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
2015-02-28张艳,王飞
作者简介:张艳,女,山西长治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王飞,男,山西平鲁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具有公共基础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学困生依然存在。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正常,但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其学习成绩却远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既受教育、学习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与他们自身的知识基础、技能、智力、思维品质等内部因素有关,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基础知识缺乏,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认知学派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即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并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必须以头脑中原有的适当知识为基础,通过原有知识来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才能对新知识同化或顺应,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然而由于数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强,学习下一节、下一单元的知识必须要以上一节、上一单元的知识为基础。许多学生由于自己相应的基础知识的缺乏,在学习新知识时,没有已有的知识作为理解新知识的“跳板”,不能对新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学生不能理解新知识,就谈不上对知识的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更谈不上应用了。
比如说,在学习小数乘法之前必须学好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学习小数除法之前必须牢固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如果整数的乘法和除法计算没有掌握,要进行小数乘法与除法计算的学习就成为了空谈。
(二)思维品质发展滞后
思维品质又叫做思维的智力品质,是个体思维活动智力特征的表现,这种智力品质有明显的后天习得性。完整的思维品质结构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独创性等。学生的思维品质结构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思维品质好的会感到数学学习轻松,而思维品质差的学生会感到数学学习困难。
有的学生在理解“铅笔的数量为X,钢笔的数量比铅笔数量的5倍还多2,则钢笔的数量可表示为5X+2”。有的学生摸不着头脑,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思维品质发展滞后。
(三)失败定势导致学习动机降低、缺乏自信
不少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了许多失败之后,就会形成烦闷、恐惧和自卑等消极心理,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感觉即使自己再努力也不能取得成功,误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一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和畏惧,对学习产生厌恶和恐惧心理,越学成绩越糟,越学越没劲头,形成心理上的失败定势。一旦学生产生这种消极心理,受到失败定势心理的影响,就会丧失自信心,缺乏意志力,失去学习动机,对学习无兴趣可言,无法继续努力下去。
(四)教师自身错位
教师自身的错位对学困生的出现有一定的责任。首先教师把自己预设成教学当中的主体,反而把真正的主体——学生客体化了。比如,在教学方法上单纯采用“灌输式”、“注入式”、“填鸭式”,导致少年儿童内在学习动力缺乏。其次没有掌握好育人艺术,学生成绩不好,只会批评、谩骂和冷嘲热讽,难以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及时辅导、诚心鼓励。
(五)同伴群体不利因素的影响
学困生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同伴群体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学困生产生不小的影响。在学习上没有优秀的同伴作学习的榜样,受周围不良学生的影响。抑或是,学习上优秀的学生群体,在学习上孤立他们,冷落他们,不把他们当做集体的一员,而认为他们拖了班集体、小组的后腿。同伴群体消极的态度都会深深地伤害到学困生,严重地挫伤学困生们的自尊心,使他们处于内疚的状态。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路径探析
在教学中要想转变学困生,首先必须端正态度,持之以恒,耐心、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创设有利于学困生的教育氛围,同时要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因材施教,从根本上消除导致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内外部原因,帮助他们走出学习生活的困境。
(一)正确看待学困生,通过情感交流鼓励学困生
与学困生进行积极地、真诚地情感交流,是转化学困生的切入点。首先,我们要正确看待学困生,千方百计地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找到他们的优势智力领域,并对其作出积极肯定的评价。其次,教师要向学困生表达对他们的期望和信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告知学生自己愿意和他们一起努力提高学习成绩,以情感为切入点来深入学生的内心,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诚的爱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要用爱心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二)进行系统有效辅导和补习
学困生在学习数学中最大的障碍就在于基础知识欠缺,由于数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强,要做到真正地转化学困生,就必须在学困生头脑中建立先行组织者,起到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知识的“桥梁”作用。“在学习新材料前,给学习者以一种引导性的材料。奥苏泊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比新材料更具抽象性、概括性与综合性,并能清晰地反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原型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联系。” [1]然而由于教师自身课业任务繁忙,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就必须采用高效、省时的方式进行辅导。学前通过摸底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以此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理解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剖析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三)通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准确性;语言层次的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灵活性。由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通过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当“把学困生当做一种生动的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困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尝试复述解题思路以及相关的定律、法则的推导过程,如此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又能训练学生清晰、准确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复述公式的推导过程:每个平行四边形都由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组成,一个三角形的面积S=1/2ab,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1/2ab=ab。这样的练习其实就是在训练学生智力技能外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解题思维的掌握,是小学生数学智力技能内化所必需要走的第一步。
(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师积极引导下促进学生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践行这一理念必须做出努力。首先,承认学困生主体地位,使学困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其次,教师要发挥好指导学困生的作用。学困生普遍基础较差,教师在教学时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联系生活,保证趣味性;形式多样,有选择性;先易后难,逐步深化;针对困难,及时辅导;鼓励进步,共同成长。
(五)充分利用同伴群体的榜样、扶助与竞争作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个体单独进行的,而是在班集体、小组的大环境下,与班集体、小组成员共同合作,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的。转化学困生,学生同伴群体是非常重要、有效的教学资源。同学之间年龄相近,共同生活、学习,相互之间较少有疑虑、恐惧和交际障碍,又有着相近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引导学习能力稍好的学生主动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生会更愿意接受,效果会更明显。此外,通过适当的竞争让学困生与过去的自我相比,与同一学习水平的同学相比,从而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