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食品”,怎么“+”更合适?

2015-03-02朱玉童

中国食品工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明食品用户

文/朱玉童

“互联网+食品”,怎么“+”更合适?

文/朱玉童

自马化腾向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后,国内舆论迅速掀起了一股热潮,食品行业也不例外,个别企业甚至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一窝蜂似的扑进来。2015年春季糖酒会期间,食品企业纷纷擎起“打造热产品”大旗,对原材料、包装、品牌形象投入巨资进行全面升级,更有部分企业打出了互联网思维的旗号,以各种名目彰显自身的互联网思维。笔者认为,盲目跟风实在毫无必要。“互联网+食品”,到底应该怎么“+”?这是值得每一个食品企业的决策者,以及每一个食品行业从业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食企需正确理解“互联网+”

网上流传一个段子:“地上有一毛钱,无人捡,网上有1毛钱,所有的人都来抢,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笔者觉得用这个段子来形容现阶段人们对互联网的态度也是说得通的,很多人带着浮躁的心态在拥抱互联网。无疑,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很多的好处,改变了原有的商业生态。但是有些企业在拥抱互联网中对互联网思维理解产误解,如下是最常见的:

迷信互联网,互联网是万能的,只要从事互联网企业就可以发展壮大,就可以赚大钱;以为在天猫、京东开个店铺,或者打造一个电商子品牌,或者做开通微博微信就理解互联网,就在做互联网;盲目跟风,看到很多企业触网,好像自己不做互联网就不时尚的;拿来主义,崇拜小米模式,有些企业将小米做法照搬使用,而未考虑企业自身情况;将原有的东西完全丢掉,有些企业拥抱互联网急切,将自身原有的优势放弃。

那么,食品企业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互联网思维呢?

虽然互联网高速发展,但是互联网发展并未成熟,互联网思维理论也未成熟,没有明确的定义。目前,提及率最高的一点仍是“用户思维”,以用户为中心,挖掘痛点,提升用户体验。因此,我们只能辩证地去理解互联网思维,恰当地去运用它。我们应该清楚的了解互联网现状。

第一,互联网经历了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同时用户的发展也在变化,最早以80后为主的用户,现在又增加了一大批90后新生群体,他们是互联网最主要的用户,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也是互联网思维研究最核心点。

第二,虽然中国的宽带用户超过7.8亿户,智能手机突破5亿户,但是移动互联网还是发展初期,尤其是O2O,都还未到高速发展,包括腾讯、阿里、百度他们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汪华说:“互联网经济只占整个国民经济的10%;在接下来5-6年,移动互联网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不是互联网的10%,是50%,60%,甚至更多。”

第三,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web1.0到web2.0,再到web3.0的发展,即当今的云服务、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而云服务、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才刚刚开始,在未来,这三者将会出现更多的创新。

第四,中国的互联网经历了野蛮生长后,有了一定的规模,但还是处于不规范的时期,之前一直没有完善的互联网管理条例,但现在国家已经开始规划发展战略。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都有其文明之处,也就是从原来的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现在的互联网文明。互联网文明也是由人创造的,互联网用户有自己的符号、语言、文化。

在“互联网+”基础上品牌再造

品牌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前不久关于日本众多际知名企业严重亏损的话题一直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这些企业曾经是行业翘首,但都在新品牌新技术的冲击下掉到了谷底,这就是现代技术高速发展下不创新不进步的结局。一家企业要保持基业长青,其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同样,一个品牌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力。

对于食品来说,如何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进行品牌再造呢?这需要企业做到品牌互联网化、产品互联网化、营销互联网化、运营互联网化。

近日,笔者曾拜访一家有着20多年历史的糖饼生产企业,其核心产品月饼之前在深圳市场份额排行数一数二,但由于业绩下滑,目前只能占有小部分市场。笔者调查发现,其品牌与产品完全老化,品牌形象、产品包装、产品种类都已经不符合现在发展的形势。如果把这些产品拿给90后,他们或许会说“这是爷爷们才吃的东西”。

纵观一些新兴的互联网品牌,其规模并不大,但是运营效率却很高,战斗力强,经济回报也高,也就是马云常说的“小而美”,例如近两年诞生的新品牌三只松鼠与江小白,

猜你喜欢

文明食品用户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对不文明说“不”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文明歌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