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创新进展——(Ⅱ)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与案例

2015-03-03宋永会韩璐温丽丽袁鹏彭剑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应用

宋永会,韩璐,温丽丽,袁鹏,彭剑峰

1.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

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城市水环境科技创新基地,北京 100012

3.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 100012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创新进展
——(Ⅱ)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与案例

宋永会1,2,韩璐1,2,温丽丽3,袁鹏1,2,彭剑峰1,2

1.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城市水环境科技创新基地,北京100012

3.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100012

摘要:总结了国内外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方面的先进经验,分析了当前我国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体系的特点,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包括环境风险源基本信息底数不清、监控指标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以及环境风险源监控管理方式相对落后。在调研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体系的设计原则为先进性、可靠性、整体性和经济性原则。按照“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的信息处理思路,分别从监控方案设计、监控技术与设备、监控数据采集传输、监控网络架构、监控管理系统等5个方面构建了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体系。并将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在上海市闵行区、高桥石化地区及张家口市进行了应用示范。

关键词: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体系;应用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gress of Risk Sources Identification and

Monitoring of Sudd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s:

(Ⅱ)Risk Sources Monitoring Technology and Case Study

1国内外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体系的内容与特点

1.1重大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研究进展

环境风险源监控是风险源日常管理、事故预防与应急救援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对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控,是及时发现事故隐患,防范环境风险的最有效途径,也符合当前环境风险防范的迫切需求。国外对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1],已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程和法令,并趋于成熟和稳定。早在1985年,国际劳工大会就通过了《关于危险物质应用和工业过程中事故预防措施》的决定,初步提出危险源监控技术及方法;1988年和1991年,国际劳工组织又先后编写了《重大事故控制实用手册》和《重大工业事故的预防》,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及控制措施提出了建议,促进了危险源监控体系的完善;1992年以来,美国劳工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先后颁布了《高度危害化学品处理过程的安全管理》、《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预防化学品泄漏事故的风险管理程序》,为危险源的确认和控制奠定了基础。我国的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相继颁布了GB 18218—2009《重大危险源辨识》和《安全生产法》等,技术与管理取得了较大进展[2-3]。

环境风险源是指可能引起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从而对环境或生态系统或其组成产生不利作用的部分。区域范围内的环境风险源主要是使用危险物质的企业、集中仓储仓库、储罐,危险物质的运输,毒害污染物的泄露,废水废气事故性排放等[4-5]。针对环境风险源的监控技术研究主要是在借鉴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03年以来,我国相继发布了《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关协字〔2004〕56号)、AQ 3035—2010《重大危险源(储罐区、库区和生产场所)安全监控通用技术规范》与AQ 3036—2010《重大危险源(罐区)现场安全监控装备设置规范》[6-8]等文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中对重大危险源提出了配备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组分等信息的不间断采集和监测系统,以及可燃气体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的要求,对重大危险源中储存剧毒物质的场所或者设施,提出了设置视频监控系统的要求。

环境风险源的监控技术研究集中在建立特征污染物在线或离线监测分析方法,制订重大环境风险源及特征污染物的动态监测监控技术方案,开发监测信息集成、监控数据处理与动态数据管理技术及软件系统等方面,为实现分布式多用户的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与监控提供基础数据保障。环境风险源的有效监控直接影响到区域环境污染综合管理、重大污染事件的预防及其综合决策。通过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监控,可有效分析污染物排放源对空气质量和水环境的影响,评价环境治理措施的效果,对突发性污染事件进行预警,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9-10]。笔者基于“十一五”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关于风险源监控技术的主要研究成果,阐述了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研究进展。

1.2我国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特点与存在问题

虽然国内外针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监控技术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随着经济和化学品行业的快速发展,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频现[11-12],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主要防范生产事故的发生,对于事故环境影响防范所采取的预防性措施有限;环境保护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故主要是针对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控制,而对事故发生前的风险源监控和管理体系建设开展的工作相对较少,在环境风险源基础信息获取、监控方式上还存在一定局限。

1.2.1环境风险源基础信息底数信息不清

相对于环境风险管理的需求,我国目前存在着环境风险源种类、数量、规模和分布不清,以及对环境风险源周边环境敏感受体的分布不清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风险源的风险防控意识、水平、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现有的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各地建设方式不同,通讯协议等都不一致,不能有效地达到数据资源共享,难以有效地为环境管理服务。同时,用有限的监测数据评价整个区域的环境质量以及污染源的排放情况也不完全,这对于尽早发现污染事故和及时预报区域环境质量等均有很大限制,难以满足环境风险管理的需求。

1.2.2监控指标与监控方式

虽然环境在线监测是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质量及重点污染企业进行实时监控的一个方式,但仍然存在问题:监测项目偏重于常规指标,有局限性,远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污染源的监测周期和监测频率不能全面地反映实际排污情况,难以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

目前我国环境风险源监测监控采用常规监测、自动监测和应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以常规监测指标为主,依据监控对象的不同,所需的环境风险源监控指标有所不同。储罐以及生产装置内的温度、压力、液位等工艺参数是必测指标。由于实际操作需要的人力、技术水平以及经济的可行性,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内部的环境风险源还没有实现对有毒有害物等特征污染物的日常监测。

1.2.3环境风险源监控管理方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风险源监控管理方式相对落后,存在以下问题:环境风险源管理信息数据采集能力不足,业务化水平较低,相关标准体系不健全;资源共享和区域协同机制不完善,分析决策支撑能力有待提升;环境风险源的监测监控技术,特别是适用于生态环境敏感目标的监测监控技术有待开发。

环境风险源监测监控、管理和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环境保护部门缺乏特征环境风险物质的监测能力,监管手段不足。环境风险源中的特征污染物的监测方法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综合性的排放标准在控制特征污染物排放方面未能有效实施,对特征污染物的控制在监测监控环节缺乏明确要求。

2我国环境风险源特征与监控技术体系辨析

2.1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须适应污染物及环境敏感受体的类型特点

环境风险源监控须适应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污染物的特征与环境敏感受体的分类。当前我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敏感受体主要是大气和水体。环境污染事件的类型包括爆炸、化学品泄露、非正常工况的废水废气排放事故等[13]。一旦环境污染事件发生且周围有环境敏感受体,就会使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较严重影响。2005年松花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起因是吉林石化双苯厂发生爆炸,约100 t双苯和硝基苯流入松花江,造成哈尔滨关闭松花江取水口,停止向市区供水[14];2004年四川沱江的特大水污染事故,起因是川化股份公司第二化肥厂将大量高浓度工业废水排进沱江,导致沿江简阳、资中、内江三地百万人口饮水被迫中断,生态环境遭到破环[15]。

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污染物类型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物质、重金属等特征污染物,因此,在环境风险源的监控指标筛选上既要考虑风险源本身的一些常规指标,也要考虑风险源的具体情况,如特征污染物的浓度指标以及环境敏感受体的指标等。总之,当前我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污染物种类的特点对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国环境风险管理与监测进入到新阶段,即从常规监控指标发展到特征污染物监控指标,并将生物毒性指标作为综合监测水环境受体指标。

2.2环境风险源监控必须符合环境风险防控管理的要求

目前,我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高发、频发态势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期[16-17],“十二五”期间及其以后的一段时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问题,环境管理和风险防控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对新时期环境风险防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18]中提出,要遏制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态势,探索环境风险防控长远战略和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化学品环境风险管理的主动防控、系统管理和综合防治。

作为环境风险防控管理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体系必须体现环境风险防控管理的要求,将被动式的事故应急管理方式向主动的风险防控管理转变,将环境风险管理的关口前移。由于不同的环境风险源所属的行业类型及所处的场所不同,风险物质的种类不同,不同区域的环境风险源监控的要求是不同的。针对环境风险源本体的监控布点,需要监测可能影响环境风险源安全状态的工艺参数和环境参数,该区域采样点的布设与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物料特性和储罐结构等有关,应根据实际情况布点;针对缓冲区的监控布点,分为企业内部的缓冲区和企业外部的缓冲区,其中企业内部缓冲区监控点的布设需考虑生产工艺和排水管网设置情况,企业外部缓冲区监控布点要考虑排水管道中污水的最终流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和排入地表水系监控布点要求不同;针对环境敏感受体的监控需考虑水环境敏感受体和大气环境敏感受体的特点区别对待[19]。

2.3环境风险源监控须符合国家的管理决策

总体上看,我国现有的环境风险源监测监控水平与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且近期我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频现[20-21],涉及污染物种类繁多,环境风险所处情况复杂,对环境监控的需求比发达国家更大。按照我国现有条件,尽管建立了国家、省、市、县4级环境监测机构,但环境风险源监控设备与技术水平有差异,监控的指标涉及的污染物种类也不同,多以国家规定的水质监测污染物为主。此外,环境风险源监测技术方法发展不平衡,各种技术和方法缺少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目前我国没有系统通用的环境风险源监测技术规范,在环境风险源监控布点、样品采集、监测分析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

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须结合国家的宏观管理决策,《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重点防控的化学品名单,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须重点筛选高发类的突发事件、特征污染物类的化学品,在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以及地理位置敏感的重点防控区域开展相关的监控技术体系构建工作。

3我国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体系研究

3.1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体系设计原则

环境风险源的有效监控直接影响到区域环境污染综合管理、重大污染事件的预防及综合决策。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体系是构建先进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的重要内容,可有效对引发事故的风险源进行管理,防范风险,更好地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结合目前重大环境风险源监控的现状条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体系,其设计原则如下:

(1)先进性原则。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体系建设具有较高的技术起点,充分采用现有高新技术,确保完成后,达到先进水平。

(2)可靠性原则。选用高品质的仪器设备完成监控技术的架构,确保筛选的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可靠,设备运行稳定,尽量减少投运后的维护工作量,节约二次投入的资金,并能够在实际中推广应用。

(3)整体性原则。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应从方案设计、监控设备集成、信息采集传输、系统构建等方面进行考虑,并充分考虑整个监控技术体系在具体区域上的示范应用。

(4)经济性原则。尽可能以最少费用获得必要的环境风险源信息,获取代表性的监控指标,最经济的监控点位布设以及监控技术设备的推荐。

3.2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体系设计思路

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综合考虑功能需求,以及各种硬件结构的共性[22],按照“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的信息处理思路,结合“监控方案设计—监控设备—信息采集传输—系统构建—集成应用”的体系架构特点,设计出基本的系统结构(图1)。其在国家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和应急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环境风险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 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体系的设计思路Fig.1 The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risk sources monitoring

3.2.1环境风险源监控方案设计

环境风险源监控方案设计是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体系的研究基础和前提,包括监控指标的筛选、监控点位的布设及优化等。首先,基于反映环境风险物质本身性质和特征污染物的监控指标构建原则,以典型行业、区域和重要环境敏感目标为研究对象,以量大面广、难于控制的液态及气态污染源为研究重点,确定了重点风险源监控参数(包括工艺参数与环境参数等),从而确立了既反映风险源周边的自然、社会状况及敏感目标的环境质量,又反映环境风险物质本身性质和特征的监控指标体系。其次,结合监控指标,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出的环境风险源监控点布设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环境风险源提出了布点方法[23]。最后,针对环境风险源的特性,基于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或国际上公认的标准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结合环境在线监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集成包括小型传感设备和大型监测仪器在内的百余种成套技术设备、参数及适用条件信息,从气象参数、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综合毒性、生物指标、移动源方面构建了整装成套的包含百余种仪器信息的监控技术库,完善了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体系。

3.2.2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与设备系统

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与设备系统是进行风险源动态监控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有环境参数和安全参数的传感器,特征污染物的连续、自动监控设备和数据采集等硬件设备。基础硬件主要包括通讯服务链路,监控中心配置的各种服务器以及网络设备。

重大环境风险源监控方法是对风险源监控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监测和数据判断,从而获得监控系统中某一指标的特征数据,以反映该指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与设备系统主要是集成固定源(包括气态源和液态源)监控技术和移动源监控技术。对于液态环境风险源,针对敏感环境受体主要采用综合毒性监控技术,针对风险源的源状态、源物质浓度和综合指标采用点式监测技术;对于气态环境风险源,针对气象条件、源状态和源物质浓度指标采用点式监测技术,针对敏感环境受体采用区域式监测技术。

特征风险物浓度和综合指标的监控技术主要采用点式法,包括LEL(lower explosive limit)检测器法、电化学检测器法、火焰离子化(FID)检测器法、光离子化(PID)检测器法、红外吸收仪法、基于VUV(vacuum ultraviolet)的飞行时间质谱仪法和基于气相色谱的VOCs监测法等[24]。对于特征风险物质的监控,除了上述理化监控技术及仪器,生物毒性监测仪也是一类重要监控仪器。

3.2.3环境风险源监控网络传输系统

环境风险源监控网络传输系统可采用有线专网或者无线3G网络进行传输,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系统以及其他中间服务为监控平台提供基础服务。

监控平台的网络传输系统主要功能是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以及整个网络的架构,在建设时要充分考虑经济成本和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研究发现[25],无线网络(GPRS、CDMA)方式和以太网方式是目前最经济、最可靠的通讯方式,也是采用最多的通讯方式。

3.2.4环境风险源监控管理软件系统

环境风险源监控管理软件系统包括基础数据的接收和处理、监控数据管理、风险源数据展示等内容。软件管理系统是为环保监管部门提供服务的具体应用,包括日常管理、监控预警、决策支持等模块。通过监控软件管理系统提供风险源监控管理能力的服务,实现基于Web-GIS的环境风险源监控点及监控信息动态加工、处理(空间与专题分析等)与可视化,以及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模糊交互式查询等功能。

3.2.5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应用案例

选取典型示范区(上海市闵行区、上海市高桥石化地区、张家口市)为应用对象,结合环境保护部门风险管理的需求,将研究技术成果应用于环境风险源的监控。针对特大城市上海市,分别提出了闵行区和高桥石化地区的重大环境风险源监控指标、监控布点及监控方案,以期为上海市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支持;提出了张家口市重大环境风险源监控方案,开发了“张家口市环境风险源综合管理系统”,以期为张家口市环境风险源管理与风险防范提供技术支持。

上海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闵行区是上海市行政区划的腹部,是上海市工业重要的集中地[26],以上海市为示范对象,针对上海市河网复杂,保留多个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高风险、重污染的企业数量较多,区位优势良好和交通网络发达,各类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以及水源保护具有代表性等特点,开展环境风险源监控方案,包括监控风险物质筛选、监控技术推荐、风险源动态监控网络系统构建等研究。上海市闵行区的环境风险源及敏感受体监控点位见图2。开发的特大城市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系统以及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源监控预警系统,部分软件功能见图3~图6。

图2 上海市闵行区环境风险源及敏感受体监控点位Fig.2 Monitoring sites of environmental risk source andsensitive receptor for Minhang District of Shanghai city

图3 特大城市环境风险源监控系统Fig.3 Environmental risk source monitoring system of extra-large city

图4 环境风险源管理Fig.4 Management for environmental risk source

图5 环境风险源监控数据查询统计Fig.5 Inquiry and statistics for environmentalrisk source monitoring data

图6 环境风险源监控系统模型分析Fig.6 Model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risksource monitoring system

上海市高桥石化地区是我国第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特大型经济联合体,同时其产品多属于重大化学品危险源,具有重大环境风险源的特点。根据环境保护部门管理的技术需求,结合本研究的共性技术成果,明确了空气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为监控重点,并为高桥石化地区推荐了监控技术设备。

张家口市位于北京市上风上水位置,地理位置敏感,担负着保护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河北省的老工业基地。随着张家口市采矿业和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环境风险源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因此,选取张家口市为研究示范区。针对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降低因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风险升高的问题,以及需对环境风险较大企业加强管理的实际需求,开展了张家口市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方案研究。结合环境保护部门风险管理需求,在集成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基础上,开发了包括尾矿库管理等功能的张家口市环境风险源监控系统平台(图7和图8),实现了对张家口市重大环境风险源的监控及风险源综合管理。

图7 张家口市环境风险源监控系统Fig.7 Environmental risk source monitoringsystem for Zhangjiakou city

图8 环境风险源视频监控Fig.8 Video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risk source

3.3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的技术创新

环境风险源的监控具有鲜明的技术特点,因此在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控系统设计过程中涉及许多新的技术问题。目前,环境风险源监控主要包括实时监控的传感、报警及现场控制集成技术,特征污染物动态监控信息的采集、数据传输及处理技术,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技术平台的构建等。因此,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的创新性技术,不仅是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平台的核心基础,也是推进全国环境风险管理新模式的基本保障。

3.3.1重大环境风险源实时监控的传感、报警及现场控制集成技术

环境风险源监控的传感设备是对环境风险源各种状态的前端感知仪器设备。企业中的环境风险源(如罐区、库区、生产场所等)常含有易燃、易爆、毒性等危险物,对安全生产和人身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需采用前端的设备对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监测、监视、预警和控制,才能更好地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降低环境风险水平,主要采用液位、温度、湿度、压力、流量、可燃及有毒气体传感器等。

3.3.2特征污染物动态监控信息采集、数据传输及处理技术

数据库系统是整个动态监控系统的基础,不仅存储了园区的风险要素、企业信息及政策法规等静态数据,且实时存储各风险源的监测数据,为分析模拟技术提供准确的数据。

信息采集、数据传输及处理技术通过设置数据采集的频率,可实现24 h不间断地将传感器等设备前端采集的监测数据传输到数据库中存储,并在本地计算机中进行数据保存。前端处理程序将接收到的数据分析处理后存储到数据库中,同时工作人员可根据关键词查询检索数据库中存储的监测数据。

3.3.3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技术平台构建

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技术平台的设计既要满足对产生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实时监控、预警及信息管理,实现风险源及敏感受体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功能,又要构建信息查询发布平台,使环境风险源监管实时化、透明化、信息化。因此,在监控技术平台设计过程中既要关注风险源本身,又要关注环境敏感受体。将数据库结构中的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与管理信息数据库相融合,开发基于Web-GIS技术的重大环境风险源监控系统,满足对重大环境风险源以及敏感受体的监控功能,实现对重大环境风险的预警与监管。同时,在解决系统设计和基础性关键问题等方面制订一套切合实际的监控系统技术规范,为子系统、设备等其他技术规范的制订提供依据。并且分别针对化工园区、特大城市、饮用水源地等不同对象,形成重大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方案,以期为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3.3.4GIS空间分析技术

借助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采集、储存并处理区域内风险源、敏感受体、灾害环境等空间分布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可进行空间数据的相关分析、叠图分析和加权综合分析,获取环境风险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析结果。在电子地图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并发布到网络平台。用户可在Web-GIS平台上查询到风险源、企业及园区相关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以各种方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和对比,并以图表和报表的形式绘图并输出,为环境监控管理和辅助决策提供支撑。

4展望

针对我国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缺乏系统梳理和总结的现状,设计了体现“监控方案设计—监控设备—数据采集传输—监控软件—管理应用”架构特点的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体系,使之具有兼容性和可操作性。其在国家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和应急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环境风险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的研究成果在化工园区、典型城市进行了应用,以期对我国实施环境风险管理,遏制目前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态势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应用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的创新性技术开发的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系统,可以实现区域重大环境风险状况的全过程动态监控,集实时监测、数据库管理、GIS地图展示及模型分析等功能于一体,达到及时预警的作用,使环境风险源的常态化管理与应急式管理有效结合,为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设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总结了环境风险源监控的研究发展趋势:

(1)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环境信息化的应用将从环保监控大数据中发现具有规律性、科学性和有价值的监控信息。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发展的推动下,每年环境保护部门产生的海量监测数据,将在大数据挖掘分析、预测性分析等功能的助力之下,通过建立评估和预测预报模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2)环境监控中心经过发展,逐步从无规划的试点性质发展为规模化、标准化,从单一业务到综合业务,从简单行政强制统一发展为根据地区的差异分类指导,有计划的分步实施。

(3)根据当前环境监控建设的现状和研究开发的动向,以及新形势下对环境监控的要求,以环境监控为核心的环境保护大系统代表了潜在的环境保护需求,符合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对环境监控的要求,可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大作用。同时,环境保护大系统还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不断摸索,逐步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菅小东,周红,高映新.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3):7-9.

[2]吴宗之,高进东.重大危险源普查与建立重大事故预防控制体系[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3(5):59-62.

[3]苏宏杰,张兴凯,刘功智,等.地方安全生产条例与《安全生产法》比对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4):199-203.

[4]HAN L,SONG Y H,DUAN L,et al.Risk assessment methodology for Shenyang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J].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2015,73(9):5185-5192.

[5]魏科技,宋永会,彭剑峰,等.环境风险源及其分类方法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10(1):85-89.

[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EBOL].[2015-05-28].http:wenku.baidu.comlink?url=8C4tEYbX lRhJsctb Zjh9eM0RMOoA7dDivos1X7tquzn-B-bgY7EfYgNu6A4 ik8O9SaJ xh0cfejauJCUlzdrH8qi7VUpx-XMJ0THKq06u9wC.

[7]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AQ 3035—2010重大危险源(储罐区、库区和生产场所)安全监控通用技术规范[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8]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AQ 3036—2010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罐区现场安全监控装备设置规范[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9]温丽丽,宋永会,俞博凡,等.重化工业区环境风险源监控系统设计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2,28(2):87-92.

[10]袁鹏,许伟宁,宋永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评估与实践探索[J].环境保护,2013,41(20):39-40.

[11]魏科技,王毅力,宋永会,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研究进展及体系构建[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8(6):64-70.

[12]环境保护部.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R].北京:环境保护部,2014.

[13]马越,彭剑峰,宋永会,等.移动型环境风险源识别与分级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2,32(8):1999-2005.

[14]张勇,尚洁澄.松花江污染和哈尔滨停水事件的初步分析与反思[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1):7-11.

[15]李铮.追究刑事责任的10起环境典型案例分析[J].环境保护,2009(10):42-47.

[16]ZENG W H,CHENG S T.Risk forecasting and evaluating model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17(2):263-267.

[17]LIU R Z,LAN D D,ALISTAIR G L.Zoning abrup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isk in a mega-city[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0(2):1022-1031.

[18]环境保护部.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EBOL].[2015-05-21].http:www.zhb.gov.cngkmlhbbbwj20130 2W020130220539067366659.pdf.

[19]韩璐,宋永会,司继宏,等.化学工业园区重大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研究与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2013,26(3):334-340.

[20]YUAN Z W,JIANG W L,LIU B B,et al.Where will China go:a viewpoint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challenges of resource supply and pollution[J].Environmental Progress,2008,27(4):503-514.

[21]HE G Z,ZHANG L,LU Y L,et al.Managing major chemical accidents in China:towards effective risk information[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1,187:171-181.

[22]詹宏昌,陈国华.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3,29(3):38-41.

[23]SI J H,HAN L,YU B F,et al.Review on the methods for the monitoring sites optimization of risk source in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C]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RSETE 2011),Nanjing: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2011:2444-2447.

[25]谢斌宇,温丽丽,宋永会,等.化工园区环境风险源在线监控平台设计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1,27(1):60-63.

[26]汤庆合,蒋文燕,李怀正,等.上海市突发环境事故近10年变化及统计学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32(6):86-89. □

SONG Yong-hui1,2, HAN Lu1,2, WEN Li-li3, YUAN Peng1,2, PENG Jian-feng1,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riteria and Risk Assessment,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2.Department of Urban Wate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3.Chinese Academ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Beijing 100012, China

Abstract: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risk source monitoring techniques in foreign and domestic countries was summariz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risk source monitoring techniques analyze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re existed many problems in the environmental risk source monitoring techniques in China.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 sources was not clear, the monitoring indicators could not meet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needs and th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mode of environmental risk sources was relatively backward. Based on the user requirement analysis,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the environmental risk source monitoring technique system were put forward, i.e. the principles of supreme, reliability, integrity and economic interest. According to the technical line of information process of “data acquisition, transmission,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 the environmental risk source monitoring technique system was constructed from five aspects, i.e. the monitoring scheme design, the monitoring equipment technology, the monitoring data acquisition and transmission, the monitoring network structure, and the monitoring management system, etc. Finally, the environmental risk source monitoring techniques were applied and demonstrated in Minhang District of Shanghai, Gaoqiao Petrochemical Area of Shanghai and Zhangjiakou City.

Key words:environmental risk source; monitoring technique system;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X820.4

文章编号:1674-991X(2015)05-0353-08

doi:10.3969j.issn.1674-991X.2015.05.056

作者简介:宋永会(1967—),男,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管理技术研究,songyh@craes.org.cn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08AA06A40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K16B01)

收稿日期:2015-07-29

宋永会,韩璐,温丽丽,等.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创新进展:(Ⅱ)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与案例[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5,5(5):353-360.

SONG Y H, HAN L, WEN L L,et al.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gress of risk sources identification and monitoring of sudd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s: (Ⅱ)risk sources monitoring technology and case stud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2015,5(5):353-360.

猜你喜欢

应用
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带压堵漏技术在检修中的应用
行列式的性质及若干应用
癌症扩散和治疗研究中的微分方程模型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