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盘点”教学策略谈
2015-02-28浙江临海市涌泉镇中心校317000任仙萍
浙江临海市涌泉镇中心校(317000) 任仙萍
“词语盘点”教学策略谈
浙江临海市涌泉镇中心校(317000) 任仙萍
“词语盘点”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组课文后安排的一个栏目,以便于在课文学习后复习生字词,检测学生的词语积累情况。教师运用趣味教学策略,将“词语盘点”的复习课上“活”,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的。
词语盘点 趣味 复习 温故而知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技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新教材在编排时为了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我们该怎样上好“词语盘点”——生字、词语复习课,让复习的课堂也“活”起来呢?
一、创设情境,调动复习热情
好奇心强、求知欲高是小学阶段孩子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学习中。如教六年级上册的“词语盘点”时,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喜欢玩闯关游戏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峡谷闯关王’的电视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那我们这节课也来玩玩‘闯关王’游戏,敢不敢来试试呢?”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教师将本节课的要求向大家提出,学生们也欣然接受。就这样,一个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生字、词语复习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趣味练习,提高复习兴趣
传统的复习课,复习方法单一,那就是抄和考,弄得学生焦头烂额,忙得教师晕头转向。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复习的方法需要不断翻新,教师应设法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习题,让复习课堂也充满趣味。
1.纠正错字——当当“啄木鸟医生”
“词语盘点”的第一部分内容是“读读写写”,不但要求学生会读,还要能正确书写。但由于汉字的音近字、形近字很多,易混淆,每班都有一部分学生经常用错字、写错字。因此,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这样安排:先课件出示“读读写写”中的二字词语(故意将容易出错或平时书写出现过错误的字写错),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当当“啄木鸟医生”,找出错别字。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将这些错字找了出来,并纠正了这些错别字。一个简单的小游戏不但解决了这些问题字,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提高了改错字的积极性和能力。
2.成语积累——争当“记忆大王”
每一单元的“词语盘点”中,成语总占一定的比例,而且这些成语有一定的规律,很适合学生积累。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设计一些比赛活动,如成语竞猜、争当“记忆大王”等,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让学生在竞争中体验成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找反义词——擦亮“火眼金睛”
每一单元课文学完了,学生总有一两个难点不能顺利攻破,反义词也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个很难解决的难点。教师可让学生用自己的“火眼金睛”找出由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后,再引导他们说一说知道的反义词。这样不仅能达到巩固知识,训练能力的目的,更能达到“温故”和“知新”的要求。此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类词语的积累,出示几组由反义词组成的词语,让学生从中选几个词语写一段话。“找词语——说词语——用词语写话”,虽然难度在一步步加强,但学生仍沉浸在“火眼金睛”所带来的快乐之中,他们“活”起来,“动”起来了,并从中获得了学习快感。
三、适当拓展,增强学习信心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学生能正确书写词语,而让学生机械地一遍又一遍地抄写,而是应该在会理解、会用上进行拓展,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复习课则更应注重词语的拓展运用。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但在“词语盘点”中描写动物的词语却不是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词语盘点”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这单元的课文都描写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你在平时还积累了哪些有关动物的成语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接着,教师再让他们说说有关动物的歇后语。难度提高了,但并没有难倒他们,相反,学生们对这样的学习很感兴趣。最后,教师课件出示四幅图,要求学生选用“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至少五个)或刚才所说的歇后语,给其中的一幅图写一段话。这样,一步步加深难度,学生在思考、动手的过程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还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这又将激发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说:“处于轻松、快乐状态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有利于激发个人的超强记忆力。这样,人接受信息的能力最佳,思维能力最强,学习效果也最好。”趣味性词语教学,使枯燥、乏味的词语“活”了起来,让复习课上出了新意,真正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的。
(责编 刘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5)1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