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变革
2015-03-01贾炜
对于有效教学,我们应该怎样把握?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最终落实在学生身上,无论是双主体也好,主导也好,主体也好,核心是我们的学生有没有提高。如果学生有成长,那么这个教学就是有效的。怎么来定义学生的成长,作为一门学科,笔者认为若能做到五件事情,那就是在成长上有所呈现。第一,就是对这门学科,学生能否建构起自己所理解的、基于教学基础上的知识与能力的结构。钟启泉教授说合作教学的核心是对教学本质的认识,那就是学习认识。学习认识也就是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过程。通过教学,学生能否建构起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这是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第二,能不能让学生通过知识结构的建立,形成这门学科的一些思维方式,提升他的思辨能力。我们在以前的德育过程中讲知情意行,笔者认为是对的,但是现在特别需要补充的就是思维能力,也就是专家所说的高阶思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知识的传播速度很快,信息的传播量很大,但是如何在众多的信息当中汲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然后通过这些信息进行一些思辨与判断,而不是盲目地追崇,这样的学生才会对我们的国家有所贡献。那么,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是不是真正让学生借助这样一种知识建构,形成一种思维方式了呢?我们现在看到的恰恰是学思分离。学生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考试考得好未必代表他建立了思辨能力。因而,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答问题、看待问题,这对我们教学而言是非常关键的,是有效性的体现。第三,能不能培养起我们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情感,喜欢这门学科对持续学习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这其中情感的培养取决于教学当中教师在这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第四,能不能建构起这门学科所倡导的价值观,这门学科的存在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前我们的教学当中更多的是谈知识技能的掌握,笔者认同钟启泉教授讲的知识技能背后的价值观,即价值取向是什么。如果我们只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了这门学科本身存在的价值取向,那么它的意义就不存在。比如,如果美术课只关注学生画得像不像、技法怎么样,他永远只是个工匠,成为不了画家。只有当他知道用美术的创意来反映他对这个世界看法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一名画家,因为他在用他独特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表达他的想法。所以,笔者认为能够在我们的教育当中让学生懂得这门学科的价值观,并让他认可,甚至植入他的心灵,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第五,学生行为方式的改变。学完了这门课程,有助于学生行为方式的转变吗?学生学完了语文、历史,他是不是喜欢我们的文化?在文化经典赏析的时候,学生能否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是不是知道要更加爱护这些文化?如果没有,那么学生还是处于知行分离的状态,所以,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至少要从这五个方面来衡量、考虑,我们的教学境界才会更开阔一些。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什么帮助、有什么启发?笔者认为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我们的学习来讲,首先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就是无边界的学习。学习已经打破了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无边界的学习是信息化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信息化技术支撑之下告诉我们的学生,怎么去利用信息化的资源来获取所需要的知识,教师怎么利用信息化的资源进行知识的再整合,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分析来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所以信息化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创造了更大的改革空间。所以,无边界学习是我们教育教学当中都会碰到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们的教与学来讲,信息化的帮助有哪些呢?笔者认为首先是分享。我们今天的基于合作学习的微视频研究首先要立足于分享上,这个分享是成果的分享,也是教与学方式的分享,这个分享最重要的是打破教育上的一些不公,更确切地讲是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资源形成的过程其实就是把教师星星点点的创造性激发出来的过程,当它汇聚在一起的时候,那就是整个教育的光芒。所以,如何把分享意识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水平来实现,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理念。其次是个性,教与学的个性,微视频可以让学生反复听直到听懂,也可以选择不播放微视频。教师可以根据对本课的理解进行再创造,然后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想法,这种个性就是我们教与学当中的尊重差异。笔者在2007年上海市制定的课题当中,也给我们的教研员讲解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但是对教与学来讲,还要加一句,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差异的教学与评价,这种差异性的尊重要靠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分析、积累,然后才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提高自身的学习。第三,信息化提供给我们协同协作的方式,这种协同协作的方式可以跨越课堂,甚至可以跨越国家。有些学校让学生在网上做作业,打开网站,学生可以与世界各国的小朋友就一个课题进行分享,而这点离开信息技术是完成不了的。所以,怎么利用信息化的特点加强协作学习的意识,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协作,信息化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所以,微视频的研究天地非常开阔。第四,教育信息化也是个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理解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们提供信息化产品的时代。当时什么叫教育信息化呢?就是看我们有没有投影仪、电脑、电子白板,有了这些产品,然后去培训,教师上课再使用。但是电子产品升级换代太快了,投资很高,最后成果收效甚微。第二阶段,看我们的信息化能不能搭建一个教与学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有更多创造便捷性的资源共享的机会,比如我们现在在做“一师一优课”,是不是应将教师的备课系统做好,使教师进了备课系统能够查找到需要的教材。所以教材的数字化应能够让教师检索到他所需要的、跟教材相关的各种课本以外的教学资源,能够检索到一些优课教师提供的资料,包括一些微视频中经典片段的讲解,然后教师能够在这些资源当中抓取有用信息,变成自己的教学课件,然后用这种课件在云课堂中跟学生直接讲解。我们只要做成这样一个备课系统,即把垂直领域的事情做好,那么它便会带动相关领域的发展。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从产品阶段向教育教学平台阶段发展。第三个阶段就是社区,社区是共同体,是价值共同体,是情感共同体,也是师生发展的共同体。在这样一个社区里面,教师不再是用户,他本身是资源的创造者、经验的分享者,就如现在的微信一样,微信用户本身就在创造价值,很多人借助它创建自己的微信群、朋友圈,它就是一个大的共同体。如果我们借助信息化手段,全国各地的教师围绕某一课程内容就能有各种各样资源、经验的分享,把社区建设起来,那么信息化的境界就在于此,就能实现无边界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共享,真正形成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以上只是笔者个人的一些见解,不妥之处希望方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