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新定位:反思性实践者
2015-02-28王力
王 力
(1.河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2.新乡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3)
教师角色新定位:反思性实践者
王 力1,2
(1.河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2.新乡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3)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应该转变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因为,反思性预示着教改的方向,也是教育活动本质的外在表现,更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因此,在教育理论、思想理念、自我评价和实践层面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期契合反思性在教育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应有之意,并且让反思性成为教师发展的新常态。
反思性实践者;应对之策;新常态
反思性教学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改革中新兴的理论。它在我国教育实践中逐步为人们所了解和实践。通过一系列的反思性教学实践研究,学界和社会更加认识到教学反思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和教师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学者波斯纳根据他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结果,归纳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在此他强调了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影响作用,也告诉我们,现代教师需要重新定位,那就是必须是反思教育的实践者。在一定意义上而言,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仅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的积累远远不够,他需要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对经验进行剖析和创新。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逐步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但仅有这些经验并不一定标志着自身全面成长。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去总结、思考甚至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反思,并将这种积累的经验反思用于以后的教学实践创新上,才能获得成长的反思经验。因此,如果我们把经验等同于成长,那么前提条件是积累包含着更多的反思经验。缺乏反思性教学实践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反而会成为教师自身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因此,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养成“反思”的特质,才能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水平。正如特级教师李镇西所言,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奉献”的岗位,也应该更是一个“获取”的职业,教师不仅是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更是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所以,“奉献”是教师本身专业的特有属性,传道授业,奉献自己,培育学生,安贫乐教;而“获取”则在意味着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生活保障的同时,更多地意味着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育理论的牵引和滋润,离不开教育专家的引领和指导,更少不了自己对工作的审视与反思。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反思能力。
一、反思性实践在当前教育中的意义
(一)反思实践符合目前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国家教育新课程改革及其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对当今教师的自身发展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教育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教师要确立新的角色,那就是做反思性教育实践者。这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转变角色并提升其专业素质,转变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行为,开展丰富多样的师生互动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为此,教师需要对教学进行研究探索,要求教师在情感上、意志上、知识与能力上不断地反思,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反思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只有对教学进行反思,才能打破原有的惯有的思维定式,不断修正自己的实践方式,逐步向新的目标靠近;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重新评估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从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才能在进一步实践教学中扬长避短,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通过反思性教学,能够激发自我超越的动力,激励教师不断地在实践——反思——实践的良好循环过程中,促进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向更高的层次上升。
钟启泉教授曾经就教师专业化培训中的两个对立的“范式”,即“技术训练者”范式与“反思性实践者”范式进行过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发现,“反思性实践教学获得的“实践性”专业知识,是通过在高度综合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反思问题并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习得的。作为教育实践者的教师而言,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把反思性内化为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伴随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想做到与时代同行,教师就必须努力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必须使教育理念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课程改革的理念一致,并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善于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者。
(二)反思实践体现教育教学活动自身需求的本质
教育教学是一项复杂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因而从事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思考。
首先,教育教学活动的另一方——学生群体具有复杂性。每个学生的遗传素质、生长的家庭环境、 前期的教育基础等都存在差异,这个群体又是成长中的,群体中的每个人每天都处在发展变化中,这就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具有了复杂性。
其次,教育改革使得教师的角色具备了多重性。教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与引导者,也是教育对象的智商、情商、道德商提高的培育者。教师不仅为学生个体成长、体验成功提供机会,也要为教育对象的实践活动的学习情景、问题情景作出最佳设计。教师既能营造出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也能开发实践对象的学习潜能、独特个性。教师既要培养实践对象的良好习惯,也要塑造实践对象的优良品德。多重的教师角色必然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而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游移于几种角色之间,防止角色不清或角色混淆的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反思性,明确自己的实践角色定位,要不断地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学成败,清理工作思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教师就会在无意中有新的发现,发现在一向熟视无睹的教学实践中隐藏着的更多的新知,发现在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变化中包含着的更多的教育哲理。因此,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行为,不断唤醒自己的潜能,引发系统思考,拥抱复杂的教育世界,才能从实践与反思中走向成功。
(三)反思实践促进教育实践者的成长过程
反思是一个人的生命积极存在的状态。只有经常思考才能赋予我们教师一种为人师表的大气,才能使日常工作中那些司空见惯、似乎理所当然的事情,在我们的视野中显现出来,在我们的头脑中深刻起来,在我们的心中鲜活起来,在我们的行动中探究起来。反思的意义在于它能让教师站在局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而不断改善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效能和专业素养。教育的创新精神更多地来源于对实践中的自我的不断否定。每次否定的结束,就是实践活动创新的开始。可以说,勤于反思与大胆否定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反思在教师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上海教育研究所的顾泠沅讲过一句精辟的话:反思三年成名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教师应该是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者,反思应该从自我反思开始。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范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更要顺应时代发展,同时反思教育对象的变化及社会环境,力争尽快走入反思性教育轨道上来。
二、实践反思性建构的路径
(一)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奠定反思的基础
教师的教学反思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来加以剖析,从而探寻到问题根源,促使反思性教学的理念得以贯彻,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国家教改的精神相符。如多元智能理论能使教师深刻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在教学中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建构理论能使教师认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的“教”而是靠学生自己去建构的;在反思理论背景下的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一个教育对象健全的成长, 而不是简单的“教化”和“训练”。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反思中存在的无所适从、表面化等问题,正是反映了其教育理论的肤浅和偏颇。因此,教师需要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学反思才会系统、深刻。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反思的实践能力
教师角色重新定位遭遇到的最大的困境来自实践与理论的脱离。因此,教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以问题的反思为中心,突出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始终坚持把教育理论和实际教学活动的反思相结合。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实践的开放性与复杂性,加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合作性、探究性与生成性,做到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沟通和配合。应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教育反思理念要用于分析、评判和指导教学实践中问题的解决,在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反思促使观念更新。要真正做到在实践中让反思理念走入教师心灵,走进课堂,走进每个时间的对象。
(三)促进教育理念更新,实现反思创新能力提升
教育改革的理念是教育改革的灵魂,教师要摒弃以传授知识为本、忽视学生创新和反思能力培养的旧理念,必须确立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以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新理念。教师认同是教育改革和角色重新定位的前提。教师积累的经验是实践创新的基础和支撑;每位教师都总是用自身的经验来解读新课程、解决新问题的。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走进新的实践中,如果不对自己原有的经验进行分析和省察,那么,经验就可能会由“宝贵的财富”变为“前进的阻力”。因此,教师既要善于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又要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注重通过新信息的吸收打破自身的“自足”与“平衡”状态。教师要根据自身经验和外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主动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推动自身用新的理论思维审视和提升积累的经验,用新的实践结果对照和校正已有的经验,用新的认识成果评析和修改己有的经验。这样做既能避免落后的教育理念的阻挠,又促成了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超越与发展。
(四)提高理性评价能力,增强教师自身的反思能力
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教师具有理性和感性的特点。教师的反思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自我理性评价能力。不论是杜威“寻根究底”式的反思,还是舍恩的“行动中反思”,都突出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观念或实践活动的性质能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没有较理性的价值评估,就谈不上有价值的重建。教师主体反思的深度和广度,往往受制于教师主体的评价能力,这种状况在我国表现更为明显。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教育界对于教育实践结果评价的理解,直到目前为止还比较肤浅和狭隘。狭隘的评价标准使得我国教师主体的素养培养呈现单一化,这致使教师主体自身很难对自己的实践结果作出比较全面和深刻的理性分析。重建价值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采取多种措施提升自己的理性评价能力,借以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三、实践反思性的未来走向 新常态
反思性不仅是当今教师的必备素质,也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教师的反思性、超验性和创新性必将成为教师定位的常规标准。只有通过反思性的实践,教师对教育实践的目标、实施和结果进行批判性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才能有利于教育发展,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躬身厚而薄责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见,反思对于我们凝练智慧、修炼品德、厘清愿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反思性实践探索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需要实践主体的一颗忠诚、明敏的心,要求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在审视中揭示问题背后的内在逻辑和内在规律。在实践中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成长和学生进步的教育规律,让反思深入到内心深处,深入到教学实践的每一个过程中。
反思应该是一个教师的生命积极存在的常态。只有经常思考才能赋予我们教师一种为人师表的大气,才能使日常工作中那些司空见惯、似乎理所当然的事情,在我们的视野中显现出来,在我们的头脑中深刻起来,在我们的心中鲜活起来,在我们的行动中探究起来。教师反思性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实践行为,进而不断改善和增强自身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在于它能够培育教师的创新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过程中自我的不断否定。实质上每一次否定的终结,也正是创新的开始。可以说,勤于反思与大胆否定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1]张维仪.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透视[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4.
[2]顾志红.新课程的教师培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45.
【责任编辑 刘 钊】
The New Role of the Teache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WANG Li
(1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3;2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Xinxiang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3,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teacher should changed into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 because the reflection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for the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external performance of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which is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teachers growth. We should take measures in the education theory, ideology, self evalu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to agre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lection education in and the growth of teachers so the refective teaching becomes the new normal of the teacher’s practice.
refective practitioners; countermeasures; new normal
2015-03-21
王力(1988—),男,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教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G652.3
A
2095-7726(2015)05-00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