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对话教学问题再审视:以系统科学的视野
2015-03-02魏敏,张伟平
作者简介:魏敏(1991-),女,浙江诸暨人,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张伟平(1957-),男,浙江浦江人,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学论、中国近代教育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话”一词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曾明确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 ①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就提倡用谈话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这也是“对话”运用于教育的最早例证。相比苏格拉底“产婆术”采用的对话方式,如今“对话”在各个学科已然成为一种常用的教学范式。如何使对话教学真正富有实效且高质量,也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实践界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有效对话教学究竟具有哪些特征、意义何在、如何实现呢?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做些探讨。
一、有效对话教学特征
1.开放性。所谓开放性,主要指开放交流。有效对话教学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简单的你问我答,更多的是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所进行的思想、情感、认知等多方面的交流。传统的教学观,往往将教学看作是教师掌控下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既定的知识,这样的观点往往将教学当作是一个一对一的封闭的灌输过程。而有效的对话教学则将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间平等的、开放的交流活动。与以往不同,教学不再是封闭的毫无生气可言的,而是创设了一个开放式的互动交流平台,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分享、交流信息,而这个过程的典型特征就是具有开放性。开放性意味着系统需要不断地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换。系统只有开放地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才可能有序运行。 ②
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跟学生组成的一个小的教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有开放性的思维,用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和理解对方的观点,而且需要时刻保持自己与外界信息的互动交流,只有这样,对话教学才能不流于狭隘、片面,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才是有效的、和谐的。要是教师跟学生都只守着自己已有的信息而不与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换,不将自己的大脑变成一个开放的平台,那他们无疑是在走一条“抱残守缺”的末路。
2.整体性。主要指对话交流的整体联系性。对话教学中师生作为对话教学系统的主要组成因素不是独立的各自为政,而是互相对话、协商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探讨有效对话教学时不仅要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而且要用整体的眼光去看待两者之间信息的交互。对话双方往往是互相影响的,我们不能将两者分离来看。正如系统科学所认为的那样,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不是简单、机械的堆积或偶然、随意的组合,它是由各种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而且事物的这种整体性只存在于各组成部分(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③
知识是互相联系的,不仅师生间的知识是有联系的,而且师生各自前后阶段的认知也是充满联系的,这就需要我们用整体联系的视角去看待师生间的有效对话教学。在多数对话教学中,我们往往因为忽视了对话时各因素之间的复杂联系,而使我们的认知出现“以偏概全”和“断章取义”的错误。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也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知结构,教师在进行对话教学时要时刻注意各因素的整体调控,争取通过最优化的组合来使对话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最大化。
3.有序性。对话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无疑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言语自由和一种更灵活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相比传统教学受尽束缚,对话教学可谓挣脱了枷锁,实现了精神自由,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对话中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相互沟通中实现知识的丰富,情感的共鸣以及思维的共舞。但是自由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可以完全随意地表达,一旦过分随意,缺乏目的,对话不能有序组织,教学就会留于混乱而不具有任何意义。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其最终指向都离不开它的教育性,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形式的教学最终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或教育指向。
所以在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时,我们决不能忽视教学的目的性,而为了达到那个目的,对话的过程必须是有序组织的,只有有序地进行对话,才能使它逐渐靠近其最终教育指向。不仅对话过程要有序组织,作为对话教学两大主要因素的教师和学生,在组织其自身思维、语言时也要遵循有序组织的原则。试想一下,如果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中对自己想到的东西不加思考,脱口而出,那么对话无疑只是简单的话语的堆砌,而不具有任何逻辑性。众所周知,没有逻辑可言的东西往往是杂乱无章的,而杂乱无章的东西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因而有效对话教学必须是有序组织的。
4.动态性。主要指对话交流的动态生成性。有效对话教学作为一个师生之间的动态交流过程,不但教师与学生的思绪本身充满流动性,而且两者之间对话的发展也是不确定的,富有变化的,也就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死板的、固定不变的。鉴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学与可以准确地预测其结果的工程计划不同,它充满了众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素。 ④而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而对话教学本身又是人与人之间的话语交流,这更加强了它的动态性。我们无法肯定地说出它的每一个步骤,因为它发生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成的过程,教学所追求的东西是在双方对话过程中一点点积累、靠近乃至最终成型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不可控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引导对话者一步步朝既定目标行进,在这过程中逐渐生成一些新的东西。所以有效对话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只有不断调整、交互、吸收,才能有所获得。
二、有效对话教学的发展价值
1.有利于学生知识掌握的有机化。所谓知识掌握的有机化,指的是知识被学习者真正理解、消化与融会贯通,使所掌握的知识不是僵化的、死的知识,而是具有“灵性”的,甚至具有“生命”的活的知识。有效对话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它作为师生间合作、交流、互动的教学,不仅可以快速高效地解决教学问题,同时在两者进行知识信息交流重组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消化。师生进行对话教学时,信息在两者构成的这个小的系统中进行传递交流,而信息的有效传递在消除学生疑惑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对本身的知识进行了一次高效的梳理,在原有的大量知识储存中迅速提取出与现有信息相关的那一部分知识,从而可以更快理解、掌握知识。而对话过程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又大大扩大了知识的涉及范围,从而使学生在一次有效对话教学中,就可能完成对自己大部分知识的重新梳理以及新知识的理解、生成。在多次长期的有效对话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就能够得到一次彻底的“活化”,在很好地理解、充分掌握知识时,遇到问题能够活用各种知识,从而对问题进行更全面、合理的解答。
2.促进学生知识处理的结构化。即是能动地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把它与已有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建立包容或从属等联系,从而使原有知识结构呈现新的构造形态。在如今这个信息剧增的时代,学生接触的学习科目繁多,知识种类各异,很多知识在学生脑中往往是分散的存在,没有跟其他知识建立合理、足够的联系,而长期的孤立存在外加没有及时应用,时间一久这些东西就会渐渐处于遗忘边缘。有效对话教学由于其“对话”性质具有很大的变动性,在双方对话中往往涉及到很多知识,加之其出于教学目的所具有的针对性,可以很好地对头脑中的知识进行重组,进一步改造、升华已有知识结构,从而逐渐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学生的知识一旦结构化就能与各种信息建立合理、清晰的联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多角度的思考。对于现实中很多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看不到学科知识间联系,不能进行系统思考这些问题,往往可以通过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这一方式来解决。正如建筑需要砖石按一定合理的结构筑成,学生思维的发展也离不开知识的结构化增长。不仅如此,当知识实现结构化后,很多知识在头脑中都是显性存在的,面对相应问题,学生可以很快且有序地提取出这些显性知识来构思解决之策。
3.推动学生有关能力的生成。沟通与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 ⑤有效对话教学的发展必然促进学生沟通能力,这不仅表现在学生输出信息的能力上,也体现在其接受信息的能力上。在有效对话教学中,学生在接受教师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教师输出信息,信息在两者间的传递无疑加强学生话语能力。学生输出信息能力的提升使他在对话过程中能够输出更多的有效信息,减少“废话”、“空话”,贴近主题,能简洁、有序阐述自己观点、理念。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生也能因为表达输出能力的加强,而使自己的语言富有逻辑、生动形象,更容易为他人理解、明白,对于促进人际交往大有裨益。学生接受信息能力的提升,则表现在学生能够更好地抓住教师输出信息的关键点,能对外界信息加以选择,摘取其有效成分与自己已有信息加以契合。同样内容的教学对于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效果往往相差甚远,其原因就在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能从其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而且能以最快速度找到其与已有信息的联系,而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提取相对较慢,加之难以举一反三的与已有信息进行联系,因而在学习效果上相去甚远。可见,加强有效对话教学在提升学生沟通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学习能力。
4.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这里的“社会”指的是学校这个小社会,尤其是学生集体、群体这个特定的社会。学会融入群体生活是学生进入社会前必须具备的技能,而有效对话教学的发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共识、共享、共进。 ⑤在信息交流中,学生对话、沟通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其能够更多、更好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其固有的性格特征,因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总是轻松、简单的,很多时候他们总是会面对各种各样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而是否善于处理这些矛盾、冲突对他们能否很好地融入群体,适应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效对话教学的发展促使学生积极解决对话中出现的种种意料之外的矛盾、问题,而这种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沟通能力对于他们进行人际交往、融入群体是必不可少的。当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遇到矛盾时,他们可以采用“积极对话”、“恰当言语”、“有效调解”等方式积极改善两者关系上的不平衡,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学生在群体生活中矛盾、问题时有发生,但是只要能够通过加强沟通探寻双方关系的平衡点,就能使两者关系一直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融入学校这个“小社会”。
三、有效对话策略或必要条件
那么如何使对话教学有效而高质量地进行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实施策略当推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激发对话需求。要实现有效的对话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就是师生有对话需求,有用对话解决问题的欲望,而这个欲望就是对话教学发生的主要动力,所以我们必须及时唤醒这个欲望。师生之间无论哪一方,如果没有对话的欲望,对话教学都不可能开展,就算开展了也不会达到教学目的,因而在实施有效对话教学前必须要激发两者的对话需求。“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人与人之间也渴望沟通,这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项基本诉求。” ⑥师生双方都应正视自己对话的需要,不能因为外部因素的干扰或本身性格原因放弃自己对话的需求与权利。很多学生有了疑问却不敢向老师提问,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性格内向、怯弱,面对教师这样一个权威的代表,不敢提问,更不敢质疑。有效对话教学需要对话双方以一种平等的姿态自由地探讨问题、发表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在互相了解、沟通过程中实现对话目的,所以师生之间要保持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两者之间不能划分等级,不能“以师为尊”,也不能“以生为尊”,必须有一种交互主体的意识。要激发师生双方的对话需求,首先两者必须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对教师来说,要主动关心学生学习进展、个性特征,遇到学生有疑难,要主动表示关怀,尤其是对性格内向、不善发问的学生,应该主动引导他们与自己对话,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真诚帮助的心意,以此来破除学生心理壁垒,使他们能敞开心扉跟教师探讨自身问题,同时,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对话”这一方式,而且最好现场示范让学生明白其好处,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一些对话建议,让他们熟悉对话方式,从而不至于对与教师“对话”感到害怕、心里有所顾虑。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平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让学生思考问题,只有思考了才能有疑问,有了疑问才有解决的欲望。对学生来说,必须教会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对话”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在教学中的地位,让他们明确课堂没有所谓的“权威”、“圣经”。任何问题只要你心存疑惑,就应该大胆质疑,面对教师要积极主动发问,要跟教师保持和谐关系,要勇于并善于主动跟教师探讨问题。其次,要始终拥有合作精神。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合作意识,教学不是个人的事,课堂也不是个人的舞台,教师跟学生只有互信互爱、合作无间才能使教学得到最优效果。
2.积累与加工。师生作为有效对话教学的主体,要想实施好的“对话”,必须对“对话”内容有良好而充分的认识;加之对话过程的不确定性及内容广泛性,两者在尽可能扩充知识,使自己在广泛积累知识的同时,要学会更好地加工知识。只有对对话内容有足够的知识储存并且能够合理地加工,对话教学才能有序进行下去。如果教师或学生任何一方对话知识不足、不懂加工提取有效信息,对话都将不能进行,因而两者平时在思考问题时不仅要关注、积累有关知识,充实自己的信息库,还要强化自己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师生对话的前提在于两者对问题都有一定认识,教师若是跟学生讨论他们未知的知识,那势必是白费力气,因为学生根本不理解教师的话,何谈讨论呢?教师不仅要对教学知识有足够的掌握,而且还要有关学生、教法、研究方法等多方面的知识,并懂得如何加工处理这种种信息来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学生在掌握学习知识时,还要努力学习对话有关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含量。有效对话教学时,学生跟教师信息的输出都是有选择的,而要想有选择地输出合适、有效的信息,两者必须具备大量可供选择的已有信息,而且在对话过程中总是有新的信息在生成,而要想将新生成的信息与原有信息融合,并能够进行有机联系,也对对话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的知识储量及更强的信息加工能力。
3.如何掌握一定的对话技能。对话教学也是需要技能的,缺乏技能的对话注定是难以为继的,相应的对话教学的有效性也将无从谈起。正如俗语有云:“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可见,对话的顺利发生跟对话主体的对话能力有关系,有的人跟谁都能很好(下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