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爱读先生,何来爱读学生?

2015-02-28时春玲

现代语文 2015年23期
关键词:特级教师读书笔者

◎时春玲

经常听到一些语文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是怎么了?一点都不爱读书,一到写作文就开始抓耳挠腮,写出来的文章毫无生气,像是在搭汉字积木。听到这儿,笔者不禁要问: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真的爱读书吗?没有爱读书的语文老师,哪来爱读书的学生?

可能有些语文老师会反驳,哪有时间读书呀?每天忙的焦头烂额。忙完学校的,还得忙家里的,人像个陀螺似的。回到家吃完饭还想看会电视,上会儿网,哪来时间读书呢?诚然,教师的工作量众所周知。但是这不能成为不读书的理由。你们抱怨事务多,身为帕夫雷什校长的苏霍姆林斯基难道事务少吗?他能坚持阅读,坚持写文章,给全世界的老师留下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鲁迅先生这句话确实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其实身为教师的我们在抱怨没有时间读书的同时,却把大把时间浪费在闲聊上,浪费在电视、电脑前。谁说我们没有时间呢?我们有双休日,有寒暑假,这是多么充盈的读书时间呀。因此,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切不可再以“无时间”来搪塞不爱读书的毛病了。

老师不爱读书,除了觉得无时间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不知道该读什么书。有时自己也茫然,到底哪些书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更有利呢?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小学教师有两类书必读:一是读孩子们读的书,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以及现在的孩子们正在着迷的书;二是读教育名著,因为人类几千年的教育活动积累下来的好的理念和经验是不变的,读这样的书可以少走弯路。除此之外,笔者觉得还应多读像《史记》、《古文观止》一类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加强自己的古文修养,另一方面对于引导学生继承发扬中国文化也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说:“腹有诗书,知识渊博,是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绝对尺度和终身的职业追求。”特级教师吴非老师认为:“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要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读书的重要性在两位特级教师的话语中可见一斑。如何才能做一名“悦”读教师呢?

第一,树立远大目标,拒绝平庸。教师圈内有一股极强的消极情绪,普遍认为三十岁评上“中一”,这辈子就到顶了。“中高”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遥不可及。正是因为这种思想才导致不少教师放弃追求,选择碌碌无为。这种消极与平庸,小而言之让自己只能一辈子当个“教书匠”,大而言之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试问:一个不思进取的教师会教出志向远大的学生吗?想到这不禁背后冒汗。长此以往,国家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受到影响。拒绝平庸的方法唯有树立远大目标,执著读书。自古以来靠读书成就一番伟业的不胜枚举。司马迁苦读著《史记》;马克思博览群书著《资本论》;鲁迅书中采蜜留下800多万字的精神财富。正是读书让他们从平凡走向伟大。套用拿破仑的话,“不想成为特级教师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我们可以从《中国语文人》一书中找到答案。书中介绍了近30年来曾经活跃和仍然活跃在中国语文教育大舞台的21位语文名师的成长历程。像于漪、余映潮、黄厚江这些有影响力的语文名师都是拥有远大的目标,都是在目标的驱动下扎入书海,刻苦钻研,夯实了专业基础,厚实了文化素养的人。可以说是读书让他(她)们在教育的田野耕出一片属于自己“桃花源”。

第二,乐于买书,让买书成为一种习惯。大多数老师舍得花大把的钱买化妆品,买衣服,但是一提到买书便突然“节约”起来。即使一本书只是二十多块,仍觉得贵的吓人。这是因为书没有成为教师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谈到买书,有必要说说鲁迅先生。他一生买书无数,甚至把吃饭的钱省下来买书。这种对书的热忱实在让如今的老师们汗颜。当然,笔者说的买书并不是要求像鲁迅一样“大手笔”,而是有意识地把购书纳入日常消费计划。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及时把握教育的前沿信息,必须要订阅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杂志,比如、《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等。除此之外,要多逛书店,寻觅有助于提高教学和提升语文素养的书籍。如若嫌书店的书太贵,不妨到“卓越亚马逊”一类的网店淘书,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三,拥有一间书房,让书香弥漫家庭。自古有成就之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书房。有了书房易于养成藏书的习惯。评判一个家庭的文化素养,只要看家里是否有书,是否有书房即可。书房的存在会让整个家庭弥漫着书的香气。如果条件不符,可以至少有一个书柜专门存放书籍,把它摆放在显眼位置,一进家门便可与书会面,心情自然大好。

第四,制定读书计划,合理圈定时间。一味地扎进书中不问世事,对于成年教师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应该制定读书计划,切不可一味求数量,忽视了读书的质量。读书计划,笔者觉得采用“积跬步至千里”的方法比较实用,这得需要时间做后盾。开展每天“一小时读书运动”是不错的选择。笔者从中受益匪浅。每天,笔者把读书时间定在至少一小时。具体安排是,晨读课时,学生读书,笔者也读书,这至少有十五分钟时间。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抽出二十分钟时间读书。晚饭过后躺在床上至少看25分钟。双休日和假期的读书时间会延长。如此安排时间避免了读书与工作、生活的冲突。点点滴滴让笔者啃完了《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1条建议》,4卷《叶圣陶教育文集》,卢梭的《爱弥儿》,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教学杂志更是一本接一本。

第五,撰写教学论文,享受读书成果。21世纪的教育改革,需要拥有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师。教师要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从“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化。时代在发展,教师要想发展,必须走教育科研之路,而教育科研的呈现必须靠论文的撰写。现实中,有许多老师在平日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可是就是写不出来。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晋升高级职称的一道重要关卡。身为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惟有“多读”才能“会写”。这是我们常常教给学生的写作“秘籍”。这一“秘籍”用在教师身上何尝不能发挥作用呢?多读书,便有了思想,有了灵感,写下来,如果有机会便可以投稿参评。一旦获奖,那种幸福,那种骄傲真是比蜜要甜。而这份成功自然会转化成读书的不竭动力。

2009年初,温家宝总理和网民聊天时,曾说了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我非常希望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拿上一本书。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倡导全民读书,打造书香社会”,老师们应该身先士卒,不是吗?

猜你喜欢

特级教师读书笔者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