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西和春官文化与功能分析

2015-02-28马向阳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唱词民间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5)01-0095-05

收稿日期:2014-12-17

作者简介:马向阳(1989- ),男,汉族,甘肃西和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现代化。

西和春官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和代表,以送表或春贴(即二十四节气表)为主,严格遵守划定的范围,在寒冬腊月走村窜巷,将春贴送到每一家。西和地处甘肃的东南部,现属于陇南市管辖,南与四川省接壤。因独特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作为屏障,故地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在西和县被人们习惯称为“南乡”的石峡镇、西高山乡、何坝镇等乡镇,与此相对的“北乡”的姜席镇、长道镇和汉源镇等乡镇,在方言和风俗习惯上存在一些细微差异。因此有“五里不通风,十里不同俗”的说法,高山峡谷特殊地貌造就了西和县特有的多元地域文化。这里有流传千百年的师公跳神民间宗教祭祀活动,有一年一度形式特别的乞巧文化活动,还有诸多集民间信仰和自然崇拜等形式特别的民间宗教活动。春官口头说春文化在这里不知流传多少年,已经无法考证,因为没有确切的地方史料记载,据我们田野走访所知,“西和民间春官说春是源于古代官方的春官一职的流变” ①。春官在古代西北乃至全国很多农业地区比较普遍。由于所处地域的差别,所表现出的形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春官说春的主题是永恒不变的,主要以传授“二十四节气”为主要职责。经历“文革”的冲击,以及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春官说唱活动也逐渐在人们的视线中淡出,几乎销声匿迹了。在西和县石峡镇坦途村(坦途关)是西和春官传承的唯一村落 ②。与这里不远邻近的西高山乡,有很多的民间手工做活,它们是物质生活的代表,如手推磨子、手工挂面等,都是民间艺人传承保存的结果。本文从西和春官形成和春官艺人唱词中探析特有的地域文化及其功能作用来展开。

一、西和春官形成

2011年1月19-22日笔者和朋友通过田野调查,得知西和春官以传播农业所需的“二十四节气”表(即春贴)为主。对于西和春官的形成,笔者和朋友对有九代说春历史的唐东亮老人进行了访谈,他被村里人尊称为“春官王”。对年轻时有说春经历的郭思全和郭思云两位老人进行深度访谈,从他们口述得知,尊“三皇爷”为春官的祖师。“据传说在上古时代,农民(老百姓)不懂得何时耕种,何时收割,农业的始祖“三皇爷”看到这幅情景是心急如焚,于是他骑着老黄牛,到处传授农业耕种知识,因此,春官就从“三皇爷”开始;以说春和传授耕种知识为主,传授农民何时耕种,如何耕种。” ③从这则民间故事得知,西和春官和其他地方的春官一样,都是以传授“二十四节气”为主,以传授农耕的知识为载体。如甘肃静宁春官和甘谷春官结合民间社火,传播二十四节气;宁夏西吉县的春官通过说唱进行说春。因受“文革”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基本销声匿迹,现在存在这种春官说春的习俗也是为数不多的一些地处偏僻的地方,科技不太发达的地方还在保留着。随着文化的变迁,说春形式也不太一样,内容也就各有一套。

西和春官说春形式主要是以说唱为主,所唱的曲目有《开财门》、《懒人歌》和《女儿春》(后两首在下文列举)等。《开财门》是西和春官每到一家必唱的唱词,有大财门和小财门的区别,所谓大财门就是唱给大户人家听的,如过去的地主和富有的人家。小财门则是唱给一般农户听的,开财门目的就是为了喜庆,正是如此,西和春官抓住人们喜好升官发财的愿望,以此来编撰春官唱词,开财门就是为了迎合听众的喜好,创编歌词。每个人都想过好生活、喜听顺耳的话语,如升官发财是许多人的梦想和心声,也是世俗社会功利性的追求,当官已经在民间形成一个普遍的理想,西和春官基于平常人的心态,以地方化的话语陈述出来,因此这些曲目经过无数西和春官和民间精英的智慧才得以形成,唱词内容还会涉及社会伦理道德以及祝福的话语,是西和民间文化的一面折射镜。通过史料来看春官记载,在《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有:“惟王建国,辩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 [1]。从这则史料来看,春官最早在周朝就开始设立,主管礼来辅佐上层阶级的统治。在《后汉书·志第八·祭祀》中记载:“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旗服饰皆青” [2]3181。这个记载和民间“打春”仪式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笔者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听老春官讲说,“在立春也就是当地的打春,所有的春官都聚集在当时的县衙内大院,当时的县太爷(县长)为感谢春官一冬天的辛苦奔波,特意为春官举办一台大戏来感谢春官,春官和县太爷还幽默的开玩笑,你是几品官啊?县太爷也会幽默的说:“我是七品,你是几品啊?”春官会说我是十品,比你还大三品呢!今天比你大,明天再给你做子民。到打春的时候,其实是在县太爷家的房背面掏一个坑,里面放满鸡毛,到时候就有人用管子徐徐吹起鸡毛,所有老百姓看见了,都会喊着:‘节气到了,节气到了’所有的人提着自己带来的农具一拥而上,将春官用纸糊好的大春牛打烂,并且抢一些碎纸屑带回家,放在自家的粮仓里或者面柜里,吃粮食或者面都比较见和(指的比较省,不怎么快)” ③,虽然如今见不到“打春”这种独特的民间习俗了,但是“打春”这种叫法在西和民间还这样说,特别是在老人的口中经常听到。“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农事的开端,因此在汉代史书的记载祭祀立春也是对农业的又一佐证和重视。在《旧唐书》职官一,卷四十二中有这样的记载:“光宅元年九月,改尚书省为文昌台,……礼部为春官” [3]1788,可以看出历史上对春官这一官职是变动的。在《宋书》卷八十二记载:“太史局春官正、判太史局吴泽等言:‘乾道十年颁赐历日,其中十二月已定作小尽,乾道十一年正月一日注:癸未朔,’淳熙元年,礼部言:‘今岁颁赐历书,全用乾道新历推算,明年复欲权用乾道历。’诏从之。十一月,诏,太史局春官正吴泽推算太阳交食不同,令秘书省敕责之,并罚造历者” [4]1934-1935。从这则史料可以明显看出春官正是主管历法推算,也可以说明历代春官这一官职是变化的,同时说明春官对掌管历法和推算太阳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是在古代史料可以查询到的春官一职的变化。最终是以掌管历法和推算太阳历为准;这些推算出来的历法怎么才能为广大的下层百姓更好地服务,这是考验历法准确性和实用性的又一砝码,但是在下层民众推行这种历法,就需要专门的人负责,况且民间地域广阔,居住分散等特点,因而需要更多的民间精英力量。笔者认为统治者会利用一些地方精英来传播历法,在民间推行历法,结合民间的耕种实际来推行,这样民间春官也就随之诞生了,因此在各地的春官说春形式各异,但主题一样。这些民间春官对推行历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当地民间文化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农业耕种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民间春官因为是来自下层民众,他们不是统治阶层,因此,他们是受到了上层统治的意愿来说春,这样说来,在平时民间春官和一般老百姓没有什么两样,而在说春时则就有了一定的威信和权力。因此,在民间说春,春官是很受欢迎的,特别是在科技不发达的牛耕社会,春官的地位可想而知。这就是春官最初形成的条件和基础,也是春官形成的历史原因。

二、西和春官唱词中的文学色彩和地域文化

文化,要形成他本身独特的优点和代表性才能称为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它的存在对于人的性格、思想乃至学术创作的熏染都是巨大的,这不仅仅表现在生活在地域文化中的普通人身上,在民间春官艺人身上也有着典型的体现。因为每一个春官都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地域中,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地域中所产生的地域文化可以称得上是民间春官艺人们的精神食粮。几乎每一个西和春官艺人在创作春官唱词时都是不自觉地站在自身地域文化的角度进行创作的,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西和春官艺人对唱词语言的选择,“因而他们唱词中的语言也会不自觉地浸染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正如著名的国学大师陈寅烙先生所说:“中国的文化保存在语言中” [5]。

西和春官说唱形式一般是两人一组,他们在出发之前是受老春官(指的是有威望,年龄较大、经验丰富的春官,)的严格嘱托,他们要严格按照划定的路分来进行,不能重复到一家或一个村庄去说春,要是有人违反这些规则,要受到老春官的谴责和惩罚,还会受到同行的冷眼。原因是春官说春,要获得一定的物质,如面、粮食或银钱之类的,要是重复,就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西和县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因此,西和县有“五里不同风”的水平差异,还有“高一丈不一样”的垂直差异,造就了西和县复杂的天气和很大的局域气候差异。春官会结合当地一些文化,由春官艺人编唱的春官歌也是一种脍炙人口的精神享受。为了奉劝人们勤恳劳作,西和春官会唱一些调侃性的歌词,如《懒人歌》 ④以此来警示人们,不辛勤劳作就不会有幸福的生活。下面为《懒人歌》的唱词大意:

我给你说个懒人歌,看这世上有啊莫,天爷下了没柴烧,拆靶子,扯房阁。

太阳出来爬上坡,见了凉树儿躲一躲,吃烟就是七八锅,“妇儿家屋里喊叫我”,

“进门问着啥吃喝”,臊子面,没调合,红急红脸打老婆,一脚踏在案底下,

一口门牙齐扳下,给人说去人不信,腰巴里踏个脚底印。看这世上有啊莫。

这首春官唱词滑稽幽默,从歌词的内容来看,反映了一位农村典型的懒汉形象,是怎么样的一位懒汉呢?通过唱词来看,天一下雨就没有柴烧火做饭,就只得“拆靶子,扯房阁。”太阳出来快中午才出门上地干活,还没有走几步,感觉毒辣的太阳热得不行,赶紧找树荫乘凉。吃烟就连续七八锅,这种懒汉真是不可思议;还没有上地,老婆就喊叫着回家吃饭,懒汉还没有进门就喊问老婆“啥吃喝”?老婆回答说:“臊子面,没调和”,懒汉立马火冒三丈打老婆;“一脚踏在案底下,一口门牙齐扳(摔)下,给人说去人不信,腰巴里踏个脚底印。看这世上有啊莫。”这几句唱词中足以看出这位懒汉的凶残和蛮不讲理,这个受气的老婆给别人说起来别人还不相信,“腰巴里踏个脚底印”,这是最好的证明。歌词只有简短的十六句话,将一位凶残的懒汉形象刻画的无与伦比,从中衬托出妇女勤劳善良的一面,孝顺和恪守妇道,是一位典型的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形象。之所以用懒人为说唱对象,一是体现了西和春官关注身边细微的生活,把懒汉的形象用简练的数语刻画得栩栩如生;二是体现了西和春官的劝导心理,奉劝人们不要像懒汉一样,好吃懒做,破坏了家庭和谐。既体现了春官说唱的娱乐性,也很好的展现了西和春官的教育性。

再如《女儿春》 ④:

正月里,梅花开,一学剪,二学裁,三学绣花四做鞋,五学厨中要拌菜,

六学七拼巧安排,八学公婆里扫灰;九学丈夫莫出外,十要乖索(方言词,既乖巧听话)娘才爱。

爱看戏,赶春台(方言词,指看戏),枣儿丹凤显人才,不绣花,不做鞋,惹了多少怪事来。

二月里,二春风,娘叫女儿仔细听;清晨早起细

梳妆,锦衣花裙穿齐整,

拍脚行步风摆柳,不可七扭八歪行,行(heng)走四路要端正,

穿鞋莫踏脚后跟。莫了头起来看人。

三月里,正清明,对面山上人家好,把我女儿许他人。

四月里,四月八,又栽秧,又赶茶,

五月里,五端阳,红爷(方言词,指男的当媒人,在女方家提亲)站在厅堂上。腊肉切开刀尖亮,莫了钗头顶过房,

六月里,热忙忙,女儿房中绣鸳鸯,扎花花线五十样,

风吹牡丹枕头上,后来摆在桌儿上,爹妈看见多风光。

七月里,谷子黄,一家大小都在忙妈妈忙着晒谷子,叫声女儿帮半忙,

嫂嫂的娃醒来了,难为妹妹狂一狂(方言词,指和小孩子玩耍),哥哥的衣裳她洗了,难为妹妹浆一浆。

八月里,观音会,娘养女儿不遭罪,灶前灶后不信为,

梳头缠脚挂耳坠,大了莫了去看会,娘走一步女跟随。

九月里,九重阳,花花巧儿(指鸟儿)站中堂,不枉人生在世间。

十月里,雪满山,我儿学堂把书念,我儿吃饭观天下,

爹妈看见多心闲,百样花草点叮当,枕头麻线不离手,家有贤德少姑娘。

《女儿春》是唱给闺中待嫁的姑娘所听,唱词多是教导姑娘未嫁听从父母,学好女红和厨艺,即嫁要孝顺公婆,做一个孝道的儿媳。西和春官面对不同的对象,唱词内容则会有所变化。《女儿春》这首唱词开始从一唱到了十,且押韵很和谐;从整个歌词来看,要求女儿能下厨房,能上厅堂,这是典型的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要求;知书达理,能绣会画,为男人做饭洗衣,是封建礼教严格要求的妇德,也是作为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儿恪守的典范,在家里要勤快。用“扎花花线五十样,风吹牡丹枕头上,后来摆在桌儿上,爹妈看见多风光。”这样的比喻来形容女儿的针线好,手工精巧。在封建礼教统治下,妇女必须做的,也是很多人所希望的。从一月唱到了十月,并结合每一月的节气来说明所做的事情,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表现手法。绣鞋垫和观音会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绣鞋垫就是考验女儿的一种手段,特别是绣功的考验;观音会是一种当地的民间祭拜观世音菩萨的宗教活动,在社火唱词中几乎随处可见,也是地域文化通用的一种表现。

西和春官的特点即为“见什么,唱什么”,见不同的对象(不同职业的人),唱词会有所改变,有其固定的套语,(即为程式),在此不做赘述。西和春官创编春官歌是依据当地的从事行业情况而定。如见到木匠会唱《木匠春》,碰到开染坊的主家,则会唱《染坊春》等。随着历史的演变,春官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着变化,在科技不发达的历史时期,春官扮演着农业“天使”的形象,随着科学技术的推进,春官逐渐演变成为以说唱为乐并传授“二十四节气表”,具有娱乐、教化、传播民间文化等多种职能。在近代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濒危的口头文化艺术。

三、西和春官功能分析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功能作用,西和春官也不例外。西和春官的文化综合来分析有这样几个功能。

(一)传播功能

西和春官的传播功能主要是传播农业所需的“二十四节气”,这在以农业为主的农耕时代,有着功不可没的意义,正是春官送来的“春贴”,上面印着农业所需要的二十四节气,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春贴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张纸,但是上面有春官精心雕刻印刷且极其简明的节气时间表。如“几人共饼”、“几牛耕田”、“几屠共猪”和“几龙治水”等一些农民所关心的事情,这张春贴全部解决了这些农民最为关心的事。因此,春官每到一家都会发送一张“春贴”,是每一位春官必须应作的义务,也是春官在农业时代,特别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农耕时代对适时耕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更是传播农耕所需的二十四节气几乎唯一的途径,因此春官在民间的欢迎程度是可想而知了。

(二)禳灾功能

西和春官在民间,被老百姓称为“喜虫儿”(指的是喜庆的意思),在农业科技知识不发达的时期,以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西和春官进行说春时手里掌着一个骑着春牛的祖师雕像——“三皇爷”,也是确认春官身份的象征之一。西和春官在民间的地位比较特殊,如有些过门的媳妇不生孩子,公婆等春官说春之际,就会准备好一把麻,将其线缠挂在春官手里的春牛上,春官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春官就会随口说出:“春官拿了你的麻,你的媳妇子快养娃” ⑤,于是大家各自欢笑,这是一句喜庆话,讨得一句喜话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有些家的孩子毛病(身体弱,多病)比较多,特别是在天花等病比较流性的时候,也会给春官的春牛身上挂一些东西,也表示将灾难带走的意思。这些活动在医疗科技不发达的时候比较普遍,因此,禳灾功能是春官说春逐渐演化出的一种特殊功能。

(三)教化功能

春官具有教化功能,这个说起来比较牵强,很多人有些不解,春官在说春的时候,他还继续在演唱,在演唱的歌词中,大多具有教化作用的,如《懒人歌》、《女儿春》、《晒黄金》和《店子春》等,这些春官歌词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懒人歌》是教化人勤劳才能致富,才能创建美好和谐的家庭,不能和歌词中的懒汉一样,好吃懒做,生气就打老婆;《女儿春》是教化未出嫁的女儿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如何做好女红,做的一手像样的菜肴,能上厅堂能下厨。教化做一个孝顺的女儿,出嫁了做一个贤良的媳妇。因此,春官歌词当中有很多这样的唱词,教化功能是春官唱词的又一特殊表现。春官也因此很受一些妇女的欢迎。

(四)交流功能

交流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春官唱词有很多和社火唱词几乎相似,如社火曲目里有《二十八宿》,春官唱词里也有,还有一些虽然曲目的名字不同,但是里面包含的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民间社火唱词和春官唱词有一个相互借鉴的过程,在很多时候,民间精英也许就是春官,这样也使一些唱词和民间社火唱词大体一样。

(五)娱乐功能

“民俗文化不仅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和创造,同时供民众享受和利用” [6]67。西和春官通过说唱的方式,用吉祥喜庆的唱词娱乐听众,让听众感觉舒服,身心愉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春官大多都是采取了夸张的手法,用最精美的话语来赞美主人的房子和家里的摆饰;还有抓住主人的职业来进行一番夸赞,如主人是公务员或者是干部,春官会唱“你的干部当得好,百姓拥护喊青天!明年官升连三级,造福百姓奔小康!”如果主人是个木匠,春官会唱“师傅顶的啥根生?是那鲁班神一尊。昔日八仙过金桥,桥面压了一道槽。鲁班一看事不好,跳到水里撑住桥。八仙一齐过了桥,师傅从此出了名。赵州桥是鲁班造,玉石栏杆修的妙。天下手艺师傅高,鲁班学艺全学到。当今皇上知道了,封你做官穿红袍。好好好、妙妙妙,春官给你把喜报。”都是春官赞扬主人的唱词,同时也是娱乐听众的一种最为直接的手段。

综上所述,西和春官是一个时代独特的标志,也是在农耕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所需要的。古代官方春官一职“流向”民间传播“二十四节气”,是民间农耕的需要。与古代春官一职相比,西和春官从内涵与外延均有所改变。西和春官在交通信息不发达的时期传授农业急需的二十四节气,可谓农业的天使。春官唱词有很值得考究的价值,因为它是一个地方文化的反映,也是西和民间智慧的积淀。西和春官在农耕时代服务于当时老百姓的需要,也是西和春官在历史上发展迅速的时期。通过对西和春官功能分析得知,西和春官在适应当时的发展,以唱春的形式表现在人们的面前,以各种不同的职业来唱不同的祖师,这也是春官精英智慧所在。总之,西和春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考究的价值,这些需要我们更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猜你喜欢

唱词民间
博采芬芳酿花蜜——“风流三部曲”唱词创作谈
1961电影、1978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唱词文本研究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private’ parenting goes public
民间妙联撷趣
明代戏剧唱词“白”范畴非原型颜色词研究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广西壮剧南北路唱词押韵特点之异同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