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新闻批评理论的发展

2015-02-28房现玉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党报报纸群众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出台相关政策进行鼓励,在新闻批评的目的、原则、指导方针、策略等方面发展了新闻批评理论。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定性梳理建国初期新闻批评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希望更好地认识这一时期的新闻批评实践。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7-0216-02

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末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这段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新闻批评问题,并出台相关政策进行鼓励,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这一段时期的新闻批评问题极具研究价值。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中,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自创报刊以来,新闻批评一直被用于教育改造党员群众及党的建设等工作。所以厘清建国初期新闻批评理论发展的脉络,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需要,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一时期及之后的新闻批评实践。

一、新闻批评的概念

“新闻批评”是演化而来的一个概念,源于马克思话语中的“报刊批评”:在报刊上治人者和治于人者同样可以批评对方的原则和要求。 [1]

笔者针对建国初期开展新闻批评的情况对“新闻批评”作以下定义:新闻批评,即政党通过新闻手段特别是报纸刊物,对党和政府内部工作中的一切错误和缺点加以揭露批评或自我批评,以组织和指导党的工作,促进国家建设。

我国的新闻批评最先在报刊上进行,理论源头来自列宁“党报是集体的组织者”思想。 [2]延安时期全面展开党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报的三大作风之一,并确立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批评宗旨。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后,新闻批评已有社论、述评、典型报道、小品文、漫画等诸多形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是党报改进工作、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重要方法和内容,更是党报工作的根本原则。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人对新闻批评理论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人为稳固政权、建设新中国,更加重视党内工作质量,积极制定新闻工作决策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直接、有力地影响到批评性报道的发展。新闻批评理论也正是随着中共的新闻政策而发展变化,逐渐丰富的,本文即是随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政策来梳理建国初期的新闻批评理论。

(一)开展新闻批评的目的

建国初期,恢复国家经济是首要任务。从党和政府的文件与政策可以看出,此时的新闻批评服务于经济建设,通过新闻批评纠正错误、指导党的工作,教育党员和群众,帮助国家建设。

这一目的首先体现于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1949.10.19成立)的文件中,文件指出在激变之中的新中国环境下,全国报刊和新闻广播都应当用首要的篇幅反映经济建设,组织工农通讯员揭露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缺点与错误,并宣传经济生产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讨论解决办法。

次年,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将批评对象扩大到经济机关和群众团体。经济机关关乎经济建设,群众团体关乎人民群众,这两个单位直接与人民群众接触、也最容易发生冲突。及时公开批评所有经济机关和群众团体的错误及缺点、改正问题,有利于开展经济恢复工作及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1954年中共中央出台《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第一次通过正式文件规定批评和自我批评工作的开展必须在政治上作周到的考虑。党委和报纸编辑部要明确认识当前国内外环境,在报纸上公开揭露错误、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必须权衡利弊、思虑政治因素,将可公开发表的批评及只能作为内部参考资料的批评加以区分,以防敌人利用我们的错误与缺点。而且进行批评时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针进行批评,甚至是斗争或制裁。无论采取“无情的斗争”或是“同志的态度”,都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期望批评“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工作以致对被批评者都有帮助”。 [3]

通过广播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秉承纠正错误和缺点的唯一目的,不同的广播电台采取不同的对策,以保证对国家和人民有利。广播批评虽没报纸批评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其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二)新闻批评的原则

批评报道的刊后追惩制和编辑记者的独立负责制,给新闻批评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报纸上的批评性报道大量增多。但也出现了一些不经筛选、不经党委同意擅自刊登批评稿件的现象,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中共中央根据新闻政策与批评报道的实践,确立了两个开展新闻批评的原则。

(1)提倡正确的批评,反对破坏性批评。这一原则是中共中央在1950年《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中提出。“正确的批评”是党和政府所提倡、鼓励的批评,以促进和巩固国家建设事业为目的,人民群众(首先是工人农民)有原则性、建设性、与人为善的批评;而“破坏性的批评”是“为着反对人民民主制度和共同纲领、为着破坏纪律和领导、为着打击人民群众前进的信心和热情,造成悲观失望情绪和散漫分裂状态的批评”,特别是“反革命分子破坏人民民主专政的言论”。 [3]《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明确要求报纸编辑部要在党委的领导下积极负责,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先认真调查研究批评的事实后再在报纸上发表,以保证批评的事实、观点和态度都完全正确,对国家和人民有利。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编辑记者、通讯员以及试报组,要严格按照中央决议、党的原则和党委的意图办事,善于区别两种批评,支持和领导正确的批评、拒绝和反对破坏性的批评。严苛的要求为新闻批评确立了正确的原则和方法,且将批评的正确性提高到了政治的高度。此后,批评报道十分注重正确性,质量有所提高,对指导党的工作、建设新中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不得批评同级党委。1953年3月4日,广西宜山地委机关报《宜山农民报》发表《对前中共象县县委书记祖xx的离婚和因而产生的种种事件的调查报告》,对宜山地委祖xx因婚姻问题闹出的违法乱纪事件进行批评,这篇报道在报社和地委之间以及《宜山农民报》内部引起激烈的争论。对此,中宣部认为《宜山农民报》未经请示擅自公开批评党委会,严重无组织无纪律,是脱离党委领导的行为。这一批示成为党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必须遵守的一条原则和纪律:党报必须服从党委领导,且不能批评同级党委。这使批评完全在党委的领导下进行,一切服从指挥,让党报成为党委的工具。而且文件中并未明确指出不能批评的同级党委是党委部门还是负责人,管理部门的指令不明让媒体在实际工作中十分困扰:同级党委的部门和党委的每个成员(尤其是党委书记)都不能批评,上级党委无权批评,下级党委可以走关系不被批评,这使得党委有了错误缺点没人敢批,没人能批,党报只能对下级或者下下级的政府机关或官员展开批评。在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这一要求使新闻批评的质量得到一定提高,数量却急剧减少,所以这一规定不仅仅是规范了批评,也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报纸开展批评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使自下而上的批评受到严重影响。这使得我国的新闻批评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一方面弱化了对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仆的批评监督,甚至以党的纪律明令禁止对党的某级机关的公开批评;另一方面则是把批评的重点逐渐转向人民群众。 [4]之后,我国的新闻批评出现了“只打苍蝇不打老虎”或“打死老虎”的问题,在表面上看着热闹却很少触及实质问题,这一规定对新闻批评产生的负面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三)新闻批评的指导方针

毛泽东于1954年4月提出的“开、好、管”为新闻批评工作确立了三字指导方针。

“开”,即要开展批评,指出开展新闻批评的态度及认识问题。态度决定一切,要开展好新闻批评,端正态度和确立认识是问题的首要关键。无论党的干部、群众还是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都要正确认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是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要把开展新闻批评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积极、自觉地开展批评,绝对不能害怕、压制批评。所以,可以说“开”是“好”、“管”两个方针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好”,就是要有效地开展新闻批评,确立正确批评的方法和原则,不乱批,保证收到确实的效果;在开展批评时要根据具体的事例慎重选择点名或不点名批评,须要研究后区分情况加以使用,以免对同志造成伤害。“好”字方针与“正确批评”的原则是一脉相承的,在媒体上所做的批评要有利于政党和人民,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通过批评要能够纠正错误,指导党的工作和巩固国家建设事业。所以,“好”字方针的贯彻情况是新闻批评能否取得积极效果的重要条件。

“管”,是指党委要切实管理好新闻批评工作。党委的领导、监督及支持是保证新闻批评的关键,能不能开展新闻批评、能不能将新闻批评开展好,都在于党委的管理。中共要求党委干部把批评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管,支持并监督新闻媒体批评工作的开展、分析研究他们的批评报道,然后给予具体的工作指示。而对一些害怕批评、压制批评的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则给予严肃的批评,甚至斗争。所以,开展新闻批评、开好新闻批评的关键是“管”字方针的切实执行。

“开、好、管”三字方针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作为整个新闻批评的总结,这成为后来新闻媒体开展新闻批评的指导性方针,对媒体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四)新闻批评的策略

1950年3月29日,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加强群众联系、改进报纸工作的问题。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明确指出:报纸工作需要从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个方面改进,而通过报纸联系群众、联系实际的主要做法便是“群众来信”这种方式。

同年,新闻总署《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明确强调,党员干部和编辑记者应当十分重视发表和答复读者来信,并坚决保护其中真实有益的批评,尤其是与经济建设事业、政府工作及社会生活相关的批评类信件。

各地报纸在党委的支持与领导下,纷纷设立读者来信,发表了来自广大工农群众、各级干部、通讯员以及记者数以万计的批评建议。其中比较重要的信件编入报纸新闻版,其他编入副刊,一些不能公开发表的批评信件,则作为检查工作、制定政策的参考资料。编辑部还常从信件中选择一些较为典型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组织干部、群众在党报或者广播上开展专题讨论,如《新湖南报》讨论李四喜思想,《江西日报》讨论王水盛思想。到1955年,《人民日报》每天收到的来信中,属于批评、建议、控诉和揭发性信件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5]所以这一时期,群众来信中的批评信件是新闻批评的一个重要来源。

刊播群众来信让报纸和广播活跃起来,也加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新闻批评从群众来信的批评信件中选材,更贴近群众生活。针对典型问题开展专题讨论扩大了新闻批评的影响范围,起到普遍的社会教育作用,保证自下而上的批评顺利开展。所以,刊播群众来信成为新闻批评的重要策略,对新闻批评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三、结语

新中国成立初七年,新闻批评的重点依从政府工作重心,新闻批评理论的发展大体遵循新闻政策的步伐,从总体上来讲新闻批评理论有了一定的发展丰富。中共中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规范批评的规定等重大新闻决策,明确开展新闻批评的目的是指导党的工作,促进和巩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确立了“正确批评”和“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原则;树立新闻批评的“三字”指导方针;群众来信中的批评信件成为新闻批评的重要来源,刊播群众来信成为新闻批评的重要策略。这些决策对广播与报刊批评的权力有放有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新闻批评理论,“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等规定对此后的新闻批评及新闻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然发挥较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党报报纸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报纸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