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与生育
2015-03-03文/柯玲
文/柯 玲
计划与生育
文/柯玲
在牛津期间应邀去英国家庭作客两次。一次是去克里斯家,一次是去麦琪家。一个是小家庭,一个是老家庭。
能去克里斯家作客很意外。我是在共富新村的晚间免费英语课堂上认识克里斯的。免费英语课的老师们都是志愿者,他们或是在职教师或是社会人员或是在校生。克里斯在A班当助教,他身高一米九几,扎着个马尾辫,一副嬉皮士样儿。不过,克里斯当助教是非常认真的。在围成一圈的学桌中间他常常长跪在地(当然即使跪着也常常比坐着的学员高),挨个儿伏案辅导学员,纠正发音,指出语病,表现得特有耐心。这个随意的课堂上我胆子渐大,讲话渐多。记得有一次大家聊“你在牛津最想干什么”,我随口说道:“我最想了解英国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很想住进一个英国家庭。”本来这只是一次口语表达练习,没想到这两个脱口而出的心愿竟然都实现了,而第一个帮我实现心愿的就是克里斯。
某天下课后克里斯径直向我走来,我甚至感到有点儿紧张。没想到他很有风度地对我一欠身说:“凯瑟琳,我知道您想看英国人的生活,我和妻子商量好了,邀请您去我家作客。请给我邮箱,我们给您发email。”“哇!太好了!”真是喜出望外,也很受感动。这个看上去人高马大的小伙子竟如此心细!
书信的魅力不仅在于给了交流者从容的时空,而且因它能带来恒久的回味。地道的英国人常常表现得十分的传统。克里斯和麦琪年龄相差很大但都用写信方式邀约请客。在牛津期间我收到过多封邀请信、感谢信,古风习习很享受。几天后我接到了克里斯和他太太的正式邀请信,约我下周日去他家共进午餐,信中给了我地址以及从共富新村前往他家的谷歌地图的截图,并表示如果我愿意可以带上朋友一起去,他全家非常欢迎。他“全家”五口人,克里斯竟然有三个孩子!
有孩子的家永远是最生动的。一摁门铃,率先冲出来的是克里斯的两子一女:大女儿8岁,大儿子5岁,小儿子才2岁。三双清澈的蓝眼睛注视着我,我一一分发礼物,他们一一很有范儿地对我说“谢谢”,但不一会儿就小鸟似的相互追逐去了,嘻嘻哈哈笑不停。兄弟姐妹玩耍逗乐的场景让我倍感亲切甚至有些恍惚,一种久违了的儿时记忆被唤起。克里斯一家刚从教堂回来,太太打个招呼斟好茶就进厨房去了,我和克里斯喝茶聊天。原来克里斯夫妇都是牛津学子,太太是化工硕士,现为专职妈妈;克里斯神学院毕业。介绍了一家老小,克里斯直接问我:“听说中国一家只能有一个孩子,真的吗?”一下子就触及到敏感话题,我也无需躲闪:“是的,不过现已在调整。”
我国的计划生育总是受外国人质疑,在国内上课时留学生也常追问。但克里斯却告诉我计划生育并非中国独有,英国也曾有人提出过。原来英国有个“理想人口”(Optimum Population Trust)智囊团,2007年他们借“世界人口日”建议英国政府以及所有英国人: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所有夫妇都应将子女数量控制在两个以内。“理想人口”发表的报告敦促英政府引入“只生两个”或者“少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他们警告要么现在自觉自愿地计划生育,要么今后被迫强制计划生育。通过精确统计和分析,他们得出:英国每出生一名婴儿所导致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比埃塞俄比亚婴儿造成的环境危害大160倍,比孟加拉婴儿大35倍。很显然,“理想人口报告”并没有被英国政府正式采纳,但报告的作者,英国著名的计划生育以及生育健康专家、伦敦大学学院的吉耶伯(J. Guillebaud)教授也指出,以教育、宣传确保妇女可以控制自己生育为核心的“自愿性稳定人口”政策会获得成功。统计显示,现在英国一对夫妇平均生育1.87胎,这似乎正好接近理想人口智囊团建议的每对夫妇生两孩的目标。
克里斯说他家老三就是“计划外”的,老三安德烈被克里斯称为上帝给他们的计划外的恩赐。这个小家庭并无老人帮衬,妻子心甘情愿当了全职妈妈,克里斯每周也还有空去当志愿者。我对克里斯说:“你一人工作养活全家,够辛苦的啊!”没想到他连声说:“不不不,没有人靠我养活。妻子从怀孕起就享受政府的补贴,孩子也有孩子的福利基金,我的工资并不高的。”说到这儿他甚至有几分羞涩。英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确实比较完善。单从妇女生育和幼儿教育这一块来看,政府投入着实不少。职业妇女有婚孕补助(准孕妇可以享受免费医疗和看牙,直到宝宝一岁);有带薪产假(6周给付90%工资,外加20周固定工资产假);有孕妇津贴(为没有资格领取法定怀孕工资的妇女而设)。
而孩子一旦降生,英国政府更是给予大力资助。首先是儿童福利金,该福利金不与收入及缴纳国民保险金挂钩,只要有照顾儿童的责任,就有资格。福利金主要为16岁以下的儿童而设,但如果儿童在16~20岁之间仍在非高等教育机构中就读,仍有资格申请。从2011年4月6日开始,家中最大的孩子,每周可获得20.3镑的福利金,其他的孩子,每人每周可获得13.4镑。其次是儿童税务补贴:如果你已符合申领“法定产假工资”或“孕妇津贴”的条件,那么你还可以申请工作税务补贴和儿童税务补贴。此外,如果你已有了一个孩子,不论是否在工作,都可以申请儿童税务补贴。该项补贴由英国税务及海关总署支付,根据家庭的不同收入水平及境况,该补贴的金额也有所不同。我的英国房东作为两个孩子的全职单亲妈妈,她不工作但也无需为经济担心。所以,克里斯太太虽不上班,但也并非依赖丈夫,她合理利用各项政府补贴将小日子过得丰衣足食;宝贝们对妈妈更是言听计从,成就感被充分写在克里斯太太的脸上,微微发胖的她说话时中气比高大的克里斯还足。
我略带惋惜地对克里斯说:“可惜了您的硕士太太,专业几乎荒废了吧?”没想到克里斯再次连声说:“不不不,她如果对她的专业更感兴趣,以后还可以去工作。但现在哺育、照看孩子无疑是我们最重要、最幸福、最有意义的事情。”一连几个“最”,说明这是他俩的共识。恐怕真是受教育背景不同所致了:我们习以为常接受了高等教育理当努力工作报效国家的理念,视照看家庭的女性为“家庭妇女”,地位一直卑微。但汉语的“国家”二字真是太高妙了,词语本身暗示了国和家之间的微妙关系。对普通民众而言,最切身的是家,家与国之间并非取舍关系,而是相互支撑、互相需要、相依相存。不过我们常常会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片面理解为“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列举很多舍家为国典范,甚至让人产生只有舍家方能报国的错觉。事实上,父母不仅是生命缔造者更是人格塑造者。就教育而言,家教不好后续教育则很难做好。计划生育的目的不只为了控制人口增长,更是为了提高人口素质,新一代的质量毫无疑问是关乎家国未来的头等大事。
我和克里斯海阔天空地聊着,克里斯太太端上来一只大砂锅预示即将开饭,孩子们闻声而至。妈妈轻声说“宝贝们,今天家里来了客人,汉娜你坐那儿,彼得坐这儿,安德烈你坐这儿”,马上各就各位。安德烈才两岁,但个子像四五岁了,敦实实的小汉子肚子一吸就上了椅子。老二彼得马上举起刀叉,但克里斯制止了他:“嗯?吃饭前我们应该做什么?”乖巧的老大马上回答“祈祷”,于是彼得只好坐下,跟家人一起齐声轻诵:“主啊!感谢您赐给我们如此鲜美的饭菜……”我也静穆地坐着、欣赏着。
计划外的小天使
用餐很愉快,看一个两岁小孩吃饭更愉快。妈妈夹什么安德烈就吃什么,一勺接一勺极其认真,吃完碗里就看着锅,示意妈妈再来一块。直到妈妈说“你可以了”,这时哥哥姐姐也吃完了,三人“咕咚咕咚”上楼午睡。安德烈的腿分明比楼梯立板高不了多少,我禁不住问:“需要帮忙吗?”妈妈说:“他自己可以的。”果然,那小家伙两手拉着楼梯栏杆一级一级横着上去了。克里斯夫妇说起老三来眉飞色舞:这个两岁的大个子不仅可以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自己爬楼梯,还可以自己如厕(以一张小凳做踏板)。我按捺不住去儿童房窥视一眼:三个小天使已酣然入睡,很显然老三是先上凳子再翻过约一米高的栏杆落进摇篮里的。我禁不住责怪克里斯:“你们这是在养孩子还是在训练职业运动员啊?”克里斯太太哈哈大笑:“好主意!这小子将来一定会很高,让他学撑杆跳不错啊!”我提醒:“别吵了孩子!”“哈哈哈哈!他们才不会醒呢!”夫妇俩笑得更欢了。看来这“计划外”的小天使给克里斯夫妇太多的自豪和惊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