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延安方言蕴涵的农耕文化信息

2015-03-01白振有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农耕延安方言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2914(2015)03-0049-06

收稿日期:2015-03-15

基金项目:延安市社会科学专项基金项目(13BWXC32);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3SXT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4007)。

作者简介:白振有(1964-),男,陕西安塞县人,延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研究。

On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onnoted in Yan’an Dialect

BAI Zhenyou

(Schoo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an’an University, Yan’an 7160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Yan’an dialect is rich in farm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arming material culture and farming non-material culture. The main content involves the cultural element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arming culture, such as arable land, crops, farming tools, farming legends, farming tales, etc.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farming culture in Yan’an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anan dialect and the farming culture.

Key words:Yan’an dialect; farming culture; farming material culture; farming non-material culture

农耕文化是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在属性上是一种社会经济文化”, [1]可以分为农耕物质文化与农耕非物质文化。农耕物质文化包括耕地、农作物、农耕工具等内容;农耕非物质文化包括农耕传说、农耕习俗等内容。“一种语言的词语与其说是反映了客观世界的现实,还不如说是反映了操这种语言的人们的兴趣所在。” [2]20延安地处黄土高原,适宜农耕。农耕是延安人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动,是“人们的兴趣所在”,是延安方言言说的重要内容,所以延安方言蕴涵丰富的农耕文化信息。深入探讨延安方言与农耕文化的联系,对了解延安农耕文化的内容及农耕文化在延安的演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延安方言与农耕物质文化

农耕物质文化包括农耕土地、农耕作物、农耕器具、农耕风貌、粮食加工、交通运输、收获储存、纺织衣饰、家居生活、炊事饮食等内容,是农耕文化要素或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

1.1延安方言与农耕土地文化

耕地是农耕地区的生态人文景观,它为区域人群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解决了人们的衣食问题,保障他们能够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活动。延安地区独特的黄土耕地养育了这里朴实的人民,延安方言也以其独有的方式命名了独特的黄土地貌。

塬地: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雨水长期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位于丘陵沟壑地顶端,地势平坦,肥力较高。著名的洛川苹果就是在这样的塬地上生产的。由于其本身处于黄土高原,海拔较高,而塬地又处于陕北高原的顶端,日照时间长,因而洛川苹果从色泽到口感都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

梁峁地:位于沟缘线以上,峁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孤立的丘陵。俯瞰呈圆形或椭圆形,顶部浑圆,面积不大,坡度较小,四周坡均为凸斜形坡,整个峁的外形呈馒头状。两个峁之间有地势显著凹下的分水鞍,称之为墕,墕的两侧均为凹斜形状。分水鞍被两侧沟头所侵蚀,残余成为极窄的长脊后称“崾崄”。崾崄也出现在塬与梁之间,道路常常由此通过。如有数个峁相互连接时称为峁梁,有时峁还可成为黄土梁顶的局部组成体,称为梁峁。农林草地间布,农田占绝对优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地贫瘠。

沟坡地:位于沟缘线以下,至坡底线之间,活土层较厚,肥力较高。

沟道地:位于坡底线以下,土层深厚,是高产地。

河川地:河流冲淤而成,地势平坦,接近水源。农作物产量高,附近农民生活水平较其他地区稍高。

1.2延安方言与农作物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农人所追求与奋斗的最终目标,所以农作物在延安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延安自古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界的地带,是以农耕为主、农牧并重的的农业生产地区,这里很早就有了关于农业生产的记录。“公元前1600—1500年,种植业在黄土高原萌芽,并部分发展,公元前1500—1100年,农耕文化圈在关中稳定发展,并向北扩张。” [3]秦代以前,主要是畜牧业占主导地位,汉代以后农耕经济发展起来,逐渐成为延安经济的主要形式。农作物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种类与名称上产生了变化。

延安的农作物种类众多,且名称有着独特性。高粱在延安方言中的称呼为黍。作为一种被广泛种植的农产品,在延安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用黍做的类似稀饭的食品被称作黍饭,是延安人经常吃的一种食物。

陕北民歌中唱道“前山里的糜子后山里的谷,哪达儿想你哪达儿哭”,糜子和谷也是延安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从陕北民歌中“前山”“后山”就可以看出其连片大面积种植。

谷学名为粟,是人类最早种植的农作物之一,延安人称之为谷子。谷子碾出的米叫小米。小米饭清香扑鼻,营养丰富,是延安人喜欢的一种食物。延安农民在农忙的时候一般是不回家吃饭的,他们要争分夺秒地进行农业生产。这时,婆姨们都会熬一些小米稀饭送到田间地头,让干农活的人喝小米稀饭以消暑解渴。

糜子学名为黍,是人类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其中糜子又有软糜子与硬糜子之分。软糜子又叫黍子,软糜子碾下的米称软米,著名的延安米酒即用此米做成。软米压成面即可做糕,在延安做炸糕、枣糕均用此面。硬糜子碾成米,称之为黄米,其所烹制黄米饭小炒肉亦是延安一道美食。

“荞麦开花粉格生生,三哥哥今天要出远门;刮风下雨响雷声,倒教我妹妹不放心。荞麦开花粉格生生,三妹妹长得实在俊;毛花眼眼水格灵灵,看得哥哥我动不了身。”陕北民歌中荞麦一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它轰轰烈烈的生命寓意着延安人豪放和向上的美。“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荞面的美和羊腥汤的豪放将延安人性格中的质朴与豪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延安方言中关于农作物的词语还有很多,除了以上说到作物外,还有金黍(玉米)、麦子、洋麦子、燕麦、苦荞、黄芥(油菜)、黑豆、黄豆、绿豆、小豆、扁豆、豇豆、红小豆、洋芋、红薯、茴子白、洋柿子(西红柿)、萝卜、蔓菁等等,从中可见陕北方言蕴涵的农作物文化的丰富多彩。

1.3延安方言与农耕器具文化

1.3.1耕地工具

传统的耕地工具就是犁铧。延安方言称犁为耩或耩子。铁铧安在耩辕前端,后有一个执柄。由一个驴、牛、骡或马拉牵。

犁是人类较早使用的耕地农具,中国人大约自东周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铧。战国时期在木犁铧上套上了V形铁刃,俗称铁口犁。犁架变小,轻便灵活,还可以调节深浅,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延安地处黄土高原,黄土深厚而土地较为贫瘠,需要时常进行整理翻新,因此犁铧在延安的农耕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犁是V形,其用来在土地上豁出一条条沟,土向两边排出,中间为沟,便于播种,亦达到松土的效果。铧犁,是铧与犁结合在一起的称谓,略带螺旋形。其用时效果是土朝向一侧翻,把下层土翻到地面上。“二月里来打过春,庄户家老儿动庄农;犁铧耩子肩膀上,手里拉的是黑犍牛。下了一道坡,上了一道峁,一走走到南阳峁,叫住牛,插定鞭,拌粪搅籽抽上一袋烟。驾起个牛,扯开个畔,揭了三回并九转。”在延安方言中将立春称作打春,打春后就意味着农耕活动将要大规模展开,天气变暖,大地复苏,土地不似冬天那般坚硬,要想种地就要开始那“犁铧耩子肩膀上,手里拉的是黑犍牛”的生活。山坡上,平地里,到处可以看到犁地的场景。而犁地在延安方言中被称作“揭地”,从字面看就可以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农耕活动。“揭地”形象而生动地将犁铧深入土地、翻新土壤的场面和情景展现了出来。

1.3.2整地播种工具

整地播种在农耕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延安土地贫瘠,需要通过细致的操作来保持土地肥力,从而获得丰收,因此在延安有很多整地工具。

镢头:包括老镢,主要用于深挖土地或掏地,还有小镢儿以及二指镢和三镢等,用途各异。

铁锨:用来挖土整地。

茅桶:担人粪尿用的桶子。

毛口袋:用羊毛或牛毛等纺成的线编织的长圆形袋子,用来装粪送粪。

延安播种工具除犁铧外,耧是一种播种用的农具,使用时由牛牵引,后面由人扶着,可以同时开沟和下种,是一种效率较高的农业工具,这种工具多在平坦的田地间使用,坡、峁等地方地势较陡,不宜使用。

拿粪斗子:柳编而成,农民挂在胸前,在播种小麦、荞麦、谷子、糜子等农作物时播撒粪和种子而用。

耱:样式长方形,人或牛、驴等拉动在耕种后的田地上耱过,压碎土块并遮盖种子。

耙子:用来打碎地里的土块,或用作打畦塄和碎畦内土块。

1.3.3中耕除草工具

在整地播种之后,庄稼需要农人的悉心照料,包括施肥、灌溉等。锄头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锄:有大锄和小锄之分。大锄又分半圆形锄和三角形锄。小锄叫韭锄。据作物种类或锄头遍、二遍等来选用。俗话说:锄圪尖上带着三分雨哩。“锄圪尖”意锄尖。意思是炎热天旱时,锄地很关键,相当于给庄稼洒了三分厚的雨水。“伏天鸡抛过,顶个秋天细锄过。”“鸡抛过”,比喻粗糙的锄地,“顶个”意胜似,意在伏天锄地要比秋天好得多。因为伏天的草锄倒不易复活,而且草还没结籽不易复生。因此,不管天气有多炎热,都可以看到在一道道的黄土峁上有着勤劳的农民在汗流浃背地锄地。延安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整体比较落后,在化肥等现代工业产品出现前,主要通过农人利用人畜的粪便来对土地进行施肥,这个过程在陕北方言中被称作追肥。延安民谚有“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的说法。说明庄稼生长离不了粪土供养。延安农民主要通过自家厕所及利用拿粪斗等收集粪便,在收集粪便时主要有茅勺、茅桶、茅篓及茅罐等工具,这些工具也在舀运大粪时运用。在建国前及建国初期,由于化肥紧缺,自家所能产生的粪便肥料过少,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延安农民都会让妇女及小孩带着拿粪斗去大路、山地收集各种粪便,从而获得更多的肥料。

延安处于大陆内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受大陆性气候影响严重,因此整体降水稀少,干旱是陕北农业的一大制约因素。对于干旱,陕北灌溉主要采取挖渠引水的方式,在接近水源的区域种植蔬菜,从而保证当地的蔬菜自给。

1.3.4收获运输工具

庄稼成熟之后,收获便成为了农人的劳作。收获的主要工具有镰刀、找刀、老镢、小镢儿等。镰刀:分大镰刀和小镰刀。大镰刀用以割草或大秆庄稼;小镰刀也叫扦谷镰,专用以割谷子。镰刀也主要用来收割麦子。镰刀有时也用来割韭菜,“弯弯镰刀割韭菜,慢慢也就品你心好坏”,可以看出镰刀割韭菜是陕北的日常生活。陕北基本每个家户都喂牲灵,牲灵是陕北人对家畜的称呼,包括牛、驴、骡子等,为了满足牲灵的草料供应,延安农民也会用镰刀割草及苜蓿来喂养牲灵。找刀是一种小型的刀具,主要用来割高粱等作物,而在此时割并不被称作是割,而是找,面对高大或不易运输的庄稼一般先采用找刀将粮食采摘完成,而后将秸秆等运输回家。

在收获田地间收获完成后,运输便成为了新的问题。延安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交通不便。在农村主要的运输工具是架子车,主要由牲灵来拉,陕北民歌《赶牲灵》中唱到:“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呦,三盏盏的那个灯,啊呀带上了那个铃儿呦噢,哇哇得的那个声。白脖子的那个哈叭呦,朝南得的那个哟,啊呀赶牲灵的那个人儿呦噢,过呀来的那个了。”歌词反映了陕北的主要运输工具就是牲灵,多数时间它们是被套上架子车来活动的,庄稼或别的不易运输的东西都用架子车运输。架子车不能用的地方,会采用驮笼来运输,既有效利用了牲灵,又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1.3.5脱粒加工工具

将农作物运送回来后,脱粒加工就开始了。延安由于很少有平坦的土地,所以许多农户共用村里的场。场,是集体进行脱粒加工的宽圆形场地。脱粒的工具也有很多种,比如碌碡,碾压用农具,是一种圆柱形的农具,由整块的岩石打制而成,用来轧谷物和平场地,陕北多由驴、骡子、牛等牲灵来拉,相对于一般的农具而言效率很高。连枷是另外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脱粒工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一根木杆,另一部分是由羊皮和木头编制的木枷,两者由活动的铁丝连接,使用时有节奏地挥舞即可击打在粮食作物上进行脱粒。杈子是由一根长木棍与小木棍组合而成的杈状物,主要用于挑庄稼秸秆和柴草等。在碌碡、连枷等脱粒完成后,就会用杈子将秸秆等挑起来运走,地面只剩下粮食粒和小的柴草、秸秆。木锨是一种在场面上脱粒时用来扬场的农具,用木头做成,板状的头,后面有把。在杈子将秸秆等杈走后,就用木锨将整个场上的粮食聚集在一起,然后用木锨把粮食抛到空中,借助风吹走粮食中的柴草、短小秸秆、尘土等杂物,这个过程叫做扬场。一些人家还有一种叫做风车的工具,将打好的粮食倒进去,摇动风车就会将粮食中的杂物和尘土吹出去,十分方便。碾子是一种谷物精加工工具,用来把谷物一类的外壳轧掉或将谷物轧碎。之后,婆姨人们就会拿起簸箕,将打好的粮食举过头顶借助风来将粮食壳和土等扬出去。每个村子都至少有一盘碾子,多由全村共用。磨是一种加工面粉的工具,将小麦、玉米等加工成面粉。

1.3.6晾晒与储藏工具

延安农业起源虽然很早,但是其农业水平却一直十分低下,很长时间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所以在粮食丰收时十分重视对粮食的保存与储藏。延安的主要晾晒工具有耙子等,储藏工具有笸箩、囤子、瓮等。耙子主要是把将要晾晒的粮食均匀地摊开,使粮食能够得到充分的晾晒。作为延安的特色,玉米架子主要是将玉米按照一定的规律层层架在架子上,既解决了储存空间的问题,有能防止家禽和其它生物的偷食。笸箩是一种椭圆形的由柳条编织而成的工具,可以用来盛放少量的米面等粮食,防止受潮、生虫,过年时做出的年糕也会放在笸箩中进行存放,它在延安农村中被广泛使用。在丰收的年月里,农民的收成也是相当可观的,面对大量的粮食,延安人会将它们密封在瓮里,人们将粮食装在瓮或陶罐里,盖上石板,用泥将接口封严,防止生虫腐化。在延安农村说媒一般都会向女方反映男方家有几条瓮,来显示男方家的家庭状况,瓮越多就说明男方家家境越殷实。

2 延安方言与农耕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主要性元素,非物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物质文化的进步。在农耕物质文化的发展中,人们或通过对农业生产经验进行总结而产生农耕谚语,或由于认识水平低下而产生各种迷信思想和神话传说,这些都使农耕事项有了深刻的含义,同时对农耕物质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农民依据这些神话、传说以及农耕谚语来从事农耕生产活动,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延安方言蕴含丰富的农耕非物质文化,这里就其主要内容加以阐释。

2.1正月初十老鼠嫁女

农耕社会向来注重神鬼与传说,在延安也有着许多有关农耕的传说,最著名的应该是老鼠嫁女的传说。“老鼠嫁女传说是流布相当广泛的一则民俗文化现象,在印度、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很坚实的民众基础,并且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流传发展过程中,基于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还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故事版本。这些不同版本又通过文化的交流而向外传播,与当地本原性的鼠婚传说或者相互交融,或者并行不悖,进而又影响到当地的民间俗信和民间艺术,滋生出多种民俗艺术形式。” [4]123延安方言有“正月初十老鼠嫁女”的说法。全天有两个忌讳:一是全天不吃米,必须每餐饭都吃面食。俗语云老鼠嫁女节吃了小米,夺了鼠食,脖子上便会生老鼠疮(淋巴结核);也有说老鼠嫁女节吃了米,这一年老鼠便肆无忌惮地遭践粮食的。二是全天不做针线,谁家这一天做针线,谁家的姑娘便失了巧慧,成为笨手笨脚的蠢女人。这种传说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农耕社会,粮食是人们最为看重的,所谓“民以食为天”就可以反映出粮食对于农民的重要性,由于鼠患是农业生产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所以农民厌恶老鼠;同时,由于文化水平的低下,农民不能科学地认识鼠患的真正原因,以一种迷信的态度去看待鼠患。在这种背景下,陕北农民采用取悦或敬祭的方式来消除鼠患。一方面,去除鼠患,祈求丰收是产生老鼠嫁女这个传说最主要的因素,因为老鼠的繁殖能力超强,而春秋季节是老鼠繁殖能力最强的季节,所以,知识水平低下的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岁末年初是老鼠婚嫁的日子,这与春秋季的超强繁殖的时间段相对应。人们通过给老鼠过节来祈求消除鼠患,确保当年粮食的丰收。另一方面,中国人向来讲求多子多福,以人丁的多少来衡量家族的兴旺,而老鼠超强的繁殖能力正符合人们的价值观,因此人们希望自己能有像老鼠一样的繁殖能力,确保人丁旺盛,保证家族能有足够的劳动力。

2.2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会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延安的农耕文化中同样有这样的传说。“七夕节俗是建立在农业耕作基础之上的,很多活动大都与古老的农耕习俗紧紧相连,成为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108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被传诵千年是有其独特的生存土壤的。 [6]牛郎与织女的名字就反映了这个故事源自农耕土壤,它符合我国传统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状况,具有深刻的小农经济的本质特征。在延安,七夕节被称作乞巧节。当夜摆好瓜果,妇女呈瓜果乞巧,穿针引线、蒸巧馍馍、剪纸都是乞巧的方式。在古代,食物是人们最为重视的东西,而织女则是主司瓜果的神,《晋书·天文志》说“织女,天女也,主司瓜果、丝帛、珍宝”。因此,这个传说的产生也反映了人们对粮食的重视。穿针引线也体现妇女们希望提高自己的劳动效率,增强生产能力。牛郎则更直观地体现了农耕社会的需求,牛作为牲灵中劳动能力最强的一种动物,以此命名说明人们希望以此来提高男子的生产能力,获得更多的粮食及更好的生活水平。

2.3腊八吃焖饭

“方言是一个地区民俗的载体,它是民俗文化赖以留存、传承的媒介。它不仅是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它也是内容。对于各地文化风俗的了解,不仅要从它们的其他方面入手,而且也要从最基础的方言入手。方言研究对于了解民俗,对于真正把握各地人们的文化独特性的深层结构,往往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地方文化结构深埋在方言结构之中。” [7]296腊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延安人同样重视这个节日。“腊八节植根于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意义。……表达祈求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腊八节借‘腊祭’之名,表达的却是农事劳作一年的人们对来年的一种美好祝愿。……展示庆祝农业丰收的喜悦心情。腊八节的标志性习俗腊八粥,其实是农业丰收成果的一次大展示。” [8]延安人也吃腊八粥,但延安人将腊八粥称为“焖饭”。焖饭主要是由陕北特产黄软米做成。将当年打的软糜子放在土炕上或在锅台上烘干,然后在碾子上碾,用簸箕簸掉糜子的外壳,剩下的就是金灿灿的黄软米了。延安人做焖饭是在腊八节的前一天晚上。当晚,婆姨们把准备好的黄软米、红小豆、豇豆以及陕北特产红枣等准备好。红小豆、豇豆要提前在水中浸泡,以便于煮熟。水开以后,将豆子下锅,豆子快熟的时候再将黄软米、红枣等煮进去。此后就用小火慢慢煮,使锅里的粥慢慢“焖”熟。吃焖饭也是有讲究的,在碗里不能随便搅着吃,而要绕着碗边一圈圈地吃,这样才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在腊八这天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看天来预测来年的庄稼收成。延安农谚中有“明冬暗年黑腊八”的说法。意思是如果这一天天气晴朗,来年的庄稼一般就不会太好;如果这一天天阴得厉害,黑沉沉的,来年的庄稼就会丰收。在预测来年收成的时候,延安农民会将出锅的第一碗焖饭放在院墙的高处或碾磨上,等焖饭冻结之后,观看饭面的凹凸来预测来年的丰稔与歉收。延安人勤劳朴实,过了腊八,农村就开始准备来年的农业生产。延安俗语说“过一个腊八,长一根杈把”,意思是过了腊八白天的时间就变长了不少,农民就要开始忙碌了。

2.4社火习俗

社火是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社火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远古时的人类正处于幼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许多现象如对日月、灾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当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入农耕,土地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说文解字·示部》:“社,地主也。从示土。”《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可见社火是源于祭祀土地神的民俗活动,与农耕文化相关。延安方言称闹社火,又称耍灶火。过年过节时都有社火,春节前后更为红火。穿街过村进行表演,是人们庆贺一年丰收的盛会。

延安社火中秧歌尤为有名。秧歌源于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与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所唱的颂歌有关。《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秧歌,在延安称之为闹秧歌或扭秧歌,“闹”字生动地展现出了在秧歌表演时欢腾热闹的景象。秧歌在正月间尤为活跃,各村都会组织村里的年轻后生女子闹秧歌,同时会编排一些小节目。延安人善于通过歌声来传达感情,在闹秧歌时也不例外,每个秧歌队里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伞头,通过唱秧歌的方式来表达丰收的喜悦。

延安方言与延安文化表里相融,相互影响,展示出了延安人的精神风貌。“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早就指出:语言以其根部的各种很细的纤维与人民精神连接在一起,人民的精神特点和语言的结构深深地相互渗透,以致只要有一方存在,就可以由此引导出另一方,可以说,语言是人民精神的外部表现,人民的语言就是人民的精神,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这两者更为一致的了。” [9]7延安方言蕴涵的农耕文化丰富多彩,这里只是挂一漏万式的讨论。借以抛砖引玉,引起学人的重视。延安方言是延安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延安方言从地缘性的角度反映了延安农耕的独特方式与文化内涵。农耕物质文化是延安方言形成的基础条件之一,农耕非物质文化使延安方言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蕴。延安独特的语言形式成为了农耕文化的记录者与传承者,使延安的农耕文化得以传承。

猜你喜欢

农耕延安方言
方严的方言
农耕初体验
方言
农耕旧事十二韵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留住方言
说说方言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