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香港实施国民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015-02-28曾水兵

现代教育论丛 2015年5期
关键词:香港民族国家

曾水兵

论香港实施国民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曾水兵14

2014年香港的“占中”运动让我们重新反思2012年香港“国民教育”争论,认识香港推行国民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推行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国民教育是当今世界主权国家的重要职责。香港实施国民教育毫无疑义,问题是该如何去推行国民教育。香港国民教育不仅要重视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更要强调以宪法和基本法为核心的制度认同教育,同时应加强历史认同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大陆与香港的过去与现在,增强国家责任感与民族归属感,应注重师生在对话、协商与包容中形成价值共识,避免“动员宣传式”简单灌输。

香港国民教育;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

2010年,香港特区政府针对国情教育的缺失,提出在中小学增设国民教育及德育课程作为必修课,并定于2012年起全面推行,结果却引发民众的争议,导致香港“国民教育”计划的暂时搁浅。2014年,香港爆发大规模的“占中运动”,一些香港极端反对派打着所谓的“真普选”旗号,通过违法“占领中环”瘫痪香港核心地区运作以要挟中央和特区政府推行所谓“新政改”。香港“国民教育争议”和“占中运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香港国情教育的缺失,尤其是香港青少年对于“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在香港的基础性地位认识很是不足。如何通过国民教育重塑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培养其对“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的制度认同,增强其国家民族责任感和归属感,将是香港未来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我们有必要澄清香港国民教育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香港实施国民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强化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国民教育是当今主权国家的重要使命

国民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民教育是指国民基础教育。狭义的国民教育是指国家实施的让学生认识真正的国情、强调青少年应有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学生公民意识与参与能力的教育。[1]我们讨论更多的是狭义上的国民教育。国民教育的核心是通过教育维护国家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和维护社会团结。国民教育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最重要的两项是:(1)通过国家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尊重文化差异与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形塑公民共同的价值认同,从而促进公民生成国家认同感,公民只有对国家有认同感才有国家的凝聚力;(2)对国情的了解,包括对于国家历史、国家发展和未来的体认,尤其要基于全球化的背景正确认识自己的国家并摆正自己的心态,避免妄自菲薄和自夸自大。假如缺乏明确的国家认同和文化归属感,公民无法真诚地参与社会决策的讨论与实施,现代国家也不可能健康地发展。

国家认同是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现代国家的合法性来源于民众对于国家制度及其价值的内在认同,也就是国家认同意识。缺少这种共识,社会将分崩离析,国家将走向“溃败”。美国历史学家斯特雷耶(Strayer Joseph)明确指出:“国家主要存在于它的人民的内心和头脑中;假如他们不相信它的存在,那么就没有逻辑联系会使它活起来。”[2]也就是说,只有国家在信仰和价值层面有效地建构和巩固公民的国家认同时,国家制度及其所创造的国家一体性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一种普遍的爱国心与共同信仰能有效地发育和成长,国家和社会才会因此走向巩固和安全。当今世界无论哪个主权国家都通过学校培养一种凝聚的民族国家意识,这对现代国家而言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政策。

推行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国民教育是当今世界主权国家的重要职责。世界各国的历史千差万别,国情各自不同,但无论强弱、无论贫富,无不注重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来培育和形成国民的国家认同感。美国的国民教育一方面围绕着《宪法》、《独立宣言》以及美国的价值观进行灌输,而且特别注重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另一方面,实施以民族整合为目标的“文化的大熔炉式”教育政策,在保持“移民国家”多样化特质的同时,塑造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共同体观念。法国作为欧洲一个颇具民族传统意识的老牌民族国家和现代民族主义的发源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尽管法国公民教育的内容和侧重点各异,除了培养公民的民主观念、权利意识以外,还始终以培养公民认同国家政治制度,服从国家法律规范,爱国守法为根本目的。近年来法国正在大张旗鼓地开展公民国家认同的塑造活动。2009年10月,法国移民部长贝松宣布:从11月2日起,法国将就“国家认同问题”展开为期两个半月的大辩论,辩论的主题是国民身份的认同、法国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等。他认为,所有法国年轻人每年都应该有一次唱《马赛曲》的机会。[3]在德国,所有的学生到了一定年龄都要学习其《基本法》,从小培植对德国社会制度的认同感。同时,德国还高度重视培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灌输民族统一的思想。新加坡的教育也体现出了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新加坡的国家意识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即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心理上认为国家是自己的国家,是自己生活所依存的国家,同时明确意识到自己是该国的一分子。”[4]正因为如此,我们当前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主题,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全国各族人民对我们所共享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感,构建起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理性面对香港开展国民教育的质疑

首先,香港实施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国民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容置疑。香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通过国民教育培养香港人民的爱国认同感是政府的职责。尤其是香港曾经长期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离开祖国大陆近一百年,与中国文化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疏离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增强对港人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教育有其迫切性和必要性。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既是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也是建构中国人身份的文化根基。尽管香港回归祖国十多年,但是制度形式的国家整合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整合,因为彻底的国家整合必须包含文化意义上的整合。假如香港还没有在文化上和中华文化相融合,这对于香港的繁荣和长久稳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香港一旦失去中华文化的根基,就会削弱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影响到国家的稳定甚至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作为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粘贴剂”的文化,它的失落将是构建民族共同体最深刻的不利因素。因此,在香港地区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旨在培养港人的国民身份意识与爱国情感,弥合长达一个半世纪英国殖民统治造成的香港与大陆的裂痕,满足香港人“寻根”的要求。这在当前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其次,把香港国民教育看作所谓的“洗脑的政治教育”是毫无道理的。通过国民教育培养香港青少年对宪法和基本法的法制认同,这是奠定香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社会基础,当前同样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然而部分香港人担心,国民教育无法让学生认识真正国情,甚至变成“政治洗脑”。洗脑教育指的是绝对化的政治观念,不容质疑的标准化答案,缺乏道德的教育方式,而且教育内容不一定符合事实真相,其结果培养的是缺乏自主性和反思性的具有奴性性格的人。部分港民抱着对大陆的偏见,以国民教育成为所谓“洗脑”的政治教育为借口而抵制国民教育。事实上,国民教育本无可厚非,与所谓的“洗脑”完全是两回事。况且,正如香港学者们所认同的,香港是言论自由、信息开放的社会,学生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多元化,社会氛围宽松民主,要教师们协助“洗脑”也是不可能的。还有部分港人和学者将正面的爱国教育等同于“报喜不报忧”的教育、就是所谓“愚民”的洗脑教育同样是毫无道理的。爱国认同本身是正面价值观为主导的教育,它起着凝聚共识、鼓舞人心的重要功能。作为一个正在民族复兴之路上蓬勃发展的国家,为了激发广大香港民众对中华民族国家的依恋和热爱,正面形势的积极教育是首要的。

最后,香港国民教育争议反映了香港与内地价值共识形成中的困境。香港的回归,并没有消融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统治的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认知裂痕。一些香港市民抱着静止和僵化的思维看待内地,将一些内地的负面的东西无限扩散。而来自内地的一些舆论的“过激谴责”过低估计了香港人的爱国情感,结果反而引发更激烈的对立。来自双方的误读势必影响到香港未来发展以及内地与香港两地的良性互动。在未来,内地与香港关系的和谐化将依赖于双方在认知上的理性互构以及在此之上的价值共识的共建。面对冲突,任何非理性的指责或者抱怨都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只有相互祛除‘标签化’,还原历史与现实,增进双方之间互动信任以找寻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价值共同点才是香港国民教育问题解决的起点与支点之所在。”[5]

三、认识香港国民教育的特殊性

香港需要国民教育推进香港市民的国家认同问题无需置疑,但是香港需要怎样实施国民教育来推进国家认同,这可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多层次的认同体系,从家庭、邻里、社会到民族国家,以致对全人类的同情与热爱,这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认同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爱国和爱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认同“不是那些已既存的事物,它跨越地域、时间、历史和文化……它并不是永久地固定在某一个本质化的过去,而是处于不断的历史、文化与权力的游戏之中”[6]。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种既定的状态。国民的国家认同根植于一定的国家民族和政治语境当中,其本身是在一定情境中的主体建构。由于各自民族上和政治上的差异,国民教育的具体实践在不同的国家表现出不同的属性与特征。不仅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即便是同一民族国家的不同地区,国民认同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途径,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模式。在“一国两制”背景下,对于香港这样一个特殊地区,由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及其生活方式的差异性客观存在,在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国民教育的内容选择和方法途径上不能脱离其实际情况而划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应以我们的宪法和基本法为基础,同时又要尊重其自身传统的恰当选择。当前香港的国民教育,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仅要重视以语言、历史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更要强调以宪法和基本法为核心的制度认同教育。随着香港的回归,香港人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比例逐渐上升。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的追踪调查显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到2012年已经超过70%。然而,香港“占中运动”表明,香港人对于“一国两制”下的“港人治港”等问题却仍存分歧。这说明香港人的爱国情感是很复杂的,对于民族上的国家认同和制度上的国家认同存在一定的偏差,对于前者的认同度可能要高于对后者的认同度。香港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由于长期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虽然回归祖国,但是英国资本主义对香港人的价值观念,尤其是政治价值观影响却长期存在,少数港人对中国大陆的政治印象还停留在“文革”时期。如何在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框架内,增强香港青少年对于制度上的国家认同,通过民族文化认同与政治制度认同的有效整合,从而形成稳固的国家认同,是香港教育面临的重要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教育不仅要重视以语言、历史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更要强调以宪法和基本法为核心的制度认同教育。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香港基本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基本法律,是“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法律化、制度化。应通过国民教育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对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理解与认同。这对于香港形成遵守基本法、维护基本法的良好风尚,奠定香港未来的繁荣和稳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应该注重历史与国情教育,引导香港青少年正确认识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回归前的香港实际存在的国民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去国家化”的殖民教育。它长期坚持“轻中重英”的政策,限制甚至取消母语教育和中国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它强调对学生“世界公民”普适价值观的培养,淡化民族与国家观念,造成“年轻一代普遍缺乏国家与民族意识,不仅对罗湖桥以北的事物认识浅薄,对自己的民族身份亦感到相当模糊……不少青少年只知道自己是香港人,而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7]。香港青少年历史知识欠缺,对祖国了解有限,尤其是青少年对民族的苦难历史没有刻苦铭心的记忆,难免割裂我们民族的发展历史,片面看待当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历史认同教育,使香港青少年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理解我们民族遭受的苦难,认知中国在近现代以来围绕救亡图存的艰难奋斗,感受当今中华民族取得的不平凡成就。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现实国情教育,通过引导香港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内地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对国情、世情的了解与把握,使其客观地看待中国在全球的位置,了解国家发展的未来前景,更多了解坚持“一国两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从而牢牢把握香港同祖国紧密相连的命运前程,增强责任意识。

第三,应防止“动员宣传式”政治灌输,注重师生在对话、协商与包容中形成价值共识。香港国民教育争议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化和边缘化的困境。无可否认,长期以来内地的某些爱国主义教育由于其呆板和僵化而受到质疑,使得我们很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对自己都没有底气。现代是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假如我们还延续革命年代“动员宣传式”教育灌输,采用过于僵硬的教化语言,不符合当代个体独立意识和理性批判意识高涨的社会环境,强制性的爱国认同教育必然会引起反感。何况是在香港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社会,简单移植大陆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会引起强烈的冲突。在内地与香港还存在一定隔阂的背景下,在对话中形成价值共识是必然选择。“僵局的打破取决于以开放、持平、理性的态度去互动讨论,并在各方各面的讨论中,包括在反对抵抗声音之中一起寻找内地与香港双方的价值认知共识,否则内地与香港双方只能继续制造遗憾。”[8]同样,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从根本上从传统强调知识灌输模式向对话建构模式转变。从国民教育的教材开发到课程的具体编排,将国家认同元素融入日常教育,以自主建构、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培植爱国情感。在课堂教学上,应注重教学对话,透过多元化学习模式,引领学生在互动中澄清价值概念、形成价值共识。

总之,香港“占中运动”让我们重新思考香港国民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对于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以及两地紧密相连的命运前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国家认同意识的渗透过程将是长期的。在香港这样一个特殊地区,重塑香港人的国民身份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也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我们需要依据宪法、香港基本法、德育及国民教育自身的规律稳步推进香港国民教育。

[1] 曾水兵等. 国家认同教育的若干问题反思[J]. 中国教育学刊,2013(10):30-33.

[2] Strayer Joseph. On the medieval origins of the modern state[M]. Princeton,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5.

[3] 于福坚. 法兰西民族的形成及法国国家认同危机的根源[N].中国民报,2009-12-11(8).

[4] 容中逵. 论教育目的表述的国民性问题:战后中、韩、日、新四国教育目的之国民性比较分析[J]. 外国教育研究,2006 (12):6-11.

[5][7][8] 李敢. 内地与香港文化价值共识重构的实证分析——以香港国民教育科争议处置个案为例[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00-107.

[6] Jonathan Rutherford(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M]. Lawrence & Wishart,1990:225.

On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Implementing Nation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

ZENG Shuibing

Nation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 triggered a fierce controversy. Today, most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value national education and consider it an important mean to enhance the countrymen’s national identity. Facing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we should both obey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 and consider the tradition of Hong Kong in cultivation of Hong Kong people’s national identity. Facing the obstructions, the emphasis of Hong Kong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should be put on cultiv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political bias in Hong Kong people. History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ssed for the Hong Kong’s yong peopl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Hong Kong. The method of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is mutual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stead of “political mobilization propaganda”.

Hong Kong national education; national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systematic identity

G417

A

2095-6762(2015)05-0092-05

(责任编辑 徐胜阳)

2015-09-01

曾水兵,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330022)

* 本文系2014国家社科基金“转型时期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与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4BKS12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香港民族国家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多元民族
香港之旅
把国家“租”出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