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与“学”关系辨析

2015-02-28范明喆

邢台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育史上古礼记

范明喆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教”与“学”关系辨析

范明喆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教与学是教育的两个方面,从“教”与“学”的小篆字形看,两字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对“教”字及“学”字进行分析,试图理清“教”与“学”的关系,纠正学界对于“教”、“学”以及“教学相长”理解的误说。

教;学;教学相长;教育

一、“教”字

《尚书·舜典》:“帝曰:‘契,百姓不亲,无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孔《传》:“布五常之教务在宽。”本句中,“教”用教化义。

《孟子·滕文公上》:“饱食暖衣,逸居而不教,则近于禽兽。”本句中,“教”用教育、训诲义。

《吕氏春秋·简选》:“统率士兵,欲其教也。”高诱注:“教,习也。”本句中,“教”用练习义。

唐·王维《燕支行》:“教战需令赴汤蹈火,终知上将先伐谋。” 本句中,“教”用训练义。

可见,“教”字的字义本身包含了两方面的意义:教导和学习。

二、“学”字

《说文解字》:“斅,觉悟也。从敎,从冖。冖,尚蒙也。臼声,胡觉切。学,篆文斆省。”《说文解字》记录了“学”的两个字形:小篆字形“斅”和它的省略字形“学”。许慎认为“斅”是形声字,声旁为“臼”,形旁为“敎”和“冖”。段玉裁认为“斅”是会意字,并对“敎”和“冖”作出解释:“尚童蒙故敎而觉之。”[2]127即小孩不明白的东西,大人教他,使他有所觉悟。其实在甲骨文中,“学”字写作“”,是“两手摆算筹”之形。徐中舒认为,“冖”其实是“爻”最后两笔的形变。[3]348由此看来, 《说文解字》 对于“学”字的字形分析是有问题的,“学”在最初就写为“两手摆爻”之形,后来“爻”字的最后两笔形变为“冖”,并且为了表义明确,又加“子”和“攴”。从字形所反映的字义来看,“学”字也应该有两方面的意义:“学习”之义和“教别人学习”之义。在传世文献中,“学”同样也有这两方面的用例:

《书·说命下》:“惟斅学半。”孔《传》:“斅,教也。”

《礼记·文王世子》:“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郑玄《注》:“学,教也。”

《书·说命》:“学于古训,乃有获。”本句中,“学”用“学习”义。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本句中,“斅”用“效法”义。

可见,“学”字也有两方面的意义:“学习”之义和“教导别人学习”之义。

三、“教”与“学”的关系

从对“教”字与“学”字的分析可以看出,“教”与“学”的古文字形是相似的,左边都是“小孩在摆算筹”,只是“学”字上面多了两只手;右边都是“以手持杖”。“教”与“学”都具有两方面含义:教导与学习。并且在传世文献中,“教”与“学”都有用于这两方面意义的用例。

由于两字都是会意字,没有记录它们上古时期声音的声旁,所以我们已经不能知道他们造字时的读音是否相近。但“教”在上古属见母,宵部,“学”在上古属匣母,觉部。[4]76,260两字声纽同属于牙喉音。两字主要元音相近,是旁对转关系。由此看来,两字的读音是相近的。因此,在上古时期,“教”与“学”是可以通用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记录了《尚书·说命》中“教学半”的异文“学学半”和“斆学半”。并解释为“《兑命》上‘学’字谓‘敎’,言敎人乃益己之学半,敎人谓之学者。”同时提出:“学所以自觉,下之效也;敎人所以觉人,上之施也。故古统谓之学也。”[2]127由此看来段玉裁认为上古没有“教”字,只有“学”字。马叙伦明确提出“教学初不分为二义也”的观点。[5]157林义光也认为:“教学同字。”[6]311这个观点是对的,后来分化为两个字,承担其中一方面的意义。

杨树达在《积微居金文说》中提出“古人施受不分”的观点[7]189-191,“教”与“学”就是施受的两个方面,字形中只是记录了孩子在学习,大人在教导,但并没有突出的强调到底是学习还是教导之义。正如“受”字,在造字之初只是画出了两只手在传递东西,并没有强调到底突出的是给予还是接受。类似的字还有“买”与“卖”等。这些字在造字之初都是用一个字来表示两方面的意义,但后来为了表义明确,就通过用异体字分化本字义项或在原来的字的基础上添加形旁来加以区分。

由此看来,最初“教导”与“学习”之义都用“算筹”或“双手摆算筹”这样的形体来表示,写作“爻”或“”,为了使形体更加明确而加“子”产生了“学”字,又加“攵”或“攴”产生了“斆”、“斅”和“敎”等。后来,“敎”字的左边讹变为“孝”,即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字。因此,“教”只是“学”的一个异体字。后来由于要求文字记录语言的准确性,施受双方要在文字上进行区别,因此将“教”字从“学”字中分化出来,承担了“教导”这一义项,其他异体字逐渐消失。

四、学界误说

现代很多研究“中国教育学史”的专著中,都对“教”字与“学”字的字形进行了分析与解释,但其中一些著作的解释是有问题的。《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认为“甲骨文中‘教’这个字的字形,最初的本意是要表示用棍棒迫使儿子尽孝。把‘孝’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由中国古代奴隶制度形成的特点决定的。”[8]14这样的分析显然是错误的。对于“学”的分析,《中国教育史导论》认为:“甲骨卜辞中出现了‘学’字,并有多种写法,从文字的组成分析,其中已包含了作为学校的三种基本要素,即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场所。‘学’字从简单演变到复杂,也反映了文字所表示的学校自身的发展过程。”[9]3此书将“学”所从的“爻”的后两笔讹变为的“冖”认为是“房屋”的意思,因此认为“学”包含了教学场所,这样的理解也是错误的。

因为“教”、“学”同字而引发了古人对教育中教授与学习的关系进行思考。在《尚书·说命》中提出了“教学半”的教育观点,《尚书正义》:“斆,教也。教然后知所困,是学之半。疏:《正义》曰:教人然后知困,知困必将自强,惟教人乃是学之半,言其功半于学也。”[10]301《尚书》 主要阐述了教对于学的促进作用。在《礼记·学记》中又提出“教学相长”的观点,“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正义》:“学则睹己行之所短,教则见己道之所未达,……教能长益于善,教学之时,然后知己困而乃强之,是教能长学善也。学则道业成就,于教益善,是学能相长也。”[11]1226因此, 《礼记》 中的“教学相长”是针对一个人而言的,通过知识的讲授可以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自我反省,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随着教育学的发展,“教学相长”从一种提高自身修养的方式转变为一种教学准则。后来常见的观点认为“教学相长”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两者,“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认为师生双边活动主要是靠各自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学而‘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另一方面是教师通过教而‘知困’,然后‘能自强’,由此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12]68但是以《学记》为例则不符合“教学相长”的本来意义。也有观点认为“教学相长”的主体只指学生一方,“‘教学相长’并非教学原则,也并非一种‘教师成长的规律’,而是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觉性、主动性,能够‘学然后知不足’;另一方面,也要虚心向学,向教师学习、向朋友学习,能够‘教(效) 然后知困’。”[13]76-77这是学界新解,同样不符合“教学相长”的本来意义。

综上所述,古人施受不分,“教导”与“学习”这两方面的意义最初都由“学”字承担,后来为了表义明确分化出“教”字,独立承担“教导”这一义项。由于上古时期“教”、“学”同字,从而引发了古人对于“教”与“学”的关系的思考,在《尚书·说命》中提出“教学半”的思想,在《礼记·学记》中提出“教学相长”这一原则。在当代,教育学界由此创立“教”字与“学”字以及“教学相长”的新说,但我们对其本义以及意义分化过程应该清楚,不能混为一说。

参考文献:

[1]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63.69.

[2]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27.

[3]徐中舒. 甲骨文字典[K].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348.

[4]郭锡良. 汉字古音手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6,260.

[5]马叙伦. 说文解字六书疏证[M]. 上海:上海书店,1985.157.

[6]林义光. 文源[M] . 上海:中西书局,1985.311.

[7]杨树逹. 积微居金文说[M] .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89-191.

[8]张瑞璠. 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

[9]张彬,周谷平. 中国教育史导论[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

[10]《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 尚书正义[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01.

[1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 礼记正义[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26.

[12]王建军. 中国教育史新编[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8.

[13]刘秀峰. “教学相长”新解[J] .教育科学研究,2013,(2):76-77.

H123

A

1672-4658(2015)04-0118-03

2015-05-15

范明喆(1990-),女,,河北沧州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字学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史上古礼记
SOUNDS OF THE VILLAGE
《山海经》与上古海洋学知识
《礼记·祭统》孝道观的神圣意蕴
半途而废
上古
任时光荏苒——营上古寨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文明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历史感谢发现 上古炎帝陵碑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