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几个问题
2015-02-28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横扇中心小学徐秋凤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横扇中心小学 徐秋凤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几个问题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横扇中心小学徐秋凤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评价学生主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潜在特质是课程与学习的交互推进。如果说一般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标——达成——评价”的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更注重从课程内容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行为、思想逐步成长和成熟,由此获得一种学习的经验,这是评价与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属于“学习——发展——评价”的模式。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并没有凸显其课程特性,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厘清的有以下几个。
一、为何评价——裁定还是改善?
传统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选拔最好的学生。其主要功能就是分类鉴定,进行选拔和淘汰,以使“最好的学生”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也就是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它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新一轮课改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推动力。因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和持续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之重要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评价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注重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和促进功能,发现师生教育教学活动和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如在一次采访课上,我指导学生如何围绕“家乡毛纱”进行采访,课后分小组按照采访计划进行实地采访。采访后的课堂交流,各小组汇报采访结果。其中一个小组并没有完成
采访。如果说是以最后的采访结果作为标准来评价,换句话说,评价的目的是简单地按结果而判断,显然,这一组是失败的小组。但事实上,经过了解,这一组成员进行了3次采访的尝试。第一次,因为没有联系好,吃了个闭门羹,采访计划落空;第二次采访,老板在,但是组员没有讲清采访目的,采访变成嘻嘻哈哈的聊天打趣;第三次采访,一切就绪,可是组员推三阻四不肯上前采访,最后老板生意很忙,采访没有完成。课堂上,这个小组的挫败感非常强。我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这一小组,而是给足时间让这一组清晰地描述他们的采访经过,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碰到他们这一组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学生畅所欲言,现场支招。最后把问题抛给这一组学生:再去采访,你们会怎么做?有了失败的经验,又有同学的支招,这一组学生信心满满,修正了原先的不足,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帮助下,他们再一次进毛纱店,完成了一次完整的采访。
失败并不是坏事,失败也是一种珍贵的体验。评价即改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不足,还有可能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为改进自己的学习所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建立正确的评价观,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
二、评价什么——正确性还是适切性?
语文课堂关注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评价也从语言的表达与应用入手。数学课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从训练的准确性、解题的多样性、思维的深刻性等方面进行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实施模式,那么,从何处评价?评价什么?答案似乎很模糊——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内容是实施评价的开始,而评价内容是通过评价目标体系体现出来的。因此,教师应亲自决定评价内容。评价内容要紧扣目标,指向性要明确,不要为了评价而评价。如《我的课余生活》选题指导课,教师通过贴不同颜色的花瓣来贯穿课堂的评价。蓝色:胸怀像海洋一样宽广;黄色:我们都是黄种人;红色:红红火火。评价内容为学生答题对错,教师的评价语言比较随意,整堂课评价流于形式,为了评价而评价。究其原因,课堂评价脱离教学目标,这堂课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归纳和整理,并发挥小组集体智慧和力量制订可行的活动方案。不同的指导课型,相对应不同的评价目标。就选题指导课而言,教师评价时就应从目标出发,关注学生提问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筛选问题时的分析、处理能力,方案制定时小组间的协同能力、创新精神与参与程度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使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三、谁来评价——追求形式还是注重实在?
综合实践活动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评价的目的重在判断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所获得的经验、体会和能力。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学生、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家长等都拥有对学生行为和表现进行评价的权利。
1.重视多主体评价。在经历了一系列活动体验后,学生的评价由教师、家长、实践基地的校外辅导员、小组成员、自我评价构成了多主体评价的模式。每一个评价主体都有话说,因为他们陪着学生一起经历,见证学生的成长。他们的评价可以为全面地评价学生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信息。当然多主题评价一定不要拘泥于形式,否则只能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疲于应付,而且容易使人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2.强调学生自主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但是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应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既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实践活动的设计者和创造者,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拥有第一发言权。因此,学生的自主评价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让学生学会积极科学地自我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如《番茄的种植探究》主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去实践基地进行番茄种植,种植前需要对泥土进行翻松,不要说女同学了,男同学都连连后退,不敢也不会拿铁耙翻土。这时,班里最调皮的男生(各科成绩不及格,学习特别吃力,专爱捣蛋)二话不说,拿起铁耙熟练地翻起土来,连实践基地的校外辅导员都连连称赞,他那一天的表现更让师生刮目相看。回学校后,评选“种植小能手”时,他以全票通过的傲人记录当选。在随后的体验反思日记中,大部分同学都表达了自己的惊讶及敬佩,从那以后,大家对他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而他自己,也第一次写了一篇“像样的”日记,在日记中他的激动难以言表。尽管此后他的成绩依旧不尽人如意,至少他不再捣蛋了,也变得自信起来。校外辅导员、老师、同学的评价让他重新认识了自己,而自我的评价让他修正了调皮的行为。
四、怎么评价——档案袋:手段还是目的?
课程标准强调了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有其特殊性,它探究时间长,在具体实施评价时,操作性比较强的是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主要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者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较常见的质性评价方式,可使学生获得“主人翁意识”和“团队意识”。因为教师、学生、同伴甚至家长等在评价中是合作的伙伴关系,他们分享评价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档案袋评价由于注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因而自然而然有机地拓展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档案袋进行规划和整理。在下发档案袋之初,也就是主题活动开始之前,给学生阐明档案袋的意义,并设置大致的框架,档案袋里可以放什么东西,让学生明确要求。在活动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指导,如相类似资料的合并、理齐、保管。活动临近结束,可以指导学生对档案袋的资料进行归纳,设计封面,罗列项目,这样一目了然。还可以进行优秀档案袋的展示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不强调知识维度,其评价也不主张用量化方式,而更多利用描述、观察等多种评价方式。档案袋评价可以使学生自己选择、记录自己的成长痕迹,及时丰富和改进。不论哪种评价方式,都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评价的终极目标还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