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农村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2015-02-28陈力平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5)01-0125-03
收稿日期:2014-12-08
作者简介:陈力平(1962-),男,福建莆田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生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不仅是贫困生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高校以人为本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合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追求。2012年数据表明,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2300多万的在校生中,贫困生人数约占到22%,特困生的比例约为10%左右,尤其是在农村生源较多的师范农学院校贫困生比例达到30%以上 [1]。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时代的普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演变,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剧烈变化,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变动,它们在增进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产生了有害于身心发展的成分。部分高校贫困生心理和行为扭曲现象不绝于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高校农村贫困生在心理问题与他们各自的生活成长环境、心理发展状况以及所碰到的现实问题有着一定的关联,而且在年级、性别、城乡地域等各方面都有其特定的表现。
(一)不同年级心理问题的特定表现
就年级分布而言,贫困生在大一阶段主要是新环境心理适应问题,大二阶段主要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在大三阶段主要是由恋爱情感引发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四阶段侧重于就业择业而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
(二)不同性别心理问题的特定表现
高校贫困生在性别上,男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广而杂,表现为自身发展方向、能力个性再塑造、现实环境适应、情感生活、自身认同感等各项指标上比较突出,而女生主要集中在自身情绪调控,正常人际交往问题,对待恋爱态度,以及部分学习上的诸多困惑。
(三)城乡地域差异心理问题的特定表现
城乡二元体制造就二元心理结构,相比较而言,来自城市大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范围比较窄,而且比例相对较少,主要是职业发展趋势、个人自身追求,个性完善、情感等问题,而农村贫困生心理问题多而杂,尤其是在新环境适应问题,人际正常交往问题,自卑自闭情绪调控等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农村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更多涉及到她们的切身利益,又容易引发他们困惑的问题,如不能及时疏导,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就容易扰乱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严重的还会导致产生不可调和的心里障碍,甚至引发违法乱纪事件,产生社会问题。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高校农村大学生心理产生问题主要原因剖析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不少是与现实生活受挫有密切联系,挫折所引起的不良身心反应,是导致高校农村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由延迟所引发的挫折
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需要的重要时期,无论是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比其他同龄人更为强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自身物质条件缺失,使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无法得到一定的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满足之间产生了剧烈的矛盾。生活中常见由于某种内在或外在的原因,使高校贫困大学生某些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比如同龄人之间的物质攀比现象,个人技能展示等等。
(二)由阻挠而引发的人生挫折
阻挠挫折是导致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某些农村大学生的容貌、个人素质、知识储备、能力特征、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某些缺陷,这往往导致产生某些挫折因素。比如,由于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存在不足而无法在各种交往场合自在自如;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经济方面因素,影响对大学生活品质的追求,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孤僻心理常常在情感生活中受挫;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存在错位,对社会产生偏见;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无法适应大学环境而产生挫折心理等等。
(三)由于自身追求动机的冲突而引发的各种挫折
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交流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但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烦恼,这种烦恼实质上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矛盾。比如,部分贫困农村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既想好好读书,又想去外面兼职挣取生活费;既想就业,又想继续升学深造;既想学好功课,但效果往往让他们大失所望,由于学业困难而导致无法得到国家助学补助;既想参加各种社会交往,又担心浪费学习时间;既想恋爱又害怕失败没面子;既想规划好自身发展方向,又无法珍惜时间。这样往往怨天尤人,内心消极压抑,甚至自暴自弃。”此外,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资源劣势”,其就业难度更大,具有明显的“就业弱势” [2]。
三、加强与改善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到国家的安定稳定,人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学校、辅导员等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朋辈力量形成合力共同面对。
(一)高校要不断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首先要在高校党政领导、教职工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极大,通过开设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课,如心理健康活动、必修课、选修课、各种心理讲座等等,全面系统地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宣传,提高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技术。为了使农村贫困大学生达到最充分的健康状态,就必须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普及医学、心理和其他有关知识。高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各种配套机构。要加强心理健康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要利用各种培训机会加强高校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一大批具备硕士、博士学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要进一步提高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科学化和实效性。
(二)学生个体也要不断增强心理抗压抗挫能力
农村贫困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大学生可通过各种传媒多方面、全方位、广渠道地了解并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农村贫困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人的心理是在社会活动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充分锻炼自身心智,丰富各种身心体验,从而促进身心健康。要引导农村贫困大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心理抗挫能力。要大力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大学生心理调节涵盖学会调控自身情绪,充实自身知识结构,完善自我意识,锻炼意志品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适应能力,塑造健全人格。要鼓励农村贫困大学生在遇到各种现实问题无法自身调解的情况下,要马上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及专业人士帮助,“心理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如果失去了心理健康,那就失去了一切。”
(三)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工作教育的骨干力量,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显著提高,面对学习、就业、情感、经济等方面的压力时,产生了许多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少农村贫困大学生因“人际关系紧张”“情感生活匮乏”“就业门路狭窄”“集体中缺少关注”而感到挫折,高校辅导员要立足现实,立足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要从生活上开导、学习上指导、人际关系上疏导、行为上矫正等,切实解决他们内心的需求,要努力为他们提出更多更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不断提高他们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帮助他们增强应对挫折、解决困惑、化解各种矛盾的能力,同时也要积极协助学校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并开展各项活动。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要在农村贫困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自尊自立自信,顽强拼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