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联盟机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
2015-02-28王康日,罗鸿
*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同城联盟机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K2014A380);2012年安徽省高校教学研究项目“同城联盟机制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研究”(项目编号:2012jyxm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5)01-0121-04
作者简介:王康日(1980-),男,安徽淮南人,讲师,硕士,合肥工业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4-1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人格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为旨归,已经成为无需证明的真理。要探寻实现自发本我的“自然人“向自觉定我的”社会人”成功跳跃的有效路径,必须对人本身要有科学认知,探明人本然是什么?应然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这句话科学地揭示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隐含了人由自然本我与自觉定我双重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自觉定我是作为有别于一般动物根本区别的人的本质规定性,也是本我通过后天的勤奋需要实现蜕变成为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改造人的思想的系统工程,其指向就是以预设的价值目标对人内化教育,并促使其外化为行为,实现其社会性转化。但是,作为由主客体双重构成的社会性存在的人,单纯的抽象的理论说教,只能从纯粹的理性的角度使其明理,能否内化于心,外化为行为,能否实现理性的理念支配感性的自我,实现其感性、理性的内在统一,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只有让社会性存在的人融入到社会中去感悟、去体验,才是一种符合现代性教育理念的教育方式。因此,现在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社会实践教学环节。2004年中共中央在16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更是强调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文件要求:“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 [2]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正是基于现实需要的时代背景,为了更好地贯彻16号文件精神,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笔者试图探寻在淮南同城联盟机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的有效路径。
一、同城联盟机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界说
协同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的Peter Gloor提出,他认为“协同创新即是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3]。此后,学术界关于协同创新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并形成了许多关于协同创新的理论成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宁滨认为协同创新,就是多个独立的、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的组织形成的目标趋同、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互补、运作配合、收益共享的创新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 ①。陈劲和阳银娟认为协同创新是为实现重大的科技创新而在企业、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之间开展的以知识增值为核心的,跨组织整合的新组织模式” ②等。上述观念虽其表述不一,但都指出了协同创新的核心本质——不同单位因子,自愿组合成一个有机系统,进行价值创造。创造新价值是协同创新的目的;系统内各要素在独立存在的同时,各自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开放合作,协同创新,以实现1+1>2的聚合反应是协同创新期望达成的效果。由此可见,同城联盟机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协同创新即同城联盟内各高校在保持独立性同时,自愿在同城联盟的开放式系统内,发挥作为系统要素因子的独特作用,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理念创新、水平提升、效果凸显的共同愿景。
二、同城联盟机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一)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科技创新的时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日趋倾向于创新力的博弈。创新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谁能够进一步的激发民族的创新力,谁就能引领未来的科技革命,谁就能成为未来世界的领导者。创新力的根源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国家在200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在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专章论述“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在2002年《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2007年,在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才强国战略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由此可见,党对国家的远景规划不仅让中国成为经济大国,更要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尤其在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内外环境日趋复杂等多因素交织、组编的时空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显得更加必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正是让学生从本本里走出来,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真实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在发现中不断地创新,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能为社会奉献创新成果的新型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二)有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意指复杂开放的系统内各要素基于共同的目的相互作用、彼此合作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根据系统论原理,任何系统在外在力量的作用之下,系统各要素之间将受到系统有序结构形成要求的内驱下相互协同,促使系统整体功能最大化发挥,提升系统自身生命力。一般意义上说,当无序的各要素在统一系统的整合下组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并协同、有序运行时,就会实现系统整体功能效用大于各要素功能效用简单相加的协同效果。淮南高校同城联盟正是基于提升淮南高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包括理论的和实践的),为国家培养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和国家的共同愿望,自觉组成的开放式系统。同城联盟内单位院校作为系统内存在的要素因子,彼此精诚合作、相互协同,凭借联盟系统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各自利益以及联盟利益的最大化。同城联盟由区域内本专科不同层次、公私不同性质、办学特色不同的六所高校组成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相对有序稳定的资源共享组织,单位成员各有其资源优势(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理论科研资源、专科及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实践平台资源、公办学校的政府资源和私立学校的社会资源等),只有将原本独立分散的资源在联盟的平台上进行聚合优化,才能发挥系统功能的整体效用,同时也赋予了要素成员在系统中存在的价值。
(三)外部竞争的现实需要
社会转型期的很多高校正在教育市场化改革浪潮的包围下变成一个在海中央随时可能沉没的孤岛。高校存在的价值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高校生存的前提是有其存在合理性的学生,尤其在计划生育引发适龄学子骤降的背景下,生源压力已经成为高校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存活下来,在法治的市场经济社会里,高校只有通过合法竞争的手段获得一席之地。转变传统的纯本本主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既是高校生存之道,又是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方针的具体措施。单独高校由于自身资源的有限性,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最终形成实践教学的形式主义。传统教育体制下的高校,在宏观上,难以胜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微观上,会出现学生难以就业、企业难以招工的双难局面,既不利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也不利用学校自身发展。因此,在同城联盟机制下,淮南高校共建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协同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在实践中能创新的实用型人才,营造一个学生充分就业、企业需求满足、学校名声提高的共赢局面。
三、同城联盟机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的可能性
(一)协同创新理论的日益完善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协同创新的研究持续深入,关于协同创新的理论逐渐增多。据学术期刊库录的文章显示,最近十年关于协同创新的理论文章超过60篇,研究范围涉猎经济学、教育学、物理学等学科,并呈现日益拓展趋势。研究内容由概念内涵的研究、环境的研究、组织结构的研究等碎片化、模块化的研究,逐步走向协同创新理论基础的研究、实证的研究、跨学科交叉式研究等系统性、全面化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基础有“全面创新理论”、“投石效应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熵理论及耗散结构论”等。理论的完善为淮南同城联盟高校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国家政策鼎力支持
经济全球化大网将工业化、后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网络在同一时空的风险,正迫使民族国家不得不依创新的精神来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改革创新上升为中国的时代精神,协同创新进入国家战略层面。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 [4]为贯彻国家协同创新的精神,安徽省教育厅于2008年下发了《关于建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手拉手”共建机制的通知》。该通知为淮南同城高校协同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通知明确指出为协同创新的基地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正是在省教育厅大力支持下,2009年6月,淮南师范学院首倡并牵头组织“淮南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研讨会”,2011年5月更名为“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确立了领导机制、工作机制、活动机制等,秘书处设在淮南师范学院。
(三)同城联盟的实践平台
淮南高校同城联盟成立以来,坚持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共建共享活动。在教学研讨方面,同城联盟已召开五届“淮南高校思政课教学研讨会”年会,2009年6月在淮南师范学院召开第一届,2010年6月在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第二届,2011年12月在淮南联合大学召开第三届。在课堂教学方面,2011年4 月12日,淮南联合大学邀请淮南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师来校开展听课、评课活动。2012年5月3日下午,淮南师范学院举办了淮南高校同城联盟思政理论课公开教学活动。在社会实践方面,2012年5月23日,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组织全体会员单位共23人到上海大学学习考察思政课教学改革,并赴中共“一大”、“二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皖南泾县新四军总部等地参观考察。在学术报告方面,2010年12月25日,2011年6月16日同城联盟各会员单位在淮南师范学院先后参加安徽师范大学房玫教授和上海大学王天恩教授的专题学术报告会。2012年4月10日,同城联盟各会员单位在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参加省教育厅思政处王后林副处长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报告会。总之,淮南同城联盟在多年实践中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机制结构,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提供了现实平台。
四、同城联盟机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协同创新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协同创新的整体性是系统功能发挥效用的内在要求。系统功能价值就是通过系统要素按照一定秩序排列组合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组织,在运行的过程中创造远远大于各要素资源简单叠加的效用。协同创新的本质就是主体要素间建立资源高度共享的协同创新组织,创造最大限度的价值。根据整体性原则要求,淮南同城联盟即是区域高校之间为共同目标而组成的资源高度整合的协同创新组织,各成员单位应该在组织统筹安排下,在各自的坐标轴上发挥系统元素应具有的功能,实现同城联盟目标价值最大化。
(二)动态性原则
协同创新要坚持动态性原则。协同创新不是一个固化的、静止的创新模式,它是各要素在合作中不断地交流与互动、在系统中结构位置和效用发挥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创新模式。因此,淮南同城联盟高校之间要经常开展一些交流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联盟组织结构、制度设计、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联盟在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的主导性、统筹性作用,形成联盟主导、各方参与的常态化机制,从而发挥同城联盟最大协同价值。
(三)连续性原则
协同创新要坚持连续性原则。协同创新连续性原则要求淮南同城高校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同城联盟成立的目的是实现同城高校更好地创新发展,实现为地方政府、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要建立稳定的、长期的协同创新平台。协同创新联盟的长期稳定性关系,有助于同城高校实践教学资金来源的有效保障;有助于实践教学创新成果的持续实践验证和再研究,提升实践教学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助于固化同城高校内部及与区域外高校、政府、企业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实现不同区域、不同性质单位的互惠、共赢局面。
(四)开放性原则
协同创新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协同创新的开放性是系统自组织自我发展的外在要求。系统组织如果任其处在封闭的闭合状态,不与外界进行任何信息交流,就如同生活在真空中的生命一样因为缺氧而凋零。无论系统原初状态如何有序,最终都会因为结构失序而呈现出“风中落叶”的悲凉景象。因此,淮南同城联盟要维持其生命力,必须采集开放的模式,在系统内部开展协同创新的同时,还要强化对外沟通、交流,使外来因子和内在因子协同共生、创造新生,使联盟系统在外环境压力下自我延展、自我完善。
五、同城联盟机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的路径
同城联盟机制下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协同创新从系统论的角度可以分成自组织系统内协同创新和系统外协同创新。系统内协同创新主要指同城高校之间在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经费、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的协同创新,而系统外协同主要指同城联盟高校与政府、企业、外城高校等系统以外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
(一)系统内协同创新
1.实践教学创新理念协同。共识是合作的基础,同城联盟内高校须从思想层面认识实践教学协同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培养主体性、复合型人才,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理论说教模式,让感性的人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锻炼,进行经验积累,并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升华,进而在新的理论的指引下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如何更有效的创新实践教学,单兵作战创新行为的局限性越来越不能满足创新型社会的需要,因此,树立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理念,在同城联盟机制下,营造一个”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是现代性教学理论的新要求,也是同城高校协同创新在思想层面的共识性基础。
2.实践教学资源协同。同城联盟有本科、专科不同层次,公办、民办不同性质,学术型、应用型不同类型的高校组成,每个高校都有其特有的资源。黑格尔指出:“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5]同城高校的存在、发展事实地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暗含了任何个体都有其发展之道。但是,如何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拓展其发展空间,如何实现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帕累托改进”,同城联盟在系统内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协同创新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最佳选择。具体来说,同城联盟在实现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可以创建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同盟中的各个高校可以将本校的实践教学资源纳入到同城联盟资源共享系统中,由同城联盟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安排。同城内高校可以在共享系统中,在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授权下,合理利用系统共享中的实践教学资源,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3.实践教学经费协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城联盟要实现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经费的合理保障是机制能否有效运行的物质基础。因此,同城联盟要坚持经费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坚持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合理的经费配置和利益分配机制,既保障了同城联盟机制的顺利运用,又激发了单位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说,加入同城联盟的高校可以联名向社会企业拉赞助,并利用获得的赞助经费支付各个学校的实践教学开销,为学校减轻财务压力。同时联名拉赞助的高校要给资助学校的社会企业提供一些福利。比如,同城联盟中的高职学校可以给社会企业提供一些优先选才的福利,在高职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曾经给予过同盟中任何一所高校资金赞助的企业可以优先在同盟学校的毕业生中选择优秀的职业人才。
(二)系统外协同创新
淮南高校同城联盟要不断提升实践教学协同创新能力,不仅要实现系统组织内的协同,还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实现系统主体与外系统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联盟高校可以采取联盟主导、各方参与的模式,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以开放的眼光和创新学习的心态,积极开展与政府、企业、区域外高校等不同主体的合作,建立一种跨地区、跨行业的多元化立体式创新机制,旨在强化联盟实践教学创新力,实现联盟共同目标利益最大化。具体来说同城联盟可以与区域外高校建立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协同机制,把淮南的实践教学资源与区域外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例如,淮南同城联盟可以与南京区域高校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这样淮南高校就能够充分享有南京地区红色实践教学资源,实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南京高校也能够共享淮南区域的实践教学资源,带学生参观大通“万人坑”红色基地和矿业集团能源基地等,实现跨区域的资源协同。除此之外,同城联盟还应该与政府、企业开展多元化合作,建立一种政府搭台,同城高校与企业同台合演的“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优势协同,共同提升高校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开创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