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2015-02-28王映华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公信力灾难新闻报道

摘 要: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类社会往往面对巨大的破坏和惶恐,而新闻媒体作为第一时间的发言人,直接对人们的判断产生影响。因此,在报道中融入人文关怀,对于稳定情绪,消除恐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新闻回归本质的最终诉求。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7-0075-01

“人文精神”一词一则起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一则起始于同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化思潮,反对宗教教义和中古时期的经院哲学,提倡学术研究、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几千年来,虽然它的范畴与内涵随时代、地域而不断发展,但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其一,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即以人为本,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其二,尊重人的尊严,关怀人,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最大限度发挥提供一切条件。 [1]笔者在了解了有关人文关怀精神的一些说法和特点后,认为所谓人文关怀精神,就是四个字“以人为本”,延伸拓展一下,既理解人、关怀人、尊重人。

而新闻传播本身就是一种人类文化传播活动,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人文现象。通过在灾难报道中从平民视角出发,注入对真诚的关怀,用及时准确的报道、充满感情的手法、激昂澎湃的热情、感人肺腑的画面向人们诉说灾难中的“故事”,让人文关怀精神以它自身的优势在灾难报道中现闪烁光芒。

一、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表现

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的范围和内容也快速增多,但人们精力有限不可能了解外部世界的全部情况。因此,越来越依赖传媒的信息来了解世界,传播媒介有责任也有能力在人文层面体现对人的关怀,所以身为媒体人的记者们就担当着重大传播文化和向人类负责的使命,特别是在重大灾难性事件发生的时候,群众身处其中的心情是恐慌和不安的,所以媒介要尽量在报道中做到正确的、理智的、公平的对事实做出适当的价值判断。而重大灾难性报道历来就是报道要求高、受众关注度高、操作难度高的新闻报道领域,记者充满人情味的报道就显得更重要,它们能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和谐的氛围,有助于稳定人心,从而将灾难性事件造成的人心恐慌降到最低。

在每一次的抗灾救灾斗争中,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积极投身工作中,他们用深情的文字、激昂的声音、感人的画面传达中央精神,反映灾情民意,记录感天动地的壮阔场景和英雄业绩。在报道中注重受众和当事人的权利,充分表达出和体现受众的要求,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充满爱心和关怀的词语无数次地出现在各个媒体的抗灾报道之中,显示出媒体强大而真诚的关怀。以2008年南方雪灾为例,央视的抗灾晚会命名为《情满中国——2008抗击冰雪专题文艺晚会》、湖南卫视的专题报道《爱心大融冰——我们一起过年》、新浪新闻中心的抗灾专题《全国众至成城抗冻灾——迎战冰雪,让爱回家》光看看这些专题名称就知道在这场报道中,“爱”的地位有多重要。

二、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背后的驱动因素

(一)保证和提升媒体公信力的必然结果

公信力是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它对媒体的重要性就堪比心脏对于人一样。马克思指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 [2]可见公信力对于媒体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媒介应该加强公关活动,树立社会形象,全方位推展和维护公信力,促进媒体与受众的沟通和交流,注重媒介自身的形象包装,开展必要的广告宣传活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并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塑造媒介负责、亲善的公益形象。始终把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真诚的与受众沟通,增加在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媒体用以提升其媒体公信力的法宝。

(二)新闻追求“美感”的结果

新闻是写给广大受众看的,受大众欢迎是其希望看到的结果。为了赢得更多的受众,新闻报道者想尽一切办法迎合受众的口味,当然笔者这里的迎合是指在可允许的范围内的,不包括媚俗、猎奇、低劣的方式。如果一个作者对新闻事业,对我们的时代,对所反映的对象感情冷漠,写出来的作品一定是苍白无力的,也就不可能感染读者。而人文精神对我们这些新闻工作者来说,应该是一门必修课,传媒人应有一种尊严感,应该有一种境界。 [3]

(三)我国新闻传播本位转变的结果

随着客观上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主观上受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电视人传播理念的改变促进了我国新闻报道从“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变。人文关怀在报道中的需求就必然出现了,它关怀受众,从事实出发,急受众所需,做受众所想,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在实践中发挥它的光和热。

三、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完善

虽然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从受众角度出发,满足受众的需要和情感诉求,迎合受众的口味,但是在报道中大肆渲染各种情感,快乐的、悲伤的、气愤的、感动的、伟大的等等,生怕抒情不够、劲儿没使足,写出来的新闻报道让读者看起来像是在看充满创作和想象的文学作品。虽说在体现人文关怀精神时,有一些抒情是必要的,但一般情况下,如实地把自己或别人的生活和感情经历记录下来就行了,生活本身讲清楚了,情怀情思之类的,读者各有各的感受,记者就不必过分渲染和拔高,莫让抒情成蛇足。而且人文关怀精神实际上还是社会文明、社会前进的火炬,很多时候它为前进提供了航线,提供了照明。 [4]如果抒情过度,难免就显得疲软和无力,又怎样为前进提供航线和照明?

综上所述,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精神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如《南方周末》曾经的宣传语一样,“让无力者有力,让悲愤者前行”,它的出现让受众感到了媒体人的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猜你喜欢

公信力灾难新闻报道
雷击灾难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灾难不是“假想敌”