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015-03-01江苏南通市郭里园新村小学校226001
江苏南通市郭里园新村小学校(226001) 姜 枫
浅谈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江苏南通市郭里园新村小学校(226001) 姜 枫
“数学活动经验”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也是学生对数学形成更高层次认识的基础和前提。在数学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基于此,从动手操作、探索实践、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数学活动经验 操作活动 探索实践 解决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及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关于“数学活动经验”研究探讨也逐步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诞生了许多关于“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成果。具体来说,“数学活动经验”指的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实践,所得到的关于数学知识的感性体验以及对相关数学概念的应用意识。随着学生学习生活的延续,学生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也会愈加丰富,并逐步成为学生数学思维的载体,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供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数学基本素养。
一、帮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知。这一部分主要指的是学生对数学资料的直接感受以及学生通过对数学资料的阅读所形成的直接经验,因此,这一部分也可以称作是外显行为操作。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程度。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主要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将三角形内部的三个角的顶点进行重合拼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内部的三个角合并在一起可形成一个平角,进而形成对三角形内角和数值的深刻认识。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方式很简单,但是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直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感性认识,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手段。
二、帮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之后,教师就需要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产生感性认识之后,指导学生利用已经形成的感性认识去解决未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在学生已经形成了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已经了解到了平行四边形的基本面积求算公式),指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求算公式以及梯形的面积求算公式。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帮助学生在动脑思考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为了充分锻炼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摆脱传统经验的束缚,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对数学问题的探索与思考,进而让学生学会以理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并在这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中,就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一般情况下,在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教学之前,学生就已经有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基础,在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中,使用第二个因数的各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需要一直持续到三位数。通过不断的思考与探索,学生就会自主地总结出多位数乘法的规律是“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并将这一抽象思维意识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这样,学生在动脑思考的过程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四、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断地帮助学生将直观思维、抽象思维融合在一起。如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协调抽象思维和直观思维之间的关系,就很可能会导致学生难以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就要求教师灵活地设计题目,充分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题目之中涉及基本的数学概念,也涉及对数学基本公式的应用考查)。以一个应用题为例:“小明有24米长的篱笆材料,要构建一个长8米、宽8米的正方形羊圈,小明可以顺利地完成任务吗?”学生通过对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运用,很快就可以发现8×4=32,超过了24米,但是,如果使得一面靠墙,就可以省去一面的8米,8×3=24正好和羊圈的材料需求相符,学生也就找到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综上所述,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到“数学活动经验”的三个层次——感性认知、解决问题、理性思维,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 黄春香)
G623.5
A
1007-9068(2015)08-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