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德育模式 拓展德育空间:江门中医药学校“立交桥”德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5-03-02张飞虹,伍励涛
作者简介:张飞虹(1962-),女,河南洛阳人,广东省江门中医药学校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德育教育;
伍励涛(1976-),女,广东江门人,广东省江门中医药学校教务科副科长,计算机高级讲师。
课题项目:本文是2013年度广东省中职学校德育课题“推进校企文化融合构建‘立交桥’德育模式”阶段性成果。
德育工作是一切工作之首,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德育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积极探索学校、社会、家庭紧密联系的“立交桥”德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十分必要。
一、基本理念
“立交桥”德育模式,是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发挥德育的主导作用;同时利用家庭道德大讲堂和社会(时代)道德教育的合力作用,改单一学校教育为多渠道,共同构建整体的道德教育网络,形成多方通达的“立交桥”模式,校、家、社会共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的素质的健康全面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主要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在构建“立交桥”德育模式过程中,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平日的德育讲堂紧密联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功能。
二、实施内容
(一)创新校内教育模式,夯实学校德育“立交桥”基础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德育教材。结合时代要求,中职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学校配备专门的德育教材。由学校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班级道德讲堂——中职学校班级道德讲堂案例集》,从公民道德建设内容入手,以公民道德规范为主线,兼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继承,通过道德讲堂这个特殊的课堂发挥弘扬传统道德、普及道德规范、引领道德风尚、提升公民素质的作用,引导中职学生崇德向善,提升个人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教材作为德育的蓝本,在学校德育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道德讲堂进班级进课堂。学校依托《班级道德讲堂——中职学校班级道德讲堂案例集》一书,将道德讲堂引入班级与班会课,以班级道德讲堂的形式,在班级中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达到了“以事说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的效果。学校开展的班级道德讲堂贴近中职学生的生活,符合中职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发展特点。
班级道德讲堂严格按照“七个一”环节进行。作为班级道德讲堂其中之一环节的“诵读经典”,选材以国学经典为主,不但符合道德主题,而且切合时代要求、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
班级道德讲堂的开展,得到师生的普遍认同,师生们认为班级道德讲堂能将优秀传统和现代道德良好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目的。
3.发挥主题活动的德育渗透作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以“个人成才与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的课外活动,以“点亮中国梦”读后感评选大赛、“描绘中国梦”摄影感悟展览、“畅想中国梦”讲故事和演讲比赛等“中国梦”系列主题活动,引导中职生关注社会发展,感悟身边的新变化,增强“三爱”(爱劳动、爱学习、爱祖国)情感和思想认同,教育中职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梦想化作成长成才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学校还运用重要时间节点,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组织清明节、“五四”、“七一”和国庆节,以及“九一八”国耻日和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重要事件和纪念日教育活动,注重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历史故事、革命故事、改革开放故事和身边故事,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创新校外实践模式,架设校企文化融合的“立交桥”通道
1.医院管理文化融入班级管理。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必须自觉地与行业、企业对接。校企合作和对接,给学校、给企业提供了德育的契合点,同时也拓宽了学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医院文化是始终围绕以病人为中心,以患者至上,医德至上为主线的文化。卫生学校的学生只有在学习期间感受医院文化的熏陶,才能在毕业后快速的融入医院文化的氛围中,更快地适应护理岗位需求。学校班级管理整合医院管理文化,各班成立“学生护理部”,实行“护理部主任—护士长—护生”等级管理制和学生宿舍实行“病区管理”模式,舍长为护士长,每一个宿舍以病种命名。通过这些实践,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让医院文化和职业护士素质培养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医院环境,为更好地进入实习护士角色做好准备。
2.志愿服务活动融入技能教育。开展护理志愿服务,以“志愿服务在医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校外德育教育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专业乐趣、职业成就感和助人之乐。学校成立了“爱心天使”志愿服务队,其中以护理专业的学生志愿者最多。每名学生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活动前均要接受能力岗位培训。在专业服务培训的同时,学校还一直把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道德风尚,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作为培养青年志愿者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重点,并且把医学“救死扶伤”的重要理念融入其中,让学生更好地把本专业与德育联系在一起,学本领,更学做人。
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接触社会、了解现实,磨炼意志,展现青年人蓬勃向上、积极实践的精神状态,提高人际交流、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学会奉献、学会负责、学会追求。
多年来,学校护理志愿者坚持每周分别到医院、残疾人康复中心、敬老院和社区服务站开展护理志愿服务。学生志愿者年均服务工时达2万小时,护理志愿服务人均每年超过到20工时。这些时间数字不仅代表了学生奉献爱心的深度和浓度,也代表了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时间长度;这不仅体现了德育的效果,也体现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教育的成效。
(三)创新家校合力教育模式,延伸家校融合“立交桥”功能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学校成功地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一股合力,搭建畅通桥梁,给予未成年人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学校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代表直接参与学生管理,协助调解校、班、家长之间的各种问题,对学校各项工作提出意见及建议,积极发挥监督功能。这种形式为确保各种教育渠道的畅通和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家庭与学校联合教育的另一种方式是召开一年多次不同生源地的学校家长交流会。每次的家长会出席率均超过90%,形成良好的家校互动机制。通过家长会的召开,家长更了解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情况,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更顺畅,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认知大有提高,亲子关系更融洽;学校方面,班主任工作开展更顺利,科任老师传授知识的效率更高,学生素质更能得到全面发展。家长会为学校与家庭教育架设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行为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学校以《江门市推进家庭教育五年规划》为指导,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教育路线为契机,通过与学生家庭共同携手,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活动,倡导“和谐家庭、幸福校园、育人树才、服务社会”的现代教育理念,主要活动之一是举办“家庭教育心理学讲座”,聘请心理专家授课,邀请家长参加。通过讲堂和讲座,打开了学生与家长相互沟通的门户,教师与家长能更深入理解学生的每一种行为及心理趋势,学生能更适应和顺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挥了行为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使家长和学校联合教育的效果更显著。
三、实践成效
(一)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中职生源参差不齐,学生多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知识基础较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入学后通过形式多样的德育,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实现自我提高,增强自信心,充沛学习动力,激越学习兴趣,学习好了,自信心就更充足,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实际表现为每学期学习成绩、操行分、校风校容评比分数的不断提高,学生违纪处分的不断减少。学校的“立交桥”德育模式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更体现为学生各类考证率的提高。以护理执业护士资格证通过率为例,每年1000多名的护理专业学生参加统考,通过率均在80%以上,远远超过全国平均通过率。(下转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