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贾樟柯导演的创作特色

2015-02-28崔青野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长镜头樟柯小山

摘 要:贾樟柯说曾说,“我是一个在场者,而不是一个闯入者”。在他的电影中,是一些脚踏实地在路上行走的人,展现的是一个被忽略却真实存在的领域。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7-0264-01

一、前言

贾樟柯的电影表现了其他电影没有表现或遗忘表现的当代中国的影像。他对当下社会和身边的现实进行真实地记录、对底层人物不加润色地描绘,没有宏大叙事,没有夸张虚饰,平实而缓慢的基调展现了他朴素的人文关怀。

二、独特的人物选择视角

社会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分属于很多群体,贾樟柯主要关注的是相对于这个庞大复杂的世界比较弱势和容易被忽视但活生生存在的一群人。

(一)进城打工者

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社会,每个人都想要更好的物质生活,想摆脱贫穷和苦难,想用钱换取尊严,所以出现了一批由农村奔向城市并企图在那里获取一席之地的人。《世界》是以北京为背景,展现了一群外来人员在北京的生活经历。故事很普通,是很多人正遭遇和体验着的社会生活。里面的主人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了生存在漂泊流浪着的人们。尽管努力地挣扎,还总会受到伤害。影片开头,赵小桃的脚受伤到处借创可贴也许是为后面描写生活的艰辛埋下了伏笔。夜风吹拂着两个人的脸,《乌兰巴托的夜》这首歌忧伤而美丽地响起。两个人望着路边的风景,没有说话。她们或许在为分离而感伤,或许为未来担忧,或许很平静,或许很焦虑。那些人怀着希望和幻想来到了这个城市,也必须接受这个城市的冷漠与苦难。他们生活在别处,他们的命运被笼罩了一层悲怆的色彩。

(二)县城里反叛迷茫的年轻人

每个城市几乎都有这么一群普通的年轻人,他们生活在县城,也接受着各种流行元素,他们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出众的能力,但他们内心向往自由,他们叛逆,想打破日常生活的压抑。《站台》里文工团的年轻男女,走出县城,寻找青春梦想;《任逍遥》里的彬彬和小济也在找寻着自己的出路。但挣扎一番后,岁月带走的只有时间,他们还是背负着“一无所有”的丧失感,在青春的骚动与喧哗中无所归依。

(三)城市边缘的“灰色人群”

所谓“灰色人群”,指那些不能正大光明地以自己的身份存在于社会中的人,有着不光彩的职业,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处于主流人群之外,有些会受到大众的歧视与谩骂。贾樟柯的镜头着力刻画的并不是小武小偷这个身份,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金钱的杠杆作用,一个社会个体面临被友情、爱情、亲情一齐抛弃的无奈现实。贾樟柯并没有以什么角度故意刻画这些人物,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交流着内心的悲苦与温情,表现着一群没有出路的边缘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三、独特的原始生活场景的呈现

在这些带有纪录片性质的电影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导演的自身经历和自我情绪,看到了带有多义性、晦暗性、挣扎性、模糊性的生活原本的状态。贾樟柯说,“当摄影机转动时,我会问自己,眼前所记录的一切是否真实”。这种真实主要表现在场景空间、演员、同期声和长镜头上。

(一)非专业演员的启用

文学系的王宏伟无论从长相还是演技都不是很出色的人选,但他却成了贾樟柯电影的主演。正因为不会表演,才能在影片中更加自然和生动,有一种朴素的魅力,仿佛那不是在演戏,是在讲述关于自己的故事。在“乡村三部曲”中,王宏伟成了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代表着一些困惑焦虑的青年。那毫不修饰地服装,缓慢的动作,木讷的表情,给人一种什么都不在乎的感觉。可就是这种没有大悲大喜,表情永远是木然的表演,那是种既不肯接受,又不想反抗的样子,显得厌倦和绝望。

(二)同期声的使用

贾樟柯几乎每一步作品都混录着各种声音,人物对话,街边的交通工具,音像店里传出的歌曲,都被灌入影片中,使我们仿佛置身于事情发生的地方,感受到最真实地环境。

这在《小山回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有时根本听不清里面的人物到底在说什么,周围嘈杂的环境完全掩盖了对话内容,也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小山生活的世界。《小武》也几乎保留了所有的同期声,广播里弘扬主旋律的宣传,街上的摩托声,自行车铃声,电影的对白声。大量运用各种尘世噪音来代替语言渲染环境,表现人物心理,表现当代生活中难有平静和安宁的时候。方言的使用也是其一大特色。“乡村三部曲”中都是使用的山西方言,复现现实的原生态,以平民的视角表现普通人真实的生存状态,引发观众对电影写实性的认同感、亲切感和信任感。

(三)长镜头的使用

长镜头的运用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性。克拉考尔说过,长镜头能让人明白一切,而不把世界劈成一堆碎片;它能揭示出隐藏在人和事物之内的含义,而不打乱人和事物所原有的统一性。长镜头能帮助摄影师把大量生活原生态的东西一并摄入,其中也包括现实中丑陋的事物和现象。《小山回家》中,摄像机跟随着落魄的小山游走在寒冷的北京中长达七分钟。在这七分钟里,我们不仅能看到小山在行走,也能猜测到小山当时的内心活动,想象着自己是他,在那种情况下的心情与想法。

四、独特的结局处理方法

贾樟柯的电影,好像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结局,有的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就停止了,有的在结束时又回到了起点。例如,《小山回家》的结尾处,小山剪掉了一头长发,他剪掉头发是为了使自己以精神的面貌回家过年,还是换一个形象继续在这个城市里生存下去呢?我们不得而知。因为虽然他没有买到票,可回家的愿望非常强烈,可能到最后他会逃票回乡;但可能会呼应国家的号召不在返乡潮中凑热闹,留在当地。这个开放式的结局给了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或许我们所猜测的那个结局,就是小山最后的归宿。

五、结论

贾樟柯在电影的叙述中充满了对那些沦落的小人物的同情和怜惜,也间接地表明其命运的可悲。看他的电影,每个人都会有些触动,那些被还原的现实里,有欲望,有挣扎,有奋斗,有妥协。这些细节是那些电影的血肉。正如他所说,“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猜你喜欢

长镜头樟柯小山
小山怪变变变
小山小水
《寻找獾小山》围炉点评
寻找獾小山
开化长镜头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长镜头模式分析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美学
贾樟柯:走西方
试论电视新闻中对长镜头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