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对舆论引导提出的挑战及应对
2015-03-01李波
李 波
互联网时代对舆论引导提出的挑战及应对
李波
(北京市烟草专卖局政工处,北京100122)
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传播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发展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关系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关系国家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互联网;舆论引导
舆论关系人心相背,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企业竞争的重要社会心理环境,对社会生活具有重大影响。良好的舆论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政治资源,正确引导舆论,有效影响舆论,是国家、社会乃至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工作,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引导工作是现代化进程对上到每个国家,下到每个单位、企业提出的严肃要求。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同样处于社会热点舆论事件的多发期,这决定了做好社会热点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网络时代舆论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互联网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截止2014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6.32亿,我国已成为使用互联网人口最多的国家,互联网在给我们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也对舆论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质的改变。
(一)新媒体实现了全民互动传播
新媒体在独立的受众之间建立起了低成本高效率的交流渠道,原本孤立的个体获得了向无限广泛的社会群体进行传播的能力,任何人都有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同时是信息的传递者。
(二)新媒体实现了全时全媒体传播
个体可以随时进行传播,而且信息传播一旦启动,便不再受时间限制,你可以在任何时间发布信息,也可以在任何时间了解事态的进展。据抽样调查统计,全国约有2.3亿人经常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各类信息,约2.4亿人经常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沟通交流,约4600万人利用互联网学习和接受教育。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丰富知识、交流沟通、实现理想,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三)新媒体实现了全速全覆盖传播
网络媒体以其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广泛性、交互性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越来越成为人们赖以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网络时代,谁发布信息及时,谁就容易掌握主动,取得舆论引导的先机。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民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在我国互联网上有上百万个论坛、2.2亿个博客用户,3.27亿个微博用户,国内网站上每天通过论坛发帖、博客、微博、微信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上百万条,越来越多的民众习惯通过网上发表言论的方式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
二、网络时代对舆论传播提出的挑战
新媒体在畅通社情民意,推进执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着独特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着新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网络热点事件增多,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互联网的出现开启了“自媒体”的新模式,每个人都是网络记者,每个人都是新闻发布者。这种网络时代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海量化的传播信息,和受众获取信息时高度的选择性、自主性和互动性,以及网络对传统舆论传播中“把关人”权限的削弱,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话语权掌握在党和政府手中的局面,极大地增加了舆论引导工作的难度。一方面互联网在社会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传播上所起的作用,使其有可能成为社会动荡因素的消解力量,成为弘扬正能量,以正视听的有力武器,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成为助推不实信息传播,加速谣言扩散的放大器。
(二)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网络世界的较量日益激烈
互联网的无国界性质和群际传播功能为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思想渗透提供了便利。互联网上的斗争是全球化、世界化的斗争,是高科技的竞争,而归根结底是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斗争,是国际政治格局中反对霸权的另一种延续。由于我们国家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和信息屏蔽能力还很弱,目前基本上处于“西强中弱”、“敌强我弱”的局面。某些西方国家乐此不疲地推行互联网外交,大肆鼓吹“互联网自由”,根本目的就是企图在互联网上寻找突破口,对我国实行舆论渗透,动摇我国执政的思想基础。
(三)网上思想多元观点相互激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难度加大
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为人们表达不同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提供便利条件。近年来,网上出现的“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新闻自由”等命题的讨论等,尽管具体主张不尽相同,但一个共同点就是搞乱人们的思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对网上不断出现的杂音噪音,正面阐释路线方针政策,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难度加大。
(四)信息垃圾、谣言充斥网络,极易对网民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说近现代工业文明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实体性垃圾,给全球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那么当今的互联网世界也在产生着无数的虚拟的信息垃圾,严重污染着网络环境。尤其是对未成年人影响更为显著,现在的90后、00后们可以说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代,而网上的垃圾信息会严重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当前社会热点舆论引导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各单位、各部门在舆论引导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舆论引导能力有较大提升,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不断增强,官方舆论的公信力、影响力不断提高。但面对新媒体时代对社会热点舆论引导带来的巨大挑战,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到位、不适应的地方。
(一)对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工作的复杂性重要性认识不足
开展工作时不把舆论引导纳入考量范围,成为舆论热点时再仓促应对,往往采取删除贴文、锁定IP、关停论坛等方式进行堵控。这已经远远跟不上实践快速发展的需要,导致工作上十分被动。湖北“石首事件”发生后的两天中,当地政府始终处于“失声”状态,之后又试图用“消防演习”的虚假信息欺骗群众,激起网上一片哗然,使事态进一步扩大,酿成网上“突发事件”。
(二)不善用新媒体进行舆论引导
有的部门不能充分认识新媒体作为信息集散地和社会舆论放大器的特点,不能有效运用互联网,及时准确发布正面信息,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掌握舆论主导权。有的不会用新媒体,对网上热点回应滞后,用对待传统媒体的方法对待新媒体,满足于单向宣传。湖北“石首事件”发生后,在网上舆论已经形成炒作之势,石首市有关领导竟说:“别理它,他们爱怎么炒怎么炒,爱怎么报怎么报”。山西“黑砖窑”事件引起网上极大反响后,当地县、镇主要领导都“很忙,没能上网”,临汾市主要领导也是在相关论坛帖文出现3天后才从电话中得知消息。
(三)领导干部的媒体素养亟待提高
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还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舆论环境,并没有认识到互联网对形成社会舆论产生的实质影响的重要作用,“不懂网”、“不上网”、“不用网”现象在一些领导干部中还存在着。以至于压制正常采访活动、追打记者,出现像“你替党说话还是替群众说话”等雷人语言。
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从客观上讲,是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制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反映到网上来;从主观上讲,我们对互联网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规律的把握还处于学习探索阶段。但这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如果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不能适应、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驾驭网上舆论,最终将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损害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四、进一步加强社会热点舆论引导的对策建议
不断推动互联网持续快速发展、营造健康和谐的互联网环境、提高互联网的利用和管理水平已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成为我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领导体制
建立科学完善的领导体制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关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别、各单位的党政领导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同时设立网络舆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有党委的主要领导组织,单位其他领导和宣传部门、网络技术部门相关同志参加的网络舆论工作领导体制。
(二)建立健全社会热点舆情监测分析机制
早在2006年下发的中央文件中就明确要求:“健全社会舆情监测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要使舆情监测制度化,第一时间掌握网上舆情、社会舆情等信息;要分析研判舆情走势,预测未来的舆情热点,为下一步的危机应对做好准备;要进行舆情评估,随时了解危机应对的措施是否有效、还存在哪些不足。特别是,各单位、各部门在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发布、重要措施出台前和实施过程中,更要做好舆情监测分析工作。
(三)完善新闻发言人和网络发言人制度
新闻发言人是各单位、各部门信息的发布者,是各项方针政策的解读者,是各单位、各部门与媒体、大众之间的桥梁。作为一种制度,它应有一整套可持续的工作机制做保障。应建立一个高效工作的团队,负责从事舆情的收集研判、对事件真伪的检查,对外的舆论回应等,这样在日常工作中,才能承担舆论引导的职能。应对新闻发言人加大“授权”,使其有机会参与政府部门的重要决策和实务操作,掌握一些核心的权威信息,才能明确热点引导的方向,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做到胸有成竹。应加强对新闻发言人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新闻发言人的专业素养。
(四)坚持公开透明原则,遏制不实信息传播
在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确保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不仅是各单位、各部门权力运行的必然要求,也是正确引导舆论唯一选项。2011年8月,在中央下发的《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以正确引领社会舆论。真相是谣言的天敌,及时公布真相是遏制谣言传播的根本途径。应对网络谣言,首先要及时发布准确可靠的信息,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其次对于已经查明是谣言的网上信息,要正面主动辟谣,任何事件和话题的真相及时公布于众,抢占舆论先机,占领舆论阵地,谣言就会不攻自破,实事会变得更加清晰。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我国最为活跃的信息传播平台,网络本身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是不具有价值倾向性的,关键在于使用网络的主体,使得网络可以为特定的价值主体和目的服务。因此,这就给舆论引导工作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李宏.传媒政治研究的几个问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刘文富.国外学者对网络政治的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1(2).
[3]杨克平.试论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月刊,2002(3).
[4]张华强.不良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犯罪[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1).
[5]张雷.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J].政治学研究,2007(2).
[6]孙晓晖.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执政公信力的流失及其防范——基于社会动员的分析视角[J].理论与改革,2010(4).
[7]鞠琦.论政府在网络政治动员中的作为[D].沈阳:东北大学,2006.
(责任编辑:董应龙)
Challengesand Countermeasuresof the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in the InternetAge
LIBo
(Beijing City Tobacco Monopoly Bureau forPoliticalWork Department,Beijing 100122)
The Internet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human wisdom.In twentieth century,a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invention,triggered an unprecedented 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at profound impacted and changed the lifeof theworld politics,economic,culture and society.Atpresent,China hasbecome the world'smost populous country in the use of the Internet.How to develop,utilize andmanage the Internet concerns the developmentof economy and society,people's fundamental interests and national security,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ruling position of the party.
Internet;public opinion guidance
G210.7;G206.2
A
1673-1883(2015)02-0128-03
2015-03-04
李波(1980-),男,河北邢台人,经济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