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词“依然”的语义及语用研究

2015-02-28杨智渤

现代语文 2015年33期
关键词:预期语义情况

□杨智渤



副词“依然”的语义及语用研究

□杨智渤

摘要:本文对副词“依然”的语义及语用问题进行多方面探讨。在语义方面,将“依然”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对其内部的语义结构及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说明。在语用方面,分析了“依然”的反预期功能及不同情况下的信息凸显问题。可以发现,前提句O的两种表现形式对“依然”句的信息地位具有直接的关联作用。当O为隐性形式时,“依然”所引导的Q通常为表义重点,处于前景位置;当O为显性形式时,“依然”所引导的Q通常为句子的解说部分,处于背景位置。

关键词:依然反预期语义结构语义关系信息地位

一、引言

“依然”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时间副词,《现代汉语词典》(2012)将其定义为“依旧”,《现代汉语虚词例释》(1982)将其解释为跟“依旧”的意义、用法大致相同,表示某种情况维持不变,和原来一样。这种“以词释词”的释义方式虽简洁易懂,却难免让人产生困惑。目前,我们所能检索到的有关“依然”的语法研究,只局限在与“仍然”等近义词的对比分析上,如王功龙和刘东(2005)、李树和任海波(2008)等对“依然”与“仍然”的用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秦晴(2013)考察了“依然”与“依旧”的使用状况。此外,尚未见到专门针对“依然”的研究成果出现。本文立足于“依然”所在的基本句式,对其内部的语义结构关系进行细致分析,探讨“依然”的反预期功能。据此,本文认为“依然”可看作一个反预期标记,“依然”句的信息地位与前提句O的隐现形式有关。

二、“依然”的语义结构分析

“依然”表动作行为或事件在时间轴上持续运行,属持续量时间副词,常出现在表转折的语义结构中。一般来说,转折句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前项提出某种事实或情况,后项述说与前面分句相反或相对的意思。例如:

(1)虽然每天很累,但感到很充实。(《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2)中国自然资源虽然总量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依然”所在的转折句比较特殊,通常在转折前项前面还蕴含着“依然”所修饰事件的此前的情况。因此,“依然”所在的语义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我们将其记作:

O+(虽然)P+(但是)“依然”Q

其中,“O”指在P介入之前已经存在的某种情况,“P”指影响、干扰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某种因素,“Q”指“O”不受“P”的阻碍或影响而延续下来的最终结果,该结果一般具有主观色彩,“依然”通常出现在最后的分句中。例如:

(3)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要算老鼠了(O)。尽管人们在不停地灭鼠,猫、蛇、黄鼠狼、猫头鹰等许多天敌也在时时刻刻地威胁着它们(P),但各种鼠群依然无忧无虑地生存着(Q)。(《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4)我大概有9到10条日常的裤子,其中有一条棕色灯心绒的裤子,是我穿得最多的(O)。上面被我弄了一个洞,我很沮丧(P),但依然会穿它(Q)。(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

例(3)中,“O”为老鼠的生存状态,“P”为可能影响老鼠保持其正常生存的各种外力因素,“Q”为老鼠不受其影响而继续存活的状态。例(4)中,“O”为常穿一条灯芯绒裤子;“P”为影响其继续穿着的因素,即“弄了一个洞”;“Q”为当事人不受其影响,而继续穿着的状态。

(一)“O”的表现形式及语义类型

1.“O”的表现形式分析

由上述语义结构可知,“依然”引导的“Q”是先前情况“O”所延续下来的某种情况。因此,如果“依然”句成立,那么“O”必然存在,且通常具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分别为显性与隐性的存在方式。显性存在表现为“O”明确出现在句中,无需读者的推断与假设,即可获得有效信息,如例(3)、例(4)。隐性存在表现为“O”没有明确出现在句中,其隐含义需要读者的分析与推断才可获得。例如:

(5)许多年后,他再次回到久别的母校(P),一切亦如当年一般,小湖依然清澈见底,拂柳依然明晰动人,教学楼前面的小树林里依然摆放着几张长长的座椅(Q)。(《报刊精选》1994年)

(6)300多年来,赵州桥经历了无数次狂风暴雨、洪水地震(P),至今依然屹立在华北平原上,成为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Q)。(《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与例(3)、例(4)不同,例句(5)、例(6)中,“O”是隐性的,没有明确出现在语篇中,但通过上下文,仍可推断出“O”的情况。如例(5)中并未交待“他回到母校”之前学校的情况,但我们可以推测出多年前,学校就已经是“小湖清澈见底,拂柳明晰动人,小树林里摆放着几张长长的座椅”的情况。例(6)同理,文中并未说明“300年前的情况”,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推测出“赵州桥在300多年前就已屹立在华北平原”的事实。可见,“依然”的出现,标记了“P”介入之前发生的情况,不论“O”是否出现,“依然”所蕴含的延续线索,都能使我们推测出它的大致情况。

“O”显性的表现形式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表现为“O”与“P”紧密相连,其中没有其他语段的间隔,如例(3)(4);另一种表现为“O”与“P”之间存在间隔,其中有其他语段的存在,但并不影响二者语义上的关联。例如:

(7)隔了一会,张明泽从饭店走了出来,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跟在他后面,一件黑色T恤显得异常消瘦(O)。……虽已过去三个多月(P),但重霄一眼就认出,是那个黑衣男孩,男孩依然消瘦(Q),眼中尽显疲惫,重霄不禁好奇他怎么会在这里?(《作家文摘》1997)

例(7)中,“O”与“P”相隔几个章节,但“依然”在语义中所具有的语篇内聚功能使后续描写与前文相互照应,语义依然连贯通顺。

2.“O”的语义类型

根据“O”是否是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可将其大体分为已然与未然两类。

当O为已然状态时,通常表现为已经发生的客观情况或一种已知的状态。例如:

(8)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把这种奇怪的失踪现象归咎于海盗袭击(O)。而到了19世纪,海盗几乎绝迹了(P),可是大量船舶依然失踪(Q)。(《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9)年近50的周琼举止高雅、仪态端庄(O),虽然经历了情感的背叛与事业的低潮(P),如今却依然光彩照人、风姿不减当年(Q)。(《读者文摘》1995)

例(8)中,“船只、飞机失踪现象”为已经发生的事件。例(9)中,“举止高雅、仪态端庄”是当事人表现出的一种已知状态。

当“O”为未然状态时,通常表现为主体的想法、预期或某种情况实现的可能性。例如:

(10)她想系统地学习作词、作曲、表演、歌唱(O),虽然家人和朋友百般地劝说她放弃这条路(P),但她依然报考了音乐学院(Q)。(《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11)自从见到卢晓月,陈辉就打算以后也在上海落脚(O),虽然在北京家里能帮上不少忙(P),但年轻的他依然选择了去上海工作(Q)。(《读者文摘》2001)

例(10)中,“想学习作词、作曲、表演、歌唱”属于当事人的主观期望,并未成为现实。同样,例(11)中,“在上海落脚”为当事人的主观想法,为未实现的事件。

(二)O、P、Q三者的语义关系分析

1.“O”与“P”的关系分析

“P”作为承接“O”与“Q”的纽带,是影响“O”延续或继续发展为“Q”的某种因素,根据“P”对“O”的影响方式,可将其分为外力型影响与非外力型影响两种情况。

外力型影响,是指“P”尝试以一种外在的存在方式,影响或干扰“O”的延续与发展。

(12)自此,拉齐奥俱乐部就开始受钱所困,并因食品公司的破产而几乎撑不下去(O)。虽然他们卖掉了不少大牌球星(P),却依然为难以承受的巨额球员开支而“愁眉苦脸”(Q)。(《新华社新闻稿》2004年)

(13)酒驾已成为直接威胁人们交通安全的最重要隐患(O),虽然相关部门多次进行持续、大力地整治、惩处(P),但依然有人抱着侥幸心理酒后开车(Q)。(《报刊精选》1994)

例(12)中,“P”“卖掉大牌球星”这一事件是以外力强加的形式,尝试干扰之前情况“O”“受钱所困”的延续和发展。例(13)“P”“进行整治、惩处”这一行为同样是以外力干涉的形式对之前情况“O”“酒驾”进行干扰和阻止的。

同外力型影响相比,非外力型影响(P)是以一种偏静态的方式尝试干扰或影响“O”,如时间的流逝、自然规律的运转等。

(14)他和母亲相处的时光是很短暂的,但母亲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在不知不觉中已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上了烙印(O),以至很多年后回忆起来(P),依然历历在目(Q)。(《评胡适<我的母亲>》)

(15)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时间较长(O),“立春”通常被中国人视为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生机勃勃(P)。但在东北,立春当日大地依然严寒紧锁,气温没有出现丝毫回升的迹象,反而比前几天还略有下降(Q)。(《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例(14)中,“P”“很多年以后”往往预设“记忆模糊”,其影响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时间形式。例(15)中,“P”“立春”往往预设“气候变暖”,“P”是以“气候变暖”这样一种静态的方式,尝试影响“O”“东北气候寒冷”的持续和发展。

2.“O”与“Q”的关系分析

一般情况下,“O”与“Q”反映的是具有相似涵义的两个小句,但在“P”介入之后,二者的语义关系及前后事件的语义强弱都有可能发生改变。“依然”句所表现出的不受影响、与前述情况持平的状态,体现了言说者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客观事实并不一定如此。根据“O”与“Q”的强度变化,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Q”的语义强度较之“O”,有所减弱

(16)毓修馆藏书极多(O),虽然经历了那场火灾,大量珍贵史料被烧毁、损坏(P),但依然保留了一些对佛学研究有价值的书籍(Q)。(新浪网)

(17)他数次征战沙场,为我大辽立下赫赫战功(O)……虽然受了重伤,恐怕不能再上战场杀敌(P),但好在根基稳固,依然可以随大军前行(Q)。(起点中文网)

例(16)中,“P”介入之前,“O”的情况为“藏书极多”;而“P”介入之后,“Q”的情况为“保留了一些有价值的书籍”。前后之间存在落差,“O”在“P”介入之后客观情况有所减弱。例(17)中,P介入之前,“O”为“征战沙场”;“P”介入之后,“Q”的情况为“可随大军前行”。前后之间,落差极大,“Q”的客观情况较之“P”介入之前有所减弱。“依然”在句中体现了说话人某种知足、满意的主观感受。

2)“Q”与“O”语义上呈持平状态

在“P”介入之后,“O”与“Q”的情况或状态没有明显地增强或减弱,基本保持一致,这种情况最为常见。

(18)当天晚上,他失眠了(O),辗转反侧,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P),却依然没有一点睡意(Q)。(《读者文摘》2000)

(19)他坚持留在那里,始终不肯回去(O)……所在的学校也发电报催他回去,并警告他若不回去,就开除他的公职(P),他依然不回,学校不得不将他辞退,另聘教师(Q)。(何德来《真情》)

例(18)中,“O”的情况“失眠”与“Q”的情况“没有睡意”在“P”介入之后基本没有变化,保持一致。例(19)中,在“P”介入之后,“Q”的情况“不回”与“O”的情况“坚持留在那里,始终不肯回去”基本保持一致,没有明显变化。

3)“Q”在原有状况O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20)三年前,二期工程开始启动,各种争议之声不绝于耳,周李二人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自己的想法(O),三年中,虽困难重重,资金与人员严重短缺(P),却依然完成了整个工程的三分之二(Q)。(网易新闻中心)

(21)目前,场上比分呈一边倒的趋势,上半场北京金隅已经领先山东黄金11分(O),虽然中间北京队有些松懈(P),但下半场依然将比分扩大到了20分(Q)。(《报刊精选》1994)

例(20)中,“O”的情况为“工程开始启动”,“P”介入之后,“Q”在此基础上,情况有所发展,即“完成整个工程的三分之二”。例(21)中,“O”的情况为“已经领先山东黄金11分”,P介入之后,“Q”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即“扩大到了20分”。

4)“O”为某种想法或客观的可能性,“Q”为最终的发展结果

与前三种语义关系不同,这时的“O”通常为未实现状态,表现为预期或某种客观的可能性,而“Q”为这种预期或可能性最终发展的结果。

(22)孙军一直期望可以在围棋这项特殊运动上有所造诣(O),但因为资质不好(P),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却依然只是停留在初期阶段(Q)。(东方财富网)

(23)我一直希望她能再叫我一声“妈妈”(O),虽然多次打电话想和她见一面(P),请求她的原谅,但依然没能得到回应(Q)。(《读者文摘》2000)

例(22)中,“O”为“期望在围棋上有所造诣”这种想法,而“Q”为最终结果“只是停留在初期阶段”。例(23)中,“O”为“希望再叫我一声妈妈”,而“Q”为“没能得到回应”这一最终结果。

三、“依然”的反预期功能

(一)反预期信息与反预期标记

在言语交际中,语言成分的信息地位往往是不相同的。从言谈事件参与者的预期(expectation)角度来说,话语中语言成分所传达的信息可以分为“预期信息”“反预期(counter-expectation)信息”和“中性(neutra1)信息”三类。[1]Wilson & Sperber(1986)认为,新信息与现有假设构成的语境之间应有三种关联方式,可产生三种语境效果(positive contextual effects),其中包括:1.新信息与语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一般效果。2.新信息支持已有认识,增强了后者的强度,使之更为可信,起到增强(strengthening)的语境效果。3.新信息与已有语境相矛盾因而放弃原有假设,起到产生矛盾并取代(contradiction and replacement)的语境效果。这里的三种语境效果实际上在认知心理层面赋予了新信息不同的属性——中性信息、预期信息与反预期信息。[2]Dahl(2000)指出,中性信息可以看作一个衡量标准,反预期信息和预期信息均以此为标准,向两个不同方向延展。从另一角度看,信息含量的多少在三者中也存在差别,预期信息的信息量最小,中性信息的信息量居中,反预期信息的信息量最大。[3]

(二)“依然”的反预期表达功能

在“依然”所在的语段中,P所传递的信息可引发一种预期,“依然”所引导的Q则会彻底地否定这种预期,并呈现出与初始预期方向相反的态势。例如:

(24)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携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P),到今天依然恩爱(Q)。(《新华社新闻稿》2004年)

(25)骑士队手感火爆(O),纽约尼克斯获得太阳核心球员马布里、前全明星球员哈达威和特里班斯基后(P),依然无法在内线阻挡骑士队的进攻(Q)。(《新华社新闻稿》2004年)

例(24)中,“O”为隐性的表现形式,“P”“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是预期触发语,触发了听话人的预期“理应感情平淡”,但“Q”“依然恩爱”的出现,破坏了这一认知框架的形成,使听话人原本建立的“经过多年——感情平淡”这一理想型认知模式(ICM)遭到阻塞,迫使初始预期偏离原有轨道,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例(25)中,“O”为显性的表现形式,“P”“获得核心球员”为预期触发语,使听话人建立了一个“获得核心球员——赢得比赛”的理想型认知模型(ICM),“Q”“比赛失败”的出现使这一认知模型的建立遭到破坏,否定了初始信息的发展方向,使其结果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形成了最终的反预期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依然”所引导的“Q”所传递的信息为反预期信息,“依然”的出现可使听话人快速地感受到预期信息的非常规状态,学界通常把这种语法形式叫作反预期标记(counter-expectation markers)。Heine等(1991)认为,反预期标记的功能是呈现出相关语境的两种对比结果:一种是与说话人所认同的常规(norms)、标准相一致的;另一种是与这种常规、标准相背离的。[4]

值得说明的是,“依然”存在于转折复句中,其所引导的小句可自动进入转折复句中的结果分句,句中常出现“虽然”“但是”等转折连词,转折连词可以显化前后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加强预期触发语与反预期回执的强度与速度,但这绝不是“依然”句反预期功能的强制因素,没有转折连词的出现,“依然”的反预期功能仍然存在。

四、“O”的表现形式与“Q”的信息地位分析

在叙述体话语环境中,构成事件主线、直接描述事件进展的信息被称为话语中的前景信息(foreground information)。围绕事件主干进行铺排、衬托或评价的信息被称为话语中的背景信息(background information)。前景信息是整个句子表达的新信息,是句子的核心成分,也常常是句子的语义焦点。而背景信息所表述的是已知的旧信息,往往表现为句子的非核心成分(参看屈承熹,2006)。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凸显程度决定的。凸显是认知过程中主体对某一客体或客体某一部分的关注与强调。凸显的认知对象往往用特定的语言方式强调表达,而其他部分则处于隐伏或被抑制状态。(Ungerer & Schmid,2009)

在复合句中,前景作为一个时间位置有待确定的事件,背景是参照事件,相对于某一参照框架具有静止作用。通过上文对“依然”语义结构的整体分析,我们发现,“O”的两种表现形式对于“Q”的信息地位具有直接的关联作用。当“O”为隐性形式时,“依然”所引导的“Q”通常为表义重点,处于前景位置。例如:

(26)从岛上下来时,战士们体重都减轻了5公斤以上(P),却依然斗志昂扬、神采奕奕(Q)。(《报刊精选》1994年)

(27)单亲家庭虽然面临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P),但它们的成员依然乐观,对生活充满了希望(Q)。(《报刊精选》1994年)

以上两例中,“O”均为隐性的存在方式,没有出现在语段中,其隐含意义需要读者通过分析与推断才可获得。这时,“依然”所在的语义结构“P+Q”属于典型的转折复句,“P”为转折前句,“Q”为转折后句。在转折复句中,前句通常处于背景地位,属于辅助、衬托性信息,后句“Q”是说话人想要凸显的主旨内容,处于前景地位。例(26)中,“P”所叙述的“战士们减轻5公斤”是背景信息,表述重点为“Q”“斗志昂扬、神采奕奕”。例(27)中,“遇到问题”为背景信息,表述重点为“Q”“依然乐观、充满希望”。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句尾部分通常是说话人想要表述的主要内容。其遵循的原则为从旧到新的编排顺序,即越是靠近句末的成分,成为新信息的可能性越高。[5]如果仔细探究,则会发现,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单句,也同样适用于复句,即表义重点往往落在后置分句上。当“O”为隐性的表现形式时,对“依然”复句来说,无论两个分句的语义关系如何,后面的分句才是表义重心,前面的分句主要起到辅助、铺垫作用,用于衬托、凸显后续成分。

当“O”为显性形式时,其主要信息由“O”传递。“依然”所引导的小句“Q”信息强度受到削弱,在句中属于已知信息,处于背景位置,通常为句子的解说部分。例如:

(28)我喜欢你(O),就算你跟我说了那些重话(P),我依然喜欢你(Q)。(榕树下网站)

(29)我国音像市场盗版猖獗(O)。虽然文化部多次开展专项治理行动(P),但盗版问题依然严峻(Q)。(新浪网)

以上两例中,“O”为显性的存在方式,明确出现在语段中。从信息在全句的地位看,“O”属于总括性信息,所传递的信息内容已大致将主旨说明,为语段中的核心内容,是说话人想要传达的重点,属于前景信息;而“P+Q”所组成的转折复句可看作一个整体,是围绕O展开的解说与评述,其信息内容在前文中已有叙述,属于已知信息,表述目的在于强调与进一步地补充说明,一般处于背景位置。例(28)中,“O”“我喜欢你”为主旨内容,其后续句是为强调与证明这一内容所展开的叙述。例(29)中,“O”“盗版猖獗”为主旨内容,后续句是围绕这一现象所进行的补充说明。可见,当前提句O为显性的存在方式时,“依然”所引导的“Q”与前句“P”凝固为一个整体,隐退为背景信息。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达的每一句话都需要在大脑中经过或长或短的思考加工。“依然”句的反预期功能与凸显机制,使得听话人可以迅速获取谈话中的主要信息,过滤掉只起辅助作用的旧信息,使谈话的经济效益达到最高值。

五、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时间副词“依然”的语义及语用问题展开分析。语义方面,将“依然”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对其内部的语义结构及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说明。语用方面,分析了“依然”的反预期功能及在不同情况下的信息地位问题。由此可知,“依然”所引导的小句具有反预期功能,“依然”可看作一个反预期标记。从信息结构上看,前提句“O”的两种表现形式对于“依然”句的信息地位具有直接的关联作用,当“O”为隐性形式时,“依然”所引导的“Q”通常为表义重点,处于前景位置;当“O”为显性形式时,其主要信息由“O”所传递,“依然”所引导的“Q”则降为句子的解说部分,处于背景位置。

参考文献:

[1]吴福祥.试说“X不必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3).

[2]Sperber D and D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

[3]Dahl O.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lift cycles of construction[M].Ms.,Stockholm University,2000.

[4]Heine,Bernd,Ulrike Claudi,and Friederike Hfinnemeyer. 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5]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1995,(4).

(杨智渤吉林长春 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130032)

猜你喜欢

预期语义情况
语言与语义
脱发 养“老金”
一周融资融劵情况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