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打造“四川旅游发展次中心”策略研究*

2015-02-28邱亚利景志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邛海西昌凉山州

邱亚利,景志明**

(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13)

凉山打造“四川旅游发展次中心”策略研究*

邱亚利,景志明**

(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13)

凉山州政府提出了“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全力打造四川旅游发展次中心”的旅游发展战略,通过对凉山旅游发展情况的全面调查分析,提出了凉山打造“四川旅游发展次中心”的具体策略。

凉山;旅游发展;次中心;策略

2014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超过了10%。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在此背景之下,四川省凉山州政府把握机遇提出了“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全力打造四川旅游发展次中心”的旅游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凉山旅游的产业化进程。

一、旅游次中心的概念界定

次中心是相对于中心而言的,次中心城市是一个经济范畴的界定,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从规模、速度、水平等方面都仅次于中心城市的地域[1]。凉山州政府将次中心城市的概念引申到旅游发展上来,是一个思路的拓新。四川旅游的发展以成都为龙头覆盖周边县市州,形成了旅游发展的中心地带。凉山虽然地处偏远,但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开发初具规模,经过计划性、体系性的规划和打造,有望成为四川第二个旅游发展中心地带。

旅游次中心城市选择的标准有四点:一是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2014年四川GDP凉山排名第七位,展示了凉山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2];二是具有较好的产业结构,凉山经济总量中第二产业目前还是增长主体,但在未来经济新常态下,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将会表现出更大的增速势头;三是具有较优越的区位条件,凉山北承成渝经济区,南接昆明和东盟大市场,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四是具有适宜的发展环境,凉山的硬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和软环境(政策、法规、社会秩序、政府的办事效率、公众的观念、发展意识和文化素养等)经过多年不懈的建设,已经成效显著。

二、凉山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概况

1.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凉山有邛海泸山、螺髻山、灵山、泸沽湖4个4A级旅游景区;美姑大风顶、冕宁冶勒、雷波麻咪泽、越西申果庄4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冕宁彝海、雷波马湖和会理龙肘山—仙人湖景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2.民族风情浓郁。凉山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至今保留着古老的彝族文字和神秘奇特的毕摩(原始宗教)文化;有全国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有被列为中国十大民俗节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彝族火把节;还有“母系氏族社会最后一块活化石”的泸沽湖摩梭风情。这些一方一俗的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极其独特的人文景观。

3.红色旅游文化厚重。凉山的红色旅游文化是滇北、川西北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金沙江—冕宁彝海是30条中的一条;在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凉山州的会理皎平渡遗址、会理会议遗址、冕宁长征纪念馆和彝海结盟遗址位列其中,还有享誉中外的3A景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二)旅游经济及产业发展情况

凉山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不断提高,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基本确立。2014年,凉山州旅游经济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全州接待游客3165.5万人次,同比增长10.5%;实现旅游收入189亿元,同比增长36.7%[3]。

凉山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3A级旅游景区1个;现有星级饭店18家,在建五星级2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4家;有旅行社37家、旅行社分社19家。旅游汽车客运公司3家。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132家。州府所在地西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举世闻名的航天城、月亮城,已成功建成邛海国家湿地公园(观鸟岛、梦里水乡、烟雨鹭洲、西波鹤影、梦寻花海、梦回田园)、月亮湾等一批代表性景点,2015年10月,邛海旅游度假区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当前正在奋力打造国际性休闲度假旅游会议目的地、现代田园生态城市、5A级景区。

凉山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凉山北承成渝经济区,南接昆明和东盟大市场,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成昆铁路纵贯南北,西昌青山机场已扩建成西南一流支线机场,国道108纵贯全境,雅西高速公路已全线贯通。雅西高速公路通车后,京昆高速在四川境内全部接通,成都到西昌公路里程缩短为420公里,制约全州旅游发展“瓶颈”得到极大改善,区域立体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

三、凉山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旅游从业人员

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部分景区当前参与经营活动的全部是当地住户,如螺髻山景区几乎都是中老年妇女或带小孩的妇女参与经营活动;这些从业者没有良好的环境卫生意识和习惯,与游客交流也存在障碍。第二,景区管理公司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没有完备的专职导游队伍,高学历专业管理者极少,后备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环境保护、规划建设等内设机构和相应人员,直接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二)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凉山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的表现形式单一:一是缺少标志性的文化品牌,凉山虽然具有浓郁的彝族风情,但标示性不强,没有标志性的表现形式;二是文化展示匮乏,高质量的民族文化舞台演绎没有常态化,只在节日期间可见;三是民俗文化商业化,彝族的选美、毕摩活动被餐饮企业搬上舞台,虽然可让游客体验到民族风情,但过度商业化,反而引起旅游者对民俗文化的误解;四是文化氛围不浓,西昌是凉山旅游发展的龙头,但西昌的城市外观建设和其他城市相比并无特别之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并未体现在城市外观修饰当中,除了店铺招牌必须配上彝族文字外,再无其他的表现形式。

(三)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凉山的对外宣传力度较弱,影响力局限在川内和重庆地区,在全国来讲知名度很低。强势媒体、高端论坛等旅游宣传载体还没有很好地渗透凉山旅游,网络营销未完全铺开,外界特别是国内省外的旅游者对凉山还不太熟悉,旅游营销手段单一,客源市场拓展不够。

(四)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凉山旅游在西南四川旅游圈层中从无到有,从起步到跨越,处于川南攀西旅游线,周边同质化的资源众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景区应增强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在新的政策和经济环境中寻求突破,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打造四川旅游发展次中心。但是凉山旅游将面临同是川西民族文化旅游的甘孜、阿坝的区域竞争,将面临阳光资源丰富的攀枝花旅游的区域竞争,要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做强做精凉山旅游,形成四川旅游次中心的支撑极。

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全力打造四川旅游发展次中心的策略

(一)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人才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所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支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和服务队伍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关键。一是应该加强与当地院校的合作,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渠道,为地方旅游发展培养新生力量;二是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通过对职业道德、职业修养、专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在岗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加强对外交流,聘请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行业专家、学者到凉山进行讲学和指导,以充实和开拓旅游发展的思维和视野,逐步缩短凉山与旅游业发达地区的距离;四是完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旅游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在人才的任用、选拔、考核、奖惩、培训等方面形成一套切实可行、富有激励性的制度和办法,给人才以最大的支持和创造空间,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二)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品有了文化,才有生命,才有魅力。缺乏旅游文化内涵将难以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上立足。凉山州除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有大量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注重的是以文化内涵来吸引游客,并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此类旅游产品采用舞台表现形式将历史重现,让游客在观赏的同时对该旅游产品的历史有所了解。凉山州境内有大量的红色旅游遗迹,如彝海结盟,根据这些历史遗址,可以从民间收集当年彝海结盟的资料加以整合,请专业人员编写并排练出红军歌舞剧本,设定演出时间,在不破坏当地旅游环境的前提下实景演出[4]。又如凉山彝族的月琴、口弦、木叶等都能演奏出动听的音乐,邀请擅长的同胞身着彝族传统服饰来演出,以这三种乐器为主,添加其他的辅助乐器,组建彝族民乐演出,让游客对彝族文化有所了解,同时也推出了凉山彝族这一特色文化品牌。

(三)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旅游营销网络,促进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多元化

凉山旅游市场的开拓,应该构建健全的市场体系。以成都、昆明等省会城市为主的一级客源市场,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发达地区为主的二级客源市场,以西安、银川、大连、沈阳、哈尔滨等远距离城市为主的三级客源市场,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式旅游营销,形成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多元化。以活动为载体,网络营销为主线,公众促销和推介会为手段,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营销,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广告牌、书籍等全面加强媒体宣传营销工作;二是大力开展主体旅游营销活动,如凉山旅游梦想秀、穿越大凉山自驾游、彝历年欢乐阳光行、寻梦彝乡、情醉凉山、凉山旅游摄影大赛等;三是积极参与国家旅游局和省旅游局组织举办的国际国内旅游促销活动;四是积极邀请境内外媒体、旅行商来凉山考察,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旅游促销网络,吸引更多的潜在游客。

(四)增强竞争力,坚持旅游标准化示范引领战略,构建一极多点支撑体系

截至2015年2月,我国已出台旅游业国家标准30项,行业标准27项,涉及到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旅游业标准体系的完善,对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科学管理旅游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凉山州应认真总结提炼第一批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市——西昌市的创建经验,在巩固提升旅游标准化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辖区内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指导凉山州其他县全面开展旅游标准化建设。旅游标准化示范创建的盐源县,要积极学习借鉴省内企业的先进经验,不断整改、完善,提升标准化工作,继续扩大标准覆盖面。已与凉山州政府签订了州级标准化示范县任务书的普格、雷波、德昌、会理、喜德、越西、木里县,要迅速启动试点创建工作,以扩大旅游标准覆盖面为重点,全面发动辖区内涉旅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要建立旅游标准化工作机构,建立健全旅游标准化体系,组织贯彻实施旅游标准,建立工作保障机制。力争早日实现A级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汽车公司、旅游商品购物店等旅游主体、要素达到100%的标准覆盖率,其他涉旅要素企业实现85%以上的标准覆盖率。通过实施旅游标准化示范引领战略,从而构建起一极多点的支撑体系:一极,是指以西昌为凉山州旅游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多点,即发展盐源、普格、冕宁旅游总收入达30亿元以上的第二梯队;会理、德昌、雷波旅游总收入20亿元以上的第三梯队;越西、宁南、木里、会东、喜德、昭觉、甘洛、美姑、布拖、金阳10个旅游总收入5亿元以上的第四梯队。

(五)发展“智慧旅游”

凉山州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全力打造四川旅游发展次中心,就必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智慧旅游。建立凉山州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设立旅游信息管理中心,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着力解决凉山州旅游服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立凉山州“智慧旅游”发展的信息化行业管理体系、营销服务体系、电子商务体系,提升旅游整体信息化水平,为旅游者来凉山旅游提供方便快捷的旅游信息服务,全面提升凉山州旅游综合竞争力。

(六)打造西昌国际湿地名片

近年来,中央、省、州高度重视邛海保护工作。凉山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加快邛海生态恢复,打造国际重要湿地”。西昌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州要求,把邛海湿地保护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多方筹集资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邛海湿地恢复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建成观鸟岛湿地、梦里水乡湿地、烟雨鹭洲湿地、西波鹤影湿地、东北岸湿地和南岸湿地共六期近两万亩。西昌邛海湿地的建设拓展了邛海水域面积,极大地提高了邛海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切实保护了邛海,保护了邛海生态和环境。形成了山、水、城、湿地相依相融的独特景观,进一步完善了邛泸景区基础设施,优化了景区的旅游环境,提升了景区的品质,西昌人居、旅游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为打造邛海国际重要湿地、邛海泸山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建设现代化的生态田园西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西昌邛海湿地的建设已经有很大成效,但对于凉山“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全力打造四川旅游发展次中心”的宏伟目标来说,还应该上档升级。以邛海湿地为依托,设计几台高质量的山水实景民俗歌舞表演,利用实景、灯光、音乐、舞台、造型、表演等元素,营造高品质的视觉、听觉盛宴,挖掘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做成类似“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的凉山文化旅游名片。发挥湿地的户外休闲功能,主要包括湿地康体(湿地养生馆、湿地生活馆)、户外运动等系列产品。开拓主题游乐项目,如史前湿地部落、湿地时空隧道、湿地夜游、天籁之音、湿地迷宫、湿地游船、湿地实景演艺等主题式体验项目。在湿地休闲旅游开发过程中,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结合湿地的农渔产品,可形成水上渔村、漂浮市场、水上大舞台、湿地船街等特色体验项目。

(七)打造特色鲜明的民俗街,发展夜间旅游

夜间旅游是指游客在日落后到深夜的时间里所进行的休闲活动。夜间旅游是白日旅游的延续,不仅能够丰富游客的旅游内容,而且是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凉山夜间旅游资源丰富,可以西昌为试点开发夜间旅游。以海河天街为中心,辐射周边,打造一条极具民族特色的“彝人街”。“彝人街”选址在火把广场与民族体育中心附近主要考虑到以下四点原因:一是此处交通便利,方便游客集散;二是这里有火把广场和民族体育中心,为彝族文化夜间旅游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场所;三是临近湿地公园和邛海,便于游客领略西昌4A级景区邛海的美丽夜景;四是可以让游客在短时间内实现夜间旅游模式的交换体验,使游客参加夜间旅游项目时具有可选择性[5]。

在“彝人街”,可开设彝族特色小吃、邛海小渔村特色小吃和彝族饮食文化体验馆;规划彝族特色院落式旅馆;彝族特色步行街,不允许机动车经过,为游客营造轻松、安全的旅游氛围;将参与型、观赏型、表演型游玩项目相结合,达体舞、彝族特色文艺表演、毕摩法术绝技表演,让游客充分体验彝族特色文化旅游;规划地方特色旅游商品专卖店,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挑选到心仪的纪念品。

(八)设立旅游专项资金支持发展旅游产业

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设施等的开发和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同时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进行运作。当地的旅游资源可以按区域进行责任划分,政府将旅游发展作为各个单位的年终考核依据之一,设立一定的考核标准,如旅游设施建设完善程度,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环境的保护等,进行季度评比,年终考核,奖惩分明,奖惩资金合理分配和利用,调动每一层每一级来实现当地旅游的发展。专项资金用作支持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对各基础设施进行评比,土地、金融、税务等相关部门针对旅游设施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创新改革,加强经营户之间的经验交流,提升总体旅游形象。

五、结语

凉山州通过“一办三创”为凉山旅游的发展打造了一个高的起点、高的平台。在经济新常态的机遇下,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全力打造四川旅游发展次中心是一个战略性的举措,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李锦章,初玉岗,周志斌.次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J].江汉论坛,2003(2):5-9.

[2]陈明鸿.四川21市州公布2014年经济数据GDP凉山排名第七[N/OL].四川日报网.(2015-02-12)[2015-08-19].http:// special.scdaily.cn/14cblspd/sdxw/20150212/2015212105357.html.

[3]罗凉清.2015年凉山州政府工作报告[R/OL].(2015-02-10)[2015-09-09].http://www.lsz.gov.cn/lszrmzf/lhbg/2409487/ index.html.

[4]景志明.四川凉山红色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10):121-124.

[5]邱亚利,陈扬.凉山彝族文化的夜间旅游开发研究[J].经贸实践,2015(10):10-11.

Strategy Research on Liangshan to Create"Sichuan Tourism Development Subcenter"

QIU Ya-li,JING Zhi-ming
(Xichang College,Xichang,Sichuan 615013)

Liangshan state government propose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implement the tourism products strategy,build the Sichuan tourism development sub center".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angshan tourism,the specific strategy is proposed by Liangshan to create a "Sichuan tourism development sub center."

Liangshan;tourism development;sub center;strategy

F592.771

A

1673-1883(2015)04-0005-04

(责任编辑:王明雯)

2015-10-10

四川省教育厅2012年立项重点研究课题“西昌邛海湿地文化的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2SA109)成果之一。

邱亚利(1977-),女,四川西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为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邛海西昌凉山州
西昌近6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西昌月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凉山州果叶兼用桑间套作马铃薯技术
邛海观景
四川西昌邛海开海捕鱼
啊!邛海
和谐温暖大家庭—四川省凉山州老年大学校歌
论传统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以凉山州为例
风云四号运低西昌本月中旬择机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