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诚实教育思想探析与现实启示
2015-03-01尚福建
尚福建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伯 兰 特 · 罗 素 (Bertrand Russell,1872—1970年)是英国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也是20世纪英国新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哲学家的深邃、数学家的严谨,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其教育思想有着独树一帜的开拓创新和与众不同的‘理论性格’,对传统教育的教育思想给予了猛烈的批判,表达其对渴望自由的追索。”[1](P1)“罗素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西欧新教育运动思潮中一些思想的合理集成,同时作为‘世纪的智者’,英国著名的思想家,他置身于教育领域之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待教育问题,其教育思想又不乏真知灼见和创新之处。”[1](P1)他在《教育与美好生活》里对6岁以前幼儿的品行教育进行了诸多论述,有很多有益的思想值得借鉴,比如诚实教育思想,他认为“养成诚实的习惯应当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2](P186)罗素在书中把诚实教育单独作为一个章节进行论述,特别是对儿童的诚实教育方法上的思考。鉴于现实中诚实教育效率低下的现状,研究罗素的诚实教育思想对现实的启示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罗素诚实教育思想的内涵
罗素的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传承与批判两大部分内容,其教育思想源自于英国早期教育家以及西欧新教育运动时期教育家的理论成果,然而,罗素并非单纯地站在某一历史观点的立场去看待教育问题,而是秉承“有批判的继承”这一原则。因此,我们会发现在教育问题上,罗素在对待传统教育的态度、教育目的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在诚实教育方面,其教育思想在相关著作中也有着详细、独到的见解和论述。
1.主体性意识:把儿童当成“立足世界的人”
罗素认为,在对待儿童的态度上需要成人给予更多的关注,即使“对待最小的婴儿,也要像对待立足世界的人一样给予尊重”。[2](P186)在这里罗素强调了对儿童主体地位的尊重,尊重儿童不仅仅是给予其衣食温饱等物质条件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尊重儿童主体人格上的完整性,那些认为儿童不具有成人所具有的主体性意识的观点是罗素所反对的。作为成人,应该理解、体验儿童的生命世界,以一种尊重、关怀的态度接纳、进入儿童的精神世界。罗素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儿童培养成“立足世界的人”,那么需要在儿童时期就以这样的目标去加以培养,让儿童从认知、情感、行动上逐步养成主体性的意识,尊重儿童,维护儿童的人性尊严;认识儿童,理解儿童,促进儿童道德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罗素在对待传统教育的态度上持有强烈的批判态度,他反对传统教育中只强调知识的传授,忽略知识的运用,并且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论”。罗素认为,在教育活动中“儿童应该被看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儿童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的手段,而是为了儿童而教育,是教育的目的。这里把儿童当作教育目的的观点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儿童中心论”有着一定的相关度,认为儿童是教育的起点、教育的中心、教育的目的。“以儿童为目的”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教育过程当中,要求教育者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一位儿童都能充分发展自己,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两种维度:思想上的诚实更加重要
在罗素看来,诚实包括两个维度:语言上的诚实和思想上的诚实。语言上的诚实指的是不说谎话,语言上表达出来的是客观事实,是一种实然性的。思想上的诚实则属于应然的范畴,指的是个体对现实情景中是否诚实的判断,即判断自己是否要说谎或是否意识到自己在说谎。对于这两种诚实,罗素更倾向于认同思想上的诚实,“宁要有意识说谎的人,而不要先在下意识中欺骗自己,然后又想象自己是诚实有德的人。”[3](P95)罗素认为,语言上的诚实是一种外化表现,外在的表现并不能充分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很多时候一个人语言上的不诚实并不能说明这个人不够道德,因为在某些特殊的境遇中,语言上的不诚实反而更加“合适”,相反,我们也不能认为一个语言上诚实的人就一定是一个道德的人。判定一个人是否道德需要从他的主观意识上去判断。一个思想上诚实的人,不一定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语言上的诚实,因为在某些特殊的情境下,语言上的诚实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如作为金融行业的工作人员,就有责任和义务保密工作中机要的数据和信息,哪怕是面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不能以实相告;再如,战争的时候,战斗人员就不能向敌方透露己方的军情,这个时候就有必要暂时放弃语言上的诚实。因此,根据境遇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诚实行为是合理的。同时,罗素否定了“说谎必错”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都“不得不通过大量诡辩和含混的词句来补充这一观点,他们以此为欺骗的手段,而又不承认自己在说谎”。[3](P95)罗素通过正反论证,说明了语言上的诚实只是诚实的外在表现,不能作为判断个体是否诚实的依据,而思想上的诚实才是正确的价值追求。
3.溯源:不诚实源于“恐惧”
罗素对于儿童说谎的原因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并非认为儿童的不诚实是来自于儿童自身的主观意愿,或者是由于儿童自身所具备的道德缺失,相反,他认为儿童的不诚实来自于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外在影响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来自于成人所施加于儿童的恐惧感。罗素在自己的著作中讲到,“说谎是一种发现,产生于对收到恐惧刺激的成人的观察”。[3](P96)可以看出,儿童说谎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在一次次的恐吓中,儿童逐渐地找到了避免恐惧风险的“办法”——说谎,因为有时候诚实的言行会遭到成人的训斥,只有通过说谎才可能避免来自于成人的恐吓。他认为儿童的不诚实现象几乎都来自于成年人的恐吓。例如,儿童偷吃了过多的糖果,如果成人以训斥的方式来对待儿童的坦诚相告,那么以后儿童为了规避风险就容易选择去说谎,如果成人选择用坦诚的言语进行说服教育,告诉其过多吃甜食的危害,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行为,让儿童从内心相信成人所说的话,对成人产生信赖,那么儿童在以后即使是再次偷吃糖果也会做到实话实说。一个未曾受过恐吓的儿童更容易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他的诚实是不受道德认知约束的,而且极有可能是思想上和语言上相一致的诚实。对于这样的儿童来说,他对于事物的直接反应就是诚实,“因为他想不到别的做法。”[3](P96)从小受到仁慈对待的儿童是坦率的,即使是面对陌生人也毫无惧色。然而,经常遭遇成人训斥的儿童则容易在心理产生不良后果,总是害怕受到斥责,当他觉得面对成人说实话存在风险时,他就开始选择说谎。作为儿童,如果能避免受到这些恐惧的刺激,他便不会想到去说谎了。
二、罗素诚实教育的方法
罗素在诚实教育的方法上给予了较为完整的论述,从判断儿童是否诚实,到如何应对儿童说谎,以及在生活常态中该如何面对儿童的疑问,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谨慎判断:真的说谎了吗
在判断儿童是否诚实时,成年人要采取谨慎的态度,不能草率地下结论或者主观臆断。在罗素看来,“儿童的记忆力很不完善,他们常常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他们的时间观念也很模糊,4岁以下的孩子几乎不能分清昨天和一星期以前,或者昨天和6小时以前的区别。在他不知道回答某一问题时就根据大人的表情和语调来决定是‘Yes’还是‘No’。”[4](P106)例如,父母问儿童,“昨天幼儿园的老师教了你什么?”由于记忆力发展不完善,儿童可能不记得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但是儿童容易将记忆中存储的内容提取出来,于是儿童可能会把一周之前教师教授的内容告诉家长。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说儿童不诚实,因为他并不是有意识地说谎或者欺骗家长,而是出于他的记忆力发展并不完善,他的时间观念还很混乱的原因。
罗素还指出,儿童最初总是认为成人是无所不知的,“成人知道许多东西,而孩子不了解他们是怎么知道的,所以认为成人具有无限的能力。”[3](P96)儿童会认为成人是不会被欺骗的。这样的意识就容易导致儿童“常以某种戏剧性的假设形式来说话”,[3](P96)他们常常会假设某种事物的存在或者某种事实,并且他们很容易把这种假设当成是真实的。笔者曾经亲身经历过这样一幕:一位母亲带着6岁左右的孩子在水果摊边挑选水果,孩子突然扯住妈妈的衣角,一双大眼睛坦率、真诚地望着妈妈,另一只手指向远处的开阔地,大声说道:“妈妈你快看,我能看到了外婆家的房子了!”妈妈慈爱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微笑着说:“嗯,宝贝真棒!”可以看出,事例中的儿童就是一种主观上的假设,事实上他是看不见外婆家房子的,而从他率真的语言和表情可以看出他并没有下意识地说谎。“孩子的语言在客观上常常有误,但他们丝毫没有欺骗的企图。”[3](P96)成人在判断儿童是否诚实时需要谨慎对待,应该仔细分析、判断儿童的语言是否诚实,对于儿童有意识的说谎需要采取一定的应对方式,但是如果儿童在语言上的表现属于以上两种情况的话,就不能算是不诚实,应该加以区别对待。
2.应对说谎:慎用惩罚
罗素认为,当通过谨慎的判断发现儿童确实说谎时,成人不要一味责备他们,而应该引咎自责,“应当通过消除其根源,并和蔼而富有理性地讲清楚说谎不好的原因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3](P97)上文提到,儿童说谎源自于对成人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则是成人施加儿童的,一旦儿童说谎,则说明成人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才引起了儿童的恐惧心理,这是需要成人来自责和反思的。面对儿童的说谎,如果再加以惩罚,只会增加儿童的恐惧,强化儿童说谎的动机。以慈爱、和善的态度对儿童加以引导,理性地说明说谎的各种危害,有利于让儿童降低对成人的恐惧感,增加对成人的信赖程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引导的过程需注重增加儿童的体验经历,通过让儿童亲身体会到说谎的坏处,以降低儿童说谎的动机。
如果真的要用惩罚的方式来解决,那么,“选择的惩罚方式应与其所犯的过错,具有内在的、理性的关联。”[5](P49)罗素认为,这种应该是已经做好实施准备的,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这种做法对于成人来说其实也是一种谎言,只是嘴上说,而没有要实施的意图,这是一种威胁惩罚。成人对于儿童不应随意使用这种威胁惩罚,“若要威胁惩罚,就应选择一种你所能实行的;切不要寄希望于你的恐吓不至于露馅儿。”[3](P98)罗素强调,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不要坚持威胁惩罚,一旦坚持了威胁惩罚,即使后悔了也要坚持到底,否则,成人在儿童面前就会威信扫地。
3.面对质疑:以诚相待
罗素提出:“若要孩子不说谎,成人对孩子绝对诚实自然是必不可少的。”[3](P97)如果父母平时告诉孩子说谎是不对的,而自己在平时却对孩子说谎,那么,不久之后孩子就会有所察觉,此时父母在孩子心中就会变得毫无威信可言。如果儿童从小不曾受到来自成人的恐惧,那么他们就会提出无穷无尽的问题,有些问题比较理智、有价值,而有些问题则是莫名其妙的,甚至是异想天开、令人厌烦。但是,作为成人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答,即使有些问题涉及到战争、死亡等。但是如果涉及到困难的科学问题的时候可以例外,比如电灯是怎样制造的等。罗素认为:“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要使他明白,一旦他的知识多起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定会引起他的极大兴趣。”[3](P99)也就是说,对于儿童的质疑,成人应该坚持“能回答的一定回答,不能回答的尽量回答”的原则,始终对儿童以诚相待。
罗素在书中还提到,成人常常会犯这样一种错误,“就是把无生物当作生物看待。”[3](P98)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孩子撞在椅子或者桌子上时,父母常常会说“都怪这椅子(桌子)”或者“都是椅子(桌子)的错”,并教孩子敲打这些物品。这种做法容易让儿童产生推卸责任的心理,认为自己摔倒了或者磕碰了是“他者”的错,并且逐渐变得娇气、任性,失去了最有用的自然训练的机会。如果成人能够做到顺其自然,适当地“无视”这样的情况,儿童很快就会明白,撞到椅子(桌子)是自己的动作过失,并不是椅子(桌子)的过错,并且带有情绪化的言行都是无用的。这样会促使儿童学会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提高自理能力。
三、罗素诚实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1.诚实教育,开始于诞生之时
通常情况下,家长对于婴儿给予更多物质、营养方面的满足,以保证孩子身体上的健康,但是却常常漠视了儿童的心理。因为家长认为婴幼儿处于无知、无能、未成熟的状态,早期的品格教育不重要,或者很多人言语上承认儿童期的重要,但是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上。罗素的研究发现,早期的教育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品格,“品格教育必须从婴儿诞生之日起就开始。”[4](P48)这个时期的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无论是接受能力还是模仿能力都非常强,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并且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由于道德认知水平较低,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成人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持久性的,甚至是将贯穿于儿童一生的。由于早期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今后的成长道路,会影响他的人生观、兴趣、爱好、品格、修养等诸多方面,因此,诚实教育也需要从他诞生之时就开始进行。
2.从根源抓起,树立正确的诚实教育观
诚实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基础教育中也逐渐得到了家长和学校教师的重视。通过访谈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都认可诚实教育的重要性,查阅各个版本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基本上都能找到关于诚实教育的模块和内容。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现实中的诚实教育往往局限于简单的“事例+说理”的说教方式,这对于儿童诚实品质的培养是浮于表层的。我们需要引导儿童回归常态的现实境遇中,去感受、体验,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自我,在具体的情景中开展儿童的诚实教育。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诚实教育并不是要教会学生“绝对的诚实”,即从不说谎话。上文已论证过,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需要说实话。诚实教育是要培养以道德认知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人,即罗素所指的“思想诚实”的人,“然而,我国中小学的诚实教育却以义务论的绝对诚实观为理论基础,忽略境遇诚实的教育,由于教育要求与学生的心理状况之间缺乏针对性,德育难免有‘作秀’的嫌疑,也很容易养成那种心口不一、言行二致的‘伪君子’。”[6](P7~8)这里强调了诚实教育需要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重视境遇中的体验,有针对性地开展诚实教育活动。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诚实教育观是有必要性的。
3.多方位形成合力,优化教育环境
诚实教育强调一种让儿童处于境遇中的学习,那么,儿童所处的多层次的生活环境都将成为不同类别的教育场。作为个体出生以后最早接触到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在个体品格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是儿童品格形成的摇篮。而父母作为儿童品格教育的“第一任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加强自身学习,提升品格教育的思想和能力,这对于儿童个人道德品质的成长和发展是具有长远意义的。学校应开展专项的培训课程,尤其是针对德育课程的教师,以期提高教师诚实教育的能力和素养,保证儿童从家庭德育到学校德育的自然过渡,弥补家庭德育的不足和缺失。另外,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设立专业性的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儿童品格教育的宣传,以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优化家长的品格教育观念和方法。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等传媒平台加大普及力度,多方位综合施力,以优化整体的教育环境。
[1] 白金祥.罗素的教育思想探究——以自由主义价值观教育为核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罗素.幸福之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 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M].石家庄:河北人们出版社,2010.
[4] 罗素.罗素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 夏正江,梅珍兰.教师“惩罚”学生的教育学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9,(22).
[6] 刘次林.诚实教育的思路与出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