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方言与年节文化

2015-03-01郭玉杰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延安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2914(2015)03-0055-03

收稿日期:2015-03-19

基金项目:延安市社会科学专项基金项目(13BWXC32)。

作者简介:郭玉杰(1986-),女,陕西延安市人,延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Yan’an Dialect and Festival Culture

GUO Yujie

(Schoo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an’an University, Yan’an 7160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Festivals mainly refer to the particular days of custom that adjust to the periodic transformation of time and phenological phase in people’s social life with a common custom activities. The festivals in different regions are different. These differences are often recorded and inherited by dialect. Yanan dialect record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festivals and reflect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lects and custom or culture showing the unique folk conditions, psycholog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Yan’an dialect; festivals; culture

语言与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方言是一个地区民俗的载体,它是民俗文化赖以留存、传承的媒介。它不仅是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同时也是内容。” [1]117延安方言记载着延安独有的年节文化习俗,带有泥土味的方言词语成为延安年节文化的标志,彰显了延安人独有的心理特征。从时间段上来说,延安人过年要从上一年的腊月初八开始,直到正月底才算结束。延安人过年讲究的是红火热闹,图的是喜气吉祥,到处都洋溢着和谐欢乐的气氛。

腊八。这是腊月里的第一个节日,俗称“腊八”。从这一天开始各家各户就为过年做起了准备。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凌晨,家家户户就用前一天泡好的软米、红枣、黄豆、扁豆、豇豆,掺上荞面、南瓜、白菜等,共八种粮食,再加入肉末,熬成粥,叫“焖饭”。延安以南的地区,人们喜欢吃面食,故做“腊八面”,就是在已经熬好的大米或小米稀饭中,下入擀好的面,再烩上萝卜、白菜、洋芋、豆腐、肉末等做成的臊子,所以又叫“和合面”。不光邻里之间互赠腊八饭,还要将这些饭食给牲口、鸡狗喂一些,在门上、墙上、树上也要撒上一些,图个吉利。民间有“腊八饭吃不完,吃了腊八饭便丰收”的说法,老百姓用吃腊八粥或腊八面的方式来庆祝丰收,祈求来年会有更大的丰收。延安黄陵县的农人们在这天黎明有担九担水喂牲口的习俗,谓之“担犊子”,寓意能担回牛犊驴犊,希求六畜兴旺。 [2]5

年茶饭。过了腊月十五后,年味儿就更浓了,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茶饭,做稠酒、磨豆腐、蒸黄馍馍、炸油糕、擀杂面、炸油馍馍等,当然少不了杀猪宰羊,做“八碗”,即红烧肉、丸子、鸡肉、酥肉、排骨、炖肘子、清蒸鸡,为过年那一天备办下丰盛的菜肴,老百姓讲究“宁穷一年,不穷一天”。巧媳妇、俊女子们还要用红纸铰窗花、门神画等,男人们则要扫窑糊窗子、裱炕围子。总之要将家里院外打扫的干干净净,焕然一新,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

送灶马爷。腊月二十三又叫“送灶神”。延安老百姓认为此日是灶马爷上天的日子,农家有“腊月二十三,油塔塔垒上天”的说法,就是说农户家家要蒸“油塔塔”(花卷),算是给灶马爷备的上路干粮。除此之外,一家之主还要跪在灶爷前,供奉糖果,并在装满豌豆的碗中添上谷草杆儿,算是为灶马爷的好马添了草料。一切准备就绪后,男户主要带领全家烧香磕头,讨好灶马爷,请灶马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而在延安以北的地区,则讲究在这一天吃搅团或黏一点的食物,意将灶马爷的嘴黏住,上天不要乱说话、乱告状,以防玉皇大帝降灾难到人间。民间也俗称这一日为“过小年”,是“过大年”的提前演练。

年三十。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也叫“过大年”,因这一天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故有些地方也称此日为“月尽”。早上起来,人人都穿新衣服,除了讨个吉祥如意外,还有来年会发生新变化之意。长辈要再一次地嘱咐晚辈今天尤其不能胡说乱道,要捡好话说,图个吉利。在延安的黄龙县还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就是有的人家给孩子背后挂个“枣牌牌”(将红枣、谷草秸秸用红线串起,红线上端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是一种避邪祈福的吉祥物。有的人家则是给孩子脖子上戴个“增岁顶针”(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每年增加一个顶针,直到孩子过了十二周岁,这也是给孩子求吉祥的一种方式。吃过隔年捞饭(年三十早上吃的辞旧迎新饭)后,家家开始挂大红灯笼、贴对联(对联的颜色是有讲究的,在本年内有亲人离世的人家,第一年不贴对联,第二年贴黄纸写的对联,第三年贴绿纸写的对联,满三年后才贴红对联)、门神、窗花,在农村就连仓房、碾子、磨盘也都要贴上,预祝年年有个丰收年。将家中布置得焕然一新后,全家老少都要上祖坟祭拜,给亡者摆上各种“年茶饭”,满上好酒,烧纸磕头,以表生者对死者的怀念,离开时还要放炮仗,算是和祖宗共度新年了。

搬冰。年三十中午吃过“八碗”和“团圆面”后,已临近黄昏时分,大人领着小孩到河里搬冰块,因“冰”的谐音是“兵”,所以“搬冰”有“搬兵”之意,故将冰块都置于家门口、院墙四周及牲口圈周围,保人畜平安,免受恶鬼侵扰,起到避邪镇宅的作用。

打醋炭。吃年夜饭前举行的一种仪式。传说姜子牙给诸神分完神位后,没有了自己的神位,就封了个“醋坛神”给自己。于是民间就用“打醋炭”的方式来敬奉姜子牙。年长者手持笊篱从炉子里挖出炭火,再浇上醋,炭火就会发出咝咝的响声,顿时一股醋香味溢满屋内,然后将这些沾醋的炭火洒落在家里的各个角落,用以驱邪。边洒边喊“吉利,吉利,大吉大利,各路神灵都敬遍,保佑全家永平安”。有些地方是用醋将烧红的铧铁,因为铧就是犁,用冷醋一激,就叫激犁,与“吉利”谐音,寄托了老百姓对新一年的向往。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方法,可以防止疾病的流行。

熬年。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点亮门前的红灯笼,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这顿饭不仅要丰盛,还力求精美,主食是“长寿面”,寓意健康长寿,没病没灾。饭后,同族的人相邀坐在一起喝酒聊天,俗称“熬年”,也叫“话年”“坐夜”,直至天亮。长辈们等孩子们睡着后,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钱,压在孩子的枕头下,钱数一般与孩子的年岁相等,称为“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讲究压面花、蒜等吉祥物,为孩子祈福。

挡年。大年三十晚上,农家人还要在自家院子里点堆篝火,也有人家将煤堆成塔状,名为“火塔”,同时在大门、窗台等处摆置棍棒、大刀等物件,将“年”这一怪物挡在门外,目的就是镇宅避邪、驱除小鬼,保全家老小平安。午夜一过,鞭炮齐鸣,旧习开始“喜迎神”,人们持灯掌烛,到就近庙宇争烧头炉香。事后,族人拜祖,然后邻里互相拜年。 [3]699

拜年。正月初一是新春,当家的男户主在雄鸡报晓之时即起,洗净手脸,查看各神位前的香火,为其续香、添烛、叩拜,然后鸣放“开门炮”,迎接“灶马爷”回家。这天早晨要吃水饺,有些地方叫“扁食”,饺子里包上硬币或柴(与“财”谐音),据说吃到硬币或柴的人来年会大富大贵,一年里都不缺钱花。饭后,晚辈依次给家族中的长辈拜年祝寿。在黄龙县,称拜年为“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 [4]176在志丹县,大年初一还有“出兴”的习俗。早饭后,全村男女老少吆上牲口,给牲口的鬃尾挽上彩色布条,称“彩红”,表示平安吉利。带上香表、浇奠,聚集在较平坦、宽敞的地方,烧香磕头,谓之“出兴”。 [5]135忌讳这一天出门探亲访友,害怕将福气带到别人家。不扫地倒垃圾,以防将福气倒掉。

送穷五。延安把正月初五这一天定为无穷日,又叫“送穷媳妇”。天未亮时,家家户户要将初一至初五的垃圾扫在一起,赶在太阳升起前倒出家门,边倒边说:“穷媳妇,穷媳妇,离我门,前边有个有钱人等。”再放几个炮仗,意在送走穷根。早饭要吃饺子,叫做“填穷窟窿”。延安老百姓认为“五”即“五谷”,所以讲究在此日全家老小到河里凿冰(冰与白银颜色相近)敬神,祈求神灵保佑来年是个丰收年,一年四季平平安安。故称这一天为“接五财神”。

人七。正月初七称为“人七”或“人庆”,延安老百姓认为这一天才是给人过年,初一是给神过年。除了饮食同前几天一样丰富外,这天晚上民间有“叫魂”的习俗,就是先由长辈给孩子叫回“灵魂”,再有孩子按辈分为长辈叫,目的在于祈求全家人平顺安康。叫过之后,人人都要吃掉自己的叫魂馍。晚饭主食是饺子,谓之“包人魂”。此日忌外出串亲访友,以免“丢魂”,忌燃放烟花爆竹,免得惊扰了灵魂的平安附体。

老鼠嫁女节。延安以正月初十为老鼠嫁女节。讲究全天不吃米,俗语云:“吃了小米是夺了鼠食,脖子上会生老鼠疮(即淋巴结核)。” [6]396姑娘们在这一天不做针线活,以免丢了巧慧,变得手拙。传说这天在磨盘眼处或狗窝附近能听见唢呐声及牲口的铃铛声,意思是老鼠出嫁女儿,人绝不能出声,若破坏了老鼠的婚事,就一辈子讨不到老婆,打光棍。

灯节。正月十五,或称元宵节。白天,延安各个地方都有秧歌拜年,就如陕北民歌中唱到:“一圪嘟葱一圪嘟蒜,一圪嘟婆姨一圪嘟汉。一圪嘟秧歌满山沟转,一圪嘟娃娃就撵着看。” [7]154足以看出延安人爱闹秧歌。等到夜幕降临,家家燃炮放花,人人出门赏花灯,猜灯谜,转九曲。相传有三位女神仙为报杀兄之仇布下“九曲阵”,后因替兄报仇而丧命,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将这种精神称为“九曲灯”。年长者希望通过“转九曲”来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转九曲时还有一种特殊的风俗讲究,叫“偷灯”,据传偷绿灯生女子,偷红灯生儿子。于是,年轻的新媳妇或是家中没有男孩的妇女在转九曲时会偷上一盏灯,希望自己能为婆家传宗接代。

燎百病。燎百病这一习俗源于古时候人们对火神的崇拜意识,人们相信火的威力强大无比,可以驱邪降魔,从而保佑人人平安,保佑家家庄稼丰收。正月十六晚上,家家户户在院子里点火堆,大人小孩就轮番从火堆上跳过,意在把身上的百病全燎了。跳完后,妇女们还要抱上被子、枕头、老人的衣物等用品在火上燎一燎,意味这样就不会得各种传染病,保证身体健康。

送蚰蜒。正月十七、十八,又叫“送病虫”。晚上,农户在自家院子里燃上堆火,等到火快熄灭时,用铁锹将带有火星的炭铲起倒在崖畔下、大路旁,意思是将蚰蜒、蜈蚣、蝎子等毒虫送走了,这一年里全家就会平平安安,无病无灾。

老君节。正月二十三。因这一天是太上老君派青牛下到人间的日子,所以又叫牛节。据说太上老君让青牛给人类传“一吃饭,三打扮”的话,意思是让人类少吃饭,多干活,可是青牛传成了“三吃饭,一打扮”,太上老君就惩罚青牛下凡帮人类干活。于是,有俗语说:“正月二十三,老牛老马歇一天。”此日,老百姓要到老君庙里烧香磕头,给老牛佩戴红花,给牲口添草料,相当于是给牲畜过年了。

炒疳。传说疳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火烧燎,才能驱毒灭病。 [8]29正月三十这一天各家各户爆炒玉米、黄豆、豆子、麻子等“干豆”,称为“炒疳”,表示全年干干净净,没病没灾。

正月过完,就意味着年过完了,农人们开始准备春耕了。

猜你喜欢

延安
延安 延安
向往延安
梦延安
到延安去
1940年代 奔向延安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向往延安
延安情
延安 独具特色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