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VP”句中“有”的词性问题

2015-02-28申云玲

现代语文 2015年27期
关键词:谓词句法焦点

□申云玲

“有+VP”句中“有”的词性问题

□申云玲

在列举“有+VP”句分布情况的基础上,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分析“有+VP”句“有”的用法,指出“有”在句法上可省,但在语义上不可省;表达的是动作的完成,主要起突现焦点的作用;“有+VP”句中的词性为副词。

有+VP 语义 语用 焦点

一、引言

从句法上看,“有”字后可以加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成分。“有”字后加名词性成分的,如现在年轻姑娘的择偶标准,要求男方有车、有房、有存款等,即是“有+NP”句;“有”后带谓词性成分,如下例(1)a、(1)b、(1)c和(1)d中的下划线部分,我们表述为“有+VP”句,这也是本文所讨论的内容:

(1)a.你这个做爸爸的有保护他吗?(中央电视台一套,《世间路》2007-01-03)

b.小雨的妈妈前段时间花开季节脸上也有起过红斑。

c.揭秘窦唯前任关系:高原与王菲微博有互动。(《羊城晚报》2015-04-28)

d.袁世凯袁克文父子共享的女人有多漂亮?

例(1)d不在讨论的范围,因为“多漂亮”和“不要问我太阳有多高,我会告诉你我有多真”中的“多高”有相同的用法,已经实现了谓词的转指(朱德熙,1983:16-31)。本文首先讨论“有+VP”句中的“有”的语义、语用现象,最后探讨“有+VP”句中“有”的词性问题。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特别是在北方话中,“有+VP”的使用范围并不十分广泛,但在口语中也偶有使用。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在主持访谈类节目时,有时也会用这一句式。其实,“有+VP”结构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一直以特有的方式存在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a.双音节谓词呈对举或并举形式进入“有……有……”的格式中。如:有来有往、有说有笑、有冷有热有好有坏。

b.与“无”配合使用,表示有前者没有后者,如:有增无损、有增无减;或表示有了前者就可以没有后者,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教无类等。

c.用在某些动词的前面组成套语,表示客气。如:有劳、有请等。

d.古代汉语习惯用法的遗留。如:有待、有救、有赖、有喜、有幸、有益。

e.一些诗词、成语中的遗留。如:多有得罪、泉下有知。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有+VP”句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以特殊形式存在着,但在日常口语中,又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呢?

二、“有+VP”句式的分布

(一)正反问句“有没有+VP”及其答句

(3)记者:有没有填过(回收单)?

被采访者(李晓华):有填过。(中央电视台一套《焦点访谈》2006-12-23)

(二)是非问句“有+VP+吗”及其答句

(4)王队长,现在小鬼子已经是秋后的蚂蚱,你的下场你有想过吗?(电视剧《我的抗战之铁血轻骑兵第22集》)

(5)主持人:有受邀参加XX的婚礼吗?

某名星:有,有!(中央电视台三套《舞蹈世界》2013-01-09)

(6)记者:你们对(干豆皮)生产的情况有监督吗?

被采访者(某镇镇长):有监督。(中央电视台一套《焦点访谈》2006-12-18)

(三)陈述句“有+VP”句

(7)每次课堂上老师有提问,他就把手举到天上,肩膀越过耳朵,直到欠起屁股全身趴在桌上,向前斜着身子如同一枚将要向老师发射过去的火箭嘴里连声恳求:老师,老师……(王朔《玩得就是心跳》)

(8)沈从文早在1933年写的《记丁玲》里有提及(关于丁玲成名作《梦珂》的女主人公的创作原型),且有过切实的记述。

三、“有”语义、语用解释及词性

“有”是现代汉语中表示领属、存在和估量的动词,根据动词的语法特征,“有”通常是不能直接支配或修饰谓词性成分的,朱德熙(1982:60)、张斌(2003:257)等学者都认为:形容词或动词不直接充当“有”的宾语,如普通话不说“有冷”“有热”“有害怕”,但可以说“有点冷”“有几分热”“有些害怕”,这是语法学界的共识。然而近年来“有”修饰谓词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如“我有参加过类似的试听讲座”或“我有听过这首歌”,这样的句子现在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在央视的许多访谈节目中也可以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这类句子里的“有”的意义已经相当虚化,在句子中对充当谓语的谓词性成分进行修饰限制,以强调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曾经发生、存在、完成或持续等语义。通过分析“有”的语义、语用意义,并讨论“有+VP”中“有”的词性问题。

(一)“有”的语义解释

先来分析一下“有”修饰谓词在句中的句法作用。如例(7)、例(8),这两个句子如果把“有”删去,仍然成立,而且句义基本不变。“有”在这里并不起结构句子的作用,似乎是一个羡余成分(redundancy)。那么它在这里是不是毫无意义呢?如例(7)中的“有”,强调提问前提下,学生才有后来一系列的表现;例(8)中的“有”主要强调关于丁玲成名作《梦珂》的女主人公是有创作原型的,作者在其作品中也有详细的叙述,引用沈从文的文章正是为了印证作者的观点。这两例中“有”都有强调突出“有”后“VP”的作用。

由以上诸例可知,“有”在句法结构层面上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但从语义层面上看,则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一个羡余成分。“有+VP”中的“有”,表示动作行为的曾经发生或者已完成的作用。虽然相当于动态助词“过”或“了”,且许多含“有”的句子都可以在谓词后面带“过”或“了”,或者可以转换成谓词后带“过”或“了”,但是它们的句法位置及其所表现出的语义有不少差异。如:

(9)a.最近有去过我的微信吗?(强调动作“去过”,表现出话人很希望对方能去)

b.最近去过我的微信吗?(一般的询问,无强调、主观色彩)

(10)a.那天我有走到跨滨河天桥上去哦。(说话人极力强调她走上了天桥的事实)

b.那天我走到跨滨河天桥上面去了哦。(表达重点不明确,可能强调时间“那天”,也可能强调施事“我”等)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有”字句中的“有”不仅和“过”“了”一样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曾经发生、业已完成或正在进行,还表现了说话人鲜明的主观色彩和情感态度。应当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有”字句都可以带入“过”“了”进行相应的转换(transformation)。例如:

(11)我天天都有看你的博客,非常的不错。

我天天都看过你的博客,非常的不错。

我天天都看了你的博客,非常的不错。

例(11)里的“有”不仅含有动作行为“发生”和“完成”的意义,而且还有一种“持续”义;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的“着”也无法表现出这种意义(因为通常不能说“我天天都看着你的影集,非常的不错”,即使勉强说这个句子成立,它的意义也着重在表示不间断地看,和前面的“有”字句明显不同),“有”字在这里表现出的“持续”义是一种动作行为断断续续地发生。可见,比起“过”“了”“着”,“有”在句中所蕴涵的意义更为丰富,适用的语域(register)更宽,用法也更灵活。

(二)“有”的语用解释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所说的各个词在信息(information)传达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一句话中,说话人传达给听话人的最重要的信息,或是由于表达的需要而着重说明的部分称为全句的焦点(focus)。焦点不仅牵涉到句义的传递和理解,还关系到句子的生成。在传达信息的时候,信息传达者为了让信息接受者理解自己所要传达的信息重点,总是通过重音(stress)或一些标记(marker)来突显焦点的。如:

(12)a.之前两次你都有提到吗?

b.之前两次你都提到了吗?

例(12)属于是非问句,是针对整个命题发问的,表面上看,似乎询问整个事件是全句表达的重点,但仔细分析一下则不然。如果把例(12)a中的“有”字拿掉,将其变为b句,这句话既可以回答“是,之前两次我都提到了,他没有提到”,也可以回答“是,之前两次都提到了”,或者“没有,之前两次都没提到”。根据前一种回答,疑问焦点是“你”或“两次”;根据后一种回答,疑问焦点是“提到”。可是,如果不删去例(12)中的“有”,句子的疑问焦点就很明确了,即“有”后面的“提到”。此例充分说明,当拿掉“有”字时,问句的焦点在“你”“两次”和“提到”之间游移摇摆;而有“有”字时,问句的焦点则只能落在“提到”上。由此可见,“有”在句中起到了将疑问焦点固化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这几个句子的表达重点,也就是语用焦点,都在“有”字之后,“有”在这里实际上起到了标记焦点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在这样的结构里,“有”是一个焦点标记(focus marker)。

(三)“有”的词性问题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有+VP”中的“有”存在两种词性:一为助动词,一为副词。前者以董秀芳(2004)、杨文全(2003)为代表,后者以邢福义(1990)为代表。我们认为分析为副词较为妥当。理由如下:

1.根据“有”的句法位置来确定①

副词一是可以作状语,二是一般不能单说(只有少数在省略句中单说,包括“没有”),三是兼有关联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有”在这种句法格式里可以作状语,在省略句中可以单说。如:

(13)崇光说:“孩子们有没有打电话来?”“有啊,他们问什么时候回洛杉矶。”(《台港文学选刊》1991年第9期)

“有啊”是“有打电话来”的简省。“有”还可以成对使用,表示对举或并举。如:“有说有笑”“有吃有喝”“有问有答”“有好有坏”“有穷有富”。在这里兼有关联作用。

2.可以和“没有”并列使用

“有”和“没有”后跟名词性成分时都属于动词,可以正反并列构成“有没有+NP”句。如果在“NP”位置上的是谓词性成分的话,就是“有没有+VP”句。例如:

有没有+VP=(有+VP)+(没有+VP)

关于“没有”的词性,黄伯荣、廖序东(2002:26)和《现代汉语词典》(2005:927)都认为“没有(没)”既是副词又是动词。否定人物或事情的存在时是动词,例如“她没有(没)文章”,此时是谓语中心;否定动作或性状的存在时是副词,例如“他没有去|天没亮”,此时是状语。这时,和它对举的“有”的词性也应该是副词。

3.同“是”的词性进行比较

“是”常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②。如果承认“他是走了”“今天是很冷”中的“是”是副词的话,承认在同样结构中的“有”的副词性就是顺理成章的。它们具有相同的词性,都有突出焦点的语用价值。如果这种分析成立的话,就需要给普通话中的“有”增加一个词性——“有”是表示肯定的副词。

附注:

①见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对副词句法的功能的界定。

②见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2002:26):要注意副词“是”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例如“他的性格是变了”“他是走了”“今天是很冷”“我们的战士是勇敢”。这些“是”要重读,相当于“的确、确实”的意思,不能省略。“是”,不能重读时,可以省略,只表示一般的肯定。

[1]董秀芳.现代汉语中的助动词“有没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2).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6.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41.

[4]申云玲.“有没有/有+VP”句法结构的嬗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王森等.“有没有/有/没有+VP”句[J].中国语文,2006,(1).

[6]温锁林.有关焦点问题的一些理论思考[J].语文研究,2006,(2).

[7]邢福义.“有没有+VP”疑问句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8]杨文全,董玉雯.语言变异:汉语“有+VP”句简析[J].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3,(75).

[9]张斌.关于“有”的思考[J].语文建设通讯(香港),1993,(42).

[10]张斌.汉语语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57.

[1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1).

(申云玲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100024)

猜你喜欢

谓词句法焦点
焦点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康德哲学中实在谓词难题的解决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