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手机社会化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2015-02-28昝豆豆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社会化媒介大学生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5)01-0128-04

收稿日期:2014-12-08

作者简介:昝豆豆(1987-),女,汉族,河南新乡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当今社会,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据百度于2014年8月11日发布的2014 年Q2《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中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超30%。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更是高于平均值,它被普遍应用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冲击了传统的交友交流方式,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娱乐消遣手段。与传统手机相比,智能手机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媒介形式,满足了人们获取信息、娱乐、社交等多种需求,并以其携带方便的优势深受大学生的喜爱。

在智能手机的众多功能中,社会化媒体是其重要类型之一。目前对于社会化媒体的概念众说纷纭,在《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一书中,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同时指出最常见的社会化媒体是博客、维基、播客、论坛、社交网络和内容社区。维基百科将社会化媒体描述为运用易涉入和传播的沟通技术并以社会化交流为目的的媒体。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化媒体涵盖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不仅包括此前的博客、播客、论坛、社区、QQ空间等形式,还包括微博、微信等形式。多种社会化媒体形式不断创造、刺激并满足着人们的社交、娱乐等需求,手机媒体的便携性大大方便了人们对社会化媒体软件的使用。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4年7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手机上网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稳固。在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中,大学生属于极为重要的群体,其对手机的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逐渐频繁。手机成瘾、网络依赖甚至心理障碍都引起了人们的警惕。

一、手机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类型

手机的社会化媒体是一种媒介形式,同时也是传播渠道。大学生群体的媒介接触和使用行为必然会有意无意的产生影响,根据传播效果的分类,传播效果有正面的、负面的影响,有长期的、短期的影响。根据两个维度,可将手机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短期的正面效果,二是短期的负面效果,三是长期的正面效果,四是长期的负面效果。

(一)短期的正面效果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等特征的媒体形式,打破了传统一对多传播内容的媒介形式,提倡用户自己生产内容的模式,强调全民的参与性。

1.获取信息的及时性

相比电脑而言,手机的突出优势便在小巧方便,人们不必固守在电脑面前也可以获得信息和资讯,手机真正意义上满足了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信息、参与讨论的愿望。

2.参与程度的提高

在今天,任何一个事情都可能演变为社会事件,其背后巨大的支持便是社会化媒体。近些年许多普通大众关心的事件,都是在社会化媒体中引起人们的关注之后,从而进入传统媒体的视野之中。信息时代,人们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点击或操作即能够参与到讨论中去,操作的简单便捷使得人们的参与热情和程度得以提高。

3.满足社交需要

社会化媒体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交互性,传者与受者之间不再是一种被动的传受模式,而表现为双向互动,身份会随时发生转换的形式,因此手机的社会化媒体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要,为人们构建了不同的圈子,信息在不同的圈子中间流动,用户在自己感兴趣的群体中参与互动。社会交往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手机的社会化媒体为这种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方便和平台。

(二)短期的负面效果

1.容易受虚假信息的干扰

社会化媒体的突出特征即话语权不再集中于传统媒体手中,它对于社会的冲击在于改变了传统的以点对面的传播模式,而倾向于散点式的传播。人人都是传播者,只要拥有最基本的设备和操作,你就可以发出或者转发某些信息。中间环节的减少与简化,一方面使得人们可以迅速的接收与了解信息,而另一方面却产生了信息的负面影响,即信息真实性问题。把关人理论认为,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 [1]。因此把关人在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社会化媒体倡导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把关人”角色的缺失带来了信息真实性问题。当某些信息发布者出于有意或者无意的原因发布假信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关注这些信息的人便会成为假信息的受害者。许多使用者并不具备分析、判断该信息是否为真实信息的相关知识、能力和素养,越多的关注或转发越容易造成更大范围的伤害。在现代化的背景之下,很多人可以做到不造谣,但很难做到不传谣。尤其是微信朋友圈的流行,人们很容易轻信“熟人”所说内容的真实性,继而不加判断的转发或者分享。

2.满足于表层图片信息、碎片化内容

社会化媒体兴起一个重要背景即填充人们的碎片化的时间,如公车上、课堂后、等地铁的时间。这直接决定了社会化媒体所承载内容的碎片化、简约性,而且除了文字性的介绍还包括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内容。不可否认,社会化媒体填补了人们零碎时间的空白,但长时间的接触与使用会造成人们习惯的改变。社会化媒体中源源不断的信息生产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原本碎片化的时间被无期限的延长,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三)长期的正面效果

1.接受行为的转变

传统媒体时代,大众媒介作为传播的一方,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受众更多的扮演着信息接收者的角色。而在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并存的今天,传受双方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突破。社会化媒体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双向交互性,作为受众的一方也可以针对信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今天的社会化媒体不再着眼于传统媒体的大众群体,而将精准传播作为自己的特色。精准传播的重要理论基础即分众理论,分众强调的是群体与群体的差异以及群体内部成员的一致性。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青年群体,具有较强的信息接收能力和好奇心,加之群体对追求个性的推崇,因此大学生成为手机社会化媒体的使用者。他们习惯从这些媒体中接收信息,并针对信息进行评论、回复、转发等,这些都在无形之中改变着人们的接收观念和行为,提升着人们的参与意识。

2.构建公共领域及公众的基础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出了“公共领域”的理想模型,即把公共领域理解为介于国家政治权力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一块中间地带。公共领域作为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不受政府侵扰的自由空间,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一种对话机制。大众化媒介是社会公共领域的重要平台与传播媒介。今天,社会化媒体的崛起进一步激发着人们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

社会化媒体的突出特点即信息发布的便捷性、及时性,虽然社会化媒体所传递的信息权威性不及传统媒体,但在各种突发自燃灾害、意外事故、群体冲突等重大事件发生时,合理的利用社会化化媒体能够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利器”。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普通民众关心、大众广泛参与的事件都可以看到社会化媒体的身影和作用,如陕西的“微笑局长”、郭美美事件、温州动车事件、厦门公交着火和今年的客机失联。广大粉丝和用户的参与使得社会化媒体成为公共事件的讨论平台。

社会化媒体具有公共和私人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其讨论公共事件,促进事件的公开透明和解决,另一方面可以与朋友圈熟人进行互动。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今天,社会化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平台和支持。促使公共领域形成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公众,即每个参与的公众都应是理性的人,在公共场所发表的言论都是理性的批判。今天由于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发表出来的言论不尽是理性的思考和批判,但他们的参与和关注已经在不断的向公共领域靠近。对于今天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在校园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又是社会化媒体的积极使用者,因此从长远来看,他们构成了现在以及未来社会中公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长期的负面效果

1.媒介依赖

美国学者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在社会生态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媒介依赖”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而媒介对这个人的影响力也就越大。社会化媒体提供的多元信息模式给广大大学生提供了可依赖的空间,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其追捧者。看空间、刷微博、看朋友圈有什么新鲜事,这些日渐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常态。

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有着深刻的心理需求,获取信息、维系与他人的联系、娱乐的需要等等。这些本是人们生存的必然需求,而当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成为一种惯性时,便形成了强烈的媒介依赖。美国时代周刊与高通公司的联合调研显示,在中国,63%的中国手机用户每隔一个小时会查看他们的手机,79%的人一天至少一次用手机联网,而84%的人甚至在面对手机与午餐的选择题时,选择了手机 [2]。

2.对正常生活与学习秩序的干扰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对某一种媒介的长期使用必然会压缩对其他媒介的使用时间。当人们长期沉迷于虚拟的社交网络、交友空间时,势必会减少其他的活动时间。对大学生而言,上课时间玩手机、晚上在床上玩手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也已经成为教育学者关注的问题。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也引起了高校的警惕,武昌理工学院在本校的调查显示,100%的学生都承认自己在课堂上玩过手机。

3.媒介环境与现实环境的模糊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的延伸,电视是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延伸。对于手机而言,它也是一种人类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延伸。手机的多种功能代替我们去接触真实的世界,以形成人们自己对整个世界的认知。长时间的媒介接触会导致人们对真实世界认知的偏差。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在其《公众舆论》中即指出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社会化媒体通过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营造着媒介现实,人们通过媒介接触感知着整个世界。长此以往,人们很容易将媒介现实误以为是现实环境,其行为与反应也是对媒介环境而非现实环境的反应。

二、大学生对手机社会化媒体的使用行为带来的思考

(一)媒介素养成为在信息社会生存的关键

传媒技术的不断演进和更迭使得当代的媒介生态环境日趋复杂,当信息内容数以亿计的向大学生涌来,他们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一方面,信息的数量很容易让人们长时间的沉迷于手机或网络中不断更新着新的信息内容,不停地刷屏以看看朋友圈的“朋友们”干了什么以寻找社交上的满足,更新微博以获得对这个世界的“全面认知”,这些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时代内容泥沙俱下、真假难辨,对本就辨识力不够强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也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要求。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信息的庞杂为今天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但社会化媒体背景下对人的主动性搜寻的强调也容易使得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只是部分而非全貌,他们只关注自己群体内的信息,而很少与其他群体或圈子发生联系。此外,对于信息的质疑能力和创作能力也是信息时代下大学生生存的关键,只有深入理解社会化媒体的特征及其传播者的立场,才能很好的鉴别、把握信息的内容。

(二)媒介技术的迷思

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变革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也不例外,给人们的生活、学习、交友等都带来了种种便利。媒介技术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如今的大学生在享受社会化媒体带来的便利之际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媒介技术的负面作用,避免陷入到对媒介技术的迷思和无限崇拜中。加拿大传播学者文森特·莫斯可在《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利和赛博空间》一书中谈到:“所谓迷思,是那些能够激活个体和社会的叙事,能够为人们提供途径,使他们得以超越平凡的日常生活;提供通向另一种现实的入口,这种现实以崇高的许诺为特征。” [3]社会化媒体在给我们的社交带来无限可能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侵扰和麻烦,因此当以谨慎和客观的观点正确看待社会化媒体的利和弊,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也对技术背后的故事进行反思。手机社会化媒体中充斥的各种营销内容、广告植入、微信的杀熟之路都让朋友圈的性质发生着变化,熟人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局限于社会交往,朋友圈人数的多少成为重要的利益砝码。在社会监管难度较大的今天,作为社会化媒体使用者的人们更应该打破对技术万能的神话传说,客观认识媒介技术的力量。

(三)日常生活的异化

手机媒体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手机的社会化媒体在带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便利之时,也同时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仪式,是在特定的时空之中人们遵循的习惯和行为规范,在传统社会,仪式成为一个社会重要的文化传统,也是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区分的表征。今天,手机的社会化媒体在无形之中塑造着新的仪式,并在群体之中风靡。对于朋友圈来说,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信息是其重要的功能。因此,朋友圈之中时刻流传着精美的食物照片。在传统社会,人们参与仪式,通过食物献祭给神或者信仰对象,而今天,手机成为人们的信仰,食物上来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拍照,然后发朋友圈、回复评论,食物的功能已经扩展为与他人交流的媒介。

手机的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生活异化的一方面在于价值观的重塑。当大众媒介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社会将消费当成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切都向人们昭告着消费社会的到来。与大众传媒刺激人们消费欲望有所区别,手机的社会化媒体对今天大学生的刺激不是直接来源于大众广告、影视媒介的内容,而是直接来源于周围的朋友、同学等社会关系比较密切的人。根据传播效果发生作用来说,如果信源来自于自己周围的朋友或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信息的接收者会趋向于认为信息的可信度较强。当大学生的朋友圈被炫食族、炫恩爱族、晒旅游、晒幸福、晒财富等各种信息簇拥时,很容易让学生在各种信息中迷失自己,从而不断的追求更先进的科技和更享受的生活,他们的价值观也在接收与理解中得以重塑。

手机的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异化的另一方面表现在与周围人的接触越来越少,虚拟的接触代替了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从传播的种类来看,传播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是传播的重要类型之一,也是维系社会发展和关系的纽带。手机的社会化媒体拓宽了传统的人际传播的局限,使得人际间传播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空之中进行,使人们的交友范围得以前所未有的扩大。但是值得思考的是,今天的大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手机的社会化媒体中,通过手机终端与他人进行联系,而忽视了距离他们很近的周围的家人、好友及亲属。虚拟的社会交往时间大大超过了与周围人接触的时间,社交圈也趋向于虚拟化。

三、结语

手机的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是时代与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接触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化的平台和途径。但是,科技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此,信息时代条件下的人们更应该谨慎的使用手机的社会化媒体,一分为二的看待其功能与影响,避免陷入技术崇拜或迷思的误区。

猜你喜欢

社会化媒介大学生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大学生之歌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