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学生文化散文的写作

2015-02-28彭雪琴

现代语文 2015年29期
关键词:散文历史作文

◎彭雪琴

谈中学生文化散文的写作

◎彭雪琴

文化散文发端于20世纪80、90年代,最初由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尝试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辨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思辨色彩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张中行的《负暄琐话》、陈平原的《学者的人间情怀》等等。他们的散文创作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既充满思考的理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情感宣泄。近年来,由于高考作文命题者“偏好读书和读经典作品”,其中文化散文以历史文化人物或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优美的语言浓缩出诗情画意的典型环境,在浓厚的文化色彩与历史底蕴中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入思考,最易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球,因此,写文化散文的考生越来越多。据悉,高考满分作文大多为文化散文。然而,对心智不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是否该写文化散文颇有争议。针对他们写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学者干脆谓之为“伪文化”。这里,就中学生文化散文的写作提几点建议:

一、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博的历史知识,仅仅是看到这种类型的文章易得高分,就生搬硬套写作所谓的“文化散文”,结果肯定是思想苍白,内容空洞,甚至错误百出,不伦不类,毫无个性和特色。文章表面上诗词名句层出不穷,历史素材天马行空,但根子里却是简单地罗列材料,未能深入挖掘典故背后的深层意蕴。语言看似“有文采”,却不贴切,也不生动,照搬照抄,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因此,写文化散文一定要多读书,善于积累素材,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如:

没有蓝天的旷远,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江海的奔腾,可以有溪流的秀美;没有红花的耀眼,可以有绿叶的悠然。选择壮阔?选择显贵?选择平静?或是选择隐退?不如选择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蒿人”的桀骜,是王维既知“都护来燕然”,还有心品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旷达,还是听凭“云卷云舒”的闲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诗人一样记录美好的生活,但每个人都有权诗意地生活。(节选自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诗意地生活》)

以自然界中美好的景象起兴,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美好的意境与诗人桀骜旷达的性情浑然一体。优美的诗句既诠释了主题,又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蕴含丰富的禅理。这种诗词名句、历史素材信手粘来的写作境界,并不是短时间能够造就的。

二、要有深厚的感情积淀

作文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不言而喻的。文化散文中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和风云变幻的历史天空固然易于扬起文化的古老烟尘,但是没有思考与情感的参与,再优美的文字与句式也是空洞无物。文化散文从根本说还是文化主体对文化客体的一种生命诠释,其灵魂则是作者显示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和文化情趣。文化散文应该表达真实的自我,抒写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感受,而不仅仅是他人的传声筒。如:

我预备沿着这条布满神秘的古道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人生,一束极细的光线从遥远的天际投射过来,抚摸着那历经悠悠岁月的古道刻痕,它闪耀着夺目的光线。

一串串脚印散落在岁月的路途中,我要去寻找那决定人一生的那一步,专心去发现一个刻满幸福的出口。

我渐行渐远,我渐进渐远……

终于,我发现路在此时分成了两个岔口,两扇高大的门摆在面前,它们的上面镌刻着“一步与一生”,苍劲的字体中流淌着布满理性的溪流。

我打开其中一扇门,发现上面雕刻着许许多多的小字,我仔细注视,仿佛时光在这里轮回翻转……

“曾经的庄子从这里走过,为了摆脱一个屈从权势的社会,他推开了这扇门,然后决绝地跨了过去,做了一棵在夜里独自守望月亮的树。”

“曾经的五柳先生从这里走过,为了摒弃官场的丑恶,他驾着破旧的马车从这扇门驶过,然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曾经的东坡先生从这里走过,为了遗忘痛苦的失意,他穿粗衣淡定地走了过去,在荒凉的黄州‘倚杖听江声’,任凭人生的失意而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

(节选自四川高考满分作文《一步与一生》)

作者在构思上把人生喻为两扇不同的门,意指不同的人生道路,形象生动。文章开头以抒情的笔调创设了一个幽美迷离的氛围,然后点题,接着以排比的句式按时间的顺序引出三位历史人物,旨在颂扬他们鄙视功名利碌,追求自由人格的执着精神。这种追求正是作者所要寻找的“一个刻满幸福的出口”,这就把自己的感情借着古人的情思真实的表达出来了。

三、贯古通今,理性思辨

文化底蕴最能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品位,但是我们叙写历史还在于以独特的思考视角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挖掘现象的本质,搭建起一座贯古通今的桥梁。因此,文化散文应该是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中,以文化的眼光剖析事物,阐发哲理,弘扬社会道德,追寻生命意义。这就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社会现实和历史现象,使文章具有浓烈的思辩色彩。如: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的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节选自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

本文立意深远,脉络清晰。文章开篇点题,接着举例阐释寂寞的含义,逐层深入,结尾阐明一个人的寂寞尽管美丽,终究不能永恒,而林则徐、韩愈式的寂寞则充满奉献精神,让后人仰望。理性的思辨,深化了主题,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总之,好的文化散文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批判意识给人历史凝重之感,而作者优美的文字和悼古叹今的人文情怀往往在读者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得到赏识也在情理之中。考生能否写文化散文并不是绝对的,应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写作兴趣与特长加以选择。

(彭雪琴 福建省长汀县古城中学 366311)

猜你喜欢

散文历史作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