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凸显与新闻标题的主观性
2015-02-28吴珏
*基金项目: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言符号学科研创新团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5)01-0142-06
作者简介:吴珏(1981-),女,汉族,江苏太仓人,讲师,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研究方向:语用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4-12-10
新闻的真实性可谓是新闻学界一个永恒的话题,由此引发的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注意和兴趣。但是,尽管世界各国的新闻机构都不遗余力地为“客观性”而奋斗着,媒介话语研究者们却发现,要在新闻报道中实现“完全客观性”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2][3]。Stenvall [4]认为,新闻的“客观性”现在被普遍认为是一个神话,报道的“事实性”也难以捉摸;不可否认,新闻话语中存在着一定的“情感性”。如今的新闻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情感”转向,即从研究理想的新闻专业主义(如中立性、公正性和事实性)转向研究新闻语言中的情感、态度和立场 [5]。
新闻报道不可能是纯粹客观的,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有很强的主观印记。新闻叙事者的主观性会通过各种语言手段渗入貌似客观的新闻报道里去。新闻标题作为新闻语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也隐藏着标题作者的主观性。体现新闻标题作者主观性的语用—语言策略有许多,本文将探讨其中之一,即焦点凸显策略。
一、语言的主观性
语言的主观性(subjectivity)指的是“自然语言结构及其常规表达为言语主体提供的表达自我及其态度与信念的方式” [6],是说话人的态度、信念、观点、情感和评价等的自我表达 [7][8][9][10]。国内学者沈家煊曾经对语言的主观性做出过比较深入的定义和描述:语言的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11]。
Iwasaki [12]从这种“自我”出发,将语言主观性分为三类,即视角化主观性(perspectivising subjectivity)、体验主观性(experiential subjectivity)和认识主观性(epistemic subjectivity)。说话人的视角指的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视角化主观性”使说话人处于一个自我、当前时间、当前位置的三维空间。“体验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对自身感知、感觉、情感和意志等的自我意识。对这种体验主观性的研究比较深入的是有关“移情”现象的研究。“认识主观性”包含了评判、言据、信心等一系列现象,以各种方式限定说话人的陈述。
二、新闻标题中的焦点标记及其主观性
杨娟和段业辉 [13]指出,新闻事实在客观世界中有时间上先后和空间上排列的差异,而没有重要性大小的差异,然而,新闻传播者会把新闻信息中自认为相对重要的,需要新闻受众格外注意的信息点通过一定的语言手段表达出来。新闻标题作为新闻报道的“眼睛”,承载着传递信息和吸引读者的双重功能 [14],因此在标题里利用语言手段来突出焦点信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标题作者常用的一种策略。段业辉、杨娟 [15]指出,在书面语中,发话者需要借助句法手段来凸显焦点信息,一是添加或利用焦点标记,二是利用焦点位置。新闻标题中用来突出焦点信息的语言手段通常是利用一些焦点标记,包括焦点标记词“是”、疑问结构,以及被动结构 ①。下面我们将对这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新闻标题中的焦点标记词“是”及其主观性
1.焦点标记词“是”的信息突显功能
我们知道,汉语中的“是”可以作谓语动词,当它作为谓语动词时,该句子往往表示两种语义关系:类属关系和同一关系 [16]。然而,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并不是用作句子中的谓语动词,而是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子的任何语法位置上的,能突出焦点信息的焦点标记词。请看下列几个句子:
[a]陈老师明天在英语系会议室给博士研究生上论文研讨课。
[b]是陈老师明天在英语系会议室给博士研究生上论文研讨课。
(用于回答“谁”)
[c]陈老师是明天在英语系会议室给博士研究生上论文研讨课。
(用于回答“哪天”)
[d]陈老师明天是在英语系会议室给博士研究生上论文研讨课。
(用于回答“在哪里”)
[e]陈老师明天在英语系会议室是给博士研究生上论文研讨课。
(用于回答“给哪些人上课”)
[f]陈老师明天在英语系会议室给博士研究生上的是论文研讨课。
(用于回答“上的什么课”)
尽管这几个句子传达的深层语义信息相同,然而在表层句法结构上却各不相同,这是因为“是”所具有的“焦点特征”附加给了与“是”紧邻的成分 [13]。“是”在各句中把句子分为两个部分,“是”标记了其后成分的焦点身份。各句强调的焦点成分不同,被强调的成分是说话人在心理上觉得相对重要的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发话者将自己认为重要的、需要受话者特别注意的信息突显出来了,这就是焦点标记词“是”的信息突显功能。
2.新闻标题中的焦点标记词“是”
焦点标记词“是”还有一些变体,如“是……的”、“(是)……的”、“不是……而是”、“是……还是”等结构,这些标记词和标记结构可以用来提升与语义表达相对应的结构成分的地位,这种方法在新闻标题中也经常使用。请看以下几例:
(1)开局平稳靠的是内需拉动
(《人民日报》2013年4月16日第10版)
(2)挑逗你裸聊的其实是纯爷们
名校研究生参与“激情视频聊天”诈骗,本打算考公务员当公安局网监
(《现代快报》2013年4月16日第C10版)
(3)《星跳水立方》昨天的发布会成了陈楚生等明星选手的诉苦会
包小柏胸部青,陈楚生大腿肿
明星跳水玩的就是惨烈
(《重庆晨报》2013年3月29日第44版)
(4)有所回暖但产能过剩出口有增却遭“双反”国内钢铁业“复苏”还是个问号
(《解放日报》2013年2月21日第9版)
(5)追求不是经济持续反弹而是走稳
专家们普遍建议:对房地产调控、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等风险点应完善政策
(《解放日报》2013年4月16日第2版) ②
以上几条新闻标题中都含有焦点标记词“是”及其变体结构。例(1)中的“是”提升了“内需拉动”的结构地位,将其置于信息焦点的位置上,起到了强调作用;标题(2)使用了焦点标记词“是”的一个变体“其实是”,将“纯爷们”提升到了信息突显的位置;例(3)中的焦点标记“就是”突显了“惨烈”,相当于回答了“明星跳水玩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标题(4)中被强调的焦点成分是“问号”,这其实是一个隐喻,意指国内钢铁产业是否能复苏这一说法还没有定论,前途未卜;例(5)的主标题中使用了焦点标记结构“不是……而是”,更加突显了追求的对象是“经济持续走稳”而非“反弹”。
3.新闻标题中焦点标记词“是”的主观性
焦点标记词“是”将一个句子一分为二,“是”后紧邻的成分被提升为该句子中的焦点成分。句子中的哪些成分需要突显、提升为焦点成分则是由话语发出者决定的。发话者往往会将话语中那些自认为非常重要的,或者需要受话者特别注意的部分提取出来,通过焦点标记“是”及其变体结构得到语言层面上的突显。
新闻标题作者在设计一条新闻标题时,通常会考虑几大信息要素,诸如“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等。标题作者可以对这些要素进行取舍,决定哪些信息进入标题,而哪些信息则被排除在外。这本身就体现了标题作者的主观性,而且这种主观性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这些信息要素也可以同时出现在一条新闻标题中,这时标题作者就可以对它们进行排列,决定哪些要素作为“侧面”(profile)出现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而哪些要素则作为“基地”(base)起到衬托作用。通过焦点标记词“是”及其变体结构,新闻标题的制作者就能够将其自认为重要的、读者需要特别注意的信息要素突显出来。这种新闻标题看似比较客观,其实体现了标题作者的主观性。
不同的新闻记者报道同一件新闻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角度。新闻标题中被突显的焦点成分就体现了标题作者观察同一件事情的角度,体现了标题作者的“视角化主观性”。以上述标题(3)和(5)为例,这两条标题中带有焦点标记词“是”的那句话可以通过正常结构来表示,即:“明星跳水玩的就是惨烈”改成“明星跳水玩惨烈”,以及“追求不是经济持续反弹而是走稳”改成“追求经济持续走稳”。如果进行这样的改动,发话者是从客观的角度来叙述这些事情。然而,这两条新闻标题中都使用了焦点标记结构——“就是”和“不是……而是”,将标题作者认为重要的信息提升到了焦点位置,表明标题作者观察事件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不是没有重点地描述,而是突显其认为重要的信息,将观察视角置于这些突显信息上。
(二)新闻标题中的疑问结构及其主观性
1.汉语疑问句的焦点凸显功能
汉语的疑问句通常有四种形式: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吕叔湘 [17]指出,特指问句里的疑问词代表疑问所在,是疑问的焦点。是非问句一般是对整个陈述的疑问,但有时候也会集中在某一点,形成一个焦点。尹洪波 [18]认为,任何是非问句都有焦点,只是焦点的透明度不同而已;特指问句只有一个疑问词时,只有一个焦点,含有多个疑问词时则有多个焦点,多个焦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正反问句的焦点总落在“X不X”上;选择问句的焦点可以是选择肢中的某一成分,也可以是整个选择肢。
由于正反问句在新闻标题中非常少见,因此本文将主要讨论前三种疑问句式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
2.新闻标题中的特指问句及其主观性
特指问句指的是用疑问代词代替未知的部分进行提问,要求对方针对未知的部分做出回答的疑问句。特指问句在新闻标题中也会出现,例如:
(6)《合家欢之美丽嘉年华》性感开场柳岩的性感却不见了?
来来来,看看谁·是你的菜
(《三湘都市报》2013年1月19日第A14版)
(7)招商加速什
·么
·样
·的企业才有资格进驻?
(《重庆晨报》2013年5月8日第4版)
(8)怎
·样
·知道宝宝是不是败血症?
(《三湘都市报》2013年3月29日第B5版)
(9)中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如
·何
·帮学生就业
(《湖南日报》2013年3月29日第2版)
上面几条新闻标题都含有特指问句,所使用的疑问词有“谁”、“什么”、“怎样”、“如何”等等。这些疑问词以及含有这些疑问词的短语是问话人最想知道的部分,自然也就成为特指问句的焦点。不管标题作者使用什么样的疑问词进行提问,其用意均在于将疑问词后面的语言成分进行提升,将读者的阅读焦点集中到这些语言成分上来,从而转移他们的观察视角,也由此体现了标题作者的“视角化主观性”。比如上例(6),读者自然而然地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谁”上来;标题(7)将焦点定格于“什么样的企业”上;标题(8)将观察角度转移到“检查宝宝是不是败血症的方法”上来;例(9)中,标题作者将“如何”以及“帮学生就业”置于焦点信息位置。这些疑问结构都起到了提升焦点信息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标题作者的视角化主观性。
3.新闻标题中的是非问句及其主观性
是非问句是提出问题,要求别人回答“是”或“否”的疑问句。尹洪波 [18]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是非问句都存在焦点,这是由疑问句的自身功能和焦点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新闻标题中的是非问句是一个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标题作者传递自身主观态度和情感的一种语言手段。让我们来看一些带有是非问句的新闻标题:
(10)肿瘤患者,你了解细胞因子吗
·?
(《新闻晨报》2013年4月22日第A12版)
(11)编剧公司能培养出“神笔”吗
·?
(《光明日报》2013年4月22日第3版)
(12)超长悍马进校园迎娶大四女生?
校方:那是老师结婚路过采景
(《现代快报》2013年5月8日第F5版)
(13)大用集团加工“病死鸡”?
河南省食安委称调查未发现但有无害化处理不规范问题(《解放日报》2013年1月19日第5版)
(14)今日11∶30凯尔特人VS湖人新浪直播科比与霍华德闹僵?
是真是假看了就知道
(《三湘都市报》2013年2月21日第A23版)
(15)蛇年“讨口彩”难?民俗专家说不尽然
(《解放日报》2013年1月19日第5版)
这些新闻标题中都含有是非问句,这些是非问句都表达了发话者对整个命题的怀疑,因此体现了标题作者的“认识主观性”。比如,标题(10)的作者对“肿瘤患者是否了解细胞因子”存有疑虑;标题(11)表达了作者对“编剧公司能否培养出‘神笔’”的怀疑;例(13)中,标题作者对“大用集团是否加工‘病死鸡’”提出质疑;例(14)的引题中,“科比与霍华德是否闹僵”对标题作者来说仍存疑团。
严格来说,以上这些新闻标题中的某些疑问结构其实属于设问句,如例(12)和(14)。尽管以是非问句开头,但这两例中的是非问句后都跟着对这些疑问的回答。比如,在例(12)中,标题作者首先对“超长悍马进校园是否是来迎娶大四女生的”提出质疑,随后又引用了消息来源“校方”的话,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标题作者这样“自问自答”的目的无非是想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将他们的观察角度转移到是非问句所设置的焦点上来,因此体现了标题作者的“视角化主观性”。
4.新闻标题中的选择问句及其主观性
选择问句是提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让对方从中进行选择的疑问句。新闻标题中也会有选择问句,标题作者用复句的结构提出不止一种主观看法,供受众作出选择判断。例如:
(16)公证处主任年薪100万!做“公益”还是做“生意”?
浙江两县级市公证处“天价工资”引热议
(《三湘都市报》2013年1月19日第A11版)
(17)蛇年首场雪:春雪还是冬雪?
专家表示,称谓并不重要,要看实际影响
(《新闻晨报》2013年2月21日第A07版)
(18)NBA2013全明星正赛首发名单公布科比票王领衔洛杉矶4星
是全明星还是好莱坞?
(《三湘都市报》2013年1月19日第A15版)
(19)武汉大学生深陷“贷款”陷阱事件追踪
捷信公司:高利贷?高费贷?
(《人民日报》2013年3月29日第11版)
以上几条新闻标题中都带有选择问句,前三例中的选择问句都使用了“A还是B?”的结构,后一例中的选择问句则是这种常规结构的变体,即“A?B?”结构,但同样是发话者给出A和B两个选项供受话者进行选择。选择问句的焦点可以由选择肢A、B中的某一句法成分充当,有时还可以由整个选择肢充当 [18]。以上述新闻标题为例,例(16)的标题作者给出了“做公益”和“做生意”两个选项;标题(17)给出了“春雪”和“冬雪”两种选择;例(18)也提供了两个选择,“全明星”和“好莱坞”;最后一条标题(19)给出的选项是“高利贷”和“高费贷”。这些标题中的选择项都充当了信息焦点的角色,都能引起受众的注意。此外,这些选项都是标题作者预先设定的,给标题受众限定了选择框架,同时也将受众的观察角度框定于内。是A还是B?受话者只能从这两个角度来观察事物,而没有第三个选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选择问句体现了新闻标题作者的“视角化主观性”。
综上所述,新闻标题中的疑问句式,无论是特指问句、是非问句,还是选择问句,都是突显标题内焦点信息的语言手段,也是体现标题作者主观性的语用策略。新闻传播者使用疑问句的形式并不在于获取信息,而在于“强调自己主观设定好的焦点信息,让受众的感知尽量与自己的主观意图合拍” [15]。
(三)新闻标题中的被动结构及其主观性
1.汉语被字句的主观性及焦点突显功能
在汉语被字句中,说话人往往会在个人主观性的驱动下,在概念化过程中有意突显言语场景中的某一实体,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观察该言语场景,因此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说话人的立场、态度和情感。Zhang [19]从历时的角度证明了汉语被字句是“移情”这一主观化的产物。汉语被字句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可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感,也反映了说话人观察客观情状的视角。被字句的主观性往往指向句子的主语,即动作的受事,从而形成了句子中的焦点信息。也有学者指出,除了主语受事,被字句的主观性还可以指向动词动作,以及句子中的其他成分,包括“被”的宾语和未进入句子的说话者 [20]。因此,一个被动句中的不同语言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等,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焦点。具体哪些信息被突出了,则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被字句中的“被”字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信息突显功能,能够将受话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由“被”字所引发的被动语义以及各语言成分上来。
2.新闻标题中的被字句及其主观性
新闻标题作者通过使用被动结构,将读者的眼光集中到“被”字上来,让他们重点关注标题作者想让他们关注的信息。通过被动结构,重要信息得以焦点化,从而体现了新闻标题作者的主观性。下面我们将结合标题实例进行具体解释。
新闻标题中的被字句所突显的焦点信息通常是被动动作的受事,而该动作的发出者,即施事则往往被弱化了,甚或只字不提。例如:
(20)女国脚李影回母校被称师哥
(《重庆晨报》2013年1月19日第24版)
(21)失踪华裔女孩尸体被发现
正等待最后身份认定,死因依然成谜
(《新闻晨报》2013年2月21日第A21版)
(22)央视3·15晚会当天,微博贴出“大概8点20分发”
被疑当“托”,何润东亮了
(《新闻晨报》2013年3月17日第A15版)
(23)先心病患儿被遗弃寺庙外
医院申请慈善救助为病孩实施手术
(《解放日报》2013年3月29日第11版)
以上这些新闻标题中都含有被动结构,相同的是,标题中只出现了被动动词的受事,而施事却无法确定。例如,标题(20)中,受事“女国脚李影”被置于句首,很显然是一条被突显的焦点信息,是标题作者想要读者重点关注的对象,而被动动作“称师哥”的发出者,即施事却被弱化了。标题(21)中,失踪华裔女孩的尸体是被谁发现的?标题(22)中,谁怀疑何润东当“托”?标题(23)中,又是谁把先心病患儿遗弃在寺庙外?仅从这些新闻标题中,读者无法获得这些动作的实施者的信息。很显然,标题作者弱化施事的用意就是让读者特别关注这些被动动作的受事,引导读者从这些受事的角度来观察事态,也由此体现了标题作者的“视角化主观性”。
在有些新闻标题中,受事的信息在主题中得以突显,而施事及其他背景信息则会出现在引题或副题中。例如,标题(24)中,受事“熟睡母女”出现在了主标题的焦点信息位置,而施事“失控轿车”则被当作背景信息出现在引题中;标题(25)的主题中,“20多名中国工人”得到了突显,而将他们“困于工地建筑内”的施事却仅以背景信息的形式出现在引题中。将动作受事置于字体字号均较大、较为明显的主标题内,而将动作的施事置于字体字号都较小、读者不太容易注意的引题或副题内,标题作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突显受事信息而弱化施事信息,其“视角化主观性”表露无遗。
(24)轿车失控,撞穿围墙进了家
熟睡母女被掀下床
(《现代快报》2013年1月19日第B2版)
(25)南苏丹伦拜克发生激烈枪战,当地部落武装之间、部落与政府军之间交火不断
20多名中国工人被困工地建筑内
(《新闻晨报》2013年1月19日第A6版)
在这种类型的新闻标题中,被字句往往传递的是一种“不幸遭遇”的信息。施事对受事施加了影响,受事对于施事对其所施加的动作行为不可抗拒,因而发生了“不如意”的变化。标题作者叙述整个被动事件的视角不在于施事,而在于受事以及他们所碰到的“不如意的遭遇”,例如上面两条标题中提到的“掀下床”、“困”等。祁文娟 [21]认为,在汉语的被字句中,说话人心目中受事是受损者,施事是责任者,所以被字句常用来表示“不如意”或“遭受”义。所谓的“不如意”是对说话人来说“不如意”,是说话人认为的“不如意”。对受事来说,施事的那些动作是不能控制和不可抗拒的。说话人在表达受事所发生的这种不可抗拒的非自主变化的同时,对受事倾注了更多的感情。因此,被字句的受事最容易成为说话人移情的对象,说话人对受事主语投以同情、惋惜,而将责任归咎于施事。这种情感上的倾向性体现的就是标题作者的“体验主观性”。
综上所述,汉语的被字句能够起到突显焦点信息的作用,体现了发话者的主观性。“被”字本身、被动动作、动作的施事和受事都能成为发话者想要突显的焦点信息。新闻标题中的被动结构则往往突显了被动动作的受事而弱化了动作的施事。通过这种方式,标题作者有选择性地强调了观察客观情状的出发点和视角,同时也传递了标题作者对动作受事所遭受到的“不如意”的同情。总之,新闻标题中的被动结构突显了标题内的某些信息,也体现了标题作者的“视角化主观性”和“体验主观性”。
三、小结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对语言的运用与我们怎样感知周围的事物和情景有密切关系 [13]。外界对大脑的刺激是杂乱多样的,大脑要对它们进行处理。当人们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 [22]。当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传达信息时,人们会把自己观察到的突显图形传递给受话人,这个突显的图形就是信息的焦点。
新闻标题中同样有着信息焦点突显手段。通过焦点标记词“是”、疑问结构和被动结构等焦点突显手段的策略性使用,新闻标题作者在标题中突显了某些信息,体现了标题作者的视角化主观性、体验主观性和认识主观性。这些主观语言手段的使用能够帮助新闻标题作者进行有效的主体表达,从而更好地实现新闻标题信息传递和舆论导向的双重功能;同时还能帮助新闻读者熟知新闻标题中的各种主观性表达标记,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理解新闻标题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