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及战略构想

2015-03-01杨昌勇蒋小祥韦明刚罗梅花杨胜波彭乾军李永念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原生态贵州民族

杨昌勇 蒋小祥 韦明刚 罗梅花 杨胜波 彭乾军 李永念

贵州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及战略构想

杨昌勇 蒋小祥 韦明刚 罗梅花 杨胜波 彭乾军 李永念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由于历史及诸多因素影响等原因,目前对其开发利用仍存在重视不够,未形成产业优势,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保护、开发和利用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对此需要从对策层面上加以科学谋划。

贵州;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族文化

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聚居区“民俗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影响,仍保存着一种较原生的、未经改变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旅游载体的旅游开发、利用和体验过程。[1]贵州位于祖国的大西南,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国土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900多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9%,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等18个世居民族。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建筑等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由于历史及诸多因素影响等原因,目前对其开发利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必须从对策层面上加以科学谋划。

一、贵州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重视不够

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过多看重自然生态观光旅游,片面认为城市游客更多喜欢奇山秀水,而低估了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对城市游客的吸引力,有的地方政府存在“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的心态,忽视了原生态民族文化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独具的无穷魅力,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地方政府甚至认为原生态民族文化是落后的文化,有“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因此,忽视了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发掘、包装与利用,缺少足够的人、财、物的投入,导致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主要依附于自然生态观光旅游和人文历史体验旅游,在相当多的地方,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是自然生态观光旅游和人文历史体验旅游的附属品或延伸品,未能形成独立或相对独立运行的旅游系统。

2.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未形成产业优势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风情浓郁、内涵丰厚的多民族多元素文化赋予了享有“公园省”之誉的贵州增添了“多彩贵州”的吸引力。但是,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在贵州却发展不平衡,在全省9个地州(市)中,发展较好的只有黔东南、安顺等屈指可数的地州(市);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发展较好的也只有从江、雷山等少数县(市、区),提及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给外省市游客印象最深的则仅有雷山西江千户苗寨等少数几个地方,因此,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在贵州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收入在综合旅游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小。

3.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方法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一些地方政府虽然对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给予了重视,但是缺乏科学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规划,在进行规划时,没有吸纳民族(俗)文化专家学者参与,导致规划的“现代元素”过多,破坏了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中,不经专业人员论证,不做整体规划,仅简单地以村容整洁作为目标,使用行政命令加以推动,使当地一些原生态民族建筑等原生态民族文化遭到了破坏,民族文化的多样化特点逐渐消亡,景点同质化现象严重。此外,一些地方在开发、包装和利用原生态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展示内容单一,没有形成富有震撼力的综合效应。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也把民族节日作为突破口,举办了大量的民族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的进入,如凯里芦笙节、雷山苗年文化周、三都水族端节、平塘端午水龙争霸赛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的知名度,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把游客吸引过来以后,能够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民族旅游景观、民族旅游产品和民族旅游体验并不多,以致于所办节庆活动逐渐丧失了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成为了自娱自乐的本地活动。

4.对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投入不足

贵州省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点多面散,单个景点开发利用成本较高,由于财政收入较少,融资渠道狭窄,对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贵州省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正因为对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使得许多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养在深山人未识”,或者因为旅游资源基础配套设施落后,一些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景点经济效益较差。近几年,贵州省各地州、市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都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缺乏与旅游资源的系统性关联,主干道都修建成了水泥路、柏油路,但大多数通往民族文化旅游景点的线路沙石路比重仍然很大,游客进出条件差,交通瓶颈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在县级行政区域几乎都有了星级酒店,但旅游景点的住宿、停车等公共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旅游景点的“容量”问题依旧是制约发展的一大症结;同时多数景点饮食、住宿条件较差,很多地方的公共厕所、垃圾处理、住宿和饮食卫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令许多游客无法适应。另一方面,由于对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投入严重不足,使得许多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及时得到有效保护而遭到破坏,如少数民族群众外出务工后,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起居条件,拆除了上百年的世居木楼,重新修改砖混结构的平顶楼房,这种现象在很多村寨比比皆是,实在令人痛惜。

5.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人才匮乏

目前,贵州省大多数民族文化旅游景点仍然是以自然景观为主,缺乏民族文化旅游体验;旅游商品基本是以梳子、酒杯、背带、刺绣等生活用品为主,缺乏商品宽度;民族文化介绍,以各种版本的零散故事、传说为主,缺乏历史厚度;管理人员、导游人员,以随机选聘当地村民为主,向游客解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乏专业深度。透过现象探原因,其中一个深层次问题就是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人才匮乏。由于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一时还没有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愿意专心从事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管理、策划、运筹、导游的人员很少,愿意潜心学习、研究和开发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人才更是紧缺。尤其担忧的是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承人在减少,据调研得知,现在贵州省的很多地方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承人多是老年人,这些传承人一旦去世,原生态民族文化也会跟着流失,譬如,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的水族古老文字“水书”,就是一种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其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文化信息,而现在能够认识和熟练翻译“水书”的人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仅有几位年迈的“水书先生”,村寨里的年青人都不愿意去向他们学习。因此,地方党委政府不能仅考虑经济利益,更多要站在保护传承原生态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这才是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根”。

二、发展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战略构想

1.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调推进、民间积极参与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大发展格局

目前,全省旅游行业正在着力打造贵州旅游升级版,随着航空、高速、高铁等快速交通的多维度覆盖,依托大数据资源整合优势,贵州旅游业迎来了发展黄金机遇期。这对贵州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崛起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需要省委、省政府全力统筹、整合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积极给予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发展政策支持,制定完善贵州省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相关的营销策略和促销计划,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充分调动协调部门采取民间积极参与的方式予以推动,形成开发合力,循序渐进,力争打造一批成功一批,不断开发出多样化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扩大旅游活动范围,提高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必须理清发展思路,坚持政府主导,确定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和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布局,提出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主题形象,统筹抓好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整体开发规划布局,在以保护为重点的前提下,挖掘、整理、开发优秀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将贵州定位为一个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在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过程中,应该深刻认识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战略构想,在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规划布局方面,要秉承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适度开发、逐步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自然与社会、文化与生活、观光与体验、传统与现代等结合在一起,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鲜活的生活情趣、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科学合理规划,充分考虑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地区生态环境、民俗文化,保障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全省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规范有序的、相互独立的、各具特色的、互补互通的、协调结合的、相互促进的发展。

在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体制与机制上,一要强化领导,统筹推进好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建设。二要制定统一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建设标准和规范,既要最大限度地保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原生态,又要更好地吸引游客,更大地发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带动群众致富,做到开发与保护双促进。三要建立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决策机制。

2.以打造原生态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精品为目标,形成原生态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在贵州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中,节日文化恰如盛开在“天然公园”中一朵朵奇葩,散发出诱人的芬芳,成为贵州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宝贵的旅游资源。在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中,节日文化是功能最强、特色最浓、特点最鲜、文化积淀最深、文化底蕴最厚的文化现象之一,每一个节日集会都是展示民族文化的平台,每一个节日集会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都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旗帜和标志。在贵州的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中,纪年性、祭祀性、纪念性、农事性、社交性等类型应有尽有,娱神功能、娱人功能,传承民族文化、模塑民族心理功能样样俱全。据统计,贵州有100多个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全省各地几乎每一天都有民族文化传统节日[2],都有少数民族同胞在过节,“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真实写照。

在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中,最为著名的有苗族的“姊妹节”、“爬坡节”、“跳花节”、“花山节”、“凯里舟溪芦笙节”、“凯里香炉山爬坡节”,苗族的“四月八”;水族的“端节”、“卯节”;布依族、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六月六歌节”;侗族的“三月三讨葱节”、“采桑节”;彝族的“赛马节”、“火把节”;土家族的“摆手节”等等。[2]要努力把这些民族传统节日打造成为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精品,使之形成原生态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3.以交通区域优势,坚持可持续开发,建构有特色的非同质化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群

根据贵州快捷方便的交通枢纽条件以及各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域、地理位置、民族文化特色等情况,应该规划以下旅游区群。

(1)黔东南环雷公山脉苗侗民族风情游区群。交通线路:凯里-天柱-黎平-锦平-榕江-丹寨-凯里环黔东南高速公路骨干网以及通村达寨的公路网络。串联凯里苗族风情、雷山西江苗寨、台江姊妹节、剑河仰阿莎节、黎平侗寨、从江岜沙、榕江月亮山苗族文化游、云上丹寨等极具苗侗风情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这里有贵州最具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旅游资源,被誉为“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存核心地”和“迷人的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同时,原始的自然生态和茂密的森林、清新的空气也是我国十分罕见的,因此具有非常高的旅游开发价值。而且这一集群区域旅游开发起步较早,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均有很高的知名度,只要利用现在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重新整合旅游资源,以苗侗原生态民族文化为特色,提升档次,打造大旅游集群,必将成为贵州省最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2)黔南布依水族山水民俗游区群。交通线路:惠水—罗甸—平塘—荔波—三都—都匀—贵定—龙里。黔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紧邻省会贵阳,又较早地形成了南下广西广东的大通道,沪昆、兰海、厦蓉三条国家级高速公路贯穿自治州,贵州高速公路网建成后,黔南全境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县县有高速公路,拉近了各地的空间距离,使得大交通区群得以形成。黔南少数民族以布依、苗族、水族为主,民族文化特色浓厚,具有各自独特的民俗风情,可以山水和民俗为载体,打造贵州重要的自助休闲度假方式的少数民族山水民俗风情体验旅游目的地。

(3)黔西南布依族苗族传统节日文化、民族歌舞、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文化复合型旅游体验区群。交通线路:兴义—晴隆—普安—兴仁—贞丰—安龙—册亨—望谟。黔西南州具有厚重历史积淀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结构巧妙、工艺精湛的民族建筑,古朴典雅、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特色鲜明的民族饮食文化等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3]这些旅游资源分布在全州八县市,在县县通高速公路条件下,把黔西南州具有典型民族文化带状特征的兴义布依族文化带、晴隆普安苗族布依族文化带、兴仁苗族布依族文化带、贞丰苗族布依族文化带、安龙苗族布依族文化带、册亨布依族文化带、望谟布依族苗族文化带串连起来进行精品打造,为中外游客提供复合型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4.建立全省民族文化研究平台,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挖掘和抢救并举,传承和创作共融,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微品牌”系列

要将省、市、县三级民族、旅游、文化、文物等部门在民族文化业务职责上予以整合贯通,将分布在社科单位、高等院校、新闻机构、民间等民族文化研究力量加以汇聚,形成扁平化的全省统一的民族文化研究平台,形成工作合力。要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在前期保护上要以当地政府为主体,发动当地民族群众共同参与,发挥市场机制、民族文化研究平台的作用,当地政府要做好规划、督促实施并协调各方利益,最终形成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带发展的良性机制;要坚持挖掘和抢救并举,保证挖掘和抢救的及时性和专业性,不断挖掘散落在民间的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断抢救现有民族文化,体现民族文化的完整性;要坚持传承与创作共融,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鼓励当地民族群众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发现和保护重要传承人。民族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对贵州而言,不能为了原生态而原生态,要根据具体民族文化的特质,把握好延伸创作的度,采取一定激励措施发挥社会力量,创作出有时代气息、老百姓更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实现民族文化的更好传承发展。要着力打造出诸如侗族大歌等异质化明显、体验感强烈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微品牌”,并结合地域分布、旅游线路,以“串珍珠”的方式形成旅游产品系列,以吸引国内外旅游客。

5.以景区为载体,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抓手,整合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形成互融共通,互利共赢的大旅游格局

贵州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8处,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62个。以重要风景名胜区为载体,整合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形成互融共通,互利共赢的大旅游格局大有可为。

在黔北,可以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贵州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大力打造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习水县桑木镇土河村等特色村寨。以见证了中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变化的世界文化遗产——遵义播州海龙屯土司遗址为依托,挖掘和保护夜郎文化,播种文化特色,推动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

在黔南、黔东南,以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荔波、施秉喀斯特地貌为依托,大力保护和建设黔东南雷山县西江苗寨、黎平县肇兴侗寨,黔南惠水县好花红布依族村寨、三都水族自治县姑挂村水族村寨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挖掘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等,推动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

在黔西南,可以万峰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国家级峡谷风景名胜区、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等大型景区为依托,建设和开发黔西南兴义市纳灰村、南龙古寨、楼纳村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黔东铜仁地区,可以梵净山风景区、大明边城景区为依托,建设和开发铜仁市江口县梵净山村寨沙侗寨、江口县云舍村土家族山寨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挖潜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等,推动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

[1]罗永常.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理念、目标与对策——以黔东南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7(5).

[2]颜勇,雷秀武.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综论[J].贵州民族研究,2007(6).

[2]杨昌勇,王元鲲,袁峥,王丹竹.黔西南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研究 [J].贵州民族研究,2013(4).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riginaleco Cultural Tourism in Guizhou

YANG Chang-yong JIANG Xiao-xiang WEI Ming-gang LUO Mei-hua YANG Sheng-bo PENG Qian-jun LI Yong-nian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y,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Guizhou minority inhabit a region with rich original ecological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but due to its history and a number of other factors influence,currently for it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s still inadequate attention,did not form industrial advantages,the lack of scientific nature,rationality,protect and develop and use investment insufficient,lack of personnel etc.problems,this must be from the policy level to be scientific planning.

Guizhou;Ethnic minority;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

1009—0673(2015)04—0016—05

F592.3.73

A

2015—08—20

2015年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少数民族中青年干部培训贵州班课题成果。

杨昌勇(1963— ),男(苗族),贵州望谟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民族文化。

责任编辑:龚晓林

猜你喜欢

原生态贵州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贵州,有多美
作文呼唤“原生态”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多元民族
原生态静宁苹果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