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我国学术交流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015-03-02王姝力

学会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学术

王姝力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北京 10008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科技进步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各类科技团体的学术交流活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到我国科技体制和机制的缺陷及社会风气的影响,我国学术生态环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如学术诚信缺乏、质疑缺乏、互动缺乏、官本位和过分追求名利等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交流中出现,这种行为和氛围违背了学术交流应有的宗旨和动机,影响了学术交流功能的发挥。本文针对科技社团学术交流在组织模式和机制上的创新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回归。涉及科技社团学术交流理念、制度、自身建设等相关方面内容,使其回归和体现学术交流的本质和动机,真正起到促进知识原始创新和共享与扩散、转化与应用的作用。二是应对。即在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基于网络环境下学术交流的迅猛发展,整个学术交流系统正在面临着一场新的变革,我们需要全面地了解学术交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它进行继承、发展和创新。

一、目前我国学术交流存在的问题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尽管导致我国学术交流状况不佳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是从根本上说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需求不旺;二是供给不足。一方面,一些科技人员对学术交流没有强烈的愿望和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术交流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科技人员的需求,不能为愿意交流的科技人员提供有价值、有实效的学术交流平台。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交流活动主题随意化、空洞化、主观化

学术交流的主题与学术组织的使命以及学术交流的质量密切相关,也是学术水平的一定体现。会议主题应重点围绕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以及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在相关专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根据相关调查,我国学术交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主题随意化、空洞化的现象和倾向,往往无明确的针对性和研究内容;缺乏学术交流的效果评价和监控;学术权威和政府官员往往只挂名而不出席会议;主办方对学科前沿以及最新的热点、难点问题掌握不清,会议主题仅依靠“权威专家意见”来确定,主观化现象比较常见。

(二)学术交流缺乏应有的民主机制和互动质疑氛围

目前,国内很多学术会议都邀请行政领导出席并致辞,但多数人认为,领导讲话的时间可以进一步压缩;在会议的时间分布上,其他流程及会务考察时间较长,真正用于学术交流的时间很少;我国学术会议的话语权常常被行政领导和学术权威等少数人占有,绝大多数参会人员只扮演听众的角色,没有实质的互动交流和质疑的机会,“交而无流,有会无议,有议无争”的现象比较严重;学术论文的署名和排位顺序职位化,使真正的学术贡献者的权益受到侵犯,缺乏学术交流应有的民主机制和氛围。

(三)学术交流经费不足

效果好的学术会议需要主办方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由于一些学会缺乏经费,往往只能采取“以会养会”的方式维持生存,缺乏创新意识,这种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的学术会议,不但增加了学术交流活动的成本,而且也影响了参会人员的积极性。

(四)价值观错位导致学术交流动机异化

一些科技工作者在职位晋升和追逐学术头衔欲望的驱使下,变得越来越浮躁和短视,不能潜心研究,只顾眼前利益,弄虚作假,甚至剽窃他人成果,导致学术诚信缺失。一些主办单位,只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上级领导的认可上,而不重视为科技工作者的服务工作,学术交流重表面忽内容,重形式忽成果,使得科技社团学术交流的服务对象定位错误,严重异化了学术交流的宗旨和动机。

(五)权力主导下的科技评价对同行认可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权力主导下,政府或管理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科学共同体的守门员和学术守望者,学术交流成了一些科技工作者认为可有可无的活动,权力弱化了学者对学术交流的有效需求,冲淡了学术交流的学术浓度,弱化了科学共同体的组织基础,导致学术交流的有效供给能力不足。

二、对学术交流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一)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内外环境

1.繁荣学术交流的政策环境。国家有关部门应努力营造鼓励学术创新的社会氛围,重视学术交流工作,从政策和经费上支持、鼓励学术交流活动,将一定层次的学术交流成果作为晋职升级的依据并给与相应的物质奖励。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努力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宣传教育工作,吸引全民参与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并使其健康、有序地开展。

2.使学术交流活动回归学术本位。针对目前学术交流活动存在的学术权威化、官本位化等问题,各级科技社团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时,应努力摆脱世俗风气的影响,积极促进学术交流的理念创新,大力构建以学术为本的学术交流文化,即营造“学习、交流、质疑、共享、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学术交流活动回归学术本位。一是废除论资排辈的发言顺序做法,进行平等交流。二是严格控制报告时间,最大限度地保证提问和互动时间。三是主席台上不设领导席,减少领导讲话,精简开幕式程序,增加学术报告交流时间,勤俭办会。四是根据发言者的论文内容选定同领域相关专家做主持人,从专业角度引导与会人员参与讨论和互动。

(二)加强学术交流的组织与管理

1.提高学术会议组织者的学术水平。办好学术会议不仅需要组织者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而且还要求其在国际学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分会场领导的把关尤为重要。会议组织者对会议主题的理解,对本领域前沿专家的了解及行业最新进展的把握,都是体现学术会议管理水平的标志,也是决定学术交流质量的重要因素。

2.创新学术交流活动的管理模式。在学术交流活动的组织中要引入创新机制,提倡“精选题、多争鸣、重创新”的做法。学术交流活动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目标的学术会议需要不同的、有针对性的会议形式和有效地、多样化的辅助交流手段。同时,要对学术交流活动进行分类管理,控制会议数量,压缩会议规模,鼓励多举办高、精、小的学术会议,以提高学术会议的整体水平。

(三)推动学科交叉创新平台的建立

我国每年举办的学术会议成百上千,各个学科内部的学术交流非常广泛。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多个学科的携手联合。然而,我国跨学科的学术会议所占比重不大,因此开展跨学科的学术会议的需求不断增强。中国科协具备跨学科、跨部门的优势,为此需要通过搭建诸如年会这类的平台,在分会场的选择时注重新兴交叉学科的选题,注重学会联合办会的有机结合,组织学会开展相关问题的研讨和交流,加强新兴交叉领域的探讨,推进学科内部纵深发展和以学科交叉促进新兴学科发展并重,推动实现我国学科体系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重视学术交流成果的提炼工作

学术会议的价值不仅在于会议期间为主办方、参会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而在于会后的延伸价值和为未直接参与会议的相关者提供共享服务。因此,将学术交流转化为决策咨询的最新成果,充分地利用和推广学术会议成果,是提高学术交流实效的重要环节。要坚持高、新、精、准的学术成果提炼标准,认真整理会议资料,将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学术建议和信息及时地报送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进行批示和备案。学会要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优势,建立健全学术交流成果提炼转化机制,积极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政策建议,充分发挥学会在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中的独特作用。

(五)提高学术会议论文质量和水平

吸引国内外高质量的论文投稿是提高学术会议论文集的学术水平、建立学术地位的长期战略和有效途径。针对目前我国学术会议论文质量和水平不高的状况,应成立专家评审组,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论文评审,严把质量关。同时,为鼓励科技工作者多出精品论文,应对优秀论文进行评奖,对获奖作者颁发证书或奖金予以鼓励,以提高参会人的投稿率,尤其是专题报告人的投稿率。各级学会是本学科领域的权威机构,应不断地提高学术会议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六)推进并规范信息时代的学术交流

科技创新离不开学术交流的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术交流是传统的学术交流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形成的新的学术生态,它突破了时空限制,大大提高了学术交流的效率,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学术信息反馈多样化、全球化。二是学术资源网络化、数字化、兼容化。三是信息搜索速度快,延长了学术交流的时效性等。因此,大力发展在线学术交流,对于加快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促进科技成果的传播和应用非常有必要。

[1]冯长根.重视学术交流作用提高学术交流质量[J].学会,2003(4):6-8.

[2]于欣荣.学会学术交流现状简析[J].科协论坛,1994(5):16-17.

[3]申志高.学术交流在学科发展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及其作用之我见[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周国学,曹从振.学会学术交流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吴衍川.我国科技社团学术交流问题与对策探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6]杨文志.现代学术交流运行原理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7]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

[8]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学术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交流活动
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与出版
我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第十七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