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播音员主持人与受众沟通的技巧
2015-02-28李艳红
摘 要:主持人是大众传播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本文着重阐述了主持人与受众交流的必要性,分析了与受众交流的心理基础,强调通过研究受众心理、真诚对待受众群体、准确适应和营造语境、运用对象感、调节自我心态等方法和技巧,确立与广大受众密切交流沟通的机制和渠道,实现主持人作为公众形象对广大受众的积极引导和感召。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7-0113-01
播音主持人被称为传播者,而广播电视的听众和观众被称为受众,没有传播者就没有受众,没有受众,传播者就失去了传播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传播者掌握着话语权,而受众具有选择权,播音创作主体只有具备熟知和理解受众的层次水平和期待要求,才能使播音有的放矢,同时受众的期待、好评、意见和建议可调整、完善播音创作,而好的播音创作又可陶冶、影响、改变受众的趣味与需求。
一、如何获得对象感
播音员所处的特殊工作环境是在演播室,面对的是摄像机和话筒,没有听众和观众在现场,而事实上却有千家万户的听众和观众在电视机前收看、在晨练中或上班路上收听节目,播音员必须在得不到反馈的环境里迅速地捕捉对象感,努力做到“心中有人”,就要学会与受众交流的技巧,从而提高播出效果与宣传质量。
“对象感”是被播音员、主持人用来作为使感情动起来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它属于某种联想和想象中的东西。播音员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映,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播音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这种情况并不是播音员与受众之间的语言交流,充其量只是感情的单向交流。播讲者为受众设想得越细致,越多地考虑受众的需求,越能在播讲中与听众产生更多的交流语气,情绪的呼应、起承转合越能丰富活跃,有根有据地交流。中央台的波音前辈虹云老师每次做《午间半小时》节目时,探讨出用小音量、近话筒的谈话式播音,把镜头当成了观众,使播讲更具真诚性、情感性,全身心投入,引起共鸣,调动了听众的兴趣,收到了极好的反馈效果。
二、与受众的几种交流技巧
电视播音员除了语言交流之外,还有非语言交流技巧,如眼神、姿势、服饰、化妆等方面都要注意。眼神的交流很关键,播讲时能“看到”观众,语言就有了着落,神态也自然松弛下来。一般抬头不要过于频繁,多在稿件开头问候,结尾再见或直接对话时应该抬头看着观众以示尊重,礼貌待人。另外在句子核心处或层段间的转换处也可以抬头交流。若是遇上急稿、难稿尽量少抬头;把握好内容,在易读好记处抬头交流。总之,抬头交流的时机要合理,掌握要灵活,抬头的动作要自然,不要头不动,抬头时只是翻眼,这样会造成一是图像不好看,二来对观众也显得不尊重。
播音员、主持人的视线高低也有不少奥妙,视线看得过高容易导致屏幕图像翻白眼儿的感觉,不雅观;视线过低又呈藐视状,最好的视线应该平视稍往下一点,但摄像机机位高低不同,播音员应该自己去摸索总结。播音员在播讲过程中,眼神交流很重要,眼神不能虚,若是视而不见,观众则会跑神儿,也不能眼睛无固定位置地东看西看,否则眼神飘,欠稳重,抬头看的方位要稳准、固定,只有“目中有人”,眼中才会有神采。
播音员的面部表情不能一味追求冷,也不能与内容无关的作假笑,应该根据稿件内容自然流露情感,要符合端庄含蓄的特点,面部表情不宜太丰富,要用眼神自然流露。播音员口播时要挺身、有精神,两肩放宽,两臂夹紧,但身体肌肉一定要放松。
搭档之间相互交流的技巧,播出或主持节目时通常是一男一女“轮播”、“对播”。这就需要双方真听、真问、真思考,如果一方没听、没想,只是等着接自己的词,就会感到双方交流不起来,敷衍观众,谁都不想看这档节目。为了使双方合作自如,就要求两人要共同准备材料,探讨节目的整体构思、衔接与转换,播音员、主持人的话题切入点要准,从哪说起,要说得巧妙、中听,并能迅速地引入主题,此外也应熟悉合作者彼此的特性、语言习惯,也好临场即兴发挥,应变得体,只有互相理解,多为对方着想,才能相得益彰。
三、对不同受众的表达方式
如今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就需要我们播音员主持人根据不同的对象调整自己的语调和状态,不是一味地我说你听,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小喇叭》节目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这些孩子渴望知道世界上一切新鲜的事物。孙敬修——“孙爷爷”播讲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口语化,播讲时多运用重音,使语言自然地流露出爷爷对孙辈儿的爱抚、关切和启发,非常适合小朋友接受的表达方式,唤起了几代人的童心。
主持农村节目时也要有自己的特点。播音员、主持人把听众放在同等的位置,多用商量、建议的口吻,讲政策时也运用“对话”和“说”的方式,把道理讲清说透,让农民朋友听得懂,喜欢听。
主持对台节目《空中之友》的徐曼老师,在播音时发挥自己嗓音柔美甜润的优势,加上多年基本功;练就的气息支撑,使声音在运用上柔而不媚,轻而不嗲,既亲切真挚又彬彬有礼,给听众以美的享受。
四、把握受众的心理需求
生活中交谈的双方如果是兴致勃勃,一方想听,另一方才会讲得津津有味。如果听的人敷衍不感兴趣,那么说的人因为扫兴而失去说下去的愿望。如果播音员、主持人面对镜头和话筒时,没有想象中的受众,她就不会有播讲的愿望,同样的道理,受众没有期待,也就不会自动视听此节目。
首先要了解受众的关切点。受众不会是想受教育才收听收看节目,而是他们在节目中想了解到最新的消息。例如,汶川地震的灾情、911事件的伤亡情况、MH370的最新情况等等,受众期待的是听到最新的消息,掌握最新的动态。
传者要与受众心心相印。以新闻节目为例,一般新闻节目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占的比例最大,收听收视率最高,且服务面最广。像《凤凰早班车》,活泼、贴近受众的说新闻也一直得到受众多年的认可与追随。
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和代言人,我们作为电台、电视台这个强大的现代化传播工具讲话,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工作,一定要牢记自己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使命,要有良好的品德和理论素质,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满腔热情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