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减负”政策失真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5-02-28
中小学“减负”政策失真原因及对策分析
杨婷婷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随着人们对基础教育减负问题的重视,中小学“减负”政策失真的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减负”政策的失真一方面不利于中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因而,切实落实“减负”政策迫在眉睫。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减负”政策失真的原因,并针对其提出了现应的措施,以促进“减负”政策的切实落实及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素质教育;减负;政策失真;对策
一、“减负”政策失真的表现
“减负”即是减轻负担之义,具体包括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指的是课程学习使身心所承载的负荷超越个人的承受能力范围。①过重的心理负担显然是由于学习压力过大或过于紧张等负面情绪带来的负担。近年来,很多学生对学校的学业负担不堪负重,长时间的课业学习不仅让学生们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也让本应属于他们欢快的课余生活被枯燥的课业学习所取代。新闻上也屡屡报道中小学生自杀、离家出走、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出现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新闻。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在很大程度上互为因果关系,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感到疲惫与紧张,日积月累则会转变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而这过重的心理负担显然会让学生疲于课业学习,逐渐转化为偏重的课业负担。“减负”政策的实行仿佛让学生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终于不用再背上沉甸甸的书包了。但事与愿违,因为在“减负”政策逐步推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政策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
“政策失真”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与政策内容不符或背离政策目标的一种不良社会现象,任何政策在实施时都难免会出现政策执行不到位、达不到政策目标等“失真”现象,“减负”政策也不例外。美国著名行政学者G·艾利森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②我们暂且撇开“方案确定的功能”,从执行者的角度入手,会发现这90%的比重才起着真正重要的作用。“减负”政策的最终执行者是学校和教师,因而他们的行为和做法对是否切实落实“减负”政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落实好“减负”政策关键之处在于“减”得适度。然而,我们看到的是,有些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大肆宣扬要执行“减负”政策,却只是停留于“喊口号”,检查过后就恢复原状,压根没“减”;很多学校把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课时数“减”掉一大半给语数外等“正科”,越“减”越重;还有很多学校一味地削减课程,减少课时数,限制家庭作业时间,将“减负”政策直接简化为“减时间”政策,“减”到不顾教学质量。种种现象都证明了“减负”政策失真这一不争的事实。
二、“减负”政策失真成因分析
1.升学机会竞争压力大。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中考和高考是他们人生的两件大事。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全面普及缓解了“小升初”的压力,但中高考对于学生们来说还是“压力山大”,尤其是高考。这也使得“减负”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屡屡受挫。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不顾学生的身心承受能力,教师为了评奖、评职称更是对学生实行“题海战术”,连休息时间也抓紧对学生进行文化课补习。为了考上“重点”学校,为了考上心中理想的大学,学生们苦读奋战,堆满书的课桌仿佛也表明着各自的理想和决心,老师和家长们更是加以鼓励鞭策,但这种课业负担着实让学生们苦不堪言。而我国现行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升学模式仍旧比较单一,要想考上大学,仿佛只有这一个通行道。虽然大学存在扩招的趋势,但高考难度并未降低,学生们的压力依旧有增无减。“减负”政策在成绩、升学、名望面前,形同虚设。
2.学校对“减负”政策不重视、理解不到位。虽然教育部一再强调落实“减负”政策的重要性,但并未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很多学校在执行时都只是敷衍了事,或者象征性地做出一些规定,比如减少家庭作业,减少考试次数等,同时监督机制的缺失也使得这些制度仅仅成为“口号”。“分数至上”、“升学至上”依旧是学校的着眼点,他们认为,“减负”再“减”也不能减分数,不能减升学率。调查数据显示,全国8省近1400所学校中普遍存在着体育艺术类课程开设不足等问题。③可见,学校更重视语数外等主课的学习,增加这些课时的同时,也忽视了其他科目的重要性,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不到更好地发展。为了保障升学率,很多学校普遍设置了“重点班”,而这些学生背负着更大的课业和心理负担。这些学校及教师对“减负”政策的内容和目的也不是很了解,对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减负”政策难以真正落实。
3.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古往今来,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在的家庭又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就更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孩子能通过读书这条路径走向光明大道。抽样调查显示,在北京有87%的中小学生利用课外、周末及假期时间参加校外辅导班,平均每个学生至少参加2个。④家长们认为只要成绩好,花费不嫌高,考上好的学校是成才的第一步,因而周末补习班成为家长们为孩子成才铺路的首选。而且很多家长存在从众心理,别人都给孩子上辅导班,自己也不能让孩子“掉队”。很多家长对“减负”政策持保留或不支持的态度,觉得减负之后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他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的这些做法不仅加重了孩子的课业和心理负担,更是阻碍了“减负”政策的有效执行。
三、切实落实“减负”政策的措施
1.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减轻升学压力。要想让学生切实“减负”,改革考试招生制度迫在眉睫。首先,要调整考试评价的方式与内容。现行考试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且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主要采用试卷的方式,命题形式呆板,都是固定答案。改革应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更多地使用诊断性评价和生成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和学习表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试内容应加强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把一些有固定答案的“死题”换成让学生结合自身认识和体验才能回答的“活题”,进一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关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其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取消“重点中学”、“实验班”,避免学校过度追求升学和名望,同时也避免家长为孩子择校而给学生和家庭带来负担;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发展职业类教育和特长教育;改进录取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增加录取渠道,让真正有才能但严重偏科的学生不因高考失利而被埋没。因而,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对切实落实“减负”政策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加强宣传“减负”政策,推行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减负”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让学生健康地全面地发展;其政策精神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监督学校做好“减负”政策宣传工作,使每一位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明确“减负”政策的目标和内容,以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行,使学生切实“减负”。具体来说,学校应加强音、体、美、劳等科目的教育,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内涵为出发点;给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机会,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可以定期举行户外竞赛或者是检测学生动手能力的比赛,锻炼学生的生存、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而教师也应提升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纠正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注重学生主体性功能的发挥,指导学生更高效的学习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努力挖掘学生的优点特长,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重要的是,学校和教师应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观念,改变单以分数评人才的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落实“减负”政策的同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3.家长应摆正心态,修正教育价值观。“万丈高楼平地起,百年树人家庭始”。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而家长对子女学习成绩的过于关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减负”政策的有效实施,家庭教育并不等同于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将来找到好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家长应转变自己操之过急的心态,多一份顺其自然的心理,不再给孩子施加更多的心理压力;不盲目从众给孩子无止境地上补习班而增加其课业负担,应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让孩子在实践中找寻学习和生活的乐趣;适时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从自我卷入水平角度消除家长阻力的关键在于促进家长从顺从走向觉醒,而从顺从走向觉醒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转变教育价值观,尤其是改变社会教育价值观。⑤家长也应转变自己的观念,成绩不是孩子成才的唯一标准,孩子的出路不仅仅只有读书一条,良好的品性和进取的精神才是孩子一生的财富。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不仅对孩子的长远学习起不到积极促进作用,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也要鼓励和宽慰孩子,使其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有家长从思想和行动上全面配合给孩子“减负”,“减负”政策才能有效落实。
注释:
①鲁林岳.综合辩证论“减负”[J].教育研究,2007(5):69-72.
②王福生.政策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167.
③马健生,吴佳妮.为什么学生减负政策难以见成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2):5-14.
④柯进,张婷,高靓.减负这个结到底怎么解?[N].中国教育报,2013-03-05(2).
⑤胡娇.“减负”中的家长阻力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 (1):19-22.
作者简介:杨婷婷(1991-),女,江苏常州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1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