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山里的红色石窑洞

2015-02-28邢晓寿

党史文汇 2015年2期
关键词:兵工厂深山窑洞

邢晓寿

在太行山深处,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叫玉皇峰。在其山腰的斜坡上散居着六七户人家,这就是我出生的山庄窝铺:左权县麻田镇车谷村所属的南井上村。

南井上早已无人居住,房屋断壁残垣,院落蒿草茂密。而村中令我魂牵梦萦的几十孔石窑洞,历70多年风雨屹立依然。此石窑洞是在千里太行抗日烈火熊熊燃烧的红色岁月中诞生的,属八路军军工部三厂的第一复装子弹厂。南井上这个山庄窝铺在正式地图上不可能出现,却数度记载于《山西通志——军事工业志》上。为何将其载入呢?这明显是红色石窑洞的历史价值使然。

异族铁蹄践踏中华大地,太行军民齐起抗击日寇。八路军军工部在黎城组建的复装枪弹试验厂遭日军毁灭性大破坏后,中央军委指示化整为零,此厂一分为二。几经实地勘察,第一厂确定于南井上村建厂。此处隐藏于大山深处,远离大道,外来的也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玉皇峰背后蜿蜒10多里峭壁耸立,决无攀登之隙,又距麻田较近,最可贵的是山上有一眼常年不断的泉水井,足够数百人和兵工厂所用。然而,要在这高山深沟无一点平地的斜坡上建厂绝非易事。

1942年春,深山里的南井上沸腾了。几天之间,沟岭山坡间,站立起许多用木棒石板和庄稼秸秆搭建起的临时庵棚。200余名八路军来到南井上开山取石,无处住宿。而离南井上仅二里远的山村垴上也只有20多户人家,两地空闲房少,大部分人员只能宿于野外庵棚。一个庵棚住两到三人,虽然拥挤,但冷天不冷。附近民众闻讯,络绎不绝赶来帮忙。石匠、铁匠、木匠连同小炉匠有近百人加入八路军建筑石窑的行列。建石窑人虽多,但都知道保守秘密,就连开山取石,也不用炸药开炮,生恐大山里隆隆的炮声引来日军。伙房只能在野外,靠地堰根用石头垒成一溜的锅灶做饭,刮风下雨,使“野炊”有不少困难。这年又遇太行地区大旱之灾年,生活甚为艰难,常吃的只有高粱黑豆焖粥加野菜,能吃一顿小米焖粥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不到半年,就先有几孔石窑建成。虽然木工未曾安装门窗,但总算有了个遮风挡雨之地。然而,敌人5月血雨腥风的“大扫荡”到来。尽管几百名人员向玉皇峰转移,但西安籍的张厂长和10多名工人,舍不得离开付出辛劳的石窑洞。一股搜山日军从侧面坡岭突袭……

敌人首先放火焚烧,石窑自是岿然不动。气急败坏之敌又向野外猪圈放火,十几头猪被烧得肚肠爆烈……张厂长和10多名八路军弹尽受伤被俘后,敌人竟用铁丝穿透其肩膀,妄图带走,铁骨铮铮的张厂长等人大骂敌寇……鲜血涂地,以身殉国。赶着一匹枣红马向垴上驮水的八路军炊事员,是一位走过雪山草地的老红军,面对深沟对面日军狂喊“站住”的嚎叫不理不睬,猛赶马匹。再有三步就可转过山岭时,敌机枪扫了过去……隐于高山树丛间的群众和八路军目睹这一切,无不义愤填膺,怒火满腔。在这次 “扫荡”中,左权将军及诸多将士殉国于距此10多公里的十字岭,而张厂长等10多名英烈血洒这深山石窑洞前……

英烈们的鲜血不会白流,血债要用血来偿,这更激励建筑者们斗志昂扬。经10个月的紧张施工,克服重重困难,数十孔分散于山沟坡岭间的石窑全部竣工。近200名工人(全是八路军)从初冬季节开始正式生产子弹头。经理李尚志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大敌当前,枪弹是我们的命根子。殉国于此的张厂长也是经常这样讲的,这是八路军总部首长和军工部领导一再强调的。因为在抗日的初期阶段,枪弹供应紧张,每支枪只配发数发子弹,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自己生产。尤其是兵工厂几次遭日军破坏之后,枪弹更为短缺,所以才紧急建此石窑洞兵工厂,以解燃眉之急。

这个兵工厂专门生产子弹头(也生产少量石制手榴弹),并且要复装成子弹,发往前线。主要生产车间位于水井最近处,是一个9孔石窑洞围成的“大院”。每孔窑洞一盘炉,车床、钻床、冲床、虎钳及紧口机、收口机、车底机等都在此院的窑洞内。工厂内部分为弹头部、底火部、铜壳部、检验部等等。设备甚为简陋,两根铁轨并起来就是一台机床。铁轨是八路军破坏日军运输线从潞安铁路上折下来,突破敌人几道封锁线才抬到这深山里的。车床靠人力摇动,冶炼用人工拉动特制的大风箱。一枚铜元做一个子弹头。铜元烧软去边压扁,经数道工序成形,然后灌铅,弹头才算完成。弹壳都是深夜从外地秘密运来,由完成部装药安底火装弹头后,一粒子弹才算成功。手枪、步枪、机枪等不同的弹壳,就用所生产的相匹配弹头装配。子弹装配完成,再装入木工制成的木箱。检验部也是晚上实弹射击检验。为避免夜里枪声远扬,就在窑洞地下挖深坑,填入木板射击。这里生产的子弹,一般可穿透六七层木板。

深山里的石窑洞成了八路军的“宝贝”。八路军总部彭德怀、杨立三等首长都曾来石窑洞住过。因为不断有首长光临,一根根电线杆从玉皇峰背后人迹罕至的山中竖起,再从山顶沿山而下,电话线直达石窑,连通了外面的世界。由于数孔石窑分散于两沟一面坡上,相距较远,就在高处一株核桃树上悬挂半截铁轨当钟,上班开饭等等以此钟声为号。深山钟声,石窑里的机器隆隆声,铁锤击打声,共同组成抗击日军侵略的“红色乐章”。

石窑洞生产的一箱箱子弹源源不断,总是夜晚被骡马秘密驮走,运往四面八方。石窑洞为抗击日军侵略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奉献出难以计数的枪弹。石窑不仅见证了历史,也创建了历史功绩,终于迎来侵略者屈膝投降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

石窑洞的工人来自五湖四海,湖南、湖北、四川人多,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大部分是河北人和南方人。当地许多热血青年积极进入红色石窑洞。从徒工从力气活做起,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专家。石窑洞确实也培养了许多红色人才,曾是石窑洞兵工厂兵器描图员的王忠堂,建国后在国家二机部做技术工作。在河北涉县见到这位曾在石窑洞兵工厂工作的90多岁的王老前辈时,他自豪地让我看国防部给颁发的各个军工厂均可出入的通行证,他说导弹卫星的设计元老许多都是熟人。尽管几十年过去,他仍旧可以随手画出宽31厘米、长60厘米的子弹“合膛模”。他意味深长地说:红色石窑洞锻炼了人,培养了人……

斗转星移,70多个春秋过去了,承载着红色记忆的石窟历经风雨,依旧执着地守候在深山之中,向人们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兵工厂深山窑洞
俞泖全、齐菁禹、蒋萌珂、高盈盈作品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深山之“花”为什么这样红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未来兵工厂
藏在深山里的歌
织金洞:从藏匿深山到扬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