不可逆转的破坏。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随着空间的外扩,原本位于近郊的旅游景区逐步纳入到中心城区,对景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主要反应为:城市环境污染导致景区自然资源的破坏,城市的建设设计与其他景观设计也会影响到景区的人文景观。在武汉的城市化发展中,中心城区用地日趋紧张,东湖水域周围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城市发展与景区的生态环境逐渐产生冲突。一方面,由于城市扩张将东湖湖区包围,东湖水系与之前连通的水系逐渐隔离。水体的过度分割以及分割之后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湖水的自净化能力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居民住宅用地、建设用地的需求逐渐增加,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末武汉实有人口达1100万人,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整个东湖风景区占地面积达到武汉主城区面积的8.11%,如何平衡这种用地矛盾尤为重要。
(3)环境污染逐年加剧,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逐渐涌现。目前国内大多景区的环境保护设施不配套,对旅游产生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不进行有效及时的处理时,就直接排放到景区中,长此以往超过了景区环境的“生态阈值”后,将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以致整个系统崩溃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东湖旅游风景区的污染以水污染、空气污染为主,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气以及汽车尾气是其主要污染源。每日有大约5万t污水排放至东湖水域,虽然大部分污水已经过过滤处理,但仍有部分重金属对水质造成破坏;空气污染主要为武汉钢铁集团等重工业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气以及机动车尾气。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共同影响了东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东湖水域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具体而言:根据最新监测数据,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东湖水生植物由83种,锐减至14种;鱼类生物有67中,减少至不到20种。同时,许多水草在东湖中绝迹,导致部分种类水鸟不再选择东湖栖息。
(4)游客数量逐年增多。随着近年来,国家法定假日的增加,以及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广大城乡居民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加之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渐增多,国内旅游者数量逐年增加。旅游行为虽然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当过多旅游者涌入景区时,超出了旅游地的环境承载能力,使旅游地的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资源遭到破坏。2007年起东湖风景区免费开放,游客数量逐渐增多,主景区成为了本市市民日常休闲的主要去处,后随着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地区高铁网络的建成,游客数量继续攀升,据统计2012年东湖景区年接待量551.07万人次。尤其是国庆黄金周七天,东湖游客接待量历年均在40万人左右,客流量的激增,景区的设施与建设尚未跟上,环境管理不善,导致环境污染与破坏日益加重。
4 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了“优、节、保、建”四大战略目标。旅游业作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决定,保护旅游景区的生态文明,提高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率尤为重要。文章将分别从“优、节、保、建”四个角度论述如何基于生态文明提高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1)优化旅游资源规划模式,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现代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摒弃原本粗放式的开发一处破坏一处,污染一处再修补一处的开发模式。做到至始至终贯彻落实生态文明观,从思想理念到行为观念,由产业布局至结构调整等,准确把握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特点,客观分析生态环境的问题与原因,科学配置和利用生态资源。自然景观的开发中,控制景区的开发强度,调整结构空间,促进旅游景区的集约高效和旅游体现性,强化生态空间山青水秀,建立生态缓冲区,给自然环境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人文景观方面,在不改变或破坏旅游区本身的风格和气氛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表现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使得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相统一。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建设“绿色”风景区。旅游开发中的节约不仅仅包含经济方面,也包括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强全阶段节约管理,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引入绿色能源,进行清洁生产,有效减少甚至杜绝污染物的排放。景区游步道两侧路灯可使用风力或是太阳能发电,水资源丰富地区,可以建设小型水电站提供清洁电力供景区日常生产使用。提高景区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景区的日常运营势必会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液,如果不提高其重复利用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直接排放也会增加环境压力,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不仅要节约资源,还要进一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
(3)加大自然环境保护力度,降低生态影响。旅游业的开发不能超过当地的环境承载力,要以维护当地生态平衡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准绳,围绕环境保护进行景区开发,降低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景区的开发势必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何降低影响尤为重要。按照旅游区资源类型划定不同的保护等级及保护区,根据缓冲距离确立不同的保护方案,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恢复能力。倡导低碳型、集约式等开发模式,重视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景区的运营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保护力度,根据景区的旅游荷载量控制游客的接待人数上限,保证旅游景区的环境压力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宣传,环境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景区的日常维护中要以环境保护为首要标准,对环境受破坏的地区,迅速隔离恢复以防止其转为不可逆破坏。同时强调旅游者在消费过重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旅游的生态保护之中。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落实可持续旅游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做到规划与制度同步。对尚未开发的景区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应纳入旅游资源开发的评价体系,旅游景区开发的总体规划首先进行生态环境评价,从源头杜绝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项目;对已经存在的景区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监测旅游项目的实施效果和旅游规划的实施情况,预测区域旅游部门以及相关支撑保障系统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调控区域旅游的健康协同发展;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在旅游资源的开发的同时,保护景区范围内或是周边缓冲区内的水、耕地资源;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综合上述观点,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步优化现有的开发模式,实现旅游业的升级转型,改变原有的高投入——低产出——高能耗的高低高产业模式,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向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的生态发展模式转变。
[1]吴超红.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武汉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7.
[2]张景辉.东湖风景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崔广斌,郑岩.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学术交流,2009,(2).
[4]赵东海.生态文明研究的态势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12).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fro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erspective——taking wuhan east lake scenic area as an exam ple
FAN Li-juan
(Wuhan Polytechnic,Wuhan,Hubei 430000,China)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show a new value orient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precondi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and has opened up a broader space for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promoted the tourism industry to the larger scale and higher level of development.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importan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ravel;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590
A
2095-980X(2015)08-0091-03
2015-07-19
樊丽娟(1982-),女,湖北武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旅游与酒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