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例围绝经期不规则阴道流血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2015-03-02张建亚徐文婷
张建亚,徐文婷
(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医医院 妇产科,江苏 张家港,215600)
阴道不规则流血是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的症状。围绝经期妇女阴道流血病因复杂,常规妇科检查可发现流血是否来自于阴道及宫颈,来自宫颈的阴道流血可通过宫颈活检明确是否存在宫颈病变,排除出血来源于阴道及宫颈,确定出血来自于宫腔后,可通过诊断性刮宫明确诊断及治疗;通过宫腔镜检查更可在直视下对宫腔内的组织结构进行细致观察,大大提高了对宫腔内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因阴道不规则流血在本院妇科住院的围绝经期妇女的临床病历资料,对其病因进行分类,并观察年龄、BMI、空腹血糖、血脂与其病因的相关性,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因阴道不规则在本院妇科住院的围绝经期妇女247例,年龄为40~60岁,24例患者出血来自于宫颈,其中宫颈癌12例,宫颈息肉12例,出血来自宫腔的患者中50例为子宫内膜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22例为分泌性子宫内膜,105例为增生性子宫内膜,1例为黏膜下肌瘤,23例子宫内膜息肉,3例为子宫内膜癌,余19 患者例拒绝行诊刮术明确诊断。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述病例,填写临床观察表,包括年龄、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身高、体质量、BMI、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病理学结果等。比较不同病理结果的平均年龄、出血时间、BMI、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年龄及阴道流血时间比较
将患者按年龄分为<50岁组(n=189)和≥50岁组(n=39),2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4.71±2.77)岁和(52.12±2.69)岁,平均阴道流血时间为(4.81±12.50)月和(5.20±11.43)月。
2.2 阴道流血原因的病理诊断类型
将228例阴道不规则流血患者病理诊断结果分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器质性病变、恶性病变3 大类,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阴道流血原因的病理诊断类型
2.3 患者年龄与阴道流血原因的病理诊断分类的关系
在228例阴道不规则流血患者中,患者年龄与其病理诊断分类存在关联性,年龄≥50岁阴道不规则流血患者恶性病变(子宫内膜癌及宫颈癌)的发生率明显大于<50岁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4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各种病理类型与年龄、出血时间、BMI、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关系
本研究228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阴道不规则流血患者中,177例患者属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其诊刮术后病理提示为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分泌性子宫内膜、增生性子宫内膜,结果提示患者年龄与功血患者病理结果无明显相关性,见表3。将177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病程分为<6月组及≥6月组,比较2组的病理结果显示,病程≥6月组的功血患者中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占该组总人数的50%,病程<6 个月组的功血患者中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占该组总人数的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2 不同年龄组病理诊断结果[n(%)]
表3 不同年龄组功血患者的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结果[n(%)]
表4 功血患者病程与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结果[n(%)]
根据177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诊刮术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分泌性子宫内膜、增生性子宫内膜3组,比较3组的BMI、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组的BMI 为(24.90±2.73),分泌性子宫内膜组的BMI 为(22.66±3.60),增生性子宫内膜组的BMI 为(23.41±3.06),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组的BMI 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及分泌性子宫内膜组BMI 比较无显著差异;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组的空腹血糖为(5.51±1.43)mmol/L,分泌性子宫内膜组的空腹血糖为(5.22±0.53)mmol/L,增生性子宫内膜组的空腹血糖为(5.16±0.76)mmol/L,3组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组的总胆固醇为(4.60±0.91)mmol/L,分泌性子宫内膜组的总胆固醇为(4.28±0.79)mmol/L,增生性子宫内膜组的总胆固醇为(4.53±0.95)mmol/L,3组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组的甘 油三酯 为(1.88± 1.34)mmol/L,分泌性子宫内膜组的甘油三酯为(1.12±0.62)mmol/L,增生性子宫内膜组的甘油三酯为(1.31±0.81)mmol/L,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组的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生性及分泌性子宫内膜组甘油三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围绝经期阴道不规则流血的原因
通过回顾性分析,本研究247例围绝经期不规则阴道流血患者中,228例患者通过宫颈活检及诊断性刮宫术明确了阴道流血原因,其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77例,包括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50例,占21.9%;分泌性子宫内膜22例,占9.6%;增生性子宫内膜105例,占46.1%;其中器质性病变36例,包括子宫黏膜下肌瘤1例,占0.4%,子宫内膜息肉23例,占10.4%,宫颈息肉12例,占5.3;其中恶性病变15例,包括子宫内膜癌3例,宫颈癌12例。由此可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仍是围绝经期妇女阴道流血的主要原因,这主要由于围绝经期妇女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不稳定,孕激素水平不足或缺乏,从而导致正常月经周期被破坏,出现异常子宫出血。这与目前国内相关研究[1-2]结果相一致。国内外相关研究[3-5]表明,围绝经期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6-7],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国内相关研究[8]报道其发生率在8.8%~38.9%。本研究显示尽管恶性病变并不是围绝经期不规则阴道流血的主要原因,但其跟患者年龄的增长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50岁的患者中恶性病变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50岁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一方面围绝经期由于雌激素水平低落,引导上皮缺乏糖原,阴道的酸度降低,局部抵抗力下降易受细菌感染,而患阴道炎致阴道少量出血或血型分泌物[9]。因此50岁以上患者一旦发现不规则阴道流血,当引起足够重视,寻找病因,早发现,早治疗。对围绝经期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的患者进行诊断性刮宫,明确流血原因[10-11]。
3.2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与年龄、病程及糖脂代谢的关系
本研究中177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诊刮术后病理结果主要有以下3 种: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分泌性子宫内膜、增生性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是因子宫内膜非生理性增殖导致子宫内膜腺体大小不同、形状不规则为特征的病变[11]。它的产生主要与雌激素持续作用而无孕酮拮抗密切相关,一些生长因子在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作用机制中也起一定的作用,刺激子宫内膜的增生[12-14]。子宫内膜增生的各类型中以单纯性增生常见。目前,普遍认为单纯性增生不是癌前病变,但仍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15]。
研究发现,年龄与功血患者子宫内膜类型并无相关性,但将患者根据病程长短分为两组,病程≥6 个月的患者中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病程<6 个月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病程越长,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的发生率越高。
通过统计分析患者的BMI、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发现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患者的BMI 及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其他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增生性子宫内膜及分泌性子宫内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空腹血糖及总胆固醇水平也高于其他2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肥胖与高脂血症与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肥胖及高血脂均是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过程缓慢,部分单纯性增生也具有自发缓解的倾向,但仍有1% 癌变的风险[15]。因此,肥胖患者在发生围绝经期不规则阴道流血时更应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健意识,一方面调整生活方式,科学减重,另一方面对于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生命质量。
[1]吕琳.浅析阴道不规则出血60例临床治疗[J].中国医学创新,2012,10(10):133.
[2]刘恒均,唐萌,蒋晓云.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40例临床治疗与分析[J].医药前沿,2012,2(9):217.
[3]王琦.323例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病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86.
[4]李轶梅.398例绝经后阴道流血临床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7):555.
[5]孙彩萍.妇科门诊中常见的阴道不规则出血原因探讨[J].医学信息,2011,2(1):256.
[6]周勤,谭丽峰.425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临床及病例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9,10(3):228.
[7]毛春霞.围绝经期阴道出血18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12):56.
[8]毛锦芳.围绝经期及绝经后阴道出血病因和病理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8):86.
[9]石艳清,王爱玲,王芬.围绝经期阴道出血1190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3093.
[10]吴鸣,沈铿,郎景和.绝经后子宫出血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7):487.
[11]李莉,朱亚玲.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82例子宫内膜病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0):4174.
[12]冒小燕,张玉泉.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研究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8):465.
[13]潘爱容.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诊断与治疗[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5(21):524.
[14]龚祝萍,郝丽娟,刘玉明,等.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危险因素探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6):940.
[15]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