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实践探索

2015-02-28浙江宁波市江北区实验小学315010毛东辉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3期
关键词:松鼠课前预习课题

浙江宁波市江北区实验小学(315010) 毛东辉

提高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实践探索

浙江宁波市江北区实验小学(315010) 毛东辉

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可以运用练习卡策略、自主追问策略、比较策略,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能力 实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皮亚杰强调: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而不断建构的活动,学生并不只是受教育于成人,他们自己也能独立进行学习。因此,笔者从小学第三学段的语文教学实际出发,以课例探究为核心,对课前预习进行多角度的实践探索,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主学习,提高了语文预习能力。

一、“练习卡”策略

提供练习卡策略是一种帮助学生整体地解读课文的练习策略。它是把教师解读文本的过程,通过浅显的、有层次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练习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引领学生自学课文。现对《小学语文第三学段预习作业练习卡》中的内容加以具体阐述。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预习作业练习卡: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读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时,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课文

轻声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默读课文,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_____。

3.品特点

(1)浏览课文,我发现课文结构(顺序):_________,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文中重点语段或句子的理解。(建议在课文里作阅读批注)

4.谈感受

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心中的疑惑:_______________。

5.增积累

(1)在预习中,把好词圈画出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仍不懂意思的词语有___________,我准备怎么解决。

(2)我认真读了课文后,发现了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我在自己本子上抄一遍或者把它背诵下来。

这种练习卡策略最适合用于写人、记事类文章。练习卡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读课题、读课文、品特点、谈感受、增积累。

读课题——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引领学生预习课文首先要关注课题,学习质疑。如读了课题想到了什么,可以想到曾学过的课文或自己曾经历的某一件事,也可以是从课题猜测课文内容。

读课文——作为第三学段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识字量和初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在预习中把“读”这个环节做实。在此基础上,学生尝试运用课堂中已学到的概括方法,简洁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独立概括能力。

品特点、谈感受——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迁移课内学法,试着对文本结构、语言特点进行初步的欣赏、揣摩,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这里允许学生的感受、理解出现肤浅甚至有所偏颇,因为这些真实的学情将有助于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判断教学这篇课文时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然后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增积累——只要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就能丰富学生的语言,促进学生的表达。因此,在预习中让学生自主地积累自己喜欢的、急需的语言,将比阅读教学中的被动积累更为积极,学生积累的效果也更佳。

二、自主追问策略

自主追问操作的思维结构是三维一体的思维模式,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是什么”解决的是锁定追问的对象,这对象就是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可能是一处景、一件物、这件物的若干组成部分、某一种动物、这种动物的某些方面……“怎么样”解决的是形态、形象,就是景或物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为什么”解决的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即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追问的三个问题,只是一种模型,操作中可以置换为相关的问题方式,并且三者之间更是不断互动的,不是刻板的程序。

自主追问策略最适合于预习说明文、议论文以及记叙文中的写景、状物类的文章。

如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学生学习了《鲸》《松树》两课,初步掌握了这类课文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在布置《新型玻璃》一课的预习作业时,先引导学生回想前两课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小结这类写物说明文的主要学习方法:介绍了哪几个方面内容?分别是怎样介绍的?为什么这样介绍?学生明白了原来学习这类写物的说明文,只要围绕“物”深究追问,就能读懂课文。然后教师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预习《新型玻璃》。第二天,我们欣喜地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下列问题: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这些新型玻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分别是怎样介绍的?为什么这样介绍?(这样介绍的表达效果怎样?)应该说,学生通过自己层层深入的追问,对课文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特色都有了自己的理解。课堂交流气氛活跃,在生生互补及教师的随机点拨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了。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仿写一种新型玻璃,并鼓励四人小组合作,把自己写的几种玻璃组合成一段话。学生经历了自主与合作学习之后,很快,一篇篇“新型玻璃”作文诞生了。

三、比较策略

比较策略是一种学生把内容上或形式上有一定相似点的文章加以对比,进行分析的阅读方法。现行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到六年级都采用了专题编排形式,一组四篇课文虽出自不同作家笔下,但反映的都是同一主题思想。还有些课文虽不在同一组内,但描写的是同一事物,如五年级上册布封的《松树》与六年级上册斯克列比茨基的《跑进家来的松鼠》;六年级上册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与五年级上册梁晓声的《慈母情深》等。

我们可以利用课文编排上的特点,在某一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运用比较策略,比较同一主题或事物,不同作家是怎样描述的,了解它们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异同,使学生加深对所预习课文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理解。这种预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提高他们独立阅读分析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第七组四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不同作家笔下的“人与动物”的感人故事。学生在第一篇课文《老人与海鸥》学习的基础上,预习《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同样描写人与动物,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点。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两篇课文的相同之处是:作者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表达了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说明只要人与动物友好相处,必可创造出感人的情景。所不同的是:《跑进家来的松鼠》作者是通过松鼠在“我”家的几件有趣的事来反映松鼠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的,描写“人”的语句相对于前一篇文章要少,仅在每一件小事中写上那么寥寥几句,集中笔力描写了松鼠在我家肆无忌惮的活动,从侧面突出了“我”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但在使用比较策略时,我们要注意的是:首先要考虑所要教学的课文与已学过的课文之间的联系,不论是在表达方式,还是在文章风格上都要努力寻找它们之间的衔接点,即可比之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指导学生使用比较策略进行预习时,要取得显著效果的前提是学生对前一篇课文的学习要扎实,学习方法要清晰。

以上几方面预习作业设计的策略教师可以灵活应用。有时可以交叉运用这几种策略;有时其中的预习内容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教学需求进行灵活变动。但无论怎样变,都是旨在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责编 刘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5)10-056

猜你喜欢

松鼠课前预习课题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小松鼠
松鼠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松鼠
松鼠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