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学校德育低效探因及对策
2015-03-02黄惠荣
作者简介:黄惠荣(1976-),男,江苏苏州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小学,小学高级。研究方向:学校德育。
当今社会处在转型时期,人们的文化观念、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并存的局面,学校道德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多元社会的特征,从而导致原有道德规范体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范”。本文拟对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日益发展,信息传播逐渐扩大,社会活动形式多样,学生和外界交流接触相应增加,时刻都接受着变化着的社会影响。学生在社会上耳闻目睹的是各种各样的现象,而在学校里受到的是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熏陶。所以,当学生一旦正面面对社会时,他们就会认为学校里老师教育的是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从而学校老师的道德信念教育在现代观念面前就显得很单薄!这是一种二律背反的现象,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不稳定,从而影响了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策略
(一)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德育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从而学校德育有了指导性方针,对学校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有了强有力的依据。要在各学科中努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多角度、全方位地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突出和体现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提高到具有战略意义的高度上来。德育工作理应成为学校工作之重点,要不断加大投入,抓好德育工作,形成全社会都重视、关心德育工作的局面。
(二)研究德育对象,变整体式为层次式
“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原则。德育工作者首先要深入研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对症下药,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研究了解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主要途径有:
1.自然剖露式。“言为心声,文以载道”。学生往往会在作文、日记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直接或间接地向教师展示自己的思想观点,情绪、情操的疑惑问题,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做好德育工作。
2.问卷调查式。做一些“你最尊敬的人是谁?你最喜欢的名言是什么?”之类问卷式调查,可以了解学生的人生观以及道德趋向。如曾对我校2000多名学生的“压岁钱”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平均每个人压岁钱有360元,最多的达2000元,压岁钱在30元以下的为43人,都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开学后尚留在自己这里可自由使用的平均每人260元,最多达1900元。通过调查“压岁钱”问题,引起我们的重视,对“压岁钱”特别多的孩子,我们及时与家长联系,有效防止把“压岁钱”用于玩游戏机或大肆挥霍等不良行为中,并鼓励学生买些优秀读物,进行课外阅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谈心启发式。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他们值得信赖的智者、长者,他们往往愿意将许多对父母或朋友都要保留的心里话向教师诉说。教师借机激励启迪或点拨引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但这种德育方式的前提是:教师要朋友似的平等真诚相待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
(三)优化德育形式,变被动式为主动式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学校应组织多种形式寓德育于活动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发挥其主体性,变“强迫式”为“自主式”。
1.举行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如元旦节开展“歌唱新生活”,五一节开展“我为四化添光彩”,六一节开展“争做祖国好儿童”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如针对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发生洪涝、地震灾害,开展“我为灾区人民献爱心”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情系祖国人民,用捐款、捐物、写慰问信等形式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同时开展“救助贫困生”等活动,使学生做到“心中有他人”。积极开展各项竞赛活动,如班级之间的卫生、纪律、体育等各项竞赛,既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也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和竞争意识。此外,根据学生的特点,可经常开展一些美育、歌咏和社会公益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3.深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了解社会,学校可布置相应的任务,督促学生深入观察社会,提高分析辨别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应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各学科的发展规律,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作出的贡献,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爱环境”的高尚道德情操。
(四)丰富德育内容,变灌输式为渗透式
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运用市场经济这本活教材,引导学生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加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人生前途的设计,同时帮助学生矫正的行为,努力适应现实社会,并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状态,使丰富的德育内容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
1.重视德育渗透。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改变德育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状况,坚持文道统一,力求达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德育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使学生做到学理与信仰、个性与社会、为学与做人的统一。
2.积极开展能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活动,提高学生创造力。认真落实并经常检查学生行为规范的达标情况,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重视学生竞争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并适时适量地安排一些挫折教育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建设良好的班级体,使班级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树立正气,弘扬闪光精神,同学间互助互爱,使全体成员都能愉快、融洽地生活在这个园地中。
(五)拓展德育领域,变单线式为网络式
德育网络是实施德育的一种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组织体系。德育任务的完成,单靠学校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保证多方位教育的一致性。
1.定时召开家长会,不定时家庭访问,是德育的优良传统。每学期可举办两次家长会:一次学校组织,一次班级组织。召开家长会的目的不是“告状”,而是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配合学校,为教会学生会学习、做好人打基础。从而使学校与家庭互相配合,提高德育的实效。
2.邀请司法部门和革命前辈来校作讲座,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些法律常识,接受传统教育。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德育内容丰富的电影、电视、图片展览,使学生从中陶冶了情操,又达到了德育渗透效果。
(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德育管理,营造良好校风
学校德育管理就是由学校组织指导全体教育工作者,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品德上加以影响,把良好思想和道德观念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德育管理要有效,必须培养一支优秀的德育管理队伍,通过科学规范制度的制定,在每个环节中做细工作,能达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最佳的调控手段,使德育过程实现管理最优化,体现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等,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校风、学风,让学生在学校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总之,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观念,显然学校德育工作是可以进一步取得实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