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BBC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以《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为例
2015-02-28苏莉钧
作者简介:苏莉钧,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2014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纪录片美学。
摘 要:《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是BBC在2015年推出的一部涉及中英教育理念的纪录片,引起了中英两国社会的广泛关注。这部片子从选题立意以及表现方式等方面渗透与体现了BBC作为世界纪录片创作领域领头羊的先进创作理念,本文试图以其为样本,从选题、角度、叙事策略三个方面对其的可取之处进行分析,并试图为日后国内相关题材纪录片创作提供一个参照思路。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7-0168-02
英国广播公司(简称BBC)是世界上第一家电视媒体,同时也是英国的一家政府资助但却独立运作的媒体,长久以来被公认为是影响力最大的公共电视台之一,是全球纪录片的播出鼻祖。纪录片作为BBC主要输入、输出和交易的节目类型,甚至统领全球的纪录片方向、纪录片市场和纪录片交易。我们所熟知的“Wild”系列以及“人类星球”、“家园”等知名纪录片均出自BBC。近日一部由BBC制作的3集纪录片《中式学校》以接近“真人秀”的表现形式,探讨中英教育之间的差异化,吸引了中英社会足够多的目光。从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搜索关键词“BBC纪录片”直接默认搜索该影片,其搜索结果达4720000条;同时微博话题#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高达458万的阅读量。从该片开播以来就引起人民日报、新京报等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随着纪录片热播对中英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风格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止,引发两国民众对影片内容的激烈讨论。作为纪录片的创作领军人,BBC在这部纪录片中体现出很多先进的创作理念值得借鉴。本文将从选题、角度、叙事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选题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传媒业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节目形态呈现在大众眼前,更多的人选择观看影视剧、娱乐片,纪录片受关注的程度大大减少,呈现出小众化市场的趋势。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纪录片的选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选题是纪录片讲好故事的基础,在获取一个选题后,编导的任务是自己去观察和思考评判选题中人物、环境、事件冲突是否有故事,独具慧眼地发现常人所难以发现的故事之美,最终形成主题表达的关键,好选题等于创作成功的一半。” [1]
纵观近几年上映的纪录片,不难发现很多题材过度地关注弱势群体,选题趋向于边缘化,而有关城市生活题材、社会焦点题材的纪录片甚少,缺乏对个体心灵情感的关怀。一些纪录片编导为刻意博得关注,将纪录片的成功一味依赖于题材的猎奇,以满足观众“窥私”的心理为创作的最高准则,却没想到适得其反,使大多数观众产生了排斥的情绪。其次,大多纪录片编导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拍摄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太过于偏离,观众并不能轻松地接受影片传播的内容。例如,近两年在我国热映的《舌尖上的中国》可以看出,纪录片从高端走向大众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BBC纪录片题材广泛、制作精良,一直是纪录片业界的标杆,其拍摄的大量纪录片划分起来以人文类、自然类和历史类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化特征。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结构的迅速提升,人文情怀需要得到满足,《中式学校》这部纪录片选取“教育”问题为落脚点,接近普通受众的生活,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教育问题就格外关注。我国有关于教育的新举措出台也会引起广泛讨论,可以说“教育”是一个不会过时的话题。另外,BBC选题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没有选择单一某个国家的教育,而是中国教育方式用于英国学生的第一次在西方镜头前的尝试,它让50名英国13~14岁中学9年级学生在经过5位中国教师为期1个月的中式教育后,将与同年级的英国学校学生一起参加考试,比拼课业成绩。虽然,从教育的学理上来说,这个纪录片呈现出的不能算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实验,科学性值得质疑。一是实验时间较短,而且纯粹照搬一些中国的简单做法来进行大班教学。二是实验的对象基本上是英国学生自愿报名来参与,实验中的变量无法控制。但这个选题代表了英国媒体对于民众关切热点问题的回应,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目前英国公立教育的困境——部分公众对公立学校的教育结果尤其是在学业评价测试结果并不满意。中英教育方式原本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国内的观众会站在本土教育、文化的角度看对方,哪些是我们应该学的。
二、视角
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认为“纪实”是纪录片的美学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高度统一,是对生活原态的美学把握。BBC选取此次参与纪录片录制的共有5名中国老师,从2014年10月开始甄选,其中3名是有着中国教学经验的在英国从教的中国老师,另外2名则是来自中国学校。在纪录片开拍前,BBC编导与5位老师进行沟通,在英国博航特学院(Bohunt school)完全按照中式来教学。今年5月,邹海连曾向浙江教育新闻网媒体表示,在接受BBC前期面试时对方在电话里反复强调,希望他在英国上课时,能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而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李爱云老师也同样表示被要求用最传统的中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影片中所呈现给受众最直观的中国运动校服,以及学生早起做早操、参加升国旗仪式;在50人的大班上,老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埋头记笔记的填鸭式教学,很多学生在影片中抱怨过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超长的在校学习时间,以至于让他们没有了课外生活,其他班级的同学放学时,“中式学校”还在进行晚自习。这种教学模式是BBC与5位中国教师、博航特校方在拍摄之前就达成一致的模式,虽然不能尽善尽美,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符号化的中式教学也基本代表了中式教育。除此之外,为了实现纪录片的客观性,BBC在拍摄中从多角度进行采访,学生、老师、家长以及英国学校校方领导和老师。非常有个性、特立独行的苏菲(Sophie)是第一个受到中式惩罚的学生,她接受采访时说,但英国的学生不觉得这是惩罚,反而觉得很好玩儿。BBC在选取采访的学生都是比较典型且不同性格的学生,他们每个人的观点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可以普遍概括全班50多个同学的不同想法。多次出现在屏幕上的有班级里的模范“学霸”菲利帕(Philippa)和乔(Joe)、在英式教育下认真而中式教育有点叛逆的乔什(Josh)、上课总喜欢捣蛋的卢卡(Luca),还有活泼开朗善于交流的罗茜(Rosie)。
随着全球传媒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受众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的主体。电视纪录片要想在趋于白热化的媒介竞争中求得生存的空间,就必须把关于受众的兴趣和要求的议程放在重要的位置。” [2]在《中式教育》这个主要以事件支撑的纪录片中,如果是一味地陈述会显得格外枯燥,而BBC以平等的姿态用不同的方式让观众愿意去感受片中的情节与人物。在第一节体育课上着重拍摄的个体是乔,他在学术性科目上十分优秀,但体育成绩并不理想,因此他感到很焦虑、沮丧。这一段的处理采用了解说词、同期声以及采访三种方式,首先镜头定格在乔坐在墙边垂头丧气的样子,配合解说词使观众了解乔的基本情况;之后一组老师安慰他的同期声画面,从老师的话语中使观众看到中英教育差异性——“做到最好”与“尽力”;紧接着是BBC对乔的采访,乔把自己对中式体育课的心理感受表述出来,因为体育课有点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第三组镜头是体育课上男生们的跑步训练,使观众以最直观的形式,看到了他的状态,更加强有力地印证了此前三组镜头的内容;第四组再次穿插对乔的采访,以及他的同学说“体育课弄得像考试一样苛刻”、“斯蒂芬·霍金也跑不起来啊”,最后英国霍格老师(Miss Hogg’s)对乔采取鼓励式教学,以及采访中她所介绍的教学思路,与影片中中式竞争式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样一段多种形式的表现方法,从多个角度更加客观地呈现了两种文化教育的差异。影片从不同方面发声,把这个事件的不同视角呈现在观众面前,却不表明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把问题抛给观众,这促使观众真正地走入影片中,产生思考后特有的心理体验。对英国学生比较有挑战性的数学课,在中式教学上不仅英国学生因为进度太快听不懂而苦恼,就连在第二集中来课堂巡视的博航特中学校长看着混乱的班级都频频皱眉:“我认为问题出在老师的教学方法上。他们只是照本宣科地讲PPT,我觉得我的学生正在受到摧残。我在教室里待了20分钟,连我都要困得打瞌睡了。我觉得中国教育要输。”不少学生表示学习起来很有难度。影片中有两个片段与之作为对比,其一是英国布雷姆纳老师(Mr Bremner)任教的需要与中式学校考试竞赛的班级。其二是邹老师在国内中学上课的情况。对于在纪录片中反复强调的“纪实性”,笔者认为受众对现实的信任感等同于对纪录片的信任感,因此这三组数学课内容进行对比,使影片更有说服力,内容更加充实、立体化。
三、叙事策略
(一)戏剧化叙述方式
纪录片的“情节化”处理符合观众对故事片的欣赏习惯,因此,尽管纪录片讲求叙事真实性、不能虚构情节,但并不排斥“情节化”的叙事方式。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美学的形式,正如“梦工厂”好莱坞所摄制的电影,通过故事片的本源造梦来展现人类本能的冲突与情感的寄托一样,纪录片虽然展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却也需要“故事化”来填充情节,而上述的矛盾、冲突就构成了故事,最终传递出人文情感与思想情感。一个故事自然必须有人物和情节,在选择“中式学校”为主题的背后,《中式学校》编导发现了由于文化差异等因素,片中人物、环境、事件的可预见的冲突性。人物是故事情节必不可缺的元素,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那些错综复杂的矛盾情节对人物个性的刻画,讲好故事、深化主题等都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纪录片《中式学校》,在第一节课上,一名叫苏菲的女生因为课上讲话,被请到了讲台旁的位置,另一名男生因为说话被请去门边罚站,表情满不在乎。矛盾很快被进一步激化,在这名老师的课上,学生化妆、说唱、玩iPad、打闹,老师忍不住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总是比中国学生学得慢,因为我总要停下来管纪律,时间就这么流失掉了。”这句话激怒了苏菲,她表示,“这是在侮辱她说他们比中国学生笨”。这样极具有故事性的矛盾冲突情节有机地组合一起,从而讲述了一个叛逆的英国学生与一向“权威”的中国老师在教育上产生的问题,生动而有力地体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表述了人物内心的世界,面对新教育模式的进入,文化冲突与差异性被不断放大,这也是引发社会广泛讨论的主题。
(二)多元交叉的叙事线索
纪录片在不违反真实的前提下,不应拒绝富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创作手法,这也符合格里尔逊所提出的“纪录片是对真实事物作创意的处理”这一观点。在《中式学校》中主要有两条叙事线索并行:其一是时间发展上的学习进度。其二是贯穿纪录片始终的“结业测试”中英式教育的成绩比较,对这个结果未知的悬念设置可以使纪录片叙事一直都处于未知的进行状态之中。观众对片中的事件、人物的未来发展存在一种期待、探究心理,而BBC就是利用了观众的这种心理,以吸引或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自觉性地期待之后的发展。因此,营造悬念实质上就是激发和诱导观众的一种心理。在细节上BBC编导也采用蒙太奇的组接来增强悬念,如卢卡在课堂上泡茶就分为五部分层层加深:班级里同学的反应、科学老师批评他、数学老师没收茶壶、卢卡被老师“请家长”而家长强调人权问题以及最后对卢卡的采访。纪录片表达呈现给观众知道了一个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悬念,同时,人物之间的冲突与事件发生的悬念造成了纪录片内部紧张的节奏,吸引观众跟着故事发展节奏而担心,从而为纪录片叙事目的服务。
四、结语
纪录片不应依赖于题材猎奇,而应对题材的深入开拓与细腻捕捉,从优秀的纪录片中可以看出,认真与耐心等待是纪录片拍摄的基本条件。只有抓住观众的审美需求,才能达到内容的传播价值;只有记录真实的影像,才能决定纪录片的社会价值。《中式学校》让我们看到了两种理念的碰撞——中式教育强调纪律、鼓励竞争和英国式教育崇尚个性、因材施教,真正触发了社会的关注,造成全民的热烈讨论,使社会更加重视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