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丑小鸭》误读原因分析及教学建议
——丑小鸭生来就是一只白天鹅吗?

2015-02-28张聪慧

现代语文 2015年23期
关键词:编写者白天鹅丑小鸭

◎张聪慧

一次到实验学校去听课,老师讲的是《丑小鸭》,将要结束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学完课文后有什么想法?一名同学站起来说道:“如果我是文中的丑小鸭,我才不会逃离养鸭场呢,受点委屈怕什么,总比差点丢了性命好吧!我就呆在养鸭场里,等着我变成白天鹅了,镇他们一下!”尽管引来了大家的笑声,不过很多人同意他的观点。有同样想法的人还有很多。为什么这位同学会认为丑小鸭生来就是一只白天鹅呢?

首先,是教材编写者的误导。在人教版教材中,教材编写者在课下注释中明确指出:

“丑小鸭”原是一个不知来历、被遗忘在一颗牛蒡底下的天鹅蛋,一只母野鸭把它当作一只鸭蛋孵化出来。由于他的体积太庞大、太特别,处处受欺负。”[1]

从中可以看出,“丑小鸭”是由天鹅蛋孵化出来的,自然生来就是一只白天鹅了。

根据人教版教材编写者注释,本文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教材删节部分原文如下:

乡下真是非常美丽。这正是夏天!小麦是金黄的,燕麦是绿油油的。干草在绿色的牧场上堆成垛,鹳鸟用它又长又红的腿子在散着步,噜嗦地讲着埃及话。(注:因为据丹麦的民间传说,鹳鸟是从埃及飞来的。)这是它从妈妈那儿学到的一种语言。田野和牧场的周围有些大森林,森林里有些很深的池塘。的确,乡间是非常美丽的。太阳正照着一幢老式的房子,它周围流着几条很深的小溪。从墙角那儿一直到水里,全盖满了牛蒡的大叶子。最大的叶子长得非常高,小孩子简直可以直着腰站在下面。像在最浓密的森林里一样,这儿也是很荒凉的。这儿有一只母鸭坐在窠里,她得把她的几个小鸭都孵出来。不过,这时她已经累坏了。很少有客人来看她。别的鸭子都愿意在溪流里游来游去,而不愿意跑到牛蒡下面来和它聊天。

从原文文本中并无法得出教材编写者所做的结论:丑小鸭是一只天鹅蛋。因此,我们说,教材编写者所做注释为误导。

其次,源自于教师的误导。很多成年人从科普的角度进行认知,认为丑小鸭生来就是一只白天鹅:“其实,他之所以丑是因为他显得和身边的动物不一样,也即是说和他们不属于一类。他当然不是一只‘美小鸭’,但也不是丑小鸭。因为他本身就是一只”天鹅[2]。认为丑小鸭生来就是一只白天鹅的教师,同样不在少数。有的教研员也如此认为:“其实,丑小鸭最后之所以变成天鹅,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只天鹅,随着时间的推移,冬去春来,自然要显露出他的本相。”[3]

丑小鸭生来是一只丑小鸭还是白天鹅,本不应该是童话阅读教学中所讨论的问题。童话,“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的想象力的奇特的情节编织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4]。它有现实生活的基础,但它更强调的是想象力。童话的本质特征是想象,不能够将童话的真实等同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如果学习《丑小鸭》,大家得出的结论是丑小鸭原本就是一只天鹅蛋,也就失去了阅读这篇文章的意义了。

丑小鸭发表于1844年,当时安徒生的心情也不太好,他在日记上说:“写这个故事多少可以使我的心情好转一点”。很多人喜欢读这篇童话故事,并形成了浓重的丑小鸭情结:“情节主体的丑陋卑贱体验与美丽高贵体验相激盈的一种情感积淀模式”[5],指的是在个人成长历程中,内心对自我的期望与尊重较高,却遭遇到现实的困苦与艰辛,因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导致对自我的否定、质疑、追问,是困惑,也是激励。也许在成长历程中,每个人都曾经追问过我到底是“丑小鸭”还是“白天鹅”,没有人能够告诉你“你生来是一个丑小鸭”或者“你生来就是一只白天鹅”,只有在经历艰辛与困苦之后,在疑问、结局明朗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生来就是一只丑小鸭还是一只白天鹅。而这,也恰恰就是《丑小鸭》的魅力所在。

诚然,作为童话文本的阅读,不应该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童话本就不是写实的,以生活的真实代替童话的真实使得童话丧失了魅力与阅读的意义。但是,对每一个学生而言,这确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童话原本就是反映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正是因为人们对自己的追问,才使得这部作品具备常读常新的永恒魅力。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文本体式”与“学生之问”的关系呢?

这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使学生明晰阅读《丑小鸭》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样学生纠结的问题就不会是“丑小鸭生来就是一只白天鹅还是丑小鸭”的问题,而是“丑小鸭是怎么变成白天鹅的?”因为,丑小鸭与白天鹅的本质区别,并不是科学性的区别,而是文学性的区别。不是因为它生来是丑小鸭还是白天鹅,而是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可能。丑小鸭的阅读意义,也恰恰在于我们一起见证、体验丑小鸭的成长过程。如果说《皇帝的新装》的成功是因为具备了“某种寓言的性质”[6],那么,《丑小鸭》的魅力就在于他的自传体性质。在安徒生写给朋友的心中曾说:“在《丑小鸭》中有我生活的写照”(1869年7月21日安徒生写给丹麦著名文学评论家乔治·布朗兑斯的信)。因此,这“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这篇故事就是‘言志’的作品”、“面对丑小鸭的生活经历,我们会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会受到深刻的思想启示”。[7]那么,阅读、学习《丑小鸭》的目的,便应该是了解丑小鸭的经历,通过想象走进“丑小鸭”的精神世界,体验其成长的心路历程,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丑小鸭》,需要让学生了解丑小鸭的遭遇。丑小鸭面对遭遇所采取的态度以及丑小鸭所做的种种努力,明白丑小鸭为什么能够变成白天鹅,从而获得有益的启迪。

基于此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开展如下活动:

1.让学生在文本所设定的情境中进行角色想象,体验角色的心理及情感。

丑小鸭遭遇到了哪些困境?

在鸭群和鸡群中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成了全体鸭群嘲笑的对象;大家都要赶走他,连自己的兄弟姊妹也不欢迎他,妈妈也希望他走远些。

可以联系实际,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遭遇到不受欢迎的情况?你心理的感受是什么?你如何处理?

它逃到一块沼泽地,野鸭也不喜欢他,还差点被猎人打死;顶着狂风跑到一间残破的农舍,因为不会生蛋,不会发出喵喵的叫声,被母鸡和猫儿嘲笑,再一次选择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

明白小鸭在经历了被动的“逃离”之后,尽管遭受磨难,却还是选择“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要到“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中去,从被动逃离到主动追求,这是他追求美好生活的开始。

受到严冬的困苦与灾难,终于蜕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

在见到白天鹅后,“他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从此,“再也忘不了他们”,这是他信念的形成期。经受了严冬的煎熬和考验,当他一见到久已渴慕的白天鹅,他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我要飞向他们”,就算“他们会把我弄死,也没有什么关系”,他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终于靠自己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实现了理想。

贴着人物的心灵行走,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最佳路径。丑小鸭遭遇到种种磨砺,经历了悲欢喜悦,我们也伴随着丑小鸭的成长,明白了丑小鸭从被动逃离到主动追求的心路历程,明白了向往美好的事物,追求美好事物的可贵,也就同丑小鸭一起经历了成长,这也是阅读自传体童话最值得拥有的收获。

2.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谈一谈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白天鹅?

丑小鸭之所以能够变成白天鹅,不是因为他生来就是一只白天鹅,而是因为他具备追求理想的勇气。在经历磨难困苦,不抛弃,不放弃,能够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才最终完成了由“丑”到“美”的蜕变,丑小鸭的“丑”,只在外表,白天鹅的“美”,重在心灵。

尽管文章中也有这样的句子: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这是作者在写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的由衷感叹,为表重视,甚至单列成段。这并不是作者在陈述一个事实,而是在强调一个道理。倘若仅仅因为这句话,就得出丑小鸭生来就是白天鹅的结论,将童话的真实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则偏离了阅读童话作品的轨道,进入了生活实际的科学考察,是不可取的。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类似的问题,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也有老师在课堂上组织讨论“搬家好还是移山好”等问题,却忽略了如何依据文本体式进行阅读。“丑小鸭生来是不是一只白天鹅”的疑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同样不能够从生物科学的角度去思考,而应从自传体童话的阅读中进行体认。

注释: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

[2]黄琼.《丑小鸭》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07,(2):25.

[3]叶军彪.《丑小鸭》——一个被误读的经典童话[J].语文学习,2008,(1):28.

[4]蒋风.儿童文学概论[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5]张翼.贾平凹早期散文中的“丑小鸭情结”分析[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43.

[6]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著.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372.

[7]佚名.丑小鸭写作背景及文章评析[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6b012d0100yiqf.html,2012-2-15.

猜你喜欢

编写者白天鹅丑小鸭
潜心“三读” 精准发力
论情报编写中的情报观点表达
丑小鸭摘花瓣
丑小鸭的蜕变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
我的白天鹅
《丑小鸭》后传
我的白天鹅
桃花源里的白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