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综合改革保障机制的构建
2015-03-02伍新德
伍新德 徐 洁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来宾 545004;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为了响应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教育综合改革与以往的单项教育改革相区别,单项改革意味着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相互之间缺乏协同与整合,甚至是相互矛盾。而教育综合改革则不然,它一方面要求教育系统内部不同范畴、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各级各类教育要素之间进行协同性改革。“一项教育发展政策或改革政策的出台,往往涉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相关领域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各教育领域之间统筹协调与系统推进。”[1]另一方面,教育综合改革并非将改革的范围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而是强调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外部社会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是因为“任何教育改革,尤其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最终都将受制于并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的改革与发展。”[2]
判断教育综合改革成效的根本价值标准在于改革能否促进学校教育“立德树人”,它是教育改革道德正当性的基础与来源,是教育改革的灵魂所在,因为“教育的原点在于育人”。所谓“立德树人”,其本质要求在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基础上使其都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言下之意,教育综合改革应是以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目标导向,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构建能够培育学生养成高尚道德品质的文化氛围与制度体系,以促进个人幸福与社会进步。
作为一项规模浩瀚的系统性工程,教育综合改革必须有建设性的保障机制为其保驾护航。为此,我们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优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监评与反馈,从而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改革保障体系。这些参与教育综合改革保障活动的基本要素并不是孤立的,否则会因为彼此之间缺乏协调与整合而影响了教育改革的进程。相反,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彰显彼此之间的密切联系,共同保障教育综合改革有效运行。
一、尊重各方合理诉求,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凝聚相关参与方的观念共识是教育综合改革有效运作的前提性保障。教育综合改革所牵是一项涉及教师、学校、学生及其家长、政府部门、出版商以及社会人才消费者等多元相关主体利益的综合性改革。他们的利益能否得到整合与协调是衡量教育综合改革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任何成功的改革从来都是上下左右的通力合作与紧密配合,每次成功的改革都是群众广泛参与,集体同心攻坚的结果。”[4]而相关各方通力合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他们各自合理的利益诉求在改革过程中得到彰显,如此他们便能众志成城,朝向改革目标共同努力。在取得观念共识之后,他们则会将教育综合改革作为与之相关的切身利益来认真对待,主动去认识与选择改革中各项有效政策。诸如深度支持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对教育综合改革扩大经费投入额度,自觉监督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对一些违规以及不合理使用教育经费的相关行为加以检举与反馈。相反,如果他们因为利益冲突而缺乏改革观念共识,那么教育信息化建设、师资培养等其他保障措施也会相应地遭受来自多方面的消极或积极抵触。
二、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提高经费运作效率
适度增加教育经费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础性保障。它不仅能推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同时也能为建设一批高素质师资人员提供充分的物质性保障。但是,适度增加教育经费的前提是教育综合改革的设计、实施与结果为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学校等相关主体所能一致认可。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各级政府则会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优化分配结构,侧重向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倾斜,以保障不同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此同时,相关各方应努力采用各种有效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教育经费投入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提高经费运作效率。虽然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教育经费总量巨大,但是具体分配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上时则显得有些紧张,为此,我们需要严格规范教育经费使用,切实将钱花在“刀刃上”。
三、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带动教育现代化
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动力基础与来源,信息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方面,它为优化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缩小区域数字化鸿沟迎来了契机。因为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充当优质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介,这十分有利于打破优质教育信息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僵局,促使更多的学生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受益。相关参与方则会因为其益处而给予更多支持,改革因此而获得更为广泛的共识。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促进优质师资队伍的建设。信息技术实现了对传统师资培训模式的突破,使教师跨时空参与教学观摩、聆听网络名师讲座等培训方式成为现实。这一突破为培植优质师资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来源,不仅大大提高了师资培训效率,也有十分助于完善师资培训质量。因此,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所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是各类教育信息资源得以流动的物质载体,它的完备程度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其次,要努力推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丰富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作为基本保障。如此,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才能在互联网的协助下突破学校的围墙,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四、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优质师资队伍
教师是一项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因为改革最直接的力量来源于教师。毋庸置疑,许多改革在其全过程中都涉及到教师的配合问题。没有广大教师的积极支持与深度参与,教育综合改革只能是一张缺乏实际效用的伟大蓝图。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师资制度化管理,培育一批优质师资人员。第一,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合理地提高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以及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与此同时,吸引一批社会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教育,从而在稳定教师队伍的前提下,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二,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一批综合素养较高的优质教师人员。借用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教师在同行交往中经费互鉴,资源共享;在教师培训中创新形式,提高效率,还能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方式,实现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第三,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不仅要以严格的标准来规范教师准入制度,也要从多个维度来评价教师,对于师德、教学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教师要责成其改正甚至是清退。
五、加强监评与反馈,提升教育改革质量
对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评价与反馈是改革顺利运作的基本保障。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5]虽然可以根据社会总体需要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和目标预设,但是具体的改革实践则又会因为时空与条件的不同而充满了无限的变数。任何一项教育改革要素对预设目标的偏离都会引起其他相关要素的动态变化,对这些变化置之不理并不是理性的选择。相反,我们十分有必要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密切跟踪改革实际,着重监督与评价改革的观念共识程度、经费投入与使用实际、信息化建设进程以及师资培养与管理状况等几个方面,并在量化处理与质性分析的基础上将评估结果与对应性建议及时反馈到相关环节,以便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筹处理与动态调整,确保教育综合改革在不断优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顺利进行。
[1]钟秉林.加强综合改革 平稳涉过教育改革“深水区”[J].教育研究,2013(7):4-9.
[2]吴康宁.理解“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1):6-9.
[3][4]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EB/OL].(2013-11-21)[2014-07-18].http://www.gov.cn/gzdt/2013-11/21/content_2531611.htm.
[5][加]富兰.变革的力量[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