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研究

2015-02-28李冰燕

现代语文 2015年27期
关键词:缺位现代汉语交际

□王 萌 李冰燕

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研究

□王 萌 李冰燕

称谓语是语言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是开启日常交往的一把钥匙。在现代汉语中,社会称谓语缺失是已然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是汉语发展、社会变迁、思维意识转变等因素的综合反映。社会称谓语的缺失俨然会给日常交际带来尴尬,为了摆脱这些尴尬,势必要找到相应的补偿策略,以保证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称谓语 缺位 补偿策略

称谓语是表示交往双方关系的词语,在人际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合乎礼仪的称谓语能为成功交际定下基调,一个交际双方心理上都欣然接受的称谓语,可以在交际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相反,如果交际者选择了不恰当、不合礼的称谓语来称谓对方,那么交际目的很难得到实现。现代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存在大量的缺位现象,使得很多交际场合双方无从称呼。本文试分析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失的类型,然后找出弥补缺失的代偿机制。

一、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失现象的分类

(一)男女称谓语的不对称

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统治,男女地位的不对称正是封建文化的鲜明特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思想逐步得到解放,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在社会地位上有了很大变化。语言是反映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社会称谓语系统作为庞大的称谓语的一个分支,也是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它也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家庭观、社会意识及道德伦理等观念。现代汉语中男女社会称谓语的不对称,是男女社会地位没有完全平等的一个外在体现。

1.女性泛称的缺位

在任何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一概称男性为“先生”,不用考虑对方的年龄或是否已婚等个人信息,因而可以说“先生”是社会称谓语中男性的泛称。然而,在社交活动中,女性缺乏一个像“先生”这样的泛称。对女性的称谓语主要有“姑娘”“太太”“女士”等,这些称谓很明显适应特定对象。“姑娘”一般称呼未婚女性,使用它的时候暴露了女性的婚姻状况和大致年龄等个人信息。与“姑娘”相对应的是“太太”,它是对已婚女性的称呼。另外,如果“X太太”带上丈夫的姓氏,说明这位女性已经在身份上附属于他的丈夫,一定程度上是对女性独立社会地位的不尊重。“女士”在语言色彩上,显得过于庄重,在一些轻松的社交场所不适用。在现代汉语中,我们找不到一个能与男性称谓“先生”一词对等的词语来作为社交中对女性泛称。

2.女性配偶称谓的缺失

在现实生活中,男性配偶的称谓较为齐全,而部分女性配偶称谓出现缺位现象。日常交际中,人们称男性老板的配偶为“老板娘”,称男性部长的爱人为“部长夫人”,尊称男老师或师父的太太为“师母”。但当性别调换:老板是女性,部长是女性,老师是女老师时,人们无法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去称呼这些女性的配偶。如此无从称呼的状况是我们现阶段社交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如果不知道怎样去称呼对方,交谈难以展开;如果使用不恰当的称谓语来开启交谈,被称呼的人会感到别扭,甚至会直接影响社会交际的效果。

(二)社会部分职衔称谓语的缺失

1.单一性别职业职衔称谓缺失

社会上曾出现过表现为从业者单一性别的职业,如出租车行业,最初从业者都为男性,社会上称他们为“的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女性更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产中来,“的姐”也就出现了。“的姐”的产生是出租行业称谓语发展完善的表现,很多其他性别单一的职业在其他性别介入之后,就造成了称谓语缺失现象。如“空姐”是泛指民航客机上为旅客服务的女性工作人员。民航客机上从事旅客服务工作的起初都是女性,后来男性也逐渐参与这一行业,他们缺乏像女性“空姐”一样的对应称谓语。虽然部分大众可能将他们称之为“空少”即空中少爷的简称,但是“少爷”一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在当今社会里,人们对“少爷”接受程度很低,因而使用频率较低。同样,与“空嫂”对应的男性称谓语也处于缺位状态。

2.新兴职业职衔称谓语缺失

当今的社会分工更加细致,新兴职业纷纷从传统的职业中分离出来。譬如以前学校主要是由教师组成的事业单位,学校的一切工作人员都被称为教师。后来随着行政人员的出现,他们专注于学校的日常行政工作,不属于教师这一行业。这就是职业产生、职衔称谓缺失的现象。职衔称谓的缺失让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感受不到社会的尊重,也让交际者面临无法称呼对方的尴尬。

(三)社会通用称谓语的缺位

社会通用性称谓语指在社交场所不考虑交际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等,可以广泛使用的通用性称谓语。我国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视政治建设,全国开展的各种活动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人们的政治观念极强,政治立场鲜明,见面互称“同志”。因而,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的“同志”成为社会通用性称谓。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重心由政治转到经济,国际思潮涌入大陆,“同志”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自此,现代汉语称谓语系统中,再也没有出现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同志”一样效果的社会通用称谓语。

二、汉语社会称谓语缺失的原因探析

(一)社会称谓语缺失的内部原因

1.词义的发展变化

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前进,社会阶级结构变换重组的同时,汉语词汇的语义也变化发展着。这些语义的变化,使得反映人际关系的部分词汇发生改变甚至消失。如“妻子”原指配偶和孩子,现在只剩下“配偶”义了。语义的变化对社会称谓语系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其中语义的缩小和转移,使得原有的部分称谓语因词汇的语义缩小和转移而出现缺位。如“丈人”原是对一般年长的男人的尊称,是一个社会称谓语,现在语义变化,仅称妻子的父亲,变成了亲属称谓语。原来应该“丈人”所承担的社会称谓功能,没有相应的称谓语来承担,出现了缺位现象。再如,“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词汇语义发生转移,从而造成社会称谓语缺失。

2.语言规律与交际原则的限制

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要做到不失礼节,礼貌的交际包含了两个要素,分别是情感要素和等差要素。人际交往中要做到礼貌得体,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情绪,以促进交际双方关系融洽;另一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亲疏有别、等级分明,这种传统思想观念已深深植根于言语交际当中,社会称谓语也在这种传统观念影响之下。人们在进行交际时,要讲究礼貌,兼顾情感原则与等差原则会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模拟一个现实生活场景:学校召开家长会,小明的爸爸是教育局局长,应邀参加。班主任见到小明的爸爸,称呼时若要坚持等差原则就应该称其为“局长”,但是这样的称呼会让人感觉老师“势利”,容易让人产生反感的情绪;倘若班主任秉持情感原则,称其为“小明爸爸”,就没有显示出对上级的尊重。在这样的情境下,情感原则和等差原则很难兼顾。可见,在社会称谓语系统中,如果不能兼顾上述两个原则,就会出现称谓语缺失现象。

3.无标记性和有标记性称谓转换

标记是结构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在语言学中,标记指的是改变单词或带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未标记的选项是标准的、规范的。在汉语称谓语体系中,部分女性称谓语作为有标记项,表现出对女性的明显的歧视。如改革开放初期,“小姐”是对年轻女性的时尚称呼,被广大追逐时尚潮流的女性接受。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姐”出现了一种新的含义,专指在色情行业工作的女性。自从出现了新的含义,“小姐”这一称谓便逐渐不被现代女性接受。自改革开放到现在,“小姐”一词由无标记性称谓语转变成为有标记性称谓语。现在的社交场合,如果,某人选择称谓语“小姐”时秉持选择无标记准则,但听话者一旦发现称谓语有标记,一定会错误地理解成言外之意,甚至会采取一些言外行为,这就有可能产生社会称谓语的缺位现象。

(二)社会称谓语缺失的外部原因

1.社会发展,交际范围扩大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社会结构单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大程度上受到时空的限制,交际活动相对较少且交际对象有限,使得称谓语的数量相对较少。当今社会,人们的交际活动频繁,且接触的对象增多,之前的称谓语无法满足当下交往对称谓语的需求。

2.职位细化,分工细致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新兴职业不断涌现。一方面,社会职业划分的范围不断拓展,社会职业在可划分的量上有了很大的增加;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任何一个工作单位或团体,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分工更加细致。如专门负责在发廊里洗头发的年轻姑娘,她们从事的是一个从理发师职业细分出来的新职业,但是她们所从事的职业缺乏正式的称谓,于是社会就亲属化地笼统称她们为“洗发妹”。当大量的新兴职业创立时,部分职衔称谓没有产生,自然就导致了这些职衔称谓缺失。

3.交际者身份难以判别

从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看,我们可以把社会交际看作是一种以语言为介质的认知活动。从任何一个参与交际活动的人员角度来看,若要想在这场认知活动中获得成功,达到交际的目的,必须找到与对方的相关联系。根据这一认知原理,在进行社会交际的时候,选择一个合礼的称谓是每个交际者最佳的选择。社交中,称谓语的选择是否合理,最重要的环节在于是否准确的区分和归类被称呼者,以及很好地体现称呼者与被称呼者之间的关系。由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得到大大提高。当今社会只凭人的外貌,很难区分男女的身份,更难根据称呼者的身份来选择称谓语,因而带来无从称呼的尴尬局面。

三、社会称谓语缺失的补偿措施

(一)社会称谓语的内部调整

汉语作为自足的语言系统,本身就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它总是沿着由无序向有序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社会称谓语的整个系统都在不停地调整、适应。这种社会称谓语内部调整的形式主要表现三个方面:1.旧词新用。很多早已被人们遗弃的称谓语词汇,在社会称谓语出现缺失时,又被人们启用,如“女士”“太太”等。2.创造新鲜词汇。“帅哥”“美女”等就是这批新词汇的典型代表,它们带有明显的时尚特征,很受青年群体和从事服务行业人员的欢迎。3.仿造新词汇,例如:现在流行的词汇“土豪”是仿照“富豪”创造出来的;“富婆”仿造“富豪”而来;“兵妹妹”仿拟“兵哥哥”而来。

(二)社会称谓语模糊化

社会称谓语的一些模块处于缺位状态,其他一些称谓语为弥补这个缺位,出现了模糊含义。例如:“老师”本指从事文化知识、技术传授的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群体主要聚集在学校。有从事各科教学的老师,如语文老师指的是向学生传授汉语言文学等人文社科方面知识的人员。随着社会发展和语言演变,今天的“老师”泛指在某方面资历深、值得学习的人。“老板”称谓也是如此,旧时的老板是“地主、业主、雇主”等的统称。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形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老板”在语义范畴上也有所扩大,可以指大集团的老总,也可以指代小商小贩,甚至指特定场景中对陌生男人的一种称谓。

(三)社会称谓语泛亲属化

当今社会,在很多社交场合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亲属化称谓,社会称谓语在这个层面上呈现泛亲属化的趋势。社会称谓语的出现和发展受到亲属称谓语的影响,因而当社会称谓语体系功能不能满足社交需求时,亲属称谓为其提供“援助”。另一方面,从交际功能来看,这类泛亲属化的社会称谓语更能在情感上使对方获得亲切感,拉近双方的关系,获得感情上的认同,这是其他社会称谓语所没有的功能。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社会称谓语泛亲属化在社会交际场所被使用,不认识的对象也可以称其为“大哥”“大姐”“叔叔”“阿姨”等。这种称呼方式,不考虑交际对方的身份地位,将情感关系作为出发点,借助汉语中比较完整的亲属称谓系统,根据不同年龄层的人使用不同的称谓,从而达到拉近彼此距离的目的。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2015年度青年基金研究项目“语言文化视角下现代汉语称谓语缺位现象研究”成果,[编号:SQ151186]。)

[1]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0,(5).

[3]肖倩.现代汉语社会称谓缺环现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伊英莉,启耀.浅议语境因素与称呼语[J].山东外语教学,2001,(3).

[5]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5).

[6]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0,(1).

[7]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8]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原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王萌 李冰燕 河北邯郸 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056038)

猜你喜欢

缺位现代汉语交际
情景交际
保证学生睡眠,学校家庭社会都不能缺位
情景交际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交际羊
监督“裸官”,监察法何时不再缺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打造新媒体产品,这些基本功不能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