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期铁路站房造型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
2015-02-28高光明
高光明
(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0)
1 研究背景
1.1 时代背景
201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定了截止至2020年的铁路建设蓝图,研究并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届时全国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的建设,西部路网骨架的确定,东部路网结构的逐步完善,标志着我国高铁时代的到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满足旅客交通需求的铁路站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铁时代的到来为铁路站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2 现状分析
时下很多站房设计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未能体现当地地域特征。站房设计从平面功能、立面造型、站前车场布局到广场铺地绿化,都出现大量雷同化现象,以至整个设计缺乏特色,失去灵魂。
铁路站房不是简单的旅客通行空间,作为城市的名片和大门,它更应该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体验,是旅客旅行经历中重要的一部分,当这种经历与当地特色和深层次文化契合时,这种经历才会更加的丰富和难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文化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正是世界文明生生不息发展的动力。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针对当今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建筑形态,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曾说:“国际化也可以被称作普遍化和标准化,对文明来说是有益的,对文化则是有害的……我深信建筑不属于文明而属于文化,建筑存在于历史、传统、气候和其它自然因素构成的背景之中。”①也正是在这种思潮下,对地域文化的表达与重视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建筑师的认可。在新一轮的高铁站房建设浪潮中,能否总结现有成败经验和模式并创造出充分反映当地文化特色的站房,用地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摆在目前建筑师面前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以理论结合实例为基础,通过逐一分析地域文化表达的要素与手法,总结归纳出站房造型设计的策略与方法,为今后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站房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亦为后续理论研究打下基础。
2 站房造型设计地域文化表达的策略
站房作为大量人流换乘与通行的场所,首先必须符合其功能需求,在满足官式建筑应有的“大气端庄、典雅稳重”审美的同时,也必须注重其礼仪性和标志性,打造“一站一品,一城一景”,下面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其地域文化的表达。
2.1 自然环境的关照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正是这种思想造就古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自然环境作为影响建筑地域性表达的要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等。
2.1.1 气候
气候从根本上影响了我们的城市形态和建筑面貌,从而产生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地方建筑。南方站房的通透轻巧与北方站房的敦实厚重就对比鲜明。
另外南方炎热湿润多雨屋顶尖而高利于通风散热排水,北方寒冷干旱屋顶则多趋于平缓。正是种南趋阴北惜阳的差异,导致南北建筑风格迥异。又如黔江站的设计中,为使候车大厅具有柔和的自然光线,建筑立面上木色铝合金格栅层层出挑,用水平线条展现高铁速度感的同时,起到很好的遮阳防晒功效。
又如在三亚站的设计中,为适应当地气候,候车大厅通透明亮,人流大量集中的候车及购票空间均两层通高,使得热空气蒸腾向上通过屋面的电动排风天窗排出,室内绿化庭院的设置,带给旅客愉悦候车感受的同时,也形成车站内部良好的微气候。
2.1.2 地形地貌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地质构造,设计应充分分析周围地形地势,因地制宜,依山就势,最小限度的影响和改造环境,使得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如在三明站的设计中,将站房形态抽象成“山”形线条作为屋顶轮廓,呼应地形地貌。折线屋脊与四周山峦叠翠融为一体,中央高起两侧低伏的形态也与铁路客站对空间高度的要求相一致,适应地形地貌也使得站房获得归属感和场所精神(图1)。而在攀枝花南站站前广场的规划中(图1),为消除站前道路与站前入口平台近45m的高差,我们将站前广场结合地形特征设计成一级级的台地,台地下结合各类车场合理布置商业空间,用楼扶梯结合绿坡来衔接上下,尊重地形的同时也极大的较少了土方工程量,大大节约了造价。
图1 设计因地制宜
2.2 材料与工艺的表达
传统材料早已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其肌理、质地和色彩都已经成为他们情感中深层次的记忆,成为当地建筑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地取材、因材施工,不仅取之容易,而且成本低廉、维护方便、环保自然。德阳站在外立面材质的选用上,大面积采用当地盛产的深红色陶土板,厚重温暖,具有亲和力,与深灰色金属框相结合,更增添了德阳悠久的历史与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如在黔江站的设计中,我们屋身模拟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穿斗木构,用当地最传统的构造方式去联系过去,追忆生活,用木色铝合金构件对传统木构进行模拟,使整个建筑更好的融入环境背景且富有人文内涵。
2.3 形式特征的演绎
站房作为一个城市的门户,其形象也是人们最为关心和视觉感受最重要的因素。不同地区因自然气候、风土民俗及历史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形式和风格。对传统形式的尊重和发扬是对地域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和表达,其方式主要有原型引用、抽象再现和色彩强调。
2.3.1 原型引用
原型引用是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构件元素通过隐喻与模仿使新的类型与原型之间有种“同源现象”,用一种最为直白的方式来展现传统文化的韵味,如新晃西站以神秘的夜郎文化为原型,衍射出极具现代感的弧形屋脊梁、图腾石柱和特色木构,塑造出了独具个性的交通建筑。贵安站则在屋顶设计上融合了贵州廊桥及侗族鼓楼元素,通过现代材料的演绎表达,充分展现了当地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图2)。
图2 站房设计的原型引用
楚雄北站以彝族传统民居建筑为原型,抽象变异出了形态丰富的三重檐形式屋顶,其厚重的线条,飞扬的姿态隐喻“三宝重檐、彝乡楚威”的设计意向和“省垣门户、迤西咽喉”的交通优势。“牛角”柱头装饰也被抽象成木色铝板构件挂于檐下,体现楚雄彝族精巧细腻的建构文化(图3)。
图3 站房设计的原型引用
在三都站的设计中,建筑屋顶呈现“双龙争宝”的抽象外形,体现当地“龙之乡”的文化特点。屋檐端部向上扬起,由传统民居“鱼尾巴”形式的屋檐挑角简化而成。有着当地独特语言、文字和历法的水族水书则被抽象成幕墙上的木色铝合金书简,通过竖向线条以及虚实对比形成跳跃的韵律感,体现对水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图4)。
2.3.2 抽象再现
抽象再现是建筑师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传统的符号构件进行抽象演化,重组和变异,此举不仅沿袭了传统,再现了特色,也是对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新。如泰瑞·法瑞和铁三院设计的北京南站以天坛祈年殿为原型,中央微微隆起的屋顶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三重檐”形式,延续了古都文脉再现了皇家气势,独具古典神韵,堪称传统与现代结合抽象变异的典范。又如银川站通过对当地传统尖券的抽象变异,创造出了充满浓郁伊斯兰民族风情的现代化站房建筑。
2.3.3 色彩的强调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色彩体系及定位,站房设计时应与整个城市色彩协调一致,以便很好的融入环境整体。各地区因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不同,对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记忆和偏好,色彩作为情感的载体,是表达地域文化最有直接有效的途径。
在拉萨站的设计方案中,站房主墙面以白色表达壮丽的雪山,蓝色的玻璃面模拟高原湖泊,屋顶及檐部运用藏红色展现其细节,所谓以文化为灵魂,构自然之气势,秀文化之魅力,以红白色二色的搭配塑造出梵天净土的藏式建筑风格景象。
2.4 场所精神的再现
场所是精神的载体,不同地区因不同气候条件不同文化熏陶,各自形成自己独特的场所精神,在与自然环境不同的组合中又形成不同的建筑图底关系。在对站房地域文化的表达中,塑造场所的精气神将会更加激发人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引发情感的共鸣。
2.4.1 城市名称
城市名称的形成往往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一个城市最为直接的形象展示及称号,站房造型设计从城市名称出发,在符合建筑功能及立面构造前提下,常常能取得独一无二的标志性效果。如石龙站,从站名出发,通过花岗岩石材与玻璃的诗意建构塑造出了一石头质感的飞龙形象;又如龙里站,以龙之故里为设计理念,以屋顶的飞扬姿态呼应龙的腾跃,整体造型端庄典雅,朴素大方,充满乡里气息的同时又不失现代。如商丘站造型设计以汉字“商”作为出发点;而高邑站更是直接将正立面设计成一个“高”字,侧立面设计成一个“邑”字,落落大方的造型又很好的契合了车站的功能,形象唯一,特色突出!
又如在鹤壁站的设计中,其地名因仙鹤而得名,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鹤壁东站以羽翼和顶部流畅的线条相结合,使建筑在完整的形态中赋予跳跃的韵律感,从而营造出鹤舞淇滨的优美意境。
2.4.2 精神特质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意志品格和文化特色的提炼和升华,又如一面鲜明的旗帜,凝聚和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和整体形象,其对外展示形象,对内凝聚人心,是城市蓬勃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
郑州东站从古代司母戊方鼎、莲鹤方壶和双连壶抽象出鼎立中原的造型,又寓意城市之门,很好的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大气厚重和沉稳;鄂尔多斯站的设计中,采用三层逐层进退的厚重墙身来模拟飞翔的翅膀,墙面遒劲有力的三道弧形相切线条犹如长空中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傲视俯瞰着整个鄂尔多斯大草原。又如在抚州站的概念方案竞标中,多家单位为突出车站造型的地标性,都在追求新奇独特夸张的造型,而对抚州临川深厚的文化底蕴不顾,唯独A04方案独辟蹊径,以古代卷轴、手卷为灵感,抽象出“轴卷书开,文迎四方”的文化意象,立面四颗柱子象征着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展开的卷轴则放佛在诉说着抚州悠久灿烂的才子文化,很好的再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质,并最终中标实施。
2.4.3 认同感归属感
站房形象设计应突出城市个性,避免雷同,强化城市的品牌认识,以致成为当地居民情感的归属和寄托。漯河站(图4)立面造型犹如展开的历史长卷,隐喻诞生于此的不朽巨著《说文解字》,其次用柔和优雅的曲线线条表现漯河之波的荡漾起伏,湖光水影。
图4 漯河西站
在厦门站改造设计竞标方案中(图5),大部分设计院从“海上花园”、“万国博物院”、“钢琴之岛”、“闽南燕尾脊”等文化符号出发,各自都演化出了简洁大气且符合官式建筑审美的端庄典雅形象,然而CCDI(中建国际)的方案一可谓另辟蹊径,从厦门面对金门诸岛,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的特殊区位出发,得出“拱桥系海峡,鹭展迎宾朋”的大气与豪迈,白鹭飞翔的浪漫配合拱桥的饱满共同形成了张弛有力的独特形象。如此一比,高下立见,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图5 厦门站
雅安是中原同西南少数民族沟通的重要桥梁和驿站,素有茶马古道,西部丝绸之路的美誉,在雅安站的设计中,笔者以此为切入点,以“茶马古道,民族走廊”为理念,立面"S"型构件既是结构承重构件,同时也是蜿蜒曲折和幽长无尽的古道的象征,是古老的汉藏茶马互市和现代联系纽带的有形见证(图6)。
图6 雅安站
3 未来趋势与展望
3.1 交通枢纽综合体
未来站房将不再仅仅是个单独的车站,首先交通组织上将是一个集高铁、地铁、公交、出租、社会车、长途大巴等不同交通方式于一体的中心枢纽,各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使旅客不出枢纽就能轻松实现零换乘。其次高强度、高价值、高效率、高形象的土地开发,导致功能上将是集合交通、商务办公、酒店、商业及休闲娱乐等高度密集集约化的综合体。届时火车站区域将是一个完整的街区,是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空间巨型化、城市功能集约化的互为价值链的街区建筑群体。如在连云港综合客运枢纽的设计中,规划以铁路站房为核心,依据合理的交通组织,南北两侧布置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公交车场、长途公交综合客运站以及城市航站楼,地下为综合换乘区,各个交通实施之间联系便捷。交通枢纽外围作为商业办公综合开发。
致谢
衷心感谢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各位同事在论文写作上提供的帮助,也感谢铁路总公司、铁三院、中建国际、中南院、武汉院等设计院同仁在资料收集上给予的支持。
[1]王绍森.当代闽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0.10.
[2]陈伯超.地域性建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王育林.地域性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4]朱莹.建筑地域性表达初探[J].陕西建筑.2009.07(169).
[5]赵曼丽.地域性建筑创作方法试探[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7.04
注释:
①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2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