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调查研究——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
2015-02-28李红霞
○李红霞
跨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调查研究——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
○李红霞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们处于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文化被渐渐淡化、忽视,有的甚至开始走向衰落、消亡。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力,却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分析伊犁师范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状况,从而探讨出提高跨文化教育水平以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伊犁师范学院跨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
一、研究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有55个,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西南和东北等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内,是全国唯一的副省级自治州。该地区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锡伯等47个民族。伊犁师范学院坐落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伊宁市,是一所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学校。学院共设有11个院(系),38个本科专业、14个专科专业。有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覆盖21个二级学科。
伊犁师范学院地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这一少数民族聚居地,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这一地缘优势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很便利。跨文化教育是指对呈现某一文化人类群体受教育者进行关于其他人类群体的文化的教育活动,事实上是面向群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以及丰富多彩的教育。跨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复杂深刻的,既有建设性作用,也存在一些缺点和弊端。调查研究跨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既有利于发展跨文化教育的理论方法,同时又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跨文化教育生态下传承民族文化提供理论指导。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历史悠久,跨文化教育对中国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现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民族文化既多元共生又深度融合,而新疆作为我国多民族地区之一,跨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有利有弊,对这种影响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教育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使各民族文化多元共生,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以伊犁师范为例进行调查研究,既可以更好地指导该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下传承民族文化的实践,又可以把普遍经验推广开来,促进民族院校更好地完成跨文化教育的任务,推动跨文化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上的进一步发展。
国内外对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跨文化教育的东西方比较和跨文化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上。在《中国民族教育》上,大多数研究仍集中于对发达国家跨文化民族教育的经验的分析;李丽敏在《全纳教育理念下民族高等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中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加速了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融,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的现状;王希恩在《民族研究》中研究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目前中国教育界在跨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的研究上仍存在欠缺,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因此本调研立足于此,希望借此为跨文化教育在民族教育的影响上做出一点有益的贡献。
二、伊犁师范学院跨文化教育的现状
1980年5月,该校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定名伊犁师范学院。1998年,在该校举办办学50华诞时,凝练出“品正学实”的校训。西部大开发以来,学院确立力争用15年左右的时间,将学院建设成为区内先进、部分学科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以教师教育为主导的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
从2014年起,为了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伊犁师范学院为少数民族大学生高考录取专业重新制定了相关教学计划,部分专业需民考民的同学进行预科一年,比如化学、应用化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文学)等。2015年伊犁师范学院招生计划中只有统计学与环境科学未接收少数民族大学生。有些专业学院考虑到少数民族同学的汉语水平,为了方便少数民族同学的学习,会专门把少数民族同学和部分汉族同学分在一个班,另一个班全部是汉族同学,便于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完成大学教育,比如学前教育、旅游管理、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等(根据2014年区内招生计划)。
三、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为开放式问卷,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针对伊犁师范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进行调查,共发放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男生:11人,女生:89人。参与有效调查的少数民族及其人数有:哈萨克族(54),维吾尔族(31),回族(4),锡伯(2),土族(1),土家族(1),塔吉克族(1),阿斯曼族(1),柯尔克孜(1),蒙古族(3),藏族(1)。
(一)跨文化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哈萨克族,其次是维吾尔族,所以哈萨克文化和维吾尔族文化特点表现得最为突出。在这一地区,中国实行的跨文化教育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分析跨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影响。
1.保护、传承民族文化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少数民大学生对自己本民族的认可度高达96%,他们总是很乐意承认自己的民族,并有一种民族自豪感。且70%的人非常愿意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表明他们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了解具有非常强烈的愿望。对本民族风俗习惯非常了解的人数达到72%。81%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会主动把本民族的特色食物介绍给周围的同学或者朋友,并让他们品尝。这些都说明在跨文化的教育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风俗和饮食方面的民族文化传承得比较好。
2.促进与推动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调查发现87%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汉语,这种教育模式便于了解先进的科技文化信息,有利于多民族的交流融合。而且伊犁师范学院的宿舍实行的都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合入住式,方便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汉语,更好地了解汉族文化,也方便汉族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有效地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伊犁师范学院跨文化教育的双向性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3.丰富多元一体的中华多民族文化
新疆地处中亚,与中亚五国相邻。这里成为多元文化汇集、交流、交融的地区,形成了独具异域风情的多民族文化圈。面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跨文化教育提倡各民族文化和谐相处,每个少数民族不仅要学习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了解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跨文化认识、学习、思考的能力,学会尊重、欣赏、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异,理性地保护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为丰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做出贡献。
(二)跨文化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虽然跨文化教育古已有之,但在中国一直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具体明确的中国的少数民族教育理论体系,大多借鉴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苏联等西方的教育文化模式及其理论,在实际的操作中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跨文化教育的模式改革需要推进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乐器、舞蹈、歌曲的掌握程度不太乐观。完全会本民族乐器的仅有3%,会一点点的占63%,完全不会的高达33%。很了解很会跳民族舞蹈的仅占25%,了解一些、会一些的占58%。很了解、很会唱民族歌曲的仅占11%,了解一些、会一些的占62%。人数比例大多集中在会一些、不精通的群体中,要通过跨文化教育,努力使之进入很了解、精通的那个群体之中。首先要根据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进行不同的文化教育活动。其次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便捷的方式,通过建立少数民族文化微信公众号,创建QQ群或者特色民族文化网站增加大学生学习自己民族文化的途径。
2.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冲击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历史了解欠佳,46%的人表示非常了解,53%表示了解一些。对本民族的服饰能做到喜欢且经常穿的仅占36%,25%的人只是佩戴一些民族小饰品,30%的人在民族节日时才穿,9%的人从来不穿。在21世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代化已经充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民族传统文化必然面临着冲击和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特殊群体,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3.民族语言的传承与保护
民族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部分少数民族开始进入城市定居,由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汉语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冲击着民族语言。根据问卷调查,只有35%完全使用本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正在慢慢消失。已有46%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夹杂着一些汉语,大多用民族语言交流。调查中也显示有9%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完全使用汉语,不会民族语言,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必须加强双语教育。
(三)加强跨文化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
1.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确立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培养目标
调查问卷发现,54%的少数民大学生很有信心传承本民族文化,并已做出行动。31%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比较有信心。学校一定要鼓励学生传承本民族文化,增强其自信心,争取达到80%-9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很有信心地去为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做出行动。伊犁师范学院作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高等教育学府,在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确立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培养目标,发挥学校教育中保护、学习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功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踊跃地自愿地去传承、发展、繁荣自己的本民族文化。
2.设置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特色课程
调查发现只有33%的学生知道伊犁师范学院开设了民族特色课程,对此学校应该大力宣传。学校应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开设优秀名著赏析选修课和民族特色历史必修课,这些文学作品和民族历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使其主动承担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在体育课和音乐舞蹈课中应专门增设民族特色体育课和民族舞蹈、音乐课,如摔跤、骑射、阿肯弹唱、冬不拉演奏等,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热情,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注重培养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
少数民族教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播者,不仅要有普通教师的文化素养,还应具有跨文化教育素养,还应是本民族文化的专业研究人员。调查问卷显示只有59%的民族老师可以熟练地听、说、读、写本民族语言。学校应该建立相关的民族教师培训制度,让这些教师定期参加培训学习。学校还应开展专家讲座,培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引导学生认识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继承与创新本民族文化,使本民族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4.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访谈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途径单一,学校应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培养他们跨文化的思维方式,开展有特色的民族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定期举办各个少数民族专题讲座,提升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通过学生社团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节和特色民族活动比赛,比如冬不拉乐器比赛,哈萨克语主持人大赛等,以有利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交流和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定期开展民族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参观民族历史文物和民族文化遗产,比如伊犁师范学院的哈萨克文化史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对自己的祖先产生敬佩之情,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
5.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必然离不开政府、社会和家庭的积极配合及大力支持。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来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比如教师培训费用,定期举办民族文化活动。其次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日常生活言行就可以让孩子接纳吸收本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最后发挥乡村社区的作用,加强乡村社区的宣传工作,开发旅游业,开展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的展览等,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行列中去。
四、结语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存的地方,跨文化教育作为该地区的一种教育模式,应将民族文化带入学校教育中,积极地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用开放的心态接收和吸纳主流文化,并上升到跨文化的高度来培养自己的民族文化,用求同存异的思维方式传承本民族文化。学校教育应充分利用跨文化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采用多种方式方法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丰富繁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鲁卫群.跨文化教育引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赵世林.论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1995,(4).
[3]于海.价值观的多元化与道德教育的多层次[J].复旦教育论坛,2005,(3).
[4]胡一.全球化时代下的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自觉[J].中共福建省党委学报,2006,(3).
[5]刘贡男.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锡伯族为例[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龚捷.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王丽.新疆伊犁民族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1).
[8]刘建昌.伊犁师范学院大学文化建设现状刍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9]张洁.多元文化教育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
[10]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6).
(李红霞新疆伊宁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8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