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汉语活力课堂构建
2015-02-28罗主宾
◎罗主宾
一、引言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和反思,一些奇葩的点名方式、任课教师的颜值爆表等的报道,实际上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大学课堂教学的尴尬。从而,课堂活力为何缺失以及怎样构建活力课堂又成为讨论的焦点。
古代汉语作为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在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提高语言素养等方面,本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受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影响,很多学生忽略了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本身就是把古代汉语知识内化为一种语言能力,从而逐步达到阅读古代文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发现语言规律等的一种过程。正因为看不到与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很多学生从中学学习文言文开始就有一种排斥心理,大学期间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来集中学习更加重了其厌学的情绪。如果任课教师也不想在这门课程上有所为,课堂氛围更枯燥乏味,于是出现了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困境。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学生能做到“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已是很不易,但“考后全忘记”却是很多人对这门课的评价。
为走出这种困境,一些古代汉语教师认为“应该在充实教学内容、讲究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1]所以构建一个需要教师勤于探究,调动学生以实现自我以及“需要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我参与,自我选择来实现自我”[2]的古代汉语活力课堂尤为必要。本文主要谈教师如何构建古代汉语活力课堂。
二、古代汉语活力课堂构建之教师有所为
(一)备学生,解决要不要学的问题
不了解学生的实际,不解决学生对古代汉语排斥的心理,再好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无法适用于古代汉语教学。在专业选择变得日益功利化的今天,与现实生活没有联系的课程就会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要不要学的纠结心理。因此,在了解学生的专业选择、职业规划、古文功底、对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认识等基础上,实施分层次式教学,“确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目标”[3]很有必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为了达到一定层次的目标,不论是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还是掌握阅读古籍的能力,还是掌握文言教学的方法,还是探索语言的规律,都值得鼓励。有了对未知的探索和研究的准备,在要不要学以及怎样学的问题上学生会做出选择。
不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古代汉语的重要性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学生很难做到心归课堂、心属课堂。因此要从了解学生关注的事情入手,分析身边的现象与古代汉语的联系,拉近现实生活与古代汉语的距离。例如讲“上字定声,下字定韵”的“反切”,不仅可以举古代汉语中典型的例子,还可以联系网络用语来谈。例如在学生中运用比较广泛的表“不要”的“表”,表“知道”的“造”等字,关于“两只鸽子接吻”表示“滚”的字谜或故事等,其来源不知不觉地用到了“反切”的原则。讲繁体字的一简对多繁问题,可以联系网上流传的毕福剑给潘晓婷题字的“九球天后”说起。讲甲骨文、金文等字的识别,可以用网上盛传的书法作品“爱我中华”、“饮飨共舞”等谈起。讲音韵学里的“古无轻唇音”,可以联系湘语、闽语等地的“房”“肥”等字的读音谈其在现代方言的痕迹。讲古代汉语中“见”的指代性副词用法和被动用法,可以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如“这是我刚学会的一点粗活,你可别见笑。”“写得不好,见笑,见笑”的比较中加强理解;讲对联知识,随处可见的对联都可拿来在课堂上分析。这样,从学生已知的或常见的语言现象谈起,就会加强学生对古代汉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备教材,解决能不能学的问题
文选中语义的难以理解甚至字形的难以辨识,通论中语言知识的毫无生气以及陌生感都让学生感觉古代汉语是最难学的一门课程,如果教材的内容在教师费力的讲解下还难以消化,课堂自然没有活力,而且会加剧学生对古代汉语还能不能学的畏难心理,教为不教的目标也就很难实现。因而,除了选择一套适合所教学生实际的教材版本外,还需要教师对教材的体系和结构认真钻研,结合了解到的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对于教材的体系,教师应该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学生能与中学文言文学习时的语法知识相衔接,还能指导以后想从事文言文教学学生的教学工作。例如在谈到如“父母唯其疾之忧”、“唯余马首是瞻”之类的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时,其中“之”、“是”之类的词,中学教材中一般称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郭锡良版《古代汉语》等称之为复指代词,荆贵生等版本称之为结构助词;对于如“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这类句子“以”的词性的判别,对于表被动标记的“被”、表判断标记的“是”的产生时间等等,一些版本可能也会有不同的表述。除了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分析外,还应指出教材都会体现编著者的研究成果及观点。在分析这些观点时,引导学生参与到对这些观点的讨论,形成探讨式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发现语言现象的敏感性,就会留意身边的古代汉语现象,例如2014年笔者在讲古代汉语的敬称和谦称时,恰逢电视剧《武媚娘传奇》播放,一些学生就对该剧中太监称呼皇上为“大家”进行了质疑和讨论。这样引导多了,学生参与的能力得以提高,即使存在有争论的问题也能有选择的立场,甚至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遇到古代汉语一般的知识都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充分考虑“两仪四维”[1]的课堂主客体关系,即把教材的内容分为学生知,教师不知;学生不知,教师知;学生、教师都不知;学生和教师都知四类,除把学生不知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外,还应该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增删,从而权衡古代汉语文选和通论的教学比例,然后文选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段之间,通论部分在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之间进行取舍。
在当前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的时代,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外的途径学习古代汉语知识。如通过汉典网(http://www.zdic.net/)、教育部异体字字典网(http://dict2.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index.rbt)等学习古文字,通过东方语言学网(http://www.eastling.org/)等查询音韵学的知识,通过国学论坛网(http://bbs.guoxue.com/)、中文国际频道等了解与古代汉语相关的知识,通过古代汉语在线测试系统如(http://zhuangdong.gxun.edu.cn/ghytest/kaoshi.asp)等进行在线测试。此外,网络上的古代汉语精品课程、微课等都可以用来补充和加深对古代汉语的学习。这样就可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就学生不懂的、有争议的或大家都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从而避免教师填鸭式的单向教学。
(三)备课堂,解决好不好学的问题
在备学生、备教材的基础上,如何组织课堂也是构建活力课堂的一个关键因素。1997年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4]当然执行一个考虑了学生参与、选择以至能实现自我的好教案的课程肯定无可厚非,怕就怕在课堂教学就是走过场。好课凝“魂”,大学里,好课在于师生之间灵魂之交往,思想之激荡,情感之互契。[5]在此过程中,可以某些问题的探讨延伸拓展,突破书本和教案的羁绊。因而教师应把握课堂的节奏、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动态。备课堂的过程中只有考虑到了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有体悟、有实现自我的成就感,才会有这门课程好学的感觉。例如在讲“是”的代词用法时,大都知道中学语文教材中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就是这种用法,从而激发他们从已学的文言中找到更多的这样的用例,思考一下现代汉语中是不是还有这样的用法,甚至可以让学生去探究一下现代汉语中“是”的多种用法跟代词“是”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可能会有同学注意到有的语文教材中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有的教材中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一下古书的版本、校勘等方面的知识。古代汉语备课堂的一个理想状态是,学生能从诸多的古代汉语语言材料中,得出和教材差不多的语言规律。
三、结语
古代汉语活力课堂的构建不是追求简单的课堂快乐,教师要解决学生对古代汉语认识上、体悟上的畏难情绪,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增强其收获或体悟上的快乐。只有真正赋予课堂以活力、形成课堂之活力,才能真正走出古代汉语教学的困境。
注释:
[1]赵家栋.如何走出古代汉语教学的困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32-134.
[2]焦健坤.大学活力课堂的多维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1):124-128.
[3]曹小云.“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3,(6):49-51.
[4]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3-8.
[5]罗兰.大学里好课之魂、体、气、力[J].当代教育论坛,2014,(2):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