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作品闪烁人性光辉——浅谈都市报的人文关怀
2015-02-28侯丽华
摘 要:都市报经常遇到扶危济困甚至灾难性的题材,记者都会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做出报道,通过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帮助受困者摆脱困境,这些报道都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但是在报道中,如果出现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本文以《包头晚报》的几篇新闻报道为例,对都市报在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以及如何避免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做一分析。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7-0078-01
一、新闻报道要充满人文精神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而在新闻报道中要有人文精神,那就是对人的生命至高无上的尊重,对人的尊严的尊重,使新闻报道真实精彩又不失人文精神。
(一)记者要有人文情怀
关注弱势群体是都市报报道的重大内容之一,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经常是处于困境中的人,面对他人的苦难和不幸时,记者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受,设身处地地为受难者考虑,用一种人文的精神去看待事件,看待受难人,做出富有人情味的报道。《包头晚报》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如在对全国较有影响的“11·21”空难、汶川地震两起灾难事件进行报道时,记者没有把采访视角对准遇难者及其家属,而是放在对他们的帮扶上,充分体现了记者的人文关怀以及媒体扶危济弱的社会责任。
2004年11月21日8时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云南分公司一架飞机执行包头至上海的任务,起飞后不久,即坠毁在南海公园,47名乘客、6名机组人员以及2名地面人员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8亿元。空难后,满目疮痍的南海湖水环境整体恶化,水下泥沙遭受化学污染,“塞外明珠”美景不再。《包头晚报》记者虽然是第一个进入现场的,但没有过多地报道灾难惨状,在后续报道中也没有以遇难者亲属为主要报道内容,而是将视线转向对南海的关注。由于航空公司方面的原因,南海公园方面历时29次谈判却无果而终。在南海公园方面感到无助的时候,《包头晚报》的记者全力为南海的遭遇鼓与呼,采写刊发刊了《南海湖,灾难余痛何时了》《灾难,让南海重生》等一系列长篇报道,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促成南海重建。如今,南海经过重建水体生态,面貌已经焕然一新,成为当地的一大旅游胜地。
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包头晚报记者第一时间深入高校了解来自灾区的在包大学生的状况,当看到一个个孩子因为家里遇难痛苦无助的眼神时,记者没有把采访重点放在灾区孩子的家庭受灾上面,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对这些孩子的救助上,在全市发起了“回家行动”,近百名市民把来自灾区的孩子领到自己的家,让孩子们忘却灾难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使他们尽早走出阴霾。之后,了解到这些灾区孩子因地震家里再受重创无力完成学业后,又在全社会发起了救助活动,20多位企业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灾区孩子交学费,使孩子们顺利完成学业。如今7年过去了,这些大学生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在包头成家立业,是晚报的这种人文关怀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和生活。
(二)媒体要传递正能量延续人文精神
关注弱势群体,为其排忧解难始终是都市报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媒体充分发挥辐射面广、传播力强的功能,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在社会上营造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和谐文明的人文精神,同时还要让这些受助者重新树立起信念、理想和尊严,这是媒体人性化报道的深层次的社会意义所在。《包头晚报》多年来秉承了这一人文精神,帮助许多受困者摆脱困境重拾生活信念。例如,对烧伤女孩孙雨萌的报道和救助,一种爱的力量在全城传递着,这种正能量给了一个女孩第二次生命。
3年前,一场大火将14岁的孙雨萌的脸部和前胸等部位35%烧伤。《包头晚报》率先呼吁捐款救助这个花季少女,在半个月时间内,《包头晚报》不惜版面连续刊发关于孙雨萌最新病情的报道,并呼吁社会爱心人士捐款,不到两个月善款超过百万,为个人募集如此数额巨大的善款,这在包头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创下我市公益捐款最高数额的神话。孙雨萌和她的父亲感谢晚报给了她新的生命,每一位捐款的市民对晚报这份有责任和担当的报纸点赞,正是这张报纸的呼吁唤起了他们的助人为乐的善举。
这种关爱和温暖是采访记者和被采访的人都无法忘记的。为此,晚报不仅受到弱势群体的赞许,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新闻报道要避免人文关怀的缺失
赋予新闻报道人文关怀,赋予新闻当事人人文关怀是都市报应该坚持的一个准则,而有些记者在采访中却忽视对采访对象的保护和尊重,给处于弱势的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在社会上造成极恶劣的影响,是人文关怀缺失严重的表现。
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在灾难性和救助性报道中最为常见。由于记者面对的采访者都是处于困境中,为了呈现最真实的场面,记者往往会不顾一切地在第一时间采访,而不顾及身处困境的弱势者的感受,把他们的痛处和隐私揭示出来,这就违背了人文关怀的初衷。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当一名被困124小时的茶楼女工被成功救出的那一刹那,几十名记者蜂拥而上拍照采访,以至于现场的武警指挥官动了怒才挤出人群,女工这才被抬上救护车。一名现场医护人员不满地说:“生还者刚被抬出来的时候,眼睛蒙的布太薄,照相机的强光会对她的眼睛产生强烈的刺激,会伤了她的,你们记者就不能照顾点吗?你们要抢新闻,可我们抢的是生命啊!”伤者遭受着重大的身心双重打击,记者却不顾伤者的身体情况,自私野蛮的抢夺新闻,阻碍了救援工作的顺利继续,毫无人文关怀意识和全局观念。
这些采访行为和新闻报道连最起码尊重生命尊重人性都做不到,在社会上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要想避免人文关怀缺失就要把握这样三个原则:关注感受原则、注重保护原则、避免歧视原则,不能因为一篇报道而放弃了新闻人的职责和职业操守。
记者就职业而言,肩负着报道新闻、追求真相、守望社会的责任,这就要求记者要把人文关怀放在第一位,在新闻专业精神与做人良知发生冲突时,应该选取良知而舍弃专业追求,在传播新闻事实,尊重真相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新闻当事人的人文关怀,不能伤害受访者的尊严,宁可放弃一篇精彩的报道,也要尊重生命,保护人性,因为生命比一篇精彩的报道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