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向道”释义的再思考
2015-02-28魏耕原
魏耕原
(西安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西安 710065;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125)
【文学艺术研究】
唐诗宋词中“向道”释义的再思考
魏耕原
(西安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西安 710065;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125)
宋词自柳永以后,词中出现大量的口语俗词,自此以后,词家应用不衰。日常生活的口语,固然给文人词带来了不少鲜活的特色,然时过境迁,却滋生了许多费解。其中的“向道”,近年论者提出“唠唠叨叨”、“啰里啰嗦”的新解,但按之宋词,格格不入,远不如“向谁说”确切。
宋词之“向道”;向……说;自语
自中唐以来,唐诗与宋人诗词不断出现“向道”一词,我们曾拟出四义:一是即道,就说;二是对谁说,给谁说;三是向来说;四是给人说。近有同仁,热心此道,提出质疑,认为所拟第二义属于“增字为训”,解释该词所在的柳永词“都很勉强”。[1]该文促使我们发现张九龄代拟的诏书中就出现过此词。后来和尚的偈语也有见用,更为流行的是中晚唐乃至两宋。词态有所变化,由“向道”而有“凭向道”“谁向道”“凭谁向道”“仗谁人向道”,均有助于对“向道”义的探索,故撰此文以向质疑者以及同道请益,以求使问题得到清楚解决。
论者带有质疑性质之文,读后欣然,觉得学问洵如积薪,问题的解决,往往非一蹴而就,有时要在相互切磋中,才能把问题讨论得更加清楚。如今有热心者讨论我们曾关注过的“向道”一词的释义,颇兴有朋自远方来的愉悦。
一、“向道”释义的辩证
关心此道的论者,并在我们原来发现的九条例句外,[2]187、223、315~316还搜寻了白居易、欧阳修、晁端礼、钱昭度、释宗杲以及无名氏等六例,看了让人欣喜,对于问题解决,材料越多越好。特别是这些后起的口语俗词,尤其如此。论者凡用十一例,认为“向道”据柳永词看,“都是写抒情主人公独自无外人时的思想、动作”,应当是“表示低声说话的‘哼道’‘念叨’‘嘟哝’义,用于自言自语的场合”。论者拟出之新义,很能开拓我们的思维。任何词的新义,必须达到施之一例则通,施之其他众例无不涣然冰释,方为妥帖。现先就论者所举例证重新辩证:
1.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论者认为后二句说:“即任凭你‘哼道’‘念叨’、‘休弹去’,还是‘白尽江州司马头’”。 此释恐有四点须再思考:一是观题目可知,这是在崔七宅里听妓弹筝,崔七当然在场,不可能白居易一人独听,故“向道”并非“写主人公独自无外人时的思想、动作”;二是“凭君”的“君”指谁?论者所说的“你”,按照论者对“向道”的定义,当然是指“抒情主人公”,即自己。然而在诗词古文里,“君”向来为他指,从来未有自指义。此与现代汉语的“你”的用法不同,“你”可以泛指他人,有时实际指我。如:他的歌唱得太好了,叫你不由得激动起来。所以“君”与“你”并不能等量齐观。三是如果上句作如此解释,则与下句在意义连接上别扭不畅。四是“凭”字,并非是习见的“任凭”义,而应是“请求、烦劳”义,说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该条,例证甚多,只是稍晚,仅以元稹为先。而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末句即言请烦你传语报平安。柳宗元《零陵早春》:“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凭寄”犹言请寄、烦托。李群玉《客愁》其二:“客愁看柳色,日日逐春长。凭送湘流水,绵绵入帝乡。”“凭寄”,犹言请送,烦送。张祜《招徐宗偃画松石》:“咫尺云山便出尘,我生长日自因循。凭君画取江南胜,留向东宅伴老身。”“凭君”,犹言请您,烦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二:“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东看,柳色如今深未深”义同上。“凭”的烦请义,为口语俗词之殊义,最早为口头语言。张鷟《朝野佥载》卷二:“周恩州刺史陈承亲,岭南大首领也,专使子弟兵劫江。有一县令从安南来,承亲凭买二婢,令有难色。”“凭买”即请买义。“凭”之此义进入诗似以杜甫为早,其《公安送李二十九弟》:“凭将百钱卜,飘泊问君平。”“凭将”犹言请用。[3]杜甫取法口语,白居易则宗法杜诗,且屡见其诗。白居易诗如《柳絮》:“三月尽时头白日,与君老别更依依。凭莺为向杨花道,绊惹春风莫放归。”此为拟人写法,“凭莺”即请莺。又《玩迎春花赠杨郎中》:“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凭君语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义同上。以上两例的“为向杨花道”与“语向游人道”,正是“向道”的详用。“向”为介词,在介词后可以加上宾语;“道”为说义。如果去掉宾语则为“向道”,如需详说则为“向……道”,如需简说,则为“向道”。这是最为明显不过的。故《听崔七妓人筝》的“凭君向道休弹去”的意思,应是请君向她说不要再弹了,不然的话,就会白尽我的头发。“君”当然为崔七,她则为弹筝妓。此诗实际是对主人夸赞弹筝者的技艺高妙,音悲动人,能“白尽江州司马头”,不过是夸张手法。论者不明“向道”一词的本源,更不晓得“凭”的特殊用义,故其解说矛盾丛生,且与诗意不吻。现在看来拙著《考释》所说:“向道:对谁说,给谁说;向他或她说。向为介词,若用在动词前,后面可省掉疑问代词‘谁’”还是经得起推敲的。是否有“增字为训之嫌”,也就不言而喻了。不过,当初揣拟其义,只求简明,不遑他顾。因了论者对拟义的质疑,重新引起再思考的兴趣,既有同道切磋,促使把问题解决得更清楚明白,故有欣快之感。
2.柳永《满江红》:“尽思量,休又怎生休得。谁恁多情凭向道,纵来相见且相忆。”此四句前尚有四句,可使“向道”义更明了:“鳞鸿阻,无信息。梦魂断,难寻觅。”如果把“向道”释为“表示低声说话的‘哼道’‘念叨’‘嘟哝’义”,那么“凭向道”的“凭”字又作何解?“凭”和“向道”组合又是什么意思?而依论者拟义,“凭向道”即凭哼道、凭念叨、凭嘟哝,这又成何语?拙著曾说:“末两句说谁这样多情,请对谁说,纵然相见也相思。‘凭向道’,犹页20(指拙著《唐诗宋词语词考释》的页码)《昼夜乐》:‘一场寂寞凭谁诉’的‘凭谁诉’。”现在看来,施之词中,文从义顺,并见不出有什么“很勉强”。“谁凭多情凭向道”句,如说得再详尽些,即谁让我这么多情,这多情又能情对谁说。
3.柳永《法曲第二》:“心下事千种,尽凭音耗。以此萦牵,等伊来、自家向道。洎相见,喜欢存问,又还忘了。”论者于此则言:“正是说在‘等伊来’的等待中,自家‘哼道’ ‘洎相见,喜欢存问’时,‘又还忘了’。”很明显,“等伊来”就是等伊到来后,并非是“‘等伊来’的等待中”,如此解,就不仅是“增字为训”,而是增词组为训。而为什么把如此简单明了的句子做如此别扭奇特的处理,大概为了说明这是“写抒情主人公独自无外人时”,好用来说明下句“自家向道”就是“自家‘哼道’”的意思,这未免强古人以就我,不免为“六经注我”式的操作。然而“自家‘哼道’”又“哼道”什么,这与上下文又有何联系?实际上此句是说:等他来后,自己一定要向他说:“心下事千种,尽凭音耗。以此萦牵”,即如何的想念他。
4.冯衮《戏酒妓》:“醉眼从伊百度斜,是他家属是他家。低声向道人知也,隔坐刚抛豆蔻花。”论者说:“前文‘醉眼斜’,后文‘隔坐’,看来‘我’和‘伊’之间有距离,则‘低声向道人知也’的‘向道’,不可能是‘向谁(或他、她)说’,只能理解为‘自语’‘哼道’。”诗中“隔坐”,不能仅仅理解为“‘我’和‘伊’之间有距离”,而是我与她中间至少还隔着在坐的一人。然这样理解就非“独自无外人时”,因而“向道”就不能是“哼道”的意思,此其一。其二,此句句前既已冠以“低声”,而“向道”为什么就不是“对她说”的意思?其三,此诗首句“醉眼”“百度斜”,即她借着醉意频频向我抛媚眼示意,然而她是名花有主的“他家”人,所以我只好向她低声说:别这样,怕让人知道。她却听若罔闻,又再一次隔着座位却向我抛来一枝花。此诗写侑酒的歌妓在稠人广众之中的调情,故题目为“戏酒妓”。如果把“向道”释作“自语”“哼道”,不仅与下句“隔坐刚抛”的“刚”字失去呼应,亦与首句失去联系。正因是“低声”劝阻,她不听劝,却又抛来花,上下句方才畅通。
5.刘辰翁《南乡子》:“归路月相随,儿子门生个个迟。坐久不知无可待,堪疑。向道儿痴真是痴。”此是纪游词,写归来时,儿子门生贪游,久待不至。“向道”即向来说,此句言向来说儿呆,今天看来果真很呆,表示怨气无处发泄。如若说是“自语”、“哼道”“嘟哝”,则词意尽失,就没有任何意味了。
二、“向道”新例的辩释
以上就论者所涉及拙著例证言之,以下就其所发现新例,再加讨论。
1.宋代无名氏《品令》:“有些言语,也待醉折,荷花向道。道与荷花,人比去年总老。”论者说:“词中所说,正是‘有些言语’无处诉说,‘也待醉折荷花’时‘自语’‘哼道’,然后‘道与荷花,人比去年总老’。”其中“荷花向道”最为费解。论者只释“向道”为“自语”“亨道”,把“荷花”看成上句的宾语,这是正确的。但又把此句的“荷花”扔掉不管,以牵就己释,这又属于“减词解经”。若按张说推论,“荷花向道”即为“荷花自语”,亦为不通。既然是“自语”,也就没有必要“然后‘道与荷花’”了。如此解释,未免屈曲,前后阻塞不通。“荷花向道”,即“向荷花道”的倒装,属介宾词组的宾语前置。唐诗中已有此类倒装,可参见下文李贺诗。亦与下句“道与荷花”意同。其所以如此安排语序,除倒装外,还与下句又构成回文。如此反复说来,见其寂寞,因而说话对象只有荷花了。这几句意思当为:有些言语,也只能等到醉折荷花时向它说,说给荷花的话是:人比去年总老。如此文通字顺,可能方切合词意。
2.欧阳修《千秋岁》:“手把金尊酒,未饮先如醉。但向道,厌厌成病皆因你。”此“向道”若释作“自语”“哼道”,然何以前加一“但”?恐怕把人物心情没有恰切地表达出来。“但向道”两句似应为:却向谁说:“厌厌成病皆因你”,即表对恋人的思念。此“但向道”,即欧阳修同一词牌的“更与何人说”之意。
3.晁端礼《一落索》:“不言不语只偎人,满眼里,汪汪地。 向道不须如此。转吞声饮气。”此词上片起头还有两句:“道著明朝分袂。早眉头攒翠。”此词写与情人离别时情景,上片说她一听到离别就眼泪汪汪。过片“向道不须如此”的主语是“我”,此两句说:我向她说不要这样伤心,她反而抽泣起来。此“向道”决不能作“自语”解,否则去情理甚远,因为起码彼此都在场。
以上论者所示三例,已如上言。另外,拙著还有数例,论者未曾言及。晏殊《渔家傲》:“风头日脚干催老。待得玉京仙子到,凭向道,红颜只合长年少。”“凭向道”,即请对谁说。非请自语或凭自语。张先《定风波》:“自是有情偏小小。向道。江东谁信更无人。”末两句说:向谁说:江东谁信更无人。柳永《倾杯乐》:“算到头,谁与伸剖。向道我别来,为伊牵系,度岁经年,偷眼觑,也不忍觑花柳。”“向道我别来”,谓对谁说我自分别以来。此句与上句“谁与伸剖”意稍近,有连续慨叹意味。广宣《禁中法会应制》:“侍读沾恩早,传香驻日迟。在筵还向道,通籍许言诗。”“还向道”,犹言还向人说,亦非“自语”义。
经过论者的督催,这次又发现了些新例证,均可证明拙著所拟向谁说之义。
1.李贺《京城》:“驱马出门意,牢落长安心。两事谁向道,自作秋风吟。”“谁向道”一作“向谁道”,即对谁说的意思,并非是谁在哼道,或向谁自语的意思。叶葱琦疏注:“驱马出门的时候,满怀壮志来到了京师,谁知弄得满腹牢骚,这样的心情可以向谁诉说?只有愁吟自遣而已。”[4]308所释无此“向谁道”,后来填词家即可添一“凭”字,成为四字句“凭谁向道”。那么“凭谁向道”,断然不能看作“凭谁自语”,或者“凭谁哼道”。
2.晚唐卢肇《竞渡诗》:“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 喊 ),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向道”句说,向人说那条船是龙头第一,他们却不信。此“向道”若作“自语”解,不仅与“刚不信”脱节,而且与下句“果然”脱节。
3.南宋曹勋《天台书事》:“南窗面日北窗寒,终日南窗体甚安。向道老来惟倦坐,看销一缕篆烟残。”末二句说:向谁说人老了只有困倦无力地坐着,整天看着一缕香烟轻转以至消失。
4.杨万里《书黄庐陵伯庸诗卷》:“句法何曾问外人,单传山谷当家春。……汗竹香中翻墨汁,扶桑梢上挂头巾。诗名官职看双美,向道儒冠不误身。”末句言:向谁说儒冠不误身。言外之意说,人们都相信杜甫“儒冠多误身”的话,不会相信我在诗名官职两得其美的体会。
5.陆游《晚至新塘》:“青鞋随意出柴荆,聊向南塘曳杖行。归鸟已从烟际没,断虹犹在柳梢明。城头层塔凌空立,浦口孤舟并岸横。向道有诗浑不信,为君拥鼻作吴声。”末二句言:向人说新塘有诗意,他们全然不信,我就为你吟诵一下这首诗。此“向道有诗”绝然不能作哼道有诗解。
6.晁端礼咏梅词《水龙吟》:“最是关情处,高楼上,一声羌管。仗谁人向道,何如留取,倚朱栏看。”其中的“仗谁人向道”,即“仗向谁人道”句的倒装。像这样的句子,宋词常用作“凭向道”,如上所举柳永《满江红》、晏殊《渔家傲》,均是。而“仗谁人向道”,意即请向谁人道。绝不是凭仗谁人自语,或请向谁人哼道,这还是显而易见的。“仗谁人向道”,还可作“凭谁向道”,“凭”“仗”均为请求、烦恳义;中间“人”字可以省去。如晁补之《感皇恩》:“终岁忆春回,西园行尽。欢喜梅梢上春信。去年携手,暗约芳时还近。燕来莺又到,人无准。 凭谁向道,流光一瞬。”“凭谁向道”即与“仗向谁人道”,与“凭向道”之义全然相同,而又有三字、四字、五字之不同,这对填写长短句的词来说,极为方便,可据所在句的长短,选长就短,使用灵活。然而对于读词者来说,却造成麻烦,需细心斟酌,倘一疏忽,便理解错了,不能不是一种留意处。否则,就会弄错其意。
总之,“向道”的“向”,从训诂学角度看绝对不会有“自己”的意思;“道”也没有“表示低声说话的‘哼道’‘念叨’‘嘟哝’义,用于自言自语的场合”的意思,这也是浅而易见,不会有何迟疑。
三、“向道”一词的渊出及其他
“向道”本为唐人口语,有时还会出现在代皇帝写的诏书上。《张九龄集》卷十二《敕吐蕃赞普书》:“朕与彼国,既是旧亲,近年已来,又加盟约,如此结固,仍有猜嫌。……至于突骑施,蕞尔丑虏,顷年恃我为援,幸至今日,而敢辜恩。朕未即诛之,待其恶积。赞普越界与其婚姻,前者以意向道,即云寻已告绝。朕亦委信,以为必然。今乃定婚如初,党恶可见。”[5]664此诏严辞谴责吐蕃与突骑施通婚,密相勾结。“前者以意向道”两句说:先前按照自己的意图给人说时,就说不久将要与突骑施断绝外交。此“以意向道”,殊非以意自语义。“向道”一词可施之诏书,可见在盛唐已成为当时之流行语。
论者所说“向道”还有“答道”的意思,同样已见于拙著《唐诗宋词语词考释》第187页23条,拟义为“即道、就说”,证以白居易《送萧炼师步虚词十首……》其一:“欲上瀛州临别时,赠君十首步虚词。天仙若爱应相问,向道江州司马诗。”论者所举南宋后期刘辰翁《西江月》以及钱昭度佚句与释宗杲《言法华赞》三例,为时过晚。较早除了白居易诗外,还有王安石《和崔公度家风琴》:“疏铁檐间挂作琴,清风才到遽成音。伊人欲问无真意,向道从来不博金。”释作“答道”亦通,然稍欠融洽,不若“即道”、“就说”义长。白玉蟾《郑天谷写神随喜说偈》:“大道本无形,安得这般面觜。……这个是第几个身,这个是第几个你?有人更问如何,向道剑去久矣。”此言即道剑去很久。陆游《甲子秋八月偶思出游……》:“蓍囊药芨每随身,问病求占日日新。向道不能渠岂信,随宜酬答免违人。”言对各种问病求占者即道不能,他们岂能相信,故随机应变回答,以免违逆于人。方回《送周汉东入都并呈徐学士子方阎学士子静卢学士处道》:“曳组定趋金马署,扬鞭初闯玉京尘。徐阎卢老如相问,向道犹馀漉酒巾。”言即道我现在还有剩馀下过滤酒的头巾,也就是说唯对隐居颇感兴趣。又《寄仇仁近……》:“有人北面求宗旨,无事东流送大江。向道紫阳山色好,何为不肯溯溪泷?”言即道紫阳山色佳美,为何不去一游呢?若释作“答道”,则与诗意不吻。
据上可知,“向道”一词,大约在盛唐之初流行于口头语言中,此即张九龄为唐玄宗作敕书时所用的原因。后至中唐,逐渐进入诗中,当以对口语俗词特为看重的白居易诗所用为早。不过,也是偶一为之。李贺与晚唐卢肇以及冯衮,亦属这类情况。至两宋诗使用渐广,特别是宋词,由于长短句的区别,使此词形态更为灵活。柳永时代及以前,还停留在原形态的使用上。而到了北宋后期,“苏门四学士”中的晁补之以及晁端礼的词,则出现了新的组合。他们把李贺诗的“两事谁向道”的“谁向道”,对“向道”增字以用,进而再变为“凭谁向道”与“仗谁人向道”,把原来省掉的代词“谁”“谁人”,以前置的方式补足,使原来的“向谁说”的意思更为显豁。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大略如上,这也是欣读论者之文后再思考的结果。
这次翻检唐宋别集注本,除了叶葱琦《李贺诗集》把“谁向道”释为“向谁诉说”外,已见于上文。又发现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把白居易的“凭君向道休弹去”的“向道”,亦释为“对(他)说”,[6]1240此“他”当然是指诗题中的崔七了。另有论者把欧阳修《千秋岁》的“向道”,释为“与……说。向,介词,相当‘与’(参考王鍈《诗词语辞例释》)”。[7]260看来诸家所释相同,均与论者之拟义相左。
不过,有几点我们还不明白。论者一开始就说诸家专著,包括拙著在内,“均未收释‘向道’”,而又引用拙著的拟义。既然拙著未收此词,而又何必去解释它的意义,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其实拙著在《白居易诗口语词考释》的第二三条,《柳永词疑难俗词考释》第七条,《三刘词口语俗词考释·刘辰翁词考释》第三一、三二两条,凡三章四条拟出“向道”的四义。并在书末的“词目索引”里,列出该词四义,以及所在页码。无论怎样翻检,都可容易找到。然论者所说“均未收释‘向道’”,除了前后矛盾,还更让人大感不解,不知出于什么缘故!
其次,论者之文所释“向道”为“哼道”意,凡用书证八例,其中五例均见于拙著;所拟“向道”另一义“答道”,实际从拙著“即道,就说”所出,所用三例,其中一例,亦出自拙著,然均不言所出。而对于拙著关于“向道”的拟义,指出“很勉强”,亦不出原来所证柳永词三例的首例《倾杯乐》。这种操作方式,恐怕有悖于常规的学术原则。
以上两端所含,予人之感觉,“向道”一词由论者首先发现,所用论证均从己出,则与实际事实远相不符。至于论者拟义确切与否,那就不消说了。
[1] 张诒三 .唐诗宋词所见“向道”释义[J]. 文学遗产,2010,(3):151.
[2] 魏耕原 .唐诗宋词语词考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 江蓝生,曹广顺 .唐五代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84.
[4] 叶葱琦 .李贺诗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 熊飞 .张九龄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 谢思炜 .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 邱少华 .欧阳修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1.
[责任编辑 石晓博]
A Second Deliberation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ay to Somebody” in Tang Poem Song Jambic Verse
WEI Geng-yuan
(SchoolofHumanities,Xi’an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
SchoolofLiteratur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A large number of vulgar spoken words are employed in Song jambic verse after Liu Yong in Song Dynasty. Since then, the application of spoken words are popular among the writers. These spoken language which origin from daily life brings about vividness to Song jambic verse but sirs up much confusion as time passes by. “Say to somebody” is interpreted as “nag” by recent researchers, however, this interpretation is not adapted to the context of Song jambic verse.
“say to somebody” in Song jambic verse; say to somebody; say to oneself
2015-09-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李白、杜甫、王维诗歌新论(FZW059)。
魏耕原(1948—),男,陕西周至人,西安文理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G112;I207.227;I207.23
A
1008-777X(2015)05-0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